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亲政后为什么立马就处理了和珅?和珅没做任何打算吗?

嘉庆帝为什么这么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嘉庆在乾隆死后,之
【千问解读】
嘉庆帝为什么这么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嘉庆在乾隆死后,之所以要急着处死和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嘉庆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必须得找一个像和珅这样的人来开刀。
所以,不管和珅作何准备,其实都难逃一死。
和珅的财富,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而和珅之所以能够有富可敌国的资本,主要还是因为的宠信。
在乾隆时代后期,和珅可以说是权势滔天,完全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乾隆皇帝对于和珅的宠信,给和珅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给和珅带来了杀身之祸,在乾隆皇帝死后仅仅十来天,就将和珅下狱,同时还抄了和珅的家。
抄完和珅家,嘉庆立马就赐和珅三尺白绫白绫,让他自行了断。
嘉庆皇帝之所以匆忙的查抄和珅,立威是最大的原因。
除了立威的需要之外,其实也还有一些私人恩怨在里面。
在乾隆皇帝统治早期的时候,由于乾隆皇帝推行的宽仁政策,缓解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得朝局稳定。
之后乾隆皇帝又先后推行了一系列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使得当时的,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迅速,将盛世推向了顶峰。
不过这个局面只持续了短短的十几年,随着乾隆皇帝的岁数不断地增加,乾隆皇帝开始变得越来越贪图享乐。
虽然没有因此而懈怠朝政,但却开始,过度奢侈。
加上过度的重用和珅,更是使得乾隆时代后期,整个清朝统治系统贪腐横行,整个官场变得乌烟瘴气。
和珅虽然十分有能力,但是他也十分贪婪。
之后加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虽然这六次都是去江南考察水利工程,算是出于一个好的目的。
但是同时也是花费巨大,大耗国力。
乾隆皇帝出巡的大多数费用,还是从老百姓的赋税中出。
因此乾隆皇帝这六次下江南,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多地先后发生起义。
后来在乾隆六十年时,为了兑现当初自己不超过爷爷皇帝的在位时间的承诺。
乾隆皇帝做出一个选择,那就是将皇位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因此坐上了皇位。
不过嘉庆皇帝的这个皇帝,其实只能算是一个傀儡皇帝。
因为当时乾隆皇帝并没有放弃权力,所有的事情还是乾隆皇帝做主,只是年号不再是乾隆了,剩下的还是跟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可能有人要说了,嘉庆皇帝现在已经是皇帝了,为什么不反抗呢?嘉庆皇帝也想反抗啊,问题是他没有那个实力啊,他要是有那个实力的话,他也就不用忍了四年了。
在这四年期间,嘉庆皇帝不仅要看着父亲嘉庆皇帝的脸色,还要看着和珅的脸色。
因为当时和珅在朝中势力极大,确实可以影响到很多事情,让嘉庆皇帝都为之忌惮。
而且和珅和乾隆皇帝的关系,不仅仅只有君臣这一层关系,还有姻亲这一层关系。
乾隆皇帝最为宠爱的十公主,,就被乾隆嫁给了和珅的儿子,可见乾隆皇帝对和珅重视和宠爱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之下,嘉庆皇帝即便是再有不满,也不能表现出来,只能忍耐。
毕竟得罪了父亲乾隆皇帝以及和珅,连现有的皇帝之位都保不住。
身为皇帝,却不能自己做主,甚至还要忌惮手底下的一个大臣。
嘉庆皇帝的这种郁闷,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嘉庆皇帝的这种郁闷,也为后来和珅的死埋下了伏笔。
不能报复老爹,收拾你一个大臣总是可以的吧? 所以,在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马上就选择处置了和珅,几乎就没给和珅任何改换门派、投效自己的机会。
而且,当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更注定和珅必死无疑。
那就是因为当时的起义较多,很多地方都不太平。
地方上出现起义了,朝廷自然需要平定啊。
平定叛乱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军队。
出动军队也是需要大把的银子的,不然谁会忠心地为朝廷卖命呢? 但问题是,这笔军费从哪里来? 在此之前,清朝的国库被乾隆皇帝挥霍的,已经不剩多少了。
而等到嘉庆接手的时候,地方上的起义频发不说,连边疆也有战事,这些窟窿都是需要大把的银子去填。
嘉庆很清楚,这笔银子不能老是从老百姓身上出,否则只会让民间起义加剧。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找人开刀了。
当时富可敌国的和珅,就成了最为合适的人选,本来嘉庆皇帝就对和珅不满,加上处理了和珅也能解决目前财政窘迫的问题,一举数得。
犯了这么多忌讳的和珅,如何才能活? 那么和珅在乾隆皇帝去世后,真的没有做任何的打算吗? 当然不是。
聪明如和珅,怎么会不做任何的打算呢?早在乾隆刚刚决定要禅位,嘉庆还没坐上皇位的时候,和珅就已经开始巴结和贿赂他了。
那个时候还是皇子的嘉庆皇帝,对于和珅的巴结和贿赂,也是照单全收,这也就使得和珅对嘉庆皇帝放松了警惕,认为嘉庆皇帝或许不会处理自己,能够允许自己有一个善终。
同时,和珅还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那就是他和皇家的这层姻亲关系。
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是他的儿媳妇,不仅乾隆十分宠爱这位固伦和孝公主,就连嘉庆皇帝也十分宠爱这个妹妹。
有这层关系在,和珅觉得嘉庆无论如何是不会动他的。
除此之外,和珅凭借自己对于嘉庆皇帝的性格了解,觉得嘉庆皇帝不是的性格,自然不会杀他。
可是和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威胁到了嘉庆皇位的安稳。
初登大宝的嘉庆,继续用和珅这样一个重臣来立威,更需要和珅的家财来填当时清王朝各地的窟窿。
等到和珅反应过来,意识到嘉庆会对自己下杀手的时候,已经是回天乏术,做什么打算都没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方鬼帝谁最大?为什么酆都为先
酆都大帝,其实是道教神话中的人物,而在一些古代神话传说中,酆都大帝就是位居冥司神灵的最高位置,主管冥司阴间的所有鬼魂,因此,也就有人将其认作是“阎王”。
关于酆都大帝的传说起源是较早的,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鬼国的记载,而在其中记载的最早鬼魂管理者神荼和郁垒。
“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
” 在酆都大帝之下就是五方鬼帝,关于五方鬼帝的记载在各类神话典籍中是很少的,葛洪的《元始上真众仙记》和《枕中书》算是较为明确详细记载五方鬼帝的了,其文中称: “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
” 此文中记载的也是其管理之地,关于其详细姓名传说却也就没有记载,而在一些传说中也有将这五方鬼帝姓名罗列出来,现代玄幻修真小说中也有涉及,这里也就说说五方鬼帝在各类记载中的一些名字: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随机文章丑悍 皇后,败坏朝纲如何克服瓦伦达效应,患得患失是走向成功的最大阻碍(保持平常心)毛毛虫效应是什么思维?是要不断创新不然一事无成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揭秘国外天体浴场,十个天体浴场让您找到目不暇接(宅男好去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康熙帝王不为人知的四大暴行解析
历史上的今天为你盘点康熙在位时的四大暴行—— 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杀平民 且不提与康熙尚无关系的、,只说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屠杀,从许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
这里不必,就引两则相关史料也可见一斑。
《.王骘传》里记载的王骘在康熙的上疏中说“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
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这份上疏是什么时候写的?所谓当年运粮行间是什么,荡平是指什么时候的荡平?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查一下《清史稿》的原文就知道了。
“王骘,字辰岳,山东福山人,……康熙五年,典试广东。
历刑部郎中。
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
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覆舟坠马,屡经险阻,师赖以济。
” “时以太和殿工,命采蜀中木。
骘入觐,疏言:四川祸变相踵……” 可见这份上疏就是在康熙平定以后,所谓“当年运粮行间”,就是指康熙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
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那么这个所谓的荡平自然就是指康熙时期清军镇压反抗,荡平四川云南了。
荡平之后,“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这个时期四川人口的损失,平民的死亡显然和清军是脱不了干系的。
其实不仅是四川,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类似的厄运,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数量就不少,康熙十八年,浏阳县知县曹鼎新说“自甲寅吴逆倡乱,……以至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这里说的就更明确了“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联系到清军一向有屠杀平民的传统,再加上方面的官员也不会故意抹黑清朝自己,所以这类记载的真实性是没有疑问的。
无论以什么理由作为借口,如果一个皇帝手下的军队有大肆屠杀平民的行径,那么这样的皇帝再将其称为仁爱,那也是很不妥当了吧。
暴行之二:迁海残民十余年 首先值得一提的沿海迁界在康熙时期的强化,沿海迁界造成的惨重后果前面已经部分叙述。
沿海迁界可以看《南》中的相关记载。
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
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
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
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按照《南明史》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
“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
“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
民死过半,枕藉道涂。
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
“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火累月不熄。
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放过“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
至是一望荒芜矣。
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 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对果树松柏都,大约意思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吧。
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
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
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阮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这些描写可能有夸张的地方,但也可以想见惨况确实空前了。
这一政策实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康熙的统治之下,如果说开头几年,和康熙没有关系,那么剩下的时间,以及其间的一些强化措施,康熙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能够允许这样残酷的政策继续存在了十几年并且还一度采取措施进行强化的人,说他是仁爱,这似乎令人难以接受。
沿海迁界区的修筑界墙是从康熙统治下进行的,可以看顾诚的相关记述“福建和广东的情况差不多,开初以插旗、木栅、篱笆为界。
后来就越来越严格,或是“浚以深沟”,或是“筑土墙为界”;再后来干脆征发民夫,把土墙改筑为界墙,并且沿界建立寨、墩,派设官兵扼守。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筑界墙,从江口至枫亭。
墙阔四尺,高六尺,每户计筑二丈一尺。
界口起了望楼一座,遇海另筑界堤。
” “关于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称之为寨、墩,广东称之为台、墩。
大致情况是:‘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
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
……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
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
’‘寨周阔百六十丈,墩周阔十丈不等”。
“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
” 推行过这样一种政策的皇帝,不称之为暴虐也就罢了,称为仁爱终究是有些不太合适的。
暴行之三:屠戮学者 再来说康熙时期的文字狱,客观的说,康熙制造的文字狱和其他两个相比并不算多,但也并非没有,而且有些案件的性质也还是很恶劣的。
比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发生的朱方旦案,值得一提。
时期的史学大家孟森专门写过一篇《朱方旦案》的文章,其中说: “士大夫谈轶事者,往往及朱方旦之名,然首尾不详,但以妖人目之,若王好贤、徐鸿儒之类。
此缘专制时代官文书所束缚,又政教不分,学问中禁阏自由思想,动辄以大逆不道戮人。
一经遭戮,传者遂加甚其词,印定耳目,无能言其真相者矣。
清末如四川井研之廖平,经学臣吴郁生奏参,几罹于法,尚是专制束缚之余习。
迹朱方旦之所犯,并无罪名。
当时侍讲王鸿绪所参三大罪:一则谈传教信仰,具出世法,略去帝王臣庶之阶级也;二则信徒之多也;三则发明记忆在脑不在心,以为立说新异也。
由今观之,前二者皆宗教家面目,而其后一端,所谓新发明之脑力作用,尤为生理之定义,学界之雅言,略以为大罪,则今日之书籍皆当焚禁,学校皆当封毁矣。
” 在《清代禁书总述》一书内的《清代文字狱纪略》也有对此案的介绍,不妨简略摘录如下“朱方旦之狱——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广有朱方旦者,自号二眉山人,聚徒横议,撰《中说补》,谓中道在两眉间山根上,……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侍讲王鸿绪得方旦所刻《中质秘书》,指摘其中有诬枉君上,悖逆圣道,蛊惑民心之处,次年二月,九卿议复‘乞正典刑,以维世道’。
结果朱方旦被斩,弟子陆光旭、翟凤彩、顾齐宏亦被判为斩监秋后处决” 按照孟森总结的朱方旦罪状,前两条的话,那估计的王艮甚至在康熙统治下都免不了被杀头的命运,王艮不必说了,出身盐丁的平民思想家,狂妄自大,以圣人自居,门徒无数,仅仅这就足够在他在清朝康熙统治下被杀头了,至于王阳明,那光他说“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可得而私也。
”在康熙统治下,得一个离经叛道的罪名不在话下,更何况他也是聚徒讲学,轰动四方,被门徒拥戴成圣人。
如果论最后一条“记忆在脑不在心,以为立说新异也”,这其实也是康熙和他的大臣无知,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明末许多知识分子那里就已经流传开来了,何以到了他这里变成立说新异,以至成为杀头的罪名。
这本身也是康熙和他的大臣愚昧专制的表现。
如吴伯娅的《朱方旦》中说“表现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顽固落后,以致臣民因持一些科学和进步观点而遭到杀害的典型事例。
” 还有康熙统治下发生的戴名世之狱,也称《南山集》案。
戴名世仅仅因为赞同方孝标给南明正名的观点,结果就被斩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牵连为奴。
这个案件广为人知,这里也就不必浪费篇幅多介绍了。
还是那句话,对于制造这些文字狱的皇帝,不谴责其暴虐也就罢了,若称颂其为仁爱,则似于事实偏离太大。
暴行之四:文过饰非也杀人 另外一个事情也可以说明阎教授称颂康熙仁爱似乎不尽符合事实,这件事情可以看《从陈四案管窥康熙五十年前后的社会控制》一文。
根据该文介绍“陈四,山西太原人,因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十五年(1706)山西省歉收不能度日,遂于四十六年(1707)带领妻子儿女及亲戚一百三十余口外出逃荒,卖艺被人诬告抢劫。
经过审理,办案官员得出的结论是‘伊等无军械,且于地方并无滋事,至于班汉杰等人衣服,亦未抢取’” 结果这个案件被康熙得知后,大为不满,康熙不满的最关键一条理由就是陈四言康熙四十四、四十五年歉收,而康熙在四十二年西巡陕西以来,“每年督抚俱报丰稔,陈四显然出语欺讹”,于是“令刑部再议’”。
康熙既然让再议,那些办理案件的官员,自然再不敢得出陈四无罪的结论,结果十月,刑部议定“陈四等因‘鸩党抢夺’被判斩立决,其他陈四的家人俱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原任督抚,以及一大批相关官员以“纵容滋蔓”,溺职等罪过,降五级,降四级不等。
” 而康熙之所以要来对付一个卖艺人家庭,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陈四等人成群结队,“即使无谋反之行,未必无谋反之心”。
这种逻辑自然比莫须有还要高明,你这个陈四既然敢给我康熙盛世抹黑,那我说你“未必无谋反之心”自然不是冤枉你。
那么是否真的是陈四,明明是丰稔,他偏要说成是歉收呢,硬要抹黑康熙盛世么?同文中列举了一些雍正时期的纪录,我们从中可以对康熙时期人民生活窥见一二。
“雍正二年(1724)汪景祺西行山陕曾经记述‘(山西)安邑、夏县、临晋、蒲州素称富饶,三十年来,有司民以奉上官,取之闾左者十倍正供,桁杨桎梏至卖儿贴妇己偿还,此人事之害也。
此邦不见雨雪者数年矣,岁歉无收,。
弱者转沟壑,强者率流亡,,流离无告,此天时之灾也。
不但贫者饥寒切身,不能延旦夕之命,虽富家亦岌岌无以自保’” “雍正初年,任川陕总督时,其《请减丁银疏》曾道:‘皇上御极以来,比年丰收,从前逃荒之民,到处皆渐次复业,而惟延安府不敢来归,抑且现在者皆云思去’” 虽然是雍正初期一些官员的记述,但汪景祺所谓的“三十年来”自然要前推到康熙时期,而岳钟琪所谓的“从前逃荒之民”自然也是康熙时期逃荒的。
由事实可见,那个被康熙杀头的陈四并没有“出语欺讹”,倒是康熙和他的那些大臣“出语欺讹”了。
从这一件事情来看,说康熙仁爱,似乎也很勉强。
还是王成兰说得比较客观,陈四案件“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统治者一贯的恐惧,……于是不惜采用屠戮手段进行震慑企图以此来维护‘盛世’的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