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为什么会盯上蜀国?蜀地对于秦国意味着什么?

战国中期,打算攻灭充国,充国自知不敌决定和蜀国联手,但一年后充国还是被灭。
此地就由巴、蜀两国相争,
【千问解读】
战国中期,打算攻灭充国,充国自知不敌决定和蜀国联手,但一年后充国还是被灭。
此地就由巴、蜀两国相争,在夹缝中生存的打算寻求秦国的帮助。
此时开始打起了蜀地的注意,不过蜀地多为山区,易守难攻,为什么就盯上这根硬骨头了呢?其实秦国当时想要扩张,拿蜀地下手是最好的选择。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之间爆发矛盾,但谁也干不过谁,只好都跑来找秦国评评理。
秦惠文王对于送上门来的战争理由,自然不可能不心动。
他想将蜀地纳入自己的地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秦惠文王为何伐蜀 但是秦惠文王却在这件事上犯了难,一方面他是真的想借着这个机会伐蜀,但伐蜀困难重重,首先秦国到蜀地距离比较远,“道险狭难至”。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原因,当时已经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成为主旋律,各个诸侯国之间只要找到机会就互相攻打,而又来攻打秦国。
这让秦惠文王很为难,如果先去攻打韩国,到时候再去解决蜀地恐怕会陷入被动局面,但是如果先攻打蜀地,那么韩国很可能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搞偷袭,这不是秦惠文王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拿不定主意的秦惠文王就召开了一个会议,希望底下那一班臣子能给点好的建议。
结果和又争论起来了,张仪的意思是先解决韩国,而司马错的意思和张仪正好相反,他是想攻打蜀地。
我们知道,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动动嘴皮子就能引起列国间的战争,他认为秦国应该先攻打韩国,攻打韩国确实重要。
原先就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之后,韩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如果能够攻下三川,就基本到了洛阳的郊外,那么周王室很可能就害怕的献出九鼎,这正是秦国梦寐以求的,这不正是秦国的王业吗? 而反观蜀地,“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 即便是攻下来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飞地,于秦国没有什么益处。
张仪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秦国自变法开始就已经有了得天下的野心,现在韩国要攻打秦国,这不正是秦国稳定和,解决韩国进而逼近周王室的最佳机会吗? 但是张仪只想到了攻打韩国的好处,却没有想过韩国能不能攻下来,要知道,韩国虽然在中的实力属于比较弱的,但是这不等于韩国就是好惹的,要不也不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而且,秦国一旦攻打韩国,攻下了三川逼近周王室,其他的诸侯国不会坐视不理,他们不会允许秦国就这样东进。
在这件事情上,司马错看的就比较远,他认为先平蜀地对秦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首先平蜀地是非常容易的,他们本身就是戎狄的地盘,又正好有动乱,秦国出动强兵平蜀地就如同豺狼驱逐狼群,那简直太容易了。
蜀地对秦国的重要性 得到蜀地就能扩大秦国的地盘,得到蜀地的财富就可以富民缮兵,不伤己就能让他们屈服,这对秦国来说不正是好事吗?而且攻打蜀地不仅不会被诸侯们讨伐,甚至还能为秦国赢得平定动乱的好名声,这是一箭好几雕的事情,对秦国来说,利远远大于弊。
但是如果贸然攻打韩国,即便是攻下了三川,逼得周天子考虑献出九鼎,这对秦国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激起韩国和周王室的激烈反抗,甚至诸侯国们之间会结盟,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到那时候,秦国就会被置于很危险的境地。
秦惠文王听司马错这么一说就了,决定就按照司马错的建议先去平蜀地。
让司马错、张仪等人领兵攻打蜀地。
这一年的十月,蜀地就成为了秦国的地盘,这件事在列国之间并没有引起任何的浪花,毕竟蜀地本来就是戎狄的地盘,而秦国又离得远,所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蜀地对秦国的用处,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后来蜀地就成为秦国的大粮仓,为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而且,经由蜀地,秦国开辟了攻打楚国的第二次道路。
三十多年后的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司马错领兵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逼着楚国让出了汉北和上庸之地。
平蜀地的这一步走的是真好,而有意思的是,秦惠文王去世之后,其子继位,驱逐了张仪,但秦武王的野心不小他,他下令“伐宜阳,定三川”,顺利进入洛阳。
到了洛阳的秦武王,非要去看九鼎,见到了九鼎,非要和身边的大力士举行举鼎比赛,结果绝膑而死,秦武王到底是太着急了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徐灿《永遇乐·病中》:读此词,难免会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
江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海宁陈之遴继妻。
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诗,尤长于词学。
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
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
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徐灿的《永遇乐·病中》,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病中 徐灿〔清代〕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
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诗是志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
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
清晨,小雨未停,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节候的无常。
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
主人公整整一天都感觉到愁病之深,直到黄昏,未得纾解,那华美的博山炉,香气袅袅,也只是徒增愁怀而已。
恹恹,《定风波》有“年年三月病恹恹”语;悄悄,则出自《诗·庸风·柏舟》:“忧心悄悄。
”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
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幸;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
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了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
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状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
红雨,喻落花。
《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但“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
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的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
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
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
起首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的女子形象。
“嫩草”句出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招隐之说,向有二解。
或曰招致山谷潜伏之士,或曰含有离开朝廷,避祸远引之意。
今取后者。
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原为显宦,人清再仕,有亏品节。
徐灿虽然心中不满,格于身份,无以表之,所以在用典时,赋予微言大义。
可是,夜长梦短,连梦中都无法充分表达此中幽情,只有像一样,“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也就是“冷香浸佩”的意思。
在这样的感情形态中,自然逗出“别有伤心处”一句。
接下来三句,有两层意思。
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
渊源所自,见于赵德庄《鹊桥仙》“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以及《祝映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但翻进一层,又有发展。
赵、辛仅说到春天带来春愁,因而希望春归之时,再把原样的愁带走。
徐灿却认为,愁并不是静态的。
它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也随着春天的发展而增长。
它增长到这种程度,甚至连春天也不肯放走,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
这一写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
读徐灿此词,难免让我们想起杰出的女词人。
的确,徐词化用李词之处甚多。
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
宋代以后的女词人,在创作时,心目中往往有李清照在,这首词也可以提供一个例证。
但徐灿和李清照虽然时代和身世有相同之处,但徐由于丈夫的仕清,显然有更多的难言之隐。
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
因此,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词人在对各自生活的感情体味上,仍然有不少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独艺术上各出机杼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自由托利派的让步是怎么回事?对议会改革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
1820年,乔治三世死了,摄政王即位,称乔治四世(1820-1830)。
乔治三世和乔治四世,依靠托利党进行统治。
从1812年起,利物浦勋爵的托利党内阁长期执政。
这内阁有大法官艾尔顿勋爵兼上议院领袖,外交大臣卡色瑞兼下议院领袖,内政大臣席德默斯。
这些都是当时反动统治者的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拜伦和雪莱所攻击的主要对象。
1822年,卡色瑞自杀,内阁改组,容纳了一些“革新分子”,包括乔治·坎宁和后来在政治舞台上享有盛名的罗伯特·庇尔(1788到1850),于是托利党内阁在施政方针上起了一些变动。
“自由托利派”并不是真正的革新者,但是他们认识到,为了巩固土地贵族和金融巨头的统治,必须对工业资本家和人民大众作出一定让步。
1823年,与欧洲大陆国家协商,各自放低关税壁垒,于是对外贸易趋向活跃。
1824年,撤销1799年和1800年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法令。
于是工会变成合法组织,但在次年又通过补充法令禁止某种集会并授权地方治安惩处工人胁迫行动,其目的在止罢工。
1826年,对谷物法放宽尺度,规定国内粮价每夸特达六十六先令时准许粮食进口。
外交政策也有一些变动。
原先在卡色瑞当政时代,英国政府一贯干涉欧美民族运动,“自由托利派”摆脱欧洲反动集团神圣同盟的约束,毅然承认南美洲诸共和国(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委内瑞拉、秘鲁、厄瓜多尔)的独立。
在希腊和土耳其帝国斗争、争取独立的时候,它采取中立政策。
1827年7月它又同法国和俄国达成协议,承认希腊的自治。
因此,坎宁等赢得被压迫民族的“保护者”和“解放者”的美名。
但是实际上,“自由托利派”只是为了资产阶级拉拢海外关系,开辟海外市场,借以缓和国内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自由托利派”的对内、对外政策获得英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但是它反对当时带有根本性的议会改革。
187年,坎宁死了,内阁改组,由右翼托利党人掌握政权,国内阶级矛盾又趋尖锐。
1830年,乔治四世死了,他的弟弟继位,称威廉四世(1830到1837),内阁首相是惠灵顿公爵。
右翼托利党人以为借重“铁公爵”的威望可以镇压群众运动,但是从1825年波及全国经济的第一次工业危机爆发以来,连续四五年,经济萧条,群众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力图利用群众力量争取议会改革。
1830年,银行家阿特乌德、激进分子普莱斯等在伦敦组织伯明翰政治联盟协会,其他许多城市也有类似组织,各自展开活动。
参加者除工业资产阶级外,也有小资产阶级和工人。
到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时期,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
多年失势的辉格党抓住这机会,想把工业资产阶级拉过来,以扩大自己的基础并攫取政权,于是草拟改革法案。
惠灵顿被迫下台,辉格党人格雷勋爵(1764—1845)出任首相,罗素勋爵向下议院提出改革法案。
这时工业城市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工人阶级特别激动。
在布里斯多城,因有反对改革的议员前往阻挠,发生暴动城市被焚毁了一大部分,英国似乎已到了革命前夕。
1831年9月下议院通过改革法案,上议院坚决反对,后来,由于群众的巨大压力,于1832年6月被迫同意改革法案,对议会选举制度作了几项改变:一、撤销五十六个“衰败选区”,减少三十个“衰败选区”的议席,总共空出一百四十三个议席;二、把空出的议席另行分配,二十二个大城市各得二席,二十个中等城市各得一席,各郡以及苏格兰和爱尔兰的议席均有所增加;三、扩大选民范围,在城市每年收入达十英镑的房主和每年付房租达十英镑的房客,在各郡每年收入达十英镑的土地持有者和每年收入达五十英镑的租地经营者,都有选举权。
这样,选民数字从四十三万五千人增至六十七万多人,可是这一数字也只占全国成年男子总人数的九分之一。
由于财产资格的限制,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没有选举权。
思论述这法案时写道:“恐怕从来还没有一个这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的结果。
” 小编认为,这一法案的历史意义在于统治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同盟的成员扩大了,除了土地贵族和金融巨头之外工业资产阶级也参加了这个同盟。
马克思指出:“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最先参加妥协的只有一个资产阶级派别,金融贵族。
1831年的改革法案使另一派,即英国人称为millocracy的工业资产阶级巨头也参加了妥协。
” 随机文章西藏沙曼荼罗简介从地球上看木星好吓人,温度3万度磁场是地球14倍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详解,可携带10枚50万吨当量核弹头abc法则沟通三原则,新业务员必须掌握的黄金沟通方法人的长相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修善果长相甜美/作恶则长相丑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