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的九字三训是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6-29 点击数:
简介:朱升是明朝开国功臣,和刘伯温共称为朱元璋身边最重要的谋士。

朱升八岁便在江敏求老先生门下求学,12岁又拜金斋谕老先生学习了四年,后来考上秀才,在老家开设学馆,并伴以务农。

朱升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他向朱元璋提出的九字三训,其内容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实行了这三条计谋,才让他有了建国的基础。

朱元璋称帝后他是如何对待朱升的呢

【千问解读】

朱升是明朝开国功臣,和刘伯温共称为朱元璋身边最重要的谋士。

朱升八岁便在江敏求老先生门下求学,12岁又拜金斋谕老先生学习了四年,后来考上秀才,在老家开设学馆,并伴以务农。

朱升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他向朱元璋提出的九字三训,其内容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实行了这三条计谋,才让他有了建国的基础。

朱元璋称帝后他是如何对待朱升的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朱升的九字三训是什么?

朱升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在朱元璋建国过程中,他所做的贡献,不在刘伯温之下。

尤其是他给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远近闻名,也是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策略。

朱元璋正是依靠这条策略,得以消灭一众诸侯,最终夺得天下。

我们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在打天下的时候,能够广纳人才,包容各方。

但是,他当了皇帝以后,却十分忌惮这些帮他打江山建立了功劳的人。

这些人所建的功劳越大,他越忌惮。

古代有两个最著名的因忌惮而杀功臣的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

刘邦忌惮功臣,只不过是忌惮功臣手握兵权。

而且事实上,这些手握兵权的功臣们,对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为除了韩信外,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嫡系。

他们本身就想造反,刘邦不得不提前打击。

朱元璋不一样。

朱元璋属于只要是功臣他都忌惮,不管功臣是文臣还是武将。

不管功臣手中是不是握有兵权。

如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他们只是文臣,手中并没有兵权,却都受朱元璋忌惮而被杀死。

包括刘伯温,也都未能幸免。

然而朱升却没有丢命,活得好好的,而且还受到了朱元璋的厚待。

那么朱升有什么本事,他竟能获得这样的厚待呢?

朱升的九字三训是什么?

一、朱元璋认为朱升老实。

朱元璋曾经赞扬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

如果朱升是一个武将,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文化的武将,这样的赞扬,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朱升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可以说藏了一肚皮的机巧,这样的话我们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而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却被人赞为老实。

如果不是讽刺的话,那就是赞扬他的人,对他极度喜爱。

显然,朱升是被朱元璋极度喜爱的人。

这说明他能够经常对朱元璋袒露胸怀,让朱元璋觉得他没有城府。

当然了,按照朱升的智谋,他不可能做到没有城府。

只能说明他确实是智高一筹,在朱元璋面前,该表现的才会表现,该说的话才会说,总之是显得恰到好处,游刃有余。

这是朱元璋放心他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朱升的九字三训是什么?

二、朱升在朱元璋的体系中不掌握实权。

朱元璋所忌惮的功臣,都是那些掌握实权的人。

比如李善长、胡惟庸、杨宪、汪广洋等等,他们掌管着宰相的职位。

再比如蓝玉等人,他们掌控着兵权。

这些人因为位高权重,做事情又容易独断专行,不主动向朱元璋报告,因此朱元璋忌惮他们,容不得他们。

但是朱升不一样。

他并没有在实权部门当官,也没有去竞争这样的职位。

我们来看看他当的这些职位: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还有朱元璋建国前他当的侍讲学士、中顺大夫。

这些职位有几个特点:一是作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提建议;二是帮助朱元璋拟写圣旨;三是当皇帝的教师。

这三个特点,让朱升和朱元璋隔得非常近,可以随时随地交流,甚至也可以影响朱元璋的决策。

但是他并不直接决策,并不直接发号施令。

所以他是不可能被朱元璋忌惮的。

朱升的九字三训是什么?

三、朱升在建国后及时辞官归隐。

其实,只要大臣从实权岗位上退下来,不掌握权力了,朱元璋一般也不会处置他们。

李善长和朱刘伯温也算归隐了,但是他们没有做到及时。

尤其是李善长,已经牵涉到了胡惟庸的案件之中,退也退不出来了。

因此,他们都受到了处分。

不过朱升退得比较早。

他在洪武二年,就向朱元璋提出辞官归隐。

那时候,朱元璋其实只是对功臣们的一些做法不满,估计还没有动要杀他们的念头。

而且朱升选择退隐的地方也非常讲究。

既不是他的家乡,也不是他曾经修炼过的地方。

而是在沂淮一带。

这样,他究竟干些什么事儿,朱元璋都看得清清楚楚,又和周边没有什么联系,因此朱元璋很放心。

当然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朱升死得比较早,他在洪武三年就去世了。

就算朱元璋想处罚他,也没有机会。

不过,朱升虽然逃脱了朱元璋的惩罚,但是他的儿子并没有逃脱。

朱升在退隐的时候,已经预料到了朱元璋会诛杀功臣,所以他反复向朱元璋求情,申请了一张免死券。

但是他的儿子朱同还是被牵涉进郭桓一案中,被杀死了。

朱升:明朝开国谋臣,最后是何结局?

朱升:开国谋臣,最后是何结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猥琐发育别浪”翻译成文雅一些的表达方式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元末明初之际,有一个人向提出了如此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此人就是开国谋臣之一的朱升。

一个文采斐然,知识渊博而又能审时度势知进退的完人。

朱元璋曾经对朱升有这样的评价:“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又多次称赞他是“老实人”。

可惜朱升虽然自己躲过了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清洗,他的儿子朱同却最终结局凄惨。

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对父子。

隐士出山,开国谋臣朱升,徽州休宁人(今安徽省休宁县),生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此时大元的开国去世都还没几年。

换句话说,朱升的一生基本是在度过的。

朱升八岁开蒙,此后辗转多个学馆,最终拜在同郡人陈栎门下。

十九岁之时经陈栎举荐考中,得以在故乡一边务农,一边开馆讲学,生活足以温饱。

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朱升登乡贡,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授池州路学正。

的学正,是从九品的芝麻绿豆官,主要负责讲说经义文字,导约规矩。

但不知是何原因,朱升一直拖到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才去赴任,此时他已经52岁了。

就在朱升赴任不久,蕲州罗田人(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徐寿辉起兵反元,建国号为宋。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义军攻克徽州,兵锋距离朱升所在的池州路已经近在咫尺。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廷调集大军集中围剿徐宋政权,义军领袖战死,国都蕲水被攻破。

面对险恶局面,徐寿辉等人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坚持抗争。

此时的朱升已经预感到大元气数将终,他毅然辞官隐居徽州石门(今安徽省歙县石门乡)开馆讲学。

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

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朱元璋手下大将邓愈、胡大海率军攻下徽州。

胡大海接着领兵攻打婺源,邓愈则奉命镇守徽州(此时已改名兴安府)。

就在这段时间,邓愈发现了朱升的才能,将他推荐给了朱元璋。

据朱升之子朱同日后的记述,双方见面的地点是在南京。

朱元璋虚心求教,朱升则提出了那句千古流芳的著名战略构想: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

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太祖善之。

—《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在元末义军中,朱元璋的发家条件算是比较差的。

因为在他的周围有、、这样的豪强,每一寸土地的扩张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而在朱升的劝说之下,朱元璋坚定地奉江北的韩林儿龙凤政权为主,让刘福通的红巾军和元军主力纠缠,他本人可以腾出手来猥琐发育。

这也是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兵围安丰,企图将韩林儿和刘福通一网打尽之时,朱元璋不顾陈友谅大军压境,拼了老命也要去救小明王的根本原因。

韩林儿要是被张士诚杀了,他朱元璋怎么办?自立为帝?条件还不允许。

反过来当时极力反对此行的,恐怕要么是战略眼光差劲,要么就是居心叵测,就盼着龙凤政权垮台。

,安度晚年朱升自从在60岁的年纪出山之后,一直担任朱元璋身边的近臣。

由于朱升比出生于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大了近三十岁,老朱对他的感情甚至是“亦师亦父”。

由于二人同姓,朱元璋一直称呼朱升为“宗长阁下”,还曾经说过“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这样的话。

韩林儿蹊跷去世后,朱元璋改龙凤年号为吴元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开始为建国称帝做准备。

当年四月二十二日,是朱元璋之母的忌日。

此时的朱元璋大业将成,可是回想母亲当然凄凉去世的场景,还是情难自己,忍不住在朱升的面前。

以老朱的性格,恐怕也只会在最亲近的人身边才会如此失态。

丁卯,仁祖后忌日。

上诣庙祭毕,退御便殿,谓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终时,吾年甫十七。

侍母病昼夜不离侧,吾次兄经营家事。

母遣吾呼与偕来,嘱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

’言讫而终。

今大业垂成,母不及见。

语犹在耳,痛不能堪也。

”因悲咽泣下。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惩于历代后妃干政的弊端,让朱升等儒臣纂述《女戒》及古贤妃之事可为法者,目的是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在大明建国之前,、和就已经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

三位国公的诰文,则均出自于朱升之手。

同时老朱感念朱升年老,特地允许其可以“免朝谒”,也就是不用每天打卡上班。

壬辰,以翰林侍讲学士朱升年老,免朝谒。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已经71岁的朱升正式向朱元璋提出退休回乡的要求,也得到了老朱的同意。

朱升先是回了自己讲学多年的石门,并最终在此离世。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开国谋臣朱升,享年72岁。

在朱升后裔于明代后期年间所撰的《翼运绩略》中,称朱升在退休前为自己的儿子朱同,向朱元璋讨了一份免死铁券。

这些后人在编造先祖故事之时,往往不动脑子。

所谓的免死铁券,是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的时候才出现的,朱升退休的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儿呢! 朱升之子,究竟为何而死?当然朱家后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朱升之子朱同,是他老人家在41岁的时候才有的独子。

对于朱同的结局,《明史》称其为“坐事死”,某百科称其“坐案,赐自缢”。

那么朱同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是因为牵连到哪个案子里面呢? 和他老爹很像,朱同也是一把年纪始终没有出仕。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39岁的朱同才举明经出任徽州府儒学教授。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举人材出任吏部司封员外郎。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44岁的朱同升任礼部试侍郎。

丙寅,(升)吏部司封员外郎朱同为礼部试侍郎。

同,前升之子也。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仅仅一年以后,朱同官职上的“试”字就被取消,成为了正式的礼部侍郎。

当年年底,朱元璋特赐袭衣给朱同以及佥都御史詹徽。

詹徽之父詹同,当年和朱升一样都是老朱身边的近臣。

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对于朱同也好,詹徽也罢的第二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惜朱同在《太祖实录》中的记录,就此戛然而止了。

詹徽倒是死于日后的,朱同如果也是,没理由不予记录。

在朱同所著的《覆瓿集》中,记录了他的一首诗《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其二》,内容是这样的: 自知廉洁可匡君,岂料颠连更殒身。

七载仪刑多制作,百年经史岂无闻。

人情汹汹何时定,世事茫茫总莫伸。

何足报,尽将心事付苍旻。

此诗题下有朱同自注:“乙丑三月”。

明初乙丑年是洪武十八年,而在当年三月,《太祖实录》在第一百七十二卷己丑条下有这样一段记录:“户部侍郎坐盗官粮诛”。

,是之一。

此案之中郭桓等人的贪污集团合计黑掉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明史》中称左右侍郎以下官员全都被杀,那么朱同身为礼部侍郎,自然也是难逃一死。

结语:朱同虽然写诗明志,认为自己是无辜受到牵连。

但是在朱元璋整顿吏治的重锤之下,恐怕也顾不上顾念当初朱升定鼎之策的情分了。

好在朱同是因为贪污案被杀,并没有株连家人,朱家后人尚可在石门平安生活。

当年朱升在世之时,为自己选定了风水宝地詹田,死后也最终葬在了詹田。

至于如今位于盐城的朱升墓,则大概率是一座衣冠冢。

这一支朱升后人的始祖,可能为其七世孙朱从馨,其身份则是到盐城从事盐业生意的徽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升是如何躲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毒手的?急流勇退的智士

伴君如伴虎路,这在封建时代早已成为共识。

无数能人“成也帝王,败也帝王”。

即便是大明王朝的肱骨重臣,被赞誉为“吾之子房”的,最后都没能。

而还有人深谙帝王心思,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生怕哪一天龙颜不悦,惨遭杀戮。

而有人却能成功避险,实现完美结局。

朱升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 倦于元末乱局的老学究 元末的安徽,无疑是个之地。

朱元璋、等自不用多说。

而在文化界,朱升无疑也是一个代表。

大德三年(1299),朱升出身在休宁回溪(今安徽省休宁县回溪村)的一户清贫农家。

不过他的家人十分支持朱升求学。

同里的乡贡陈栎就是朱升的蒙老师。

而因为朱升天资聪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个性,所以夫子们也很喜欢这个年轻人。

元至正四年(1344),从外地求学归来的朱升开始在休宁郡城的紫阳祠讲学。

同年,他还考中了进士。

不过朱升并未就此步入仕途,而是继续在家乡办学。

至正八年(1348)他被廷任命为池州路儒学教授(或称“学正”),也是过了两年才赴任。

而在刚到池州路时,朱升面对的是官员严重贪腐之下的“学田富于他庠”,“弟子员日仅一饭,教养无方,师生解体”的学校几乎的困境。

于是求学数十年,又做了夫子好几年的朱升,一到任就对池州路的教育展开了阔斧的改革,并“晨兴讲授,以身示法”。

通过朱升三年的努力,池州路的教育成果十分显著:“江南北学者云集”。

但可惜的是,当朱升任期满时,社会正陷入农民起义的动乱,就连朱升的家乡都被波及。

所以朱升只得移居避乱,到歙县石门闭门著书,偶或讲学。

不过这一闭门,就待到了朱元璋的亲自登门拜访。

二、 助力大明建立的奇谋士 元至正十七年(1357)秋,朱元璋兵临徽州。

此时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邓愈,作为徽州人肩负起了同朱元璋介绍本地人才的重任。

因而在邓愈反复强调朱升是难得的贤才的情况下,朱元璋亲自去往朱升家中,与朱升密谈,并邀请其同赴金陵。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朱升即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

也正是在这一年,朱升开始奉命编修国史。

而洪武元年(1368),朱升又晋升为,坐实了朱元璋“智囊团”成员的身份。

细数朱升在投靠朱元璋以后的作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虽名气不如刘伯温,但重要性丝毫不差。

朱元璋能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新安,靠的是朱升的计策。

朱元璋能数次逢凶化吉,按照他本人的说法,都是靠朱升提前为他推演好了天象。

破除在江口的困境,筹足鄱阳湖决战的粮饷,“收抚伪汉黎庶,擒张贼,取中原”……朱升给出的谋略几乎样样都行之有效。

此外,朱升还在明初的礼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升奉命制定宗庙时享之礼。

三月,他与诸儒修订《女诫》。

十二月,朱升再度草诏求遗书。

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元璋让朱升确定斋戒之期,并撰写《斋戒文》。

朱元璋封赏功臣们的册文,有很多也出自朱升之手……可以说,朱元璋是言行一致地表达着他对朱升“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的肯定。

三、 急流勇退的善政者 从朱元璋那,朱升得到了刘伯温都未曾得到的评价。

且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曾亲自为朱升题写“梅花初月”四字名楼。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升就被“特免朝谒”。

在《赐朱升诏书》中,朱元璋甚至称呼朱升为“宗长阁下”(因二人同姓,朱升又比朱元璋年长二十九岁)……可以说,大明的开国谋臣没有谁受到的礼遇高过了朱升。

刘伯温都难以比肩。

然而在洪武二年(1369)三月,也就是完成斋戒相关工作后,朱升竟然主动请求退休。

此时他已年过七旬,因而朱元璋不但欣然同意,还想要赐给朱升爵位。

但朱升以儿子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为由,不仅婉拒了爵位,还反过来请求朱元璋能在他死后给他留个全尸。

洪武二年(1369),这还是在朱元璋封赏李善长、刘伯温等开国功臣之前。

但朱升此时就已经开始请求死有全尸,可见他对于朱元璋的了解和对于政局的敏锐。

朱同后来都因卷入案而自缢,但朱升却在退休后与妻子隐居于江苏北龙港镇,平平安安地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相比刘伯温都在心寒与恐惧中病故,朱升的晚年可谓是大明开国功臣的好结局。

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体现时代的风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朱升的九字三训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