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7 点击数:
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功绩都是非常高的,尽管他的皇位也是得来不正,然而他的功绩却足以证明他是一个非常好非常优秀的皇帝,所以人们在谈论他的时候,总是认为功大于过的。

不过,在他之前的隋炀帝杨广,他其实与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这两个人却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为什么人们会给他们不同的评价呢? 1.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危,在太和

【千问解读】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功绩都是非常高的,尽管他的皇位也是得来不正,然而他的功绩却足以证明他是一个非常好非常优秀的皇帝,所以人们在谈论他的时候,总是认为功大于过的。

不过,在他之前的隋炀帝杨广,他其实与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这两个人却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为什么人们会给他们不同的评价呢?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1.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危,在太和谷翠微宫召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安排托孤事宜。

李世民对这两位大臣说:联现在把身后事托付给你们。

太子仁慈孝顺你们是知道的,好好辅佐他!又告诉李治:无忌、遂良在,你不必担忧天下。

接着又单独嘱咐褚遂良:长孙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我能得到天下,很多是依靠他的力量。

我死之后,不要受人挑拨离间。

然后让褚遂良拟写遗诏。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岁。

李治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哀号痛哭到即将昏迷的程度,长孙无忌擦掉眼泪,请李治安排有关事宜来安定局面,李治还是哭。

长孙无忌火大了,说:主上把天下托付给殿下,殿下岂能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只知道哭!

于是下令封锁李世民去世的消息,李治返回长安,从外面看来一切跟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一模一样。

回到皇宫之后,李治以李世民的名义下诏,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任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任中书令。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李治的东宫班底占据了大部分关键岗位,再加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毫无悬念地掌控了大局。

在这种情形下,李治在太极殿为李世民发丧并宜读遗诏。

遗诏的内容是:李治即位,军国大事不能停滞;日常事务,由各有关部门办理,在长安以外任都督、刺史的亲王可以到长安奔丧,濮王李泰不许奔丧。

取消东征高句丽的计划,停止皇家的各项基建项目。

各少数民族在大唐做官的、来大唐朝贡的有好几百人,听到李世民去世的消息后,按照各自的风俗,剪发的剪发、划脸的划脸、割耳朵的割耳朵,地上洒了不少鲜血。

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甚至要求自杀殉葬,李治派人告诉他们李世民生前说过不准他们这样做,这件事才作罢。

李世民被安葬在昭陵,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

这个只有五十岁的英明皇帝(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从此告别了他的雄伟江山、强盛国家,还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他虽然去世了,却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故事、很多财富。

在他之前,一提到盛世,都会说文景之治;一提到明君,都会说汉文帝。

而在他之后,人们说到盛世的时候,经常会提起贞观之治;说到明君的时候,则经常会提起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创下了丰功伟绩,但也有不少缺点为后人所垢病,甚至有人拿他跟杨广表叔作比较。

的确,在很多方面李世民都和隋炀帝杨广很相似:第一,两人都不是嫡长子,地位都是夺来的;第二,两人都曾多次对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用兵,而且都曾有过对高句丽不成功的用兵;第三,两人都曾大兴土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了不少楼堂馆所;第四,两人都曾霸占家庭其他成员的女人,不同的是杨广霸占的是他父亲的女人,而李世民霸占的则是弟媳。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2.唐太宗李世民还有一点“劣迹”是杨广没有的,那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改史”事件。

对于李世民跟杨广相似的四个方面,争夺太子之位是形势所逼,更是人性在权力面前暴露出的弱点,这也是人类的悲哀;对高句丽用兵的不成功,不仅由于战术上的保守,也由于李世民急于为李治清除隐患而导致准备不够充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用兵,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可能是扩张和侵略。

但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政权打击对手、走向强盛的一种选择,东突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部落被攻之前也经常骚扰李唐,高句丽的很多土地也是在隋朝衰落时夺取的,我们没有理由苛责那个时候的君主奉行现在的国际法或道德准则,对李世民、对颉利可汗、对伏允来说都是如此;大兴土木的确耗费人力物力,为自己的享受折腾老百姓的确不好,是要强烈谴责的;对于娶李元吉的妃子,一方面是李世民干生活作风不严谨,另一方面也和李世民的家族高度鲜卑化有关。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当然杨广在前三个方面也有类似的原因,除了第四个。

因为他调戏陈夫人之时杨坚还活着。

李世民和杨广如此相似,何以一个成为千古明君,一个却沦为亡国之君呢?

还是那句话—杨广没有做到张弛有度。

看看李世民就知道了,在登基不久、国力尚弱的时候相当低调,就算是国力强盛之后,对周边潜在的对手们仍然是每隔三五年才会有一次大规模用兵,大兴土木也是在贞观后期才比较明显,对待大臣们也比较客气,很少诛杀大臣。

而杨广是一味用兵,特别是三征高句丽,国家几乎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大兴土木也是贯穿其统治的始终,诛杀大臣较多。

应该说,杨广其实也是有机会成为一个业绩比较好的皇帝的,如果他能做到张弛有度的话;李世民也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假如他没有做到张弛有度的话。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至于“李世民改史”的说法,应该来自贞观十七年在李世民坚决要求下,房玄龄、许敬宗等人呈上《实录》,然后又按照李世民指示更改《实录》的那段记载。

对于李世民明知史官不应该让君主看到《买录》还坚持要看的行为,我们是坚决鄙视、坚决批判的。

但这段记载中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记载的态度很明确—要实事求是地记下来。

如果说这段记载中,李世民要求实事求是记录玄武门之变的话也是改史的结果从而不可信的话,那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整个事件也是不可信的从而改史事件根本无从谈起,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历史虚无论。

对于史料的记载,如果我们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反驳的话,不妨姑且相信它。

而且改史的说法还有三个疑点。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第一,认为李世民“改史”的证据是李世民命令史官拿出实录给他看,试想,李世民如果真的改史了,为何不把改史的证据给改了?

第二,如果李世民真的改史了,为什么不把玄武门之变美化一些,根据现在留下来的一记载谁都看得出来他弑兄杀弟逼父了,不改这段他改史做什么啊?

第三,如果李世民真的改史了,就应该把他得天下多得其力、视同儿子的长孙无忌弄得再辉煌一点,反正是改了,干吗不改个彻底。

现在看贞观十七年之前的长孙无忌,除了玄武门之变外,几乎没看到他有什么作为。

李世民如果真的改史的话,就算不为长孙无忌捏造功劳,至少也应该把长孙无忌帮他成就大业的光辉事迹大书特书一番吧。

而我们没看到这些。

总之,说李世民违规看史的行为导致编写史料的官员对他更加抬高是极有可能的,说“李世民改史”则是夸张的。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3.说完了李世民的“劣迹”,也来说说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天赋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和他高明的用人之术有关。

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一年时曾说过:“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联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联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联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联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

此五者,联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李世民这段话主要是总结他取得成就的五个原因,这五个原因全是用人方面的,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也就是HR(人力资源)方面。

这五项简单说来,一是不嫉妒才能比自己强的人,二是要能容忍别人的短处,三是在敬重贤才的同时也要怜惜不好的官员,四是大量任用正直的人,五是平等对待汉人和少数民族的人。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李世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李世民一生的用人:一心想告发李渊谋反的兵法大家李靖、李建成的心腹魏征和王硅、东突厥的贵族阿史那社尔、铁面无私的戴胄、正直到偏激程度的萧瑀等等等等,都在李世民的麾下找到了展示才能的空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成就、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李世民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和臣民们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的强盛奏响了第一章乐曲,“贞观之治”成为了盛世、治世的代名词,李世民的政治、军事甚至文学、艺术才华和纳谏的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