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简介:众所周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但是历史上却有1500年的“空白期”,无任何资料记载,这让华夏文明更加神秘,这1500年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

【千问解读】

众所周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但是历史上却有1500年的“空白期”,无任何资料记载,这让华夏文明更加神秘,这1500年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在上初中的时候,都学过朝代歌,知道是我国第一个朝代,但我国的历史,比夏朝还要早。

夏朝之前的炎黄时代,我国就有了一定的记录,后来更是用文字来记录历史,但炎黄时期太过虚幻,所以大家都认为朝才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殊不知夏朝之前的炎黄时代,就是消失的1500年。

时代,三皇,五帝相传,这个说法是大家公认 ,但三皇和五帝都有谁,却充满了争议。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皇中“氏”、“神”、“”频繁出现;五帝中“”、“”出现次数最多。

这些人的故事,我们也都耳熟能详,就不在一一赘述,就简单介绍一下大家不怎么熟悉的“颛顼”。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被封在高阳。

后来他打败共工氏,成为共主。

传说颛顼担任共主的时候,绝地天通,断绝人间与天庭,地府之间的联系。

但以上的说法都是传说,没有得到证实,所以夏朝之前的时代被称为半信史时代,就是说这1500年记载的历史,不可盲目相信,又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

这1500年也被称为神话传说时代。

夏之前的神话传说时代,在《》中有《五帝本纪》可以查询到,但比《史记》更早记载神话传说时代是《》。

《竹书纪年》是我国古代唯一未被焚毁的通史,记载了从到战国时二十年这几千年的历史。

但《竹书纪年》在秦汉之际曾经逸散,后来才又被人们收集整理成册,所以《竹书纪年》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并不是很高。

没有信史记载,神话传说时代的历史就理不清,专家也只能靠零星记载推测。

但我国典籍繁杂,说法众多,流传的时候又会出错,这就让神话传说时代更加神秘,你从这里说起,他从那里说起,谁也说不清。

笔者认为在华夏文明发展之初,广大劳动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因为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所以在传说中,华夏文明的起源是神话传说时代的八位共主,即。

传说第一位人皇,教会了人们用火,这样人们就可以用火做饭,吃到熟食,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日子。

熟食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人的身体逐渐强壮,也更少生病。

因此这位人皇被称为“燧人氏”,也被称为天皇或者泰皇。

燧人氏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共主,叫“伏羲氏”,他观察天文地理,演化八卦,教人们结绳捕鱼。

从此人们能够观测天气,根据天气来制定一天的计划;结绳捕鱼又让人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伏羲氏之后,人们因为有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变得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光靠捕鱼就不够人们吃了。

这时,神农氏教人们种植五谷,让人们有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人们生病了,没有药治病,又是神农氏亲尝百草,找到了中药。

三皇之后的五帝,也都是天下共主,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三皇五帝时期,是公天下,天子继位是制。

儒家也一直标榜三皇五帝是上古圣王,是明君贤臣,上古时代是仁政的时代。

根据儒家的经典记载,尧老年的时候,发现舜有仁德,不仅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还把共主的位子禅让给舜,舜在位的时候,天下发洪水,是禹治理水,天下才安定,所以舜年老的时候把共主的位子禅让给禹。

但在《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却是尧被舜囚禁,舜被禹流放。

这段真实的历史之所以没有记录,笔者认为真实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古代人均寿命低。

当时的卫生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即使是普通的感冒,也没有医治的办法。

当时的医疗水平极其低,得病后只能听天由命,死亡率非常高。

所以如果当时的统治者不设置接任的史官,根本无法记录历史。

在有记载的历史中,人活到三十就可以自称老夫了。

第二是神话传说时代的人没有记录历史的意识。

神话传说时代,人们还处在蒙昧的状态,一切的行为的出发点是吃饱饭,穿暖衣,而不是记录历史。

当时的人们野性大于理性,不受明约束,所以统治者和个人都没有记录历史的意识。

第三是面对天灾人祸,人们只能顺应自流。

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预案来面对自然灾害,也就不会有保存东西的预案。

就算之前记录了历史,一场自然灾害后,记录的历史自然也遗失了。

后来者要记录之前的历史,也只能四处打听根据别人的回忆来记录了。

这样一来,神话传说时代的历史自然混乱不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南宋词咏叹上元节中的佳作

张抡[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一起来看看吧!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宋代〕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

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

谩惆怅、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此词为上元节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在感伤个人身世遭遇之时抒发亡国之痛。

上阕极言往日宫中繁华欢乐的盛况,下阕抚今追昔,写南渡后第一个上元节的冷落,令人有隔世之感,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

结句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与上阕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一荣一枯,盛衰异象,使人读之不忍。

此词风神摇曳,上阕辞采华丽,境与情谐,下阕语含悲酸,情致凄婉,是词咏叹上元节作品中的佳作。

上阕描绘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写景叙事极其华艳。

起头二句极写宫廷殿宇的壮丽,宫城的双阙高入云天,凤院里楼阁弥漫着淡淡的春寒气息。

接着五句写宫中宴饮,恍若游于仙境,去年的上元夜陪伴在君王左右,侍候他出席豪华的盛宴,玉殿里的珠帘高高卷起,宫女如仙,舞姿翩翩,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才有。

“瑶池”、“玉殿”、“蓬壶”、“阆苑”均喻宫苑有着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继续浓墨描写,那呈现着五色祥云的深处,的烛光中,音乐的声音直上九天,这里极写上元夜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

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语含悲酸,情致凄婉。

“驰隙流年”二句由浓情回忆转入人世的慨叹。

时光如白驹般飞逝,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驰隙”、“星霜”均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悟。

接着是“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

”词义又转进一层,可惜词人的尘心未断,依然不停地怀念故国,那过去的时光就像一场场春梦一样短暂,想起这些令人产生无边的惆怅。

末三句“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如今却只能满怀幽恨,一个人相伴寒灯,听着归雁叫声。

三个短句,极传神。

此词上阕浓艳,下阕凄婉,极写盛衰异象,诚挚真切,在南宋词咏叹上元的作品中算得上一篇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代四大才女之一,吴淑姬有何代表作?

四大才女之一,吴淑姬有何代表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古以来,写闺怨诗的文人墨客很多。

如冯延巳(一说)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然而,无论男子怎样揣摩体悟,总不及女子自身的体会真实深切。

今天,就介绍一首女子写的闺怨词。

小重山·春愁 宋代:吴淑姬 谢了荼縻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作者吴淑姬,与、朱淑真、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这是目前主流看法,也有个别看法认为不应当如此并称,本文主要还是看词,就不多加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标题“春愁”二字中可以看出,本词正是写的“伤春”这种常见主题。

而在“伤春”背后,其实是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的感伤。

据洪迈《夷坚志》记载,吴淑姬“貌美,家贫,为富民子所据”,因此,在那个封建时代,就有人去投诉吴淑姬的罪状。

如果是现代的话,被告应该是那个“富民子”才对。

后来,府衙官员见她才华卓绝,她也极力为自己解释,说不是自己主动的,自己是被逼的,如此,才得以释放。

只不过,因为这件事,在那个封建朝代,没有人愿意明媒正娶她,她只好委身做妾。

令人不禁心疼怜惜。

看着眼前的荼蘼将谢未谢,怎能不勾起词人内心的伤感之情呢。

“谢了荼縻春事休”,当荼蘼花完全凋谢的时候,春天也就结束了。

只不过,此时仍是暮春,仍然还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花片子”是词人自创的新词,跟“无多”搭配使用,以形容点缀在枝头的残花,十分形象贴切。

“花片子”其实就是“花”,就好像“丫头片子”说的就是丫头,即小女孩。

春天将息未息的时候,最容易让人发愁。

春光大好时,满目生机,心情愉悦,自然不会发愁;夏天来临后,绿树成荫,十里荷花,也不会像暮春时这么伤感。

这就好比“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样,离别之时最难捱,而往前的在一起时,以及完全分别后相思之时,情感都不会那么激烈。

北宋宰相《鹧鸪天》记载,“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词中女子宁愿喝醉来逃避分别的那一刻。

“庭槐影碎被风揉”,此句中的“揉”字用得特别传神,既将风拟人化了,又将庭园中槐树斑斑驳驳的影子写得生动形象。

堪比“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风乍起,”的“皱”。

已经有了树,又怎能没有鸟呢?“莺虽老,声尚带娇羞”,在视觉的基础上,加入了听觉,使得景象更加丰满立体。

同时,可能也是词中女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尽管青春年华不多,仍然期待跟爱人之间缠绵甜蜜的恋情。

然而,尽管心中无限向往,现实里还是只能“独自倚妆楼”。

这句应该是模仿了《望江南》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一川烟草”很多人肯定不陌生,贺铸大名篇《青玉案》里的最后一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这一句的前一句是“试问闲愁都几许?”,由此可见,“一川烟草”是回答“闲愁总共有多少”这个设问的,用来形容愁绪之多。

故吴淑姬此句也是抒发愁绪之多的,只不过,她略微创造性地加了一个“浪”,变成了“烟草浪”,能让人联想到风拂烟草的场面,更加具有动态美。

触景生愁,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不如归去下帘钩”,也许放下帘勾,隔绝暮春之景,烦愁就不会那么多了吧。

毕竟,“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最后一句,用心的小,衬托愁的多。

吴淑姬这首的《小重山》不算耳熟能详,但是亮点颇多,如果用心领会,对于我们理解欣赏其他的古诗词,当有所助益,值得一读再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