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0 点击数:
简介:刘邦曾十分宠爱戚夫人,还差点废长立幼,将戚夫人的孩子立为太子。

吕后曾一度以为自己将会失去所有,但在张良的帮助下终于扳回一城,顺利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总有人说吕后对戚夫人太残忍,得势以后把戚夫人虐待的人不成人样。

但她们二位注定不能和平共处,加上吕后强势的性格,一旦让她占据上风肯定不会给戚夫人好日子过。

至于吕后的做法究竟是对是错,也要

【千问解读】

刘邦曾十分宠爱戚夫人,还差点废长立幼,将戚夫人的孩子立为太子。

吕后曾一度以为自己将会失去所有,但在张良的帮助下终于扳回一城,顺利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总有人说吕后对戚夫人太残忍,得势以后把戚夫人虐待的人不成人样。

但她们二位注定不能和平共处,加上吕后强势的性格,一旦让她占据上风肯定不会给戚夫人好日子过。

至于吕后的做法究竟是对是错,也要从不同角度来看了。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一)吕家有女儿初长成

当时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吕老爹看刘邦面相不凡,于是便自作主张,将养在深闺的女儿吕雉许配给他。

虽然刘邦那时是一亭之长,说得好听是吃官饭的,难听就是一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儿,吕家不但财力雄厚,还与达官贵人多有交集,怎么看这也是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何况刘邦还有一个私生子,年龄方面他还比人家吕姑娘大15岁,二人着实不般配,但是那个时代的女子,哪有自由选择结婚对象的权利,除了认命还能如何?

好在吕雉不是一般的女子,她自从嫁给刘邦后,不但孝顺公婆,还对私生子刘肥也是和颜悦色,是公认的贤妻良母,并且她与刘邦也育了一子一女。

为人妻子,吕雉真是做得无可挑剔。

那时的刘邦在做什么呢?忙着到处“造反”,对家里不管不顾,吕雉不仅要照顾好家里的老老少少,还要时不时地去给丈夫送吃送穿,真的是有情有义啊。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二)一朝沦为阶下囚徒

公元前205年,楚汉对决,项羽俘获了刘邦的老爹及妻儿。

吕雉成了阶下囚,当了三年的人质,好在项羽是真君子,并未对其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只是将她囚禁。

在坐牢的日子里,也许吕雉最开始是渴望着刘邦,能够救她出去,可若是长久的期盼得不到回应,人的心就会变凉变冷。

虽然身边有个蓝颜知己审食其,可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想要的莫过于丈夫的保护罢了。

在吕雉最需要刘邦的时候,他却姍姍来迟,这一迟就迟了3年。

三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还是会改变很多事,比如说他们的夫妻关系。

回来后她发现丈夫的身边,多了一个青春貌美的戚夫人,吕雉经过3年的牢狱生活,早已身心俱疲,何况她已步入中年,容颜不复当初,拿什么跟风头正盛的戚夫人争?

认输,不可能,因为她才是正室,是刘邦名媒正娶的唯一妻子。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三)惨烈无比夺嫡大战

有道是子凭母贵,备受恩宠的戚夫人给汉高祖生了儿子如意后,刘邦渐渐地有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那时的吕雉已然贵为皇后,意识到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她便请张良献策,对方说请皇上看中的商山四皓出山,来辅佐太子,这样可能有用。

果不其然,看到四位德高望重的高士,陪伴在刘盈身边,刘邦对戚夫人说“羽翼已成啊,横渡四海。

横渡四海啊,还能作什么。

太子成了天下民心所向,即使他身为皇帝,也无力回天了。

吕后以正妻的身份,捍卫了她与儿子的权益,可是区区一介女流,要走到这一步,其中的艰辛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若是她不争的话,也许他们母子二人性命堪忧,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皇宫里面,她必须丢弃曾经的善良与软弱,这才能守护她最为在意的东西。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丈夫已经与她离心离德了,后半生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儿子,所以即使不惜一切代价,她也要打赢这场夺嫡战。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四)不择手段杀人立威

做不成恩爱夫妻,难不成做仇人?

吕后没有这么笨,跟站在权力之巅的刘邦为敌,等于是以卵击石。

于是他们以政治拍档的关系相处着,居然相安无事。

知夫莫若妻,刘邦忌惮韩信,她替他干掉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彭越被刘邦流放后,吕后推波助澜说这是“放虎归山”,于是刘邦将彭越剁成肉酱。

最毒妇人心,可吕雉的这份“毒”是建立在深谙刘邦心思上的,在诛杀功臣方面,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帮凶而已,大BOSS还是刘邦,是她不得不依附的当权者。

既然姿色拼不过戚夫人,吕后只能拼智谋,这样才能留在丈夫的身边,以求自保。

难道她心里就没有恨与怨,恨他的薄情寡义,怨他的见异思迁,怎么会没有?

可若是她明目张胆地跟对方讨论,你不爱我我恨你之类的问题,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她将这些情绪深藏心底,等特着,等特着......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五)秋后算帐炮制人彘

刘邦去世后,吕雉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她开始整治后宫,那些年受到高祖宠爱的女人们都遭殃了,吕太后把对丈夫的怨气,统统发泄到这些可怜的情敌身上,将她们一个个囚禁宫中。

而高祖不怎么喜欢的薄姬,却因祸得福,被吕雉放出了宫,得以善终。

刘邦的女人当中,下场最为凄惨的当属戚夫人,她被吕太后挖掉双眼,毒哑嗓子,丢入茅房,史称“人彘”,吕雉无所不用其极地报复着戚夫人,虽然可恨也甚可怜。

世上哪个妻子不希望得到丈夫完整的爱呢?这个戚夫人不但夺走了刘邦的爱,还占有了那么久,吕后怎能不恨?

可一个巴掌终究拍不响的,相信即使没有戚夫人,也会有张夫人,王夫人,说到底都是男人这颗喜新厌旧的心在作祟罢了。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六)夫妻合葬魂归一处

虽说刘邦死后,吕后的婚姻保卫战才打响,开始搞得轰轰烈烈,结局却变成了她一个人的独舞,无人欣赏,更无人喝彩,只有自己默默品尝着,苦涩的胜利果实。

在吕雉的后半生里面,她处心积虑想打造一个吕家天下,可惜她已经日薄西山,壮志难酬。

吕后病逝后,与高祖合葬于长陵,前者陵位于东,后者陵位在西,帝后两陵并列而立,却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仿佛二人的夫妻关系,不可分割,却又相互独立。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七)夫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最美不过是曾经,对于吕雉来说曾经的相濡以沫,终究抵不过权利,美色的诱惑,刘邦为了实现自己的鸿图大志,将妻儿丢弃家中,她毫无怨言。

虽然那时他们只是一对贫贱夫妻,可她甘之若饴,因为那会丈夫的身边只有她一个女人,即使跟他一起吃苦,她也是幸福的。

可是随着刘邦的事业愈做愈大,他的身边也多了一些莺莺燕燕,最让吕雉心寒的是,她身陷囹圄,不过三年时光,她的位置已被另一个人所取代,她比她年轻,比她美艳,比她更会讨他的欢心,也许那一刻复仇的种子已在她心间悄悄种下。

她要报复他们,所以她把戚夫人弄成人彘,还夺了刘家的天下。

可人算不如天算,她死后皇权再度回到刘家人手里,她以妻子的身份与刘邦合葬。

当他们抛却尘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后,似乎又变成了那对平凡又普通的夫妻,这样的结果对于吕雉来讲,也许就是她最想要的,那么刘邦会怎么想呢?他会不会有一丝丝的后悔?若当初他没有废长立幼的心思,会不会戚夫人的下场就不会那么惨?

若他对吕后,这个曾经陪他一起吃苦的女人,给予相应的尊重及回报,会不会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不会改名换姓?

那个曾经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意气风发的男子,终究还是负了替他侍奉双亲照顾幼子的妻子。

他活着的时候就不能时常伴她左右,履行丈夫的义务,死了之后那就一直陪着她看日出日落来做补偿吧,或许这也是天意呢。

庄穆夫人吴氏:吴越王钱镠背后的传奇女性

在的乱世风云中,吴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与文化繁荣成为一方净土。

而在这片净土背后,吴越王钱镠的妻子庄穆夫人,以她的智慧、贤德与坚韧,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别样的温情与色彩。

一、出身名门,结缘钱镠 庄穆夫人吴氏,出身于浙西安国县的名门望族。

其父吴仲忻,曾任浙西观察判官,以忠诚和才干著称,深受镇海军钱镠的倚重。

为了拉拢吴仲忻,钱镠迎娶了吴仲忻之女吴氏为妻。

这场婚姻,不仅是政治联姻,更是两位杰出人物的结合。

吴氏不仅容貌绝伦,且文学造诣颇高,她的到来,为钱镠的生活和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相夫教子,贤德传家 吴氏嫁给钱镠后,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在钱镠征战四方、建立的过程中,吴氏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条件的支持与鼓励。

她不仅为钱镠生育了十三个儿子,还以自己的贤德和智慧,教导子女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吴氏的悉心教导下,钱镠的子女们大多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为吴越国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铁汉柔情 钱镠虽为一代枭雄,但对吴氏却情深意重。

每年寒食节,吴氏都会回到临安娘家省亲,看望并侍奉双亲。

钱镠虽忙于政事,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妻子。

有一年,吴氏久久未归,钱镠走出宫门,见西湖堤岸春光烂漫,触景生情,难掩思念之情,便提笔写下了一封家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九个字,字字含情,句句念妻,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吴氏读到这封信后,心中满是感动与温暖,她深知,无论自己身处何方,都有一个人在默默地牵挂着她。

四、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在吴越国的政治舞台上,吴氏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

钱镠的世子之位,本应从吴氏的儿子中选拔,但钱镠却认为钱元瓘最为优秀。

吴氏深知钱镠的难处,她从大局出发,亲自出面,请立钱元瓘为世子。

钱镠对吴氏的深明大义深感感动,钱元瓘也对吴氏充满了尊敬。

后来钱元瓘即位,不仅尊吴氏为正德夫人,还对吴氏的十三个儿子十分友爱。

吴氏的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吴越国的政治稳定,也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五、历史印记,文化传承 庄穆夫人吴氏的一生,虽然鲜见于正史的详细记载,但她的智慧、贤德与坚韧,却通过家族传承和民间传说,深深地烙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她的故事,成为了后世女性学习的楷模,她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吴越国的文化中,吴氏的形象被不断地塑造和传承,成为了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穆夫人吴氏,这位吴越王钱镠背后的传奇女性,以她的智慧、贤德与坚韧,为吴越国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与钱镠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吴氏的形象或许会逐渐模糊,但她的精神与贡献,却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摩洛希亚与梵蒂冈:微型国家的面积之争

在探讨微型国家的独特性时,与梵蒂冈城国常被置于聚光灯下。

这两个以“袖珍”著称的国家,在面积、人口、政治地位等方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而面积对比则成为理解其差异的核心切入点。

一、国土面积:毫厘之间的悬殊差距 梵蒂冈作为全球公认的最小主权国家,其领土面积固定为0.44平方公里,相当于61.5个标准足球场的总和。

这一精确数据源自1929年《拉特兰条约》的官方界定,至今未有变动。

相比之下,摩洛希亚共和国的面积数据则充满戏剧性——其政府宣称领土为0.025平方公里,实际测量值可能更小。

若以梵蒂冈为参照,摩洛希亚的面积仅为其1/17.6,甚至不及天安门广场(0.44平方公里)的十六分之一。

这种悬殊的体量差异,使得摩洛希亚被冠以“世界第一袖珍国”的戏谑称号。

二、人口规模:微型社会的生存逻辑 梵蒂冈常住人口稳定在764人左右,主要由神职人员、瑞士近卫队成员及行政人员构成,形成高度专业化的社会结构。

其人口增长依赖宗教机构的人员调配,而非自然生育。

摩洛希亚则以32人的规模刷新认知下限,人口构成以总统家族为核心,总统夫人甚至需承担“生育职责”以维持人口基数。

这种微型社会的运作模式,使得摩洛希亚在基础设施配置上极为精简——全国仅有一间政府办公楼、两处私人产业,且缺乏铁路、机场等现代交通设施。

三、主权属性:国际法框架下的差异 梵蒂冈是联合国观察员国,拥有独立的外交权、货币发行权及法律体系,其主权地位获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教皇作为国家元首,通过《拉特兰条约》与意大利建立特殊关系,享有治外法权。

摩洛希亚则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尽管其宣称独立建国,但未获任何主权国家承认,领土实际位于美国内华达州境内,需遵守美国法律。

这种“私人国家”的性质,使其签证制度、税收政策等均带有表演性质,例如游客需提前预约并签署“免责声明”,停留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

四、地理与功能:微型国家的现实困境 梵蒂冈虽小,却承载着全球天主教会的行政中枢功能,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等建筑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财政收入依赖旅游业与宗教捐赠。

摩洛希亚则完全不具备地理战略价值,其领土由两处私人房产组成,缺乏自然资源与产业基础。

所谓“国家”功能更多体现为文化符号——该国曾举办“微型国家奥林匹克运动会”,发行自制货币与邮票,但这些行为更多具有行为艺术性质,难以产生实际经济效应。

在微型国家的版图上,梵蒂冈与摩洛希亚的对比犹如精密仪器与沙盘模型的差异。

前者凭借宗教权威与历史积淀,在主权框架内维持着稳定的政治生态;后者则以荒诞的“建国实验”挑战传统国家概念,其存在本身即构成对现际法的另类注解。

面积之争的背后,实则是两种微型社会生存逻辑的碰撞:梵蒂冈证明“小”亦可承载重大使命,摩洛希亚则揭示“小”到极致时对国家定义的消解。

这种对比不仅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独特案例,更引发对主权本质与国家形态的深层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