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才死了几十年,为什么白居易就敢写《长恨歌》?

不过,白居易作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却敢公开发表自己的《长恨歌》,诗中写的还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古人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些言论,为什么白居易写诗就没事呢?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
【千问解读】
我们可能都以为,古代的人们是不能对当时的上位者,尤其是皇帝说什么的,擅自议论皇帝完全就是“大不敬”,一定是会被治罪的。
不过,白居易作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却敢公开发表自己的《长恨歌》,诗中写的还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古人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些言论,为什么白居易写诗就没事呢?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优美,形象鲜明,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诗魔、诗王之称。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于806年(元和元年),当时他34岁,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隐晦曲折地讽刺了李隆基的荒淫无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很平实地描写了李隆基自尝苦果狼狈景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但是白居易对李、杨之间真诚相思,追求美满爱情,可谓泼墨如雨,淋漓尽致,颇有同情之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公开发表,我想有两个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言明我写的是汉武帝刘彻, 加上汉代李延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歌词,使人信以为真。
再如,唐朝是没有诗中的渔阳这个地名的,只有范阳,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时任范阳节度史。
这种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现行”,这是他的妙招。
其二,唐朝极为开放,没有“文字狱”,帝王心胸还算大度,何况诗中并未提及李、杨两人的名字,描写的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皇帝之爱情悲剧,没有半个字涉及什么宠信奸臣,打击异己之类的东西,如果当朝者硬要对号入座,也抓不到什么“小辫子” 。
因为一个向往爱情的帝王总比一个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继承者也需要考虑父辈或祖辈的声望的。
所以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还写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权力腐蚀与人性弱点: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昏庸的深层剖析
这种从明君到昏君的剧烈转变,本质上是权力绝对化与人性弱点的双重悲剧。
一、权力巅峰的自我异化:从励精图治到志得意满 李隆基执政前期的政治智慧堪称典范。
他通过“”铲除韦后集团,以铁腕手段赐死觊觎皇位的,确立绝对权威。
在开元年间,他裁撤冗官、整顿吏治,将全国州县划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
这种制度设计使国力达到顶峰:人口突破8000万,商业税收占财政收入60%以上,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
然而,随着“”局面的形成,李隆基逐渐陷入权力幻觉。
天宝年间,他不再亲自主持朝会,将政务全权委托给,自己则沉迷于梨园歌舞与炼丹之术。
这种转变暴露出绝对权力对统治者的异化——当权力失去制衡,统治者极易将国家机器视为个人私产,将治国理政异化为权力游戏。
二、决策机制的系统性崩塌:从任人唯贤到亲小人远贤臣 李隆基前期的用人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典范。
他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建立“十道采访处置使”制度强化地方监察,使唐朝行政效率达到巅峰。
但天宝年间,这种理性决策机制被彻底颠覆: 人才选拔标准异化:李林甫为巩固相位,提出“野无遗贤”的荒谬主张,导致等人才落第。
更将40余个要职分授亲信,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信息渠道单一化:李隆基晚年仅通过、杨贵妃等私人渠道获取信息,对在范阳私铸兵器、扩军备战等异常举动一无所知。
决策程序形骸化:天宝十载(751年),唐军2万精锐败于阿拉伯联军,但战报被李林甫篡改为“大捷”,李隆基竟未追责。
这种系统性崩塌使唐朝统治集团丧失对危机的感知能力,为安史之乱埋下致命隐患。
三、人性弱点的集中爆发:从克己复礼到纵欲无度 李隆基的蜕变轨迹深刻诠释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年龄与精力的双重衰退:天宝年间,60余岁的李隆基出现明显认知退化。
据《》记载,他常在朝会时打瞌睡,甚至将“”误称为“吐谷浑”。
这种生理衰退直接导致其判断力下降。
情感寄托的错位:病逝后,李隆基将情感完全寄托于杨贵妃。
为讨其欢心,他下令在骊山修建华清宫,动用3万民夫,单是温泉池就耗费黄金万两。
这种病态的情感依赖,使其将国事视为儿戏。
死亡焦虑的扭曲表达:李隆基晚年痴迷炼丹服药,每月服用“五石散”达十余次。
这种对长生的执念,实则是对权力丧失的深层恐惧。
他通过奢靡生活来麻痹自己,却加速了统治集团的腐化。
四、制度性溃败的连锁反应:从盛世到衰世的转折点 李隆基的昏庸直接引发制度性溃败: 军事体制失衡:为遏制衰落,他过度倚重制度。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麾下精兵达18万,超过中央两倍。
这种军事布局为割据埋下伏笔。
监察体系失效:御史台本应纠察百官,但李林甫任相期间,60%的御史沦为其鹰犬。
天宝十三载(754年),陇右节度使贪污军饷案,竟被李林甫以“边将劳苦”为由压下。
经济政策扭曲:为满足宫廷奢靡,杨国忠推行“和籴法”,强征百姓粮食。
天宝八载(749年),关中粮价暴涨300%,流民数量突破百万,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这种制度性溃败在安史之乱中彻底爆发:中,哥舒翰麾下20万唐军因粮饷被克扣发生哗变,直接导致长安沦陷。
五、历史镜鉴:权力与责任的永恒命题 李隆基的悲剧绝非个人偶然,而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
当权力失去制度约束,统治者极易陷入“自我神化”的幻觉。
他晚年将国事完全委托给杨国忠,自己沉迷于《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这种“垂拱而治”的幻想,实则是放弃统治责任的托辞。
更值得深思的是,李隆基在逃亡途中仍执意携带羯鼓,这种对艺术享乐的执念,暴露出封建帝王在权力腐蚀下的精神堕落。
当统治者将个人欲望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沦为摆设。
在长安的残垣断壁间,李隆基的悲剧仍在警示后人:权力不是特权,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任何将权力异化为私产的行为,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这位开创盛世的帝王,最终在孤独与悔恨中谢幕,其人生轨迹恰似一曲权力与人性交织的悲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权力腐蚀与人性弱点: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昏庸的深层剖析
这种从明君到昏君的剧烈转变,本质上是权力绝对化与人性弱点的双重悲剧。
一、权力巅峰的自我异化:从励精图治到志得意满 李隆基执政前期的政治智慧堪称典范。
他通过“”铲除韦后集团,以铁腕手段赐死觊觎皇位的,确立绝对权威。
在开元年间,他裁撤冗官、整顿吏治,将全国州县划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
这种制度设计使国力达到顶峰:人口突破8000万,商业税收占财政收入60%以上,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
然而,随着“”局面的形成,李隆基逐渐陷入权力幻觉。
天宝年间,他不再亲自主持朝会,将政务全权委托给,自己则沉迷于梨园歌舞与炼丹之术。
这种转变暴露出绝对权力对统治者的异化——当权力失去制衡,统治者极易将国家机器视为个人私产,将治国理政异化为权力游戏。
二、决策机制的系统性崩塌:从任人唯贤到亲小人远贤臣 李隆基前期的用人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典范。
他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建立“十道采访处置使”制度强化地方监察,使唐朝行政效率达到巅峰。
但天宝年间,这种理性决策机制被彻底颠覆: 人才选拔标准异化:李林甫为巩固相位,提出“野无遗贤”的荒谬主张,导致等人才落第。
更将40余个要职分授亲信,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信息渠道单一化:李隆基晚年仅通过、杨贵妃等私人渠道获取信息,对在范阳私铸兵器、扩军备战等异常举动一无所知。
决策程序形骸化:天宝十载(751年),唐军2万精锐败于阿拉伯联军,但战报被李林甫篡改为“大捷”,李隆基竟未追责。
这种系统性崩塌使唐朝统治集团丧失对危机的感知能力,为安史之乱埋下致命隐患。
三、人性弱点的集中爆发:从克己复礼到纵欲无度 李隆基的蜕变轨迹深刻诠释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年龄与精力的双重衰退:天宝年间,60余岁的李隆基出现明显认知退化。
据《》记载,他常在朝会时打瞌睡,甚至将“”误称为“吐谷浑”。
这种生理衰退直接导致其判断力下降。
情感寄托的错位:病逝后,李隆基将情感完全寄托于杨贵妃。
为讨其欢心,他下令在骊山修建华清宫,动用3万民夫,单是温泉池就耗费黄金万两。
这种病态的情感依赖,使其将国事视为儿戏。
死亡焦虑的扭曲表达:李隆基晚年痴迷炼丹服药,每月服用“五石散”达十余次。
这种对长生的执念,实则是对权力丧失的深层恐惧。
他通过奢靡生活来麻痹自己,却加速了统治集团的腐化。
四、制度性溃败的连锁反应:从盛世到衰世的转折点 李隆基的昏庸直接引发制度性溃败: 军事体制失衡:为遏制衰落,他过度倚重制度。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麾下精兵达18万,超过中央两倍。
这种军事布局为割据埋下伏笔。
监察体系失效:御史台本应纠察百官,但李林甫任相期间,60%的御史沦为其鹰犬。
天宝十三载(754年),陇右节度使贪污军饷案,竟被李林甫以“边将劳苦”为由压下。
经济政策扭曲:为满足宫廷奢靡,杨国忠推行“和籴法”,强征百姓粮食。
天宝八载(749年),关中粮价暴涨300%,流民数量突破百万,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这种制度性溃败在安史之乱中彻底爆发:中,哥舒翰麾下20万唐军因粮饷被克扣发生哗变,直接导致长安沦陷。
五、历史镜鉴:权力与责任的永恒命题 李隆基的悲剧绝非个人偶然,而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
当权力失去制度约束,统治者极易陷入“自我神化”的幻觉。
他晚年将国事完全委托给杨国忠,自己沉迷于《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这种“垂拱而治”的幻想,实则是放弃统治责任的托辞。
更值得深思的是,李隆基在逃亡途中仍执意携带羯鼓,这种对艺术享乐的执念,暴露出封建帝王在权力腐蚀下的精神堕落。
当统治者将个人欲望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沦为摆设。
在长安的残垣断壁间,李隆基的悲剧仍在警示后人:权力不是特权,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任何将权力异化为私产的行为,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这位开创盛世的帝王,最终在孤独与悔恨中谢幕,其人生轨迹恰似一曲权力与人性交织的悲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