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愿意北伐?

怕死是人之常情,但怕死的人当了皇帝,这就
【千问解读】
南宋时期,面临着很严重的民族危机,北方金国南下,将北宋两位皇帝俘虏而走,赵构不得已南迁建立新的宋朝政权,史称南宋,然而面对这样的灭国一般的耻辱,宋高宗却始终都不愿意北伐,收复失地,作为一个皇帝,这样是否太过窝囊了呢?究竟为什么宋高宗不愿意北伐?对于宋高宗来说,他究竟看重的是什么?
1.因为宋高宗怕死。
怕死是人之常情,但怕死的人当了皇帝,这就是一个悲剧了。
赵构之所以被吓破胆,是有原因的。
靖康之乱刚起,金人围攻开封,宋钦宗打算割地求和,还把弟弟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送到金营充当人质。
也算赵构运气不错,后来钦宗以肃王赵枢代替康王赵构为人质,这才使他免于受苦受难。
不久后,金人第二次南犯,宋钦宗又要投降了,派王云为和谈使臣,与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欲割三镇求和。
岂料赵构与王云行到半途时,被愤怒的老百姓围攻,群众把王云视为卖国贼,杀之而后快,康王赵构见民怨沸腾,也不敢去金营,便躲到相州。
这么一来,赵构又躲过一劫。
赵构因祸得福,正因为他没有在京师,故而金人掳走开封的皇帝及赵氏子弟时,他又躲过一劫。
其他皇子都被俘了,这个皇帝就落他头上了。
但是,经历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对金人非常害怕。
以致在南宋开国时,他不敢定都于开封。
他想把都城迁往长江以南,离金人越远,他就越有安全感。
由于李纲主张抗金与迁回旧都,赵构索性把他罢免,重用两个主和的大臣:黄潜善、汪伯彦。
李纲被罢相后,朝野哗然。
太学生陈东挺身而出,上书力请朝廷挽留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并力主皇帝返回开封,率师亲征。
进士欧阳澈也上书痛骂朝廷中用事的投降派。
宋高宗勃然大怒,竟然下令将陈东、欧阳澈两人斩首于东市。
2.从一开始,宋高宗想着求和。
他没想着如何筹划反攻,只想讨好金人,他派遣特使王伦前往金营,幻想休战议和,能偏安一隅他也心满意足了。
但偏偏事与愿违,金人并不想谈判!
当宋高宗特使王伦抵达云中见宗翰时,宗翰不仅不谈判,反倒把他给押留了。
在金国高层,宗翰是著名的鹰派人物,对宋朝特别藐视。
金兵一进攻,南宋皇帝便望风而逃,这无疑更令宗翰轻视了。
一国之君没用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谈判的资格呢?
南宋柱石,抗金英雄宗泽一连上了二十四道奏疏,请求皇帝回銮开封,但是这些奏疏石沉大海。
宋高宗原本就畏惧与金人开战,不消说对宗泽的北伐计划置之不理。
国难当头,而朝廷居然没有进取之心,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一个不进取的皇帝,怎么能有一个进取的帝国呢?越不进取,越被动挨打。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为了让金人满意,他索性面子也不要了,尊严也不要了,我当金国的藩臣,这样总行吧。
他派使臣洪皓到金国议和,宣布愿意去正朔尊号,就是说不用皇帝称号了。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你越软弱,只是越让敌人瞧不起而已,一向轻视宋人的宗翰又一次把宋使扣押了。
他甚至给金国统帅宗翰写了一封哀求乞怜的信,几乎连一丁点的尊严也没有,我们且来看看片断:“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
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
……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
这封信的惟一作用,是让金人无所顾忌地对南宋发动史无前例的大进攻。
3.金人大举南侵,高宗赵构展示了他卓越的逃跑本领。
从建康逃杭州,再逃越州,从明州入海逃到舟山群岛的定海县,又从定海逃温州,这个逃跑功夫,我也服了。
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高宗赵构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的稻草,此人便是秦桧。
秦桧对宋高宗却是太了解了,了解他对金人的畏惧,了解他苟且偷安的心理。
皇帝召秦桧入对,问及对时局看法。
秦桧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说出一句话:“如欲天下无事,须得南自南,北自北。
”就是说,南宋完全放弃中原之地,北方归于金国,南方归于南宋。
只要明确北方的归属,承诺不收复,与金国还是可以谈判的嘛。
秦桧太知道皇帝需要什么了,所以他一语中的,震憾皇帝内心。
宋高宗对秦桧有相见恨晚之心,竟然激动地对辅臣说:“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
”
其实宋高宗没有发现,朝廷不抗战,但广大爱国将士与民众是抗战的,而且随着岳飞、吴玠、吴璘、刘锜等名将的崛起,南宋在战场上开始逆转战局。
只是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高度,宋高宗就是贪生怕死的皇帝。
爱国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得到的成果,对他来说只是多了一份与金人谈判的筹码罢了。
高宗赵构的怕死,不仅是对金人,他还怕武将权柄过重,会要了他的命。
正因为如此,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陆续被削夺,北伐的事当然不了了之。
实际上,赵构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北伐”两个字,只有“议和”二字。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永徽之后:唐高宗时代的权力更迭与治世余韵
从永徽六年(655年)册立为后到显庆四年(659年)集团覆灭,这段历史见证了皇权与相权的激烈博弈,也标志着唐代政治生态的深刻转变。
一、永徽余晖:背后的制度惯性 永徽之治(649-655年)的繁荣源于对贞观制度的延续。
即位之初,沿袭 三日一朝 改为 一日一朝 的勤政传统,修订《永徽律》并编纂《唐律疏议》,将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
这种制度惯性使在人口、经济、军事领域持续突破:全国户数从贞观年间不足三百万户增至380万户,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抵里海、南达越南横山、北逾贝加尔湖,形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况。
但盛世表象下暗藏危机。
高宗虽延续政策,却在永徽四年(653年)设立常平署调控物价,暗示中央财政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增强。
这种集权倾向与的政治特权形成矛盾,为后续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二、显庆风云:皇权对相权的全面反制 永徽六年(655年)的 废王立武 事件成为权力格局转折点。
高宗在武则天支持下,突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阻挠,改立武则天为后。
此举不仅是后宫争宠的结局,更是皇权对相权的宣战——当褚遂良以 的极式谏阻时,李治已决心打破 贞观遗风 下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掣肘。
显庆四年(659年)的 长孙无忌案 将这场博弈推向高潮。
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未予审讯即将其流放黔州,旋即赐死。
这场清洗不仅铲除关陇集团核心,更通过修订《姓氏录》打破自以来的,使 五姓七望 等世家大族失去政治特权。
武则天之兄武元庆、武元爽借此机会跻身政坛,标志势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三、龙朔改制:中枢权力的结构性重组 权力清洗后,高宗启动 龙朔改制 (661-663年),对中枢机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废除二十四司,改设六官(司礼、司戎、司农、司徒、司空、司寇),试图构建皇权直接掌控的行政体系;同时提升地位,使文人学士获得参与机要的机会。
这种改革虽因操作复杂而半途而废,却暴露出高宗打破制、建立绝对皇权的野心。
军事领域同样经历变革。
灭、平百济的战争中,高宗突破 将从中御 传统,赋予前线将领更大自主权。
这种转变既带来军事胜利,也导致地方军阀势力抬头,为埋下隐患。
四、麟德迷局:二圣临朝的权力平衡术 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因风疾目眩,开始授权武则天 垂帘听政 。
这种 二圣临朝 模式实为权力制衡的产物:高宗通过扶持武则天对抗关陇旧臣,又借李勣等将领制衡后族势力。
当武则天试图染指军权时,高宗立即提拔等将领,并在乾封元年(666年)泰山中刻意突出自己 天命所归 的形象。
这种平衡术在文化领域亦有体现。
高宗支持译经事业,却拒绝为其撰序,转而由自己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他重修《》时,特意增加《天文志》等科技篇章,彰显 文治武功 并重的帝王形象。
五、历史回响:治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永徽到显庆的权力更迭,本质是唐代政治文明从 贵族共和 向 君主专制 的转型。
高宗通过瓦解关陇集团打破门阀政治,却因过度集权导致宦官势力崛起;武则天借机掌权虽开创 ,却使皇位继承陷入混乱。
这种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轨迹,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再度显现。
在制度层面,永徽年间修订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典范,其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的理念影响后世千年;显庆年间设立的医学专科、数学科考,则推动制度向专业化转型。
这些制度遗产证明,即便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中华文明仍保持着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当后世回望这段历史时,看到的不仅是高宗个人的权谋算计,更是一个文明在制度创新与权力集中间的艰难抉择。
永徽之治的余晖照亮了显庆年间的改革,而显庆年间的震荡又为的到来提供了镜鉴。
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逻辑,恰似《周易》所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权力更迭与制度演进中,书写着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密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