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对王朝存在威胁 唐朝为什么没有直接废除

这次内乱是唐代节度使和两人
【千问解读】
这次内乱是唐代节度使和两人发动的,唐代一共花了8年的时间才平定这次内乱。
对于这次内乱发生的原因可以说有很多,但有一点大家都认可,就是和节度使制度有关。
如果不是这个制度,安史之乱绝对能避免。
这样看的话,节度使制度对巩固唐代的统治并没有好处,按理说应该废除。
但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唐代并没有废除节度使制度,反而继续使用。
节度使制度一直使用到唐代灭亡。
唐代之所以不废除节度使制度,主要是因为这个制度的优点太多。
节度使制度和另一个制度可以说是一起的,就是藩镇制度。
藩镇是唐代行政区域的一个名称,而节度使掌控着藩镇。
看起来和当时的郡县制或者的长官一样,但事实上,这里面的区别可以说非常大。
如果真的和郡县制一样的话,唐代就不会使用这个制度了。
藩镇由两个字组成“藩”和“镇”。
“藩”的意思是保卫的意思,“镇”并不是地方行政单位,在古代最初的意思都是军事重镇的意思。
这样看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保卫军事重镇,有点和现在的军区意思差不多。
不过藩镇不仅仅是军区这么简单,因为军区只是掌控大军,而藩镇还掌控着地方,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
我们现在先看一下藩镇和节度使都是怎么出现的,了解出现的原因,就会明白唐代后面为何不废除了。
藩镇的出现和唐代的兵制有关,藩镇是在旧兵制出现问题之后才登上历史舞台的。
所谓的兵制,就是士兵产生的方式。
藩镇出现前,唐代的兵制是,府兵制在时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到盛唐时期出现了很大问题,不能继续使用了。
府兵制由的权臣建立。
根据史书记载“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
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
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
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
”这里面只是说府兵制的组成结构,并没有说士兵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再看一下《》里记载的府兵制状况。
“魏末丧乱,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军府统领,悉依旧式。
”这是下的诏书。
上面这两段史料记载了府兵制的大致状况。
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士兵,士兵免费耕种,不需要缴纳税赋。
不过这些士兵由军府统治,平时这些人就是种地的百姓,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是军人,担任保家的责任。
他们的后代也都是士兵,继续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
看到这里我们能发现,府兵制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可以减少国家财政压力,毕竟这些人自己种地,不需要国家出钱养着他们;第二,在动荡年代可以迅速恢复生产力,为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第三,他们归国家,并不属于个人,将领很难掌控军权威胁国家。
当然,任何事都是有利也有弊,府兵制也有缺点,正是这些缺点才让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的。
第一,国家成平日久的话,就没有太多无主的土地,士兵人数会越来越多,国家就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他们。
这样的话士兵生活会越来越难,他们甚至会想办法强占其他有主的土地。
第二,府兵制主要在有大量耕地的地方设立,因为这里可以耕种。
边关地区未必适用,因为这里没有太多的土地可以耕种,根本养活不了太多的士兵。
如果从内地调兵到边关的话,士兵肯定不愿意,毕竟他们自己也要种地。
行军时间比较长,打仗时间久的话,他们的土地就会荒废,失去生活来源。
如果是对外扩张的话,只会让他们离家越来越远,这些人肯定也不乐意。
现在我们再看一下唐代的状况。
唐代建立之后国内确实太平,但也一直对外扩张。
这样的话,府兵制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士兵土地越来越少,而且还要经常到边关打仗。
这就士兵生活越来越苦难,有的甚至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情绪就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很多逃兵。
唐代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决定放弃府兵制,使用新的制度,而这个新的制度就是。
募兵制和府兵制相比非常简单,就是国家花钱招募军人,这样的话军人就是职业军人了,由国家养着。
既然是国家花钱招募的,理论上也是效忠国家。
看起来和现在的兵制没什么区别,但在运行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前面说了,唐代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这里面不仅有,还有就是保卫边疆的安全。
唐代招募的大军有很多要长期驻扎在边境。
不能说打完仗就撤回京城,下次打仗的时候再出动,这样的话太麻烦了,而且容易贻误军机。
因此唐代就在边境划了很多地方让这些大军驻扎,比如安西节度、北庭节度、河西节度、朔方节度等,每个地方都驻扎一定数量的军人。
除了在地方驻扎大军,唐代中央也要留一部分大军驻守。
中央的大军不仅仅是随时调配这么简单,还能对驻守在地方的大军形成震慑。
对于这些大军,中央的大军肯定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由中央直接指挥。
不过驻守在地方的大军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了变化。
由于唐代不断对外扩张,再加上周边的政权不断进攻自己,边界需要不断用兵。
这样一来驻扎在地方的大军逐渐被指挥的将领掌控。
而大军驻扎的地方行政权也被将领掌控,毕竟需要经常用兵,行政和军事不可能完全分开。
这些掌控大军和地方行政的将领就是节度使,而大军驻扎的地方就是藩镇。
此时的节度使不仅掌控大军,还掌控地方的行政权,甚至是财权,看起来和一方诸侯差不多。
看到这里我们能发现一件事,以唐代当时的状况,藩镇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都是形势所迫。
毕竟在募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后,唐代没更好的选择。
而且以最初的状况来看,节度使制度虽然形成了,但依然受制于中央。
节度使是中央任命的,不管任职多久,中央都有权随时调动。
而且即使节度使后来能做到世袭,但在财政上还是受制于中央。
当然,很多节度使掌控地方行政权后也逐渐掌控了财权,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对中央的财政依赖还是比较大的。
中央只要掌控了财权,节度使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这一点是中央掌控节度使得关键。
不仅如此,各节度使掌控的兵力并不是非常多。
比如安西节度、北庭节度掌控的大军只有2.4万人,岭南五府经略掌控的大军只有1.5万人左右,掌控大军最多的范阳节度有9.1万左右。
时期一共有10个节度使,掌控的大军加起来为48.7万左右。
看起来数量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一条心,这里面绝大多数节度使都对中央。
前面也说了,中央也有很多大军,这些称为。
禁军的战斗还是非常强的,有些战争并不是地方军是参与,而且中央禁军直接参与。
之所以如此,就是害怕节度使军事扩张太快,不容易掌控。
在唐代的调整下,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可以说几乎都解决了。
虽然节度使能掌控大军和地方财政大权,但中央可以通过财政牢牢掌控节度使。
而且在军事上,中央禁军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正常状况下,节度使对中央的威胁可以说非常小,利大于弊。
也正因如此,唐代才一直使用这个制度。
估计很多人会问,既然节度使制度利大于弊,唐代也解决了这些弊端,那么安史之乱为何会出现呢?安史之乱之所以出现,并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和安禄山有关。
安禄山的权力太大,他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
平卢节度掌控3.75万大军,范阳节度掌控9.14万大军,河东节度掌控5.5万大军。
就是说安禄山掌控的大军人数正常状况在18.39万,这个数量非常庞大。
虽然节度使在财政上受制于中央,但其大军战斗力很强。
只要在短时间内占领其他地方,节度使就能解决财政问题。
这样的话,安禄山就敢造反。
18万多大军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占领其他地方,可以说是小意思。
这也是安禄山敢造反的原因。
现在问题来了,唐代为何要安禄山身兼这么多节度使,难道不了解危害大吗?唐代确实了解这里面的危害,不过唐代这样做也并不都是坏处,也有好处。
安禄山身兼多职就意味着权力很大,在朝中影响很大。
只要安禄山支持,那些世家大族还有反对中央政策的官员就不敢轻举妄动,安禄山对他们有很大的震慑作用。
这对皇帝来说还是很好的,省去了很多麻烦。
皇帝可以说也算是借刀杀人。
而且唐代中央还有人能限制安禄山,这也算是势力均衡,安禄山并不敢轻易乱来。
后来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安禄山不效忠皇帝了,而且唐代当时并没有人能限制安禄山,安禄山这才有机会造反。
这里面和的去世有直接关系。
李林甫虽然不是忠臣,但足智多谋,安禄山在他面前并不敢乱来。
不过他去世后,继任的根本不是安禄山的对手。
而且安禄山和太子关系不好,要是继续下去的话,太子登基后,安禄山肯定不好过。
这样看,任何人坐在安禄山的位子上都会造反。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节度使制度出问题了,只能说用人出问题了。
只要不让一人身兼多职,节度使制度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也正因如此,安史之乱后,唐代一直使用节度使制度。
而且这些节度使基本上都听从中央的。
即使那些反对中央的节度使,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中央的法令还都是服从,能很好的运行下去。
安史之乱后,反对中央的节度使并不是很多,对中央的威胁并不大。
而且唐代后来的灭亡与其说和节度使割据有关,倒不如说和中央的政策有关。
由于皇帝昏庸导致起义,所以众多节度使才有机会再次割据。
如果不是皇帝昏庸,这个制度还是能运行下去。
时,吸引了唐代灭亡的教训。
在大军上虽然是募兵制,但都收归中央,并不驻扎在地方。
虽然没有出现问题,却导致大军战斗力锐减,而且给中央带来极大的财政负担。
这也能说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在当时还是很实用的。
其实在当时的状况下,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确实很难,毕竟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科技发展程度远远不及现在,制度出现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
参考资料: 《唐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国重器: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斩蛇剑”最后去哪儿了?
有史学家称,此剑为“七尺剑”,其实不然。
秦汉之际,才有资格佩“七尺剑”,而刘邦当时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亭长,只能佩“三尺剑”。
《》云:刘邦决定反对暴秦时,一条白蛇拦住去路,众人皆惧怕。
借着酒劲,刘邦拔剑,一剑将白蛇斩为两段,随即率众进入芒砀山,从此走上了灭秦兴汉的星光大道,最终艰难地建立了大汉帝国。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就是刘邦对自己从一介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的风雨血泪的高度概括。
斩蛇起义,虽然是一个人为编造的神话,但其意义远大,成为刘邦夺取天下、走上帝王之路的标志性事件。
大汉帝国建立后,有两样物件并称为“乘舆之宝”,一件是象征王朝正统的“传国玉玺”,另一件就是刘邦的“斩蛇剑”。
这两件象征君权天授、神灵眷顾的宝物,成为刘邦统摄天下臣民的重要力量。
正是因为“斩蛇剑”具有受命之符的特殊意义,在天下安定后,将其“藏于宝库之中”(《拾遗记》),作为镇国之宝和传国重器。
到了后世帝王,“斩蛇剑”得到了更高规格的珍藏。
据《汉书·郊祀志》载,“为随侯(珠)、剑宝、玉宝壁、周康宝鼎立四祠于中”,为四件宝物专门建祠,分别供奉祭祀,其中的“剑宝”,就是刘邦当年使用的“斩蛇剑”。
除了精心珍藏,“斩蛇剑”有时还需要请出来,充当两种礼仪场合的必备器物,一是新帝即位,二是皇帝出行。
司马彪《·礼仪志》载,新帝即位,“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作为仪式上的一道程序;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载,皇帝出行,有一名侍中“负传国玺、操斩蛇剑参乘”。
虽然中间有新莽这个插曲,但大汉帝国前后延续了四百余年,“斩蛇剑”见证了这个帝国的动荡与衰败。
曹魏建立后,汉室覆亡,开创汉室的“斩蛇剑”已经失去了镇国和传国的意义,但作为前朝宝物还是被曹魏皇帝保存了下来。
曹魏覆亡,西晋建立,“斩蛇剑”等宝物转手成了司的珍藏品,存于武库。
当然,武库中除了“斩蛇剑”,还有“头”“屐”等“累代异宝”。
被存封七十多年后,“斩蛇剑”遭到了一场劫难。
《·惠帝本纪》载,元康五年(295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
《晋书·五行志上》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
……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
《》载,元康五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
当时,“斩蛇剑”就在失火的武库中。
那么,“斩蛇剑”是否化为灰烬?没有。
《晋书·张华列传》载,“武库火,……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出,莫知所向”。
《三十国春秋》载,“元康五年,闰月,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
这两份史料,均称“斩蛇剑”在遭到火焚后,神一般地从武库房顶飞出,直冲云霄,但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
不论是诞生还是消失,“斩蛇剑”都极具传奇色彩。
一把普通的剑,因为参与了刘邦开国创业,被人为地赋予一种与“传国玉玺”相媲美的神奇力量,从而成为皇权的象征和镇国、传国的政治宝物。
然而,这样一件宝物竟然与篡汉奸贼王莽的头骨放在一起,这不是对“斩蛇剑”的亵渎吗?有一种观点,说西晋人不辨善恶,不懂道德,故“灵剑生火,烟焰属天”,最终冲天而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慈禧太后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慈禧,全名为叶赫那拉-杏儿,是清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治女强人,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权倾天下的女人。
执掌清帝国最高权力四十多年的她,后半生可以说与晚期的国运密不可分、荣辱与共。
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达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所能企及的巅峰。
那么这个弱女子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她苦心维持的清王朝摧毁的呢? 她出身于满洲中底层官宦家庭,在17岁时被纳入宫中,成为帝的妃妾。
咸丰帝本人约有18位嫔妃,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慈禧只会是一个寂寂无闻的普通妃子。
但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恋,她竟为咸丰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儿子。
这便注定了她接下来人生的不平凡。
他的丈夫咸丰也是个悲情,即位时承继的便是一个内忧外患烂摊子,到了他这个时候,落第举人在广西聚众起义,以至于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国内纷乱不已,洋人们偏偏也要凑热闹。
1856年,英法两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由海路自广东一路北上京津,清军一败再败,最终连首都北京也沦陷敌手。
咸丰帝携慈禧等人仓皇逃往热河,心力交瘁的咸丰在承德抑郁而终。
咸丰临死前命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两宫太后联合辅政,慈禧作为继任的皇帝的生母,正式进入历史的权利舞台中央。
慈禧是个权利欲极强的人,由于不甘心肃顺等人把持朝政,便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一举铲除顾命八大臣,掌握了最高权力,史称“”。
这场政变并不是国家未来前途之争,因为政变双方均是王朝的维护者;这也不是理念之争,慈禧虽是稳健的保守派,顾命八大臣中亦不乏如此之流, 恭亲王奕訢虽是明了形势的开明派,肃顺此人亦是一个开明的满洲亲贵。
这场政变只不过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倾轧,以我生敌死的方式来确定谁做帝国未来的“当家人”。
慈禧正值青春灿烂的26岁便早早守了寡,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无疑是件极为不幸的事。
这一现实导致她不得不把自己过剩的生命热度投入到政治之中,而权力千百年来本身就是一剂效果极佳的兴奋剂,这又反过来弥补了她生活的失落。
此时,政治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义。
当然,她还有自己由衷疼爱的儿子,在其政治生活的前期,其无不是为自己儿子的将来作铺垫。
在同治帝位列至尊时,她的政治欲望还是有所克制的,毕竟儿子才是她寄托未来希望之所在。
但命运弄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病亡,慈禧彻底失去了亲情上的依靠。
由于同治帝没有生育子嗣,帝位悬空,接班问题成为帝国稳定的头等大事。
同治死后仅两个小时,满洲亲贵便召开了紧急会议。
在会议中,军机大臣乞求慈禧立一位的宗室,这无疑最为符合帝国的当前形势。
决意紧握权力的慈禧断然拒绝,为了保证手中权力的长久保持,最终竟立了一位年仅四岁的幼儿,这就是帝。
一生共做了34年的皇帝,但其一生都匍匐在慈禧的身影之下。
也就是说,自同治帝登基,慈禧一生掌握清帝国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 有心作为的光绪帝曾主持过对日甲午战争,也曾无惧重重阻力奋力变法,但也由于自己的“叛逆”惹怒慈禧而被囚禁于瀛台,成为事实上的囚徒。
慈禧也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投降派,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她也有强国雪耻的意图,对洋务派也进行一定的扶持。
面对列强,她也有强硬对抗之心。
1900年,她便曾出乎意料地向“世界”宣战,所有的西方列强都被当做敌国。
冲突很快引发战争,最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
这已是帝国的首都第二次沦陷。
痛定思痛的慈禧在此后也发布了预备立宪,准备进行政治改革。
1908年,在光绪帝死后仅一天,慈禧也。
在临死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她再次重复了三十四年前的选择,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完全无视帝国危机已多么严疴。
其死后仅仅三年,清帝国便轰然倒塌。
平心而论,清朝灭亡的根本责任不在慈禧,这是时代潮流造成的,而非某个人的责任,但她既然处在这一位置,得与失是相应的,其必然要承担国势颓倾的责任。
纵观慈禧一生,有人评价她“毫不作为”,这可以说是对她极大的误会。
事实上,她是那个时代最为“作为”的人,为了清帝国的千秋万代而殚精竭虑。
在她的努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凝聚在她这一强势“核心”周围,支持洋务派,进行军事现代化、经济现代化。
但如果我们因为看到她的作为而对她产生肯定之心,这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她尽管维持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她的“作为”也导致后来清王朝的毁灭。
清朝专制帝权的消逝是必然的,但清朝是否一定将灭亡却不是必定的。
诸如亚洲日本、泰国,乃至欧洲的英国等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虽然丧失,但王室却长久传承。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皇室不也受到了相当的优待。
这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君主立宪制度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但慈禧却错失了这一机会。
她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拥抱现代化改革,而不是固执的追求绝对帝制,顺应时势主动恳切地施行立宪以赢得天下人的认同,也许皇室还能长久保存,但她却拒绝如此。
慈禧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则是皇位继承的人选上。
当时形势已如此危急,帝国急需一位年富力强、、开明进取的优秀君主,而慈禧为了守护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同治帝死后却立了一位幼儿,这使得她错失了第一次机会。
光绪帝年长成人后,出于自己的权力私欲,她再次严厉打压积极进取的光绪,进而失去了第二次机会。
光绪死后,又立了一位更为年幼的溥仪,所有的机会都被其抛弃,清帝国的灭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细酌历史,慈禧可以说是一位悲剧人物,但谁又不是呢?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历代君王,、 奕訢 、肃顺、、洪秀全,乃至之后的袁世凯、孙中山等,这些哪一个人生中没有悲情色彩呢?在悲剧的大时代环境里,所有人都将受到时代环境的责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