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是什么?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读过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名为《泊秦淮》,而对于诗中最后一句又有一些疑惑,“隔江犹唱后庭花”,乍一看,“花”怎么能是用来唱的呢?不过我们知道,古人在写诗写文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后庭花”同样是一个典故,那么这个词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这段历史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启发呢?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本职工作简直做得糟透了,骄奢淫逸,败家败国,本是九五之尊、威严堂堂的人设,胡闹到后来,人心尽失,大江东去,失了宝座,威严扫地。
然而往往这样的皇帝,又会留下一些不朽的事物传世,比如宋徽宗的瘦金体,比如明熹宗的木工技艺,比如陈后主的一曲《玉树后庭花》。
这种花尽人皆知,不是因为芳姿绝美,贵若昙花,而是因为晚唐杜牧写过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叹时政。
桨声灯影,秦淮岸上,一曲亡国之音,在晚唐的杜牧听来,自是萧瑟苍凉的。
然而把时针往回拨,一直拨到南北朝,陈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写下《玉树后庭花》的那一刻,场景却瞬间切换成了宫廷的和煦暖风、脂粉飘香、欢声笑语、莺燕环绕。
陈后主好美酒、恋绝色、擅吟诗、通音律。
在他的一众爱妃中,一直站c位的,是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
为了和她们朝夕相处,无时不相见,陈后主特意在自己的光照殿前,修了“临春”、“结绮”、“望仙”三座阁楼,中间以通道相连,极尽奢华,宛若仙境。
修好后,他自己住了最豪华的临春阁,张孔二人分居“结绮”、“望仙”,其他绝色嫔妃,自然也随时候在偏殿里。
他终日穿梭三阁,酒肉声色,饮酒赋诗,嗨到天亮。
就是在这样的情境里,灵感造访,他挥笔写就了《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不可谓不绝美——开满白花的亭亭仙树流光溢彩,映照着宫中的后庭,衬托着嫔妃们娇羞泛红的如花容颜。
陈后主对这曲《玉树后庭花》实在是满意至极,令上千宫女习而歌之,时常仰卧高阁,听得如痴如醉。
然而这后面,是还有一句的,笔锋一转,变成“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有人说这句诗并不是陈后主所做,而是后人臆加的,因为《乐府诗集》中并没有收录,而且以陈后主的短视,他大概想象不到落红满地的萧索。
除了陈后主本人,他身边的所有人倒是都看得挺清楚:玉树后庭花的盛景,绝对不可能长久。
沉湎声色的日子过了才不到七年,隋军大兵压境,满朝文武大臣,根本无心护主,只想保命,纷纷做鸟兽散。
惊慌失措的陈后主带着两位宠妃,躲进了后庭的一口枯井,被隋军首领韩擒虎着人拉上来时,三人抱做一团,在箩筐中瑟瑟发抖。
出来时,贵妃的胭脂蹭到了井口,这口井从此被戏称为“胭脂井”,多么讽刺。
这一刻,玉树后庭花,纷纷零落。
毫无骨气可言的陈后主当然没有壮烈殉国,而是乖乖地从建邺被虏到了长安,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在一处偏僻的宅邸,靠隋文帝施舍的一点抚恤金,继续享乐,日复一日地哼唱着《玉树后庭花》,没心没肺地活了15年。
52岁因病去世后,这位前朝的皇帝,才被隋炀帝象征性地追赠为长城县公,算是落了一个官名,草草入土。
自此以后,《玉树后庭花》彻底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哪位创作出来的 后庭花究竟指的是什么
这部作品流传到隋唐时,曾作为唐宫廷的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清乐大曲”被日本遣唐使带到了东亚。
除去《泊秦淮》所赋予它“亡国之音”的意喻外,它确实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凭借着优美的曲调流传下来,李世民、都没有嫌弃,在宫廷大曲中依然使用,远播日本,至今仍保留着部分乐谱。
单纯从欣赏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意像真的很美。
玉树 “玉树”和“后庭花”本来就是非常美妙的事物。
”玉树“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海内西经》中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 在的《甘泉赋》中,玉树“珊瑚为枝,碧玉为叶。
”是一种装饰的树。
在的诗“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中,则指的是雪中树,也就是被雪覆盖的树。
《》曰:“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
在这里,玉树指的是”貌美而才干优异的人‘,所以才会有“”。
在古人的文艺作品中,玉树都是美好的的意象。
后庭花 《碧鸡漫志》卷四中记载: “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尺,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目曰后庭花”。
后庭花还意指“后院之花草”,“后花园花”,引申则为“家里的女性”,“宫中的妃嫔”,也就是家里面貌美如花的妹子。
陈后主所说的“后庭花”则指的便是后宫的妹子,他嗜好宠幸他的后宫妹子们。
而在陈叔宝的后宫中,才貌双全的,无疑是陈叔宝心目中最美的那株”后庭花“。
张丽华“善候人主颜色”,很得陈叔宝的宠爱,其势力逐渐由后宫而拓展至前朝,陈叔宝不善或不想处理朝政的时候,她都能代劳。
张丽华在受宠之后甚至奏请陈叔宝让他的后宫妹子们协助处理政务: “庶三千粉黛,争风雅之才;与八百衣冠,共佐文明之治”。
陈叔宝于是发诏广泛采选淑女,才色兼备的旧赐为女学士;才有余而色不及者,名为女校书;色甚佳而才不足者,那就跳跳舞吧。
他经常在后宫跟这些妹子们开趴体,与一群好色渣男们一起杂坐联吟,互相赠答,然后还选出了千余人的漂亮妹子们组成女团劲歌热舞。
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之下,《玉树后庭花》这部音乐作品“横空出世”。
可惜,歌声虽然动听,但最终被大兵践踏在了脚下。
陈叔宝还曾作过《玉树后庭花》的“俊词”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 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从诗中可见,陈叔宝对“玉树”、“后庭花”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如“艳质本倾城”、“玉树流光照后庭”等。
由此可以推测,《玉树后庭花》描写的主题可能就是陈叔宝和他的贵妃张丽华,“玉树”指的是陈叔宝自己,而“后庭花”则指的是张丽华,或许也包含了他庞大的后宫队伍。
《玉树后庭花》大概创作出来的两年后,就被隋所灭,于是,世人皆认为它的灭亡与《玉树后庭花》及张丽华直接有关。
虽然《玉树后庭花》背上了“亡国之音”的骂名,但作为“清乐”,它依然是唐宫廷演奏的保留曲目。
崔令钦《教坊记》中记载的教坊所用46首大曲中就有它的存在。
尽管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再听到《玉树后庭花》的完整版,但根据前人的记载来看,对这部大曲的艺术成就大多持肯定赞美的态度,李白就有多篇诗以浪漫情怀对《玉树后庭花》表达了或怀念或赞美之情。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 《杂曲歌辞·宫中行 乐词》李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庭花是什么花 后庭花说的谁
《泊秦淮》原文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泊秦淮》注释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泊秦淮》赏析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泊秦淮》创作背景《泊秦淮》,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泊秦淮》作者介绍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