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风流皇帝乾隆下江南竟然是为了了解水患兴修水利!

【千问解读】
乾隆未给出明确回应只朱批“览”,表示已看过此奏折了。
市档案局的贾丽琴介绍,当年九月,两江总督黄廷桂、河道总督高斌、漕运总督瑚宝、副总河张师载、安徽巡抚卫哲治、江苏巡抚雅尔哈善、两淮盐政吉庆联名上奏,恳请乾隆巡幸江南。
他们表示,经过乾隆的励精图治,现今已盛世显现,社会稳定,人口稠密,具备南巡的条件。
此前,就曾六次南巡,乾隆其实对其祖父的南巡之举是十分渴慕的。
此折上奏后,乾隆朱批:“大学士九卿议奏”。
当年十月,南巡之事最终敲定。
据史料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离京,开始第一次南巡江浙。
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在徐州府宿迁县叶家庄暂停小住。
二月初八日,渡过黄河,巡查了天妃闸、高家堰,经过淮安、高邮到江都县香阜寺;然后自瓜洲渡过长江,巡幸镇江、无锡、苏州。
三月初一日,到达杭州,遍游西湖名胜,同时至绍兴祭大禹庙。
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陵,之后又在扬州游玩,在高F寺短暂停留。
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
五月初四日,历经四个多月,回到京城。
乾隆南巡声势浩大,花费颇多,不可能所有银两都由国库支出。
乾隆南巡的主要财政支柱是两淮的盐商,两淮盐运使司公署就设在扬州城内,八大商总也住在扬州城内。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奏为圣驾南巡两淮商人程可正等公捐百万银两事》,奏折中提到“江省幸蒙恩允南巡,欢腾,淮商倍切所需费用久愿公捐,其踊跃难形情状”,由此就可见当时为迎接乾隆首次南巡,盐商积极踊跃、抛金撒银的巨大手笔。
贾丽琴说,乾隆南巡,扬州是“驻跸之地”,为迎接圣驾,必然要对道路、桥梁、码头、行宫名胜甚至是附近上山道路进行修整。
《清宫扬州御档》中,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就有一道题为《奏为江都县瓜洲渡江马船大修所需工料请动支给办事》的奏折。
南巡路线中,乾隆从扬州游览结束后,必然要从瓜洲过江至镇江。
而瓜洲渡江大马船自乾隆九年小修,至此已经过了5年,船身已经腐朽,雅尔哈善这道奏折正是请旨希望从司库存公银内支取大修所需工料造价。
对于南巡事宜的开支报销,乾隆做出了动用官项和淮商捐资分别报销的谕旨。
根据乾隆的指示,两江总督黄廷桂、两淮盐政吉庆也拟定了相关规定,要求专款专用,如道路、桥梁、码头、营尖、茶棚等类动用藩库银两,行宫、名胜及附近上山道路、铺垫、陈设等类动支两淮盐运银库的商捐银两,各项支出分别登记造册。
乾隆南巡涉及地方较多,对于各地及官项、商捐项花费的平衡,考虑到地方官员需要办理的事项较多,又从商捐项下拨银十五万两,交与藩库帮助地方官员办理事务。
具体为,拨银五万两给江宁藩库,十万两给苏州藩库,由他们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酌情动用。
专门拨给河库两万两,办理相关事务。
从2004年起,市档案馆就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扬州府区划图、城防图、寺庙园林图、扬州行宫图等15幅精美图志征集回扬,为宣传扬州古代文化、维修复建历史建筑和景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先后又有一批扬州图志包括《江苏淮阳高宝七邑水利图》、《淮阳沟洫圩围图》、《江苏淮阳兴修水利图》、《京城至扬州沿河地区图》等9幅图征集进馆。
扬州水利专家徐炳顺解读发现,清代扬州大兴水利,规模很大,许多清代水利设施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或沿用着原来的名称,清代扬州河流的走向、水系与现在基本一致。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当年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测绘手段,宫廷画师却能画出相当精确的河流、水系分布。
而这与乾隆南巡是分不开的。
乾隆元年(1736年)旨令淮扬在京任职官员,据实陈奏治水意见,以备采择。
当时年已七十高龄的扬州府高邮州人孙C孙,上奏“淮扬水患”之事。
他提出了事先预防要有“筹划万全”的意见。
乾隆朱批:“总理事务王大臣速议具奏”。
可见乾隆一开始就注重河工。
“下河十岁九被涝”,“河臣束手无策”,乾隆效仿治水的做法进行六次南巡,并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乾隆在南巡中,一面体察民情,一面思考治水方略。
第一次(1751年)经过高邮时,他看到“堤岸高于屋,民居疑地窨”。
感叹到“嗟我水乡民,生计惟罟霖”。
经过车逻坝时,见到车逻坝泄水尤盛,想到淮水归江,要增加东西湾入江口门,开挖太平河。
第二次南巡时他谋划抽薪之计,就是要预先降低洪泽湖的水位。
“百室求宁”是他的愿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为急办工程,先后连续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达到盛期,所做的工程有加开董家沟、东西湾三合土滚水坝、开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桥、建金湾新坝、降低各坝闸、加宽河道等等,终于使归江口门达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时翻了将近一倍,使归江河道具备了排泄淮水的价值,奠定了淮水由里下河归海转向归江的局势,无疑对减轻里下河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实施了他的所谓“抽薪之计”,就是修订水情调度水则,减少淮水排向扬州的泄量,令河臣恪守此法,终于使里下河赢来20年左右的时间不被水淹。
后来乾隆听说淮扬运河,好久没有挑浚,河床逐渐淤高,不仅有碍漕运船只航行,水大之年还致泛滥,遂传喻两江总督高晋、总河萨载,逐段查看测量,要他们一面组织开挖,一面上报,“不可有惜费之见,致有贻误”。
乾隆南巡目的何在?徐炳顺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二:一治理长江水患和利用黄河水利,实地勘查,出主意,以利农田灌溉,同时他沿运河南下,查明漕运;二为了解农田谷物情况并察看民情。
随机文章最有观赏性的悬崖跳水,从58米悬崖跳入水中腿骨脱臼揭秘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纳粹余孽欲求基地/外星人的采矿场为什么外星人躲着人类,外星人会不会伤害人类/害怕人类伤害冷血动物为什么没感情,眼瞎的冷血动物难以认主/但是感情很丰富电磁轨道炮威力有多大,可摧毁卫星或导弹/能轻易穿透坦克装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东汉时发明空城计的是孙坚?
只要看准的事就坚决走到底,不就是损失了五千新兵吗?权当是给兄弟们作陪练牺牲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身边的亲信没丢命,只要营盘还在,兵就会流进来的。
曹操回老家招兵之前,去了一趟酸枣,那些养兵观战的诸关东军大员在干什么呢?正忙于相互请客。
刚从血与火中挣扎得性命的曹操见此情景痛心疾首,当即慷慨陈词:各位领导,听我一句话行吗?我们如果,分兵占据洛阳四周有利地势,以深壕高墙围困洛阳,摆出随时进攻的架势,就是不与他们作战(现在曹操终于领教了西凉铁骑的厉害,再不提与之野战了),然后将此形势通报全国,以顺诛逆,天下可凭此一战而立定。
现在大家打着兴义兵讨伐逆贼的旗号,却相互猜疑,不思进取,只知道泡妞请客,桑拿按摩,这让天下人会怎样看你们?我曹操真为你们感到羞耻啊! 俗话说赖狗扶不上墙去,曹操苦心献计也好,语言相激也好,破口大骂也好,也就是痛快痛快自己的嘴皮子,没人会理睬一个刚打过大败仗的将军的,就是铁哥们儿张邈也不例外,明确拒绝了曹操的提议。
说话的分量与实力是成正比的,你曹操现在还有啥资格说东道西? 无奈之下,曹操只好收拾残部回了老家樵县,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就这样哑火了,再从头开始吧。
曹操的计划是在自己的老家拉起一支子弟兵来,以此作为骨干,然后进军扬州,招兵买马,先保存、壮大自己,再进攻、消灭敌人,这路子算是走对了。
有一件事要专门提一下,就是这次的故乡之行,使曹操首次结识了将来要与他在政治、军事上PK一生的冤家对手,这个人就是在后世中知名度丝毫不亚于曹操的德,此时卖草席的刘掌柜也在沛国一带做发动群众积极入伍的工作,未来的魏王与将来的蜀国先主在樵县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晤。
当然,现在的两个人都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但初次的会面使两人都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是无疑的,不然二人之间以后也不会发生诸多的恩怨瓜葛了。
前文说过,曹操砍任何人的脑袋从没有犹豫过,唯有对刘备是个例外,有大师说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的最大的错误,笔者对此结论持怀疑态度,观点容以后再细讲,就连刘备我们放一放,还是先关心前方的战事要紧。
国贼未除,前方将士正拼杀于刀光血雨之中,双方统帅部有的连出奇招,有的开始把暗箭瞄准自己的战友,有的继续抓紧享受靓女美酒,笔者实在无闲心关注后方的这两位相互吹捧的英雄。
洛阳南部前线,勇冠天下的孙坚与不见经传的徐荣开始了令天下人都目瞪口呆的血战。
鲁阳城门外,孙坚奉命令正举办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谁呢?在袁术手下任长史的公仇,这公仇官儿虽不大,但此行承担的任务却是孙坚最关心的,干吗去?是受孙坚所托找调军粮去。
马上就要打大仗了,袁术承诺的粮草却迟迟未能运到,前敌主将孙坚心里有点发毛,所以对公仇之行格外重视,召集鲁阳的所有官员属吏,专门在城外搭了营帐,举行宴会给公仇送行,给足了公仇面子。
其实这面子是给袁术的,大家谁都明白,这是在变相向袁术宣誓效忠呢。
不过那的部队也太不给面子了,酒未过一巡,欢送词还没宣读,那徐荣的先头部队竟然到了。
西凉骑兵!众官像是羊羔见了狼群,一下乱了,都想抢先跑进城去,积极守城么,没啥值得责怪的。
孙坚就是孙坚,半世英名岂能丢在这鲁阳城门口?大喝一声:“哪个乱动立斩!继续饮酒,仪仗队的表演别停顿!” 徐荣的先头部队看到敌人在自己的马前宴会,旁若无人的饮酒作乐,一时懵了,勒住了马,等大部队到齐再说吧,看你这露天酒宴散不散场! 骑兵部队行动就是迅速,一会儿工夫竟然万余骑集到了城下。
孙坚呢?谈笑自若,犹如没看见西凉兵的到来;号称中国第一精锐的西凉铁骑更傻眼了:这孙坚真是见面胜似闻名啊,这是没把我们西凉兵放在眼里呀,冲上去,剁了丫的! 别,肯定是人家有备无患,人家明支了一张网,咱别主动去钻了。
于是后队变成前队,徐徐而退,部队不慌不乱,井然有序,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西凉铁骑,未损一骑,安全撤退了。
在面无人色的众官退进城内之后,孙坚才向惊魂未定的下属说: “刚才假如争抢着进城,官员怎会抢得过士兵?我们又如何快得过西凉骑兵?” 由此看,第一个把用于实战的应该是孙坚才对,不是后来的,更不是曹操。
那曾全歼过曹操部队的徐荣如果知道了今天的一幕,肯定会先搧自己一个耳光,再宰了今天带队的先锋官,不过良机既然已错过,后悔后面历来跟随着“莫及”二字,鲁阳的机会没抓住,看你孙坚还能躲得过梁东城?正是: 说不清的理,道不完的由,诉不及的旧怨添新愁; 胜了的是王,败了的是寇,话不完的龌龊与风流。
别提什么该不该,莫问什么咎不咎; 何论什么敌不敌,少信什么友不友。
有道是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 无非是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
自古英雄出乱世, 从来胜者书春秋。
何如田园话桑麻, 却向幽溪甩钓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玄宗杀子真相解析 真的杀了三个儿子吗?
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 。
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
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
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
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
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
但是,变故还是出现了。
什么变故呢?武惠妃横空出世了,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母色衰则子爱驰,李瑛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啊?没有。
因为武惠妃虽然专宠,也不停地生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生的孩子都活不长。
连着三个孩子都夭折了。
接连的打击让武惠妃都没自信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她再也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李隆基的大哥宁王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
这样一来,虽然唐玄宗对赵丽妃的感情淡了,但是,李瑛的地位倒没发生什么动摇。
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三件大事,使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第一件事,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
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了。
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
这三件事叠加到一起,李瑛的地位可危险了,失去了亲妈的庇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这个太子还能继续当下去吗?果然,就在开元十四年,李瑛人生中第一个考验终于到来了。
这一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动议一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马上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
这可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好在大臣出来说话了。
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
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可是,就像谚语说的那样,女人柔弱,为母则强。
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事都做得出。
武惠妃也是如此。
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她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
可是,面对着明智的丈夫和对她并不友好的朝廷,武惠妃势单力孤,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就这样,十来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该娶妻了。
娶了谁呢?他娶了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的杨贵妃。
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武惠妃一下子觉得又有希望了。
什么转机呢?首先,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
另外,武惠妃的女儿也长大了,嫁了人,武惠妃又多了两个帮手。
咸宜公主嫁的人是谁啊?这个小伙子叫杨洄,说起来也是亲上加亲。
当年和不是生了两个女儿吗?一个叫,一个叫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她的儿子。
杨家在可是太出人才了,的母亲杨夫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
这小伙子出身于政治世家,可想而知,对政治也非常敏感。
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个太子当。
这样一来,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增强了。
这些资源怎么利用呢?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马上做出了部署。
她自己专心致志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随时举报不法行为好了。
俗话说三人成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瑶,一个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这三个小伙子为什么对皇帝不满啊?其实很简单。
他们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又都失宠了。
母亲同病相怜,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个人所谓的不满,也就是不满意父亲对自己的母亲太薄情。
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有本事把它做大。
怎么做呢?武惠妃对着玄宗哭了个。
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另外,他们还对您说了好多不堪的话,太恶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说!唐玄宗一听这话就怒了,为什么呀?他生气的倒不光是太子对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对他不满!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关系最微妙了,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要是有这么一人,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梦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岁的皇帝呢!本来心里就别扭着呢,你再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武惠妃这么一说,马上血往上涌。
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这一次他能顶住吗?能,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
谁呢?。
要知道,这还是开元二十四年,这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
我们不是讲过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吗?一般小事尚且要争个是非曲直,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啊。
张九龄说:“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
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
……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
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已经被感情所左右了,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我们不是说过,李林甫为了当宰相,已经开始为武惠妃效力了吗?他得发挥作用啊。
怎么发挥呢?李林甫用起了自己的经典招数,退朝之后悄悄嘀咕。
这一次,他对着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玄宗。
那么李林甫这句话厉害不厉害啊?太厉害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怂恿皇帝违规时候最经典的说法了。
当年,想立武则天当皇帝,他们反对,李勣不就说了这么一句,帮高宗下了决心吗?时隔八十多年,李林甫又拿这句话来蛊惑皇帝了。
唐玄宗一听李林甫这么说,心里也颇有点之感,是啊,跟国家有关系的事情我听你宰相的也就罢了,可是,让哪个儿子接班,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你张九龄管得着吗!干脆抛开宰相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点负罪感,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还是对的。
到底听谁的呢?唐玄宗心里的天使和魔鬼各占一半的位置,反复斗争,哪边战胜都有可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
怎么回事呢?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儿吗?武惠妃想,干脆去他那里疏通疏通关系好了,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了,跟他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 武惠妃这样做好不好啊?大大的不好。
她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
她以为宰相都像李林甫那样,只知道固权保位,她不知道,张九龄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决不能被收买。
果然,张九龄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你武惠妃居然想收买我,这不是侮辱我吗!对着牛贵儿一顿臭骂,把他给骂走了。
这还不算,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汇报给唐玄宗了。
唐玄宗一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
本来,武惠妃梨花带雨一番哭诉,他还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引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
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和时代历练成长起来的,他太知道后宫和外廷勾结的威力了,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他在唐玄宗心目中的位置可是越来越边缘了。
更糟糕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了,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远贬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
失去了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
怎么回事呢?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之后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大家可能要疑惑了,这事怎么又提出来了?唐玄宗为什么再次提出废掉太子呢?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记载是《》和《》,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鄂王瑶、光王琚一起,唐玄宗这才再次发威,旧事重提。
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就是《新唐书》的记载了。
说太子李瑛误入武惠妃的圈套了。
什么圈套呢?《新唐书》记载:就在头一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事情紧急,哪里容人多想啊,再说了,太子兄弟早就在玄宗面前失宠了,正想找机会挽回呢,所以,太子李瑛还有、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去了。
一看三兄弟真的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得比谁都紧张,大叫太子谋反!玄宗自己就是个搞政变的高手,对政变最敏感了,马上采取行动,把三个儿子给抓起来了。
李瑛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当。
大体情节跟误入白虎堂差不多。
这两个记载都出自正史,到底哪个是真的啊?我个人觉得,虽然《新唐书》的记载更加活灵活现,但是,它恐怕不是真的。
为什么呢?三点理由。
首先,太子兄弟都是成年人,他们和武惠妃的矛盾由来已久了,武惠妃派人让他们带兵进宫,他们岂能那么轻易相信?这也太低估太子兄弟的智力了。
其次,如果太子带兵入宫被抓,审问的时候必定会说出武惠妃假传圣旨的事情,虽然武惠妃可以否认,但是唐玄宗也不是傻子呀!那样冒的政治风险可就太大了。
第三、如果真是带兵入宫的话,事后牵连的人必定不少,可是,从以后处理的情况看,被牵连的都是三兄弟的亲戚,这也不符合处理政变的惯例。
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更有道理。
三兄弟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团,乱发牢骚。
被杨洄抓住把柄了。
唐玄宗对这个儿子早就不感兴趣了,一看儿子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了。
上一次玄宗要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那么,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会怎么表态呢?要知道,这时候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
那他会怎么说啊?说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顺眼了,废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风格。
李林甫不是以柔顺著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感觉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
所以,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
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
”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
李林甫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家法处理吧,不用在朝廷里宣布了。
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
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倒台的太子也一样。
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一日之内杀三子,这可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
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李瑶和李琚更是以学识著称,三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们惋惜,觉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