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吴再柱:从“语文教我”到“我教语文”,再到“教我语文”

【千问解读】
陪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观察、一起写作、一起求索、一起成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名师版
作者 | 吴再柱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教师
回顾自己的语文教育生涯,我将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语文教我—我教语文—教我语文”。
语文教我
1985年,我以民办教师的身份登上了乡村小学的讲台。
教学的前几年,我一直在“包班”。
用今天的话说,那时我是一名“全科教师”。
因为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加上文化程度较低,无论语文还是其他学科,当时我几乎把教材、教参和教案集一字不落地读了许多遍,然后拣其要点教学生。
在这样的苦磨硬泡中,我的文化知识逐渐增多,教学能力也慢慢提升。
单从语文学科来说,我称之为“语文教我”阶段。
“全科教师”当了几年后,我终于不再“包班”了。
1990年,我教五年级语文。
那年夏天,为了选拔教师参加全县语文赛课活动,我所在的镇举行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大赛。
我当时主讲的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许是我的教学基本功还算扎实,或许是在朗读、背诵、疏导等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还不错,又或许是因为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话别等“桥段”,总之我赢得了从教生涯中首次在全县赛课中露脸、锻炼的机会。
回头再看,当时这节课较为单薄。
如果能将李白出蜀壮游、李孟安陆结交、孟兄收信赴约等背景略作交代,再将李白登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典故和崔颢的《黄鹤楼》诗略作介绍,想必学生对李孟二人的深情厚谊、黄鹤楼的逸闻趣事以及李孟二人的人格魅力都会增添一些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守诚信、重人格等核心思想。
往事不可追,于我而言,这已经是“语文教我”阶段的高光时刻了。
我教语文
1993年,我中师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之后,我从小学调到了初中。
从此,语文教学便成为我的志业。
1999年,全县举行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
从镇内初选到全县比赛,我采用的都是“5·3·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是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这节“新模式”下的语文课引发了县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较大兴趣。
凭借这节课,我获得了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的机会。
现在看来,当年这种教学模式和那节语文课,从课堂角度来看,改变了当时农村学校语文课逐段分析、一讲到底的教学格局,让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逐渐成为课堂主旋律;从教师角度来看,相信学生、关注学法、长课短教、以舍求得等课改理念逐渐落实到语文课堂;从学生角度来看,说话能力、质疑意识、自信心理、自我展示等方面素养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是,由于底蕴所限,这节课关于文本内涵的挖掘仍然较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还大有文章可做。
如果再设计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这节课会更有“实用”价值。
不管怎样,当时我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我将这一阶段称为“我教语文”阶段。
当时,“我”的意识继续增强,这种意识在课堂结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个人印记”。
但是,这个阶段的我对语文教育的感觉主要局限在“思维”与“表达”上,这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相差甚远。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说一下教学反思。
2003年,我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下子便被其中的“教学反思”4个字深深吸引。
此后的日子里,我几乎“每课一思”,备课本被我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我觉得教学反思的价值有3个方面:求真,客观审视课堂得失;向善,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唯美,不断追求艺术境界。
由于善于反思,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乃至教改研究方面始终拥有源头活水。
教我语文
2022年教师节前夜,有人在我的个人公众号留言:“我还记得当时吴老师写的一篇同步作文,通过各个角度描写母亲的手,表现母亲的辛苦和生活的艰难。
在分享这篇同步作文时,吴老师读着读着哽咽了,我们听着听着哭了。
同步作文对于提高语文成绩作用非常显著,本来成绩很差的我中考考了105分(满分120)。
”
留言者是我当年的一位余姓学生,其时他正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进入“教我语文”阶段正是从“同步作文”开始的。
从2006年开始,每逢语文考试,我便与学生一起做试题,一起写考场作文。
因为“同时知题、同场写作、同一要求、同步完成”,我便将其称为“同步作文”。
一路写下来,我切身体会到考场作文的艰难,并逐渐摸索出一些“作文模式”,比如“从一个侧面写人”“带一种感悟叙事”“怀一种情愫写景”“分一些层次梳理”等。
上文所说的《母亲的手》便是“从一个侧面写人”。
渐渐地,作文教学这块“硬骨头”变成了我的一件“硬货”。
无论公开课还是示范课,我常常以作文教学“抛砖引玉”。
时间长了,我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也敢“硬碰硬”了。
之后,我又把“同步作文”推而广之。
如中考倒计时50天时,我开始为每个学生写一篇字数不等的观察手记,取名为“这群少男少女”。
一段时间后,我以此为题材主讲了一节“猜猜他是谁”的写作示范课。
一节课下来,学生“笑语声声、佳作频频”,听课教师“侧耳倾听、以为妙绝”。
2017年,我与八年级学生一起以“乡村少年说”为主题,围绕“说课业”“说课外”“说师友”“说家庭”“说成长”“说梦想”6个板块、80多个子话题共写一本书。
听说要“出书”,全班52名学生个个都来了劲头。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该“说”的都已“说”完了,剩下的便是我的整理和打磨了。
这便是《乡村少年成长密码》一书的由来。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解决了写作问题,还解决了许多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回头再看,无论“同步作文”还是“这群少年少女”,或是“乡村少年说”,它们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了学生的写作潜力,让学生找到了写作路径,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写作训练并不完整。
如果能以教材为蓝本,将两者进行有效兼容,学生的写作训练会更加系统。
“教我语文”的另一个标志是我的“名著导读”系列。
自2017年秋季开始,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名著导读上。
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假日,我都用来阅读、解读、导读初中阶段的36部名著。
这些导读文案在许多报刊登载并结集出版,我还受邀录制了初中必读名著48讲视频课。
回顾自己的语文教育生涯,我感觉与怀特海提出的“浪漫—精确—综合”认知三阶段有点类似。
“语文教我”阶段,我对语文教学的感觉是朦胧、粗浅的;“我教语文”阶段,我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究;“教我语文”阶段,我尝试打通“人”与“课”、“知”与“行”、生活与语文的藩篱,尽可能做到“人课同步”“知行合一”。
展望未来,我计划在“语文教我—我教语文—教我语文”的后面添上“陪学语文”。
我将不再强调“我”,而是陪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观察、一起写作、一起求索、一起成长。
我只做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笔下一条“前导”的“大鱼”,或许这就是回归教育本源吧。
来源|中国教师报
延伸阅读:
语文课拒绝“非法感动”|刘擎:为什么现代人容易出现精神危机
刘擎:现代教育模式的代价是巨大的,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机
从“逼着学”到“主动学”: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语文学科教材变化大?主编温儒敏回应了
凌宗伟:中学语文老师不妨也翻翻康德的“三大批判”
小学1-6年级语文知识点汇总:字、词、句、修辞、古诗、常识……超全!
小学语文趣味成语之最300则,好玩又好记!
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长杨志刚:高中回头看, 小学初中最要抓的是这件事…
您语文好,您来读读试试,太有趣了!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宗教学专业:读懂“人类心灵密码”的冷门学科,到底值不值得选?
很多家长一听这名字就摇头:“学这个能找啥工作?孩子毕业不会要出家吧?”别急,咱们用数据和人话,把这事聊明白。
一、圆梦老师核心观点:宗教学是“小而精”的潜力股宗教学不是培养“宗教从业者”,而是研究人类信仰规律的社会科学。
全国开设本科的院校仅20余所(教育部2022年数据),每年毕业生不足千人,属于典型的“稀缺专业”。
但它的价值在于:政策有需求,就业有缺口,文化有深度。
国家宗教事务局2021年明确要求“培养高水平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公务员招录中涉及宗教、统战、文化管理的岗位逐年增加;而全国仅3.2%的社会工作者具备宗教学背景(国家统计局2020年数据)。
“冷门”不等于“无用”,供需失衡反而可能是机遇。
二、专业认知:给文化基因做“解码器”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一台精密计算机,宗教学就是解码文化基因的“翻译软件”。
它研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如何影响社会规则,分析《道德经》《古兰经》背后的思维逻辑,甚至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地区“佛寺和教堂能当邻居”。
学这门专业,孩子会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工程师”。
三、行业前景:政策刚需,就业“三车道”1.体制内刚需:宗教局、统战部、涉外部门每年定向招录,2023年国考相关岗位同比增加15%;2.文化赛道爆发:文旅融合催生“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策展”等岗位,大型企业(如腾讯、字节)增设宗教文化顾问,负责产品本土化;3.学术纵深广:北大、社科院等机构扩招宗教学硕博,高校思政教师需求旺盛。
四、适合哪类孩子报考?对照这三点1.学科优势:历史、语文功底好,英语能力佳(需大量阅读外文文献);2.性格特质:好奇心强,能包容不同文化,擅长思辨而非死记硬背;3.职业期待:不求“来钱快”,愿在文化、外交、学术领域长期深耕。
注意:排斥哲学课、抵触多元价值观的孩子慎选!五、报考建议:选对赛道,少走弯路院校层次:首选985/211宗教强校(如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次选有地域特色的双非院校(如西藏大学藏传佛教方向);课程重点:宗教史、宗教哲学、社会调查方法(核心是练就“文化洞察力”);专业对比:vs哲学(更抽象),vs历史学(更重实证),宗教学胜在“跨界应用能力”。
六、风险提示:避开理想主义“陷阱”1.就业面窄:约60%毕业生需考研提升竞争力;2.学习门槛高:古希腊语、梵语等“硬骨头”课程可能劝退部分学生;3.收入天花板:体制内起薪约4-6K/月,企业岗较高但竞争激烈。
总结:宗教学适合“文化嗅觉敏锐、耐得住寂寞”的孩子。
它不保证大富大贵,但能培养“看懂世界的智慧”。
如果孩子愿做冷门领域的“破壁人”,这或许是一场稳赚不赔的“长线投资”。
附各大学宗教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圆梦小编整理了吉林高考公布的2024年数据,宗教学专业历史类最低分的大学是新疆师范大学。
学校名称科目批次2024分数2024平均新疆师范大学历史本科批482482
宗教学就业方向及前景:哪个大学比较好
然而,他也指出,宗教学的学术研究导向较强,实践应用相对较少。
根据软科2024年宗教学专业实力排名显示,北京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在该专业领域的能力最为突出,其次是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一、宗教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圆梦老师对于宗教学专业持有较为中立的态度。
他认为这一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价值,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其就业市场的相对狭窄。
在就业前景上,圆梦老师认为宗教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可能面临一定挑战。
虽然宗教机构、研究机构或教育部门对宗教学专业人才有一定需求,但这些岗位相对较少,竞争激烈。
不过,他也提到,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宗教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逐渐增长。
毕业生可以从事跨文化交流、宗教事务管理等工作,或者在宗教研究、文化传播等领域深造,开拓更广阔的职业道路。
二、宗教学哪个大学比较好?这里以软科2024年宗教学专业实力排名为例,列举前4名的院校名单。
宗教学最好的大学排名数据显示,排名前4的大学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其中北京大学的评级为A+级,评分为57.8分。
学校名称等级排名总分北京大学A+157.8中国人民大学A+253.5复旦大学B349.7武汉大学B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