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当时还是混混的汉高祖刘邦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4 点击数:
简介:早年是个小混混,最后直到35岁的时候,才娶到了千金小姐。

但是吕雉跟随他后性情也逐渐改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吕雉一共为刘邦生了两个孩子,儿子,

【千问解读】

早年是个小混混,最后直到35岁的时候,才娶到了千金小姐。

但是吕雉跟随他后性情也逐渐改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吕雉一共为刘邦生了两个孩子,儿子,女儿,按理说,虎毒不吃孩子,吕雉应该很疼爱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吕雉的儿子刘盈后来继承了刘邦的皇位,24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死因非常奇怪,竟然是活在自己的母亲——吕雉身上,吕雉是一个冷酷、顽皮的女人,有政治头脑。

刘邦晚年过分宠爱亲,打算废任刘盈的太子,戚夫子改为太子,吕雉知道刘邦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了,于是她没有让刘邦改变主意,直接联合了朝中的大臣,给刘邦看刘盈已经有声望了,太子位不动,才救了刘盈维持皇位。

但是刘盈的性格和母亲吕雉相反,他是个善良胆小的人,这也许和吕雉从小就守护着他有很好的关系,刘盈不想早上和政党争尔虞我欺诈,我只是想安静地生活,但是妈妈吕雉不想放过他,在母亲的推动下,刘盈完全没有支配朝政的能力,只不过是母亲吕雉的傀儡而已。

不仅对朝政没有控制力,连自己的婚姻事情,刘盈也很难支配,吕雉逼迫他娶自己的侄女为妻,那时的侄女才12岁,完全没有夫妇的感情,刘盈是个很珍惜亲情的人,戚夫的儿子刘如意曾经和他争过皇位,他对这个年幼的弟弟很疼爱,但是,吕雉以根除斩草为原则,多次暗杀刘如意。

刘盈夹在母亲和弟弟中间,十分为难。

他不敢公然反驳母亲,只能尽自己所能地保护刘如意,让他跟自己一同起居。

一天刘盈晨起去上早朝,回宫之后发现刘如意躺在床上已经中毒身亡了。

他知道这必定是母亲吕雉的手笔,可是又不能向母亲发难,悲愤交加之下直接病倒了。

刘如意已经死了,不可能有人再动摇刘盈的皇位,但吕雉还是心有不甘。

她怨恨戚夫人抢走了自己的丈夫刘邦,竟然把戚夫人的四肢砍断,挖掉眼睛放在厕所之中,还叫儿子刘盈一起来看戚夫人的惨状。

没想到刘盈看到这样的戚夫人,直接吓昏了。

醒来之后他给吕雉写了一封信:此非人所为。

臣为子,终不能治天下。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出生,十六岁登基,二十二岁病逝,其实刘盈本不该如此短命的,奈何他的母亲太毒辣。

有句话叫做“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刘盈的身上,那他可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伯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徐灿《永遇乐·病中》:读此词,难免会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

江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海宁陈之遴继妻。

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诗,尤长于词学。

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

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

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徐灿的《永遇乐·病中》,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病中 徐灿〔清代〕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

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诗是志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

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

清晨,小雨未停,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节候的无常。

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

主人公整整一天都感觉到愁病之深,直到黄昏,未得纾解,那华美的博山炉,香气袅袅,也只是徒增愁怀而已。

恹恹,《定风波》有“年年三月病恹恹”语;悄悄,则出自《诗·庸风·柏舟》:“忧心悄悄。

”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

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幸;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

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了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

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状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

红雨,喻落花。

《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但“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

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的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

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

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

起首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的女子形象。

“嫩草”句出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招隐之说,向有二解。

或曰招致山谷潜伏之士,或曰含有离开朝廷,避祸远引之意。

今取后者。

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原为显宦,人清再仕,有亏品节。

徐灿虽然心中不满,格于身份,无以表之,所以在用典时,赋予微言大义。

可是,夜长梦短,连梦中都无法充分表达此中幽情,只有像一样,“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也就是“冷香浸佩”的意思。

在这样的感情形态中,自然逗出“别有伤心处”一句。

接下来三句,有两层意思。

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

渊源所自,见于赵德庄《鹊桥仙》“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以及《祝映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但翻进一层,又有发展。

赵、辛仅说到春天带来春愁,因而希望春归之时,再把原样的愁带走。

徐灿却认为,愁并不是静态的。

它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也随着春天的发展而增长。

它增长到这种程度,甚至连春天也不肯放走,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

这一写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

读徐灿此词,难免让我们想起杰出的女词人。

的确,徐词化用李词之处甚多。

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

宋代以后的女词人,在创作时,心目中往往有李清照在,这首词也可以提供一个例证。

但徐灿和李清照虽然时代和身世有相同之处,但徐由于丈夫的仕清,显然有更多的难言之隐。

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

因此,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词人在对各自生活的感情体味上,仍然有不少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独艺术上各出机杼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自由托利派的让步是怎么回事?对议会改革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

在19世纪最初二十年,英国国王仍是乔治三世,但因长期癫痫,由其长子摄政。

1820年,乔治三世死了,摄政王即位,称乔治四世(1820-1830)。

乔治三世和乔治四世,依靠托利党进行统治。

从1812年起,利物浦勋爵的托利党内阁长期执政。

这内阁有大法官艾尔顿勋爵兼上议院领袖,外交大臣卡色瑞兼下议院领袖,内政大臣席德默斯。

这些都是当时反动统治者的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拜伦和雪莱所攻击的主要对象。

1822年,卡色瑞自杀,内阁改组,容纳了一些“革新分子”,包括乔治·坎宁和后来在政治舞台上享有盛名的罗伯特·庇尔(1788到1850),于是托利党内阁在施政方针上起了一些变动。

“自由托利派”并不是真正的革新者,但是他们认识到,为了巩固土地贵族和金融巨头的统治,必须对工业资本家和人民大众作出一定让步。

1823年,与欧洲大陆国家协商,各自放低关税壁垒,于是对外贸易趋向活跃。

1824年,撤销1799年和1800年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法令。

于是工会变成合法组织,但在次年又通过补充法令禁止某种集会并授权地方治安惩处工人胁迫行动,其目的在止罢工。

1826年,对谷物法放宽尺度,规定国内粮价每夸特达六十六先令时准许粮食进口。

外交政策也有一些变动。

原先在卡色瑞当政时代,英国政府一贯干涉欧美民族运动,“自由托利派”摆脱欧洲反动集团神圣同盟的约束,毅然承认南美洲诸共和国(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委内瑞拉、秘鲁、厄瓜多尔)的独立。

在希腊和土耳其帝国斗争、争取独立的时候,它采取中立政策。

1827年7月它又同法国和俄国达成协议,承认希腊的自治。

因此,坎宁等赢得被压迫民族的“保护者”和“解放者”的美名。

但是实际上,“自由托利派”只是为了资产阶级拉拢海外关系,开辟海外市场,借以缓和国内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自由托利派”的对内、对外政策获得英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但是它反对当时带有根本性的议会改革。

187年,坎宁死了,内阁改组,由右翼托利党人掌握政权,国内阶级矛盾又趋尖锐。

1830年,乔治四世死了,他的弟弟继位,称威廉四世(1830到1837),内阁首相是惠灵顿公爵。

右翼托利党人以为借重“铁公爵”的威望可以镇压群众运动,但是从1825年波及全国经济的第一次工业危机爆发以来,连续四五年,经济萧条,群众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力图利用群众力量争取议会改革。

1830年,银行家阿特乌德、激进分子普莱斯等在伦敦组织伯明翰政治联盟协会,其他许多城市也有类似组织,各自展开活动。

参加者除工业资产阶级外,也有小资产阶级和工人。

到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时期,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

多年失势的辉格党抓住这机会,想把工业资产阶级拉过来,以扩大自己的基础并攫取政权,于是草拟改革法案。

惠灵顿被迫下台,辉格党人格雷勋爵(1764—1845)出任首相,罗素勋爵向下议院提出改革法案。

这时工业城市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工人阶级特别激动。

在布里斯多城,因有反对改革的议员前往阻挠,发生暴动城市被焚毁了一大部分,英国似乎已到了革命前夕。

1831年9月下议院通过改革法案,上议院坚决反对,后来,由于群众的巨大压力,于1832年6月被迫同意改革法案,对议会选举制度作了几项改变:一、撤销五十六个“衰败选区”,减少三十个“衰败选区”的议席,总共空出一百四十三个议席;二、把空出的议席另行分配,二十二个大城市各得二席,二十个中等城市各得一席,各郡以及苏格兰和爱尔兰的议席均有所增加;三、扩大选民范围,在城市每年收入达十英镑的房主和每年付房租达十英镑的房客,在各郡每年收入达十英镑的土地持有者和每年收入达五十英镑的租地经营者,都有选举权。

这样,选民数字从四十三万五千人增至六十七万多人,可是这一数字也只占全国成年男子总人数的九分之一。

由于财产资格的限制,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没有选举权。

思论述这法案时写道:“恐怕从来还没有一个这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的结果。

” 小编认为,这一法案的历史意义在于统治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同盟的成员扩大了,除了土地贵族和金融巨头之外工业资产阶级也参加了这个同盟。

马克思指出:“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最先参加妥协的只有一个资产阶级派别,金融贵族。

1831年的改革法案使另一派,即英国人称为millocracy的工业资产阶级巨头也参加了妥协。

” 随机文章西藏沙曼荼罗简介从地球上看木星好吓人,温度3万度磁场是地球14倍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详解,可携带10枚50万吨当量核弹头abc法则沟通三原则,新业务员必须掌握的黄金沟通方法人的长相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修善果长相甜美/作恶则长相丑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当时还是混混的汉高祖刘邦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