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恩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清朝签下的每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会让我们感到愤怒,但签订条约的人并非都心甘情愿。
黄恩彤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黄恩彤一生有功有过,下
【千问解读】
黄恩彤是清朝末年大臣,可能听过这个名字的朋友不多,但他是《南京条约》的主要签订人之一,也正是因为此事让黄恩彤背上了“卖国贼”的名号。
当然,清朝签下的每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会让我们感到愤怒,但签订条约的人并非都心甘情愿。
黄恩彤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黄恩彤一生有功有过,下面就准备跟各位讲讲他的生平事迹,至于何如评价,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黄恩彤是山东宁阳县蒋集人,位于彩山脚下。
出身于耕种之家,书香门第,其父黄宗皋,天资聪慧,学业优秀,府县考试名列前茅。
因是家中的唯一男丁,为了全家的生计,放弃科举,力耕持家,并亲自督促两个儿子黄恩澍、黄恩彤学业。
黄恩彤自幼勤奋好学,五岁跟其兄黄恩澍入私塾读书,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誉。
15岁县试第一,1822年中举人,1826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入朝为官。
黄氏家族人才辈出,在黄家大院里,接连走出两代四位举人,黄恩澍、黄恩彤、黄师訚、黄宝书。
四位举人中的前三位又分别考取进士,兄弟进士,父子进士(黄恩澍和黄宝书是父子,黄恩彤和黄师訚是父子)的佳话,被世人传扬。
1826年,黄恩彤出任刑部主事,他潜心学习清朝法律,表现出超人的才干,得到时任刑部尚书陈若霖的赏识。
让他接手办理户部伪造、银库截饷、邪匪传教三宗久拖未决的疑案,黄恩彤不负众望,深入调查取证,很快破获了疑案,从严惩办了案犯,令人刮目相看。
黄恩彤在刑部的十年间,查办大案要案,政绩斐然,累迁刑部郎中(五品)。
后来,黄恩彤凭着出众的才华和才干,逐步擢升为热河理刑司员、江南盐巡抚、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广东巡抚,官至从二品。
鸦片战争战败后,大清帝国风雨飘摇,朝廷的昏庸,官场的腐败,西方列强乘机践踏掠夺,列强恐吓之下更无平等而言。
黄恩彤随同耆英、伊里布奉旨议和,名义是谈判议和,可弱国无外交,列强们早就制定好了条约文本,还让你讨价还价,道光皇帝被迫同意该条约,指使黄恩彤代表清政府签字,却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面对大清无力回天的局面,面对国人的指责谩骂,黄恩彤有口难言。
在失望和悲愤中,正是年富力强的鼎盛时期,年仅49岁的他,急流勇退,以亲老遵例为名,辞官归养。
宦海沉浮23年的黄恩彤,果断做出明智的选择,彰显出他超俗豁达的性格和世事洞明的修养。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腐败软弱的清政府只能议和。
黄恩彤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签订条约。
假如换成清政府任何一个官员,也只能遵旨办事,没有不二的选择。
把“卖国贼”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实在是有失公平。
公正的说,黄恩彤不过是清朝政府一个替罪羊,反过来说,不把屎盆子扣你头上,难道还能扣皇帝头上。
就像当今部门领导出了事,不是一般工作人员的责任,就是临时工干的,这黑锅你不背谁背。
假如黄恩彤生逢康乾盛世,凭他的人品和才华,未必不能跻身台阁,出将入相。
但在飘摇欲坠的道光王朝,不可避免地随时代变迁而浮沉。
黄恩彤回到家乡后,关心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分别与1851年、1879年两次参与编纂《宁阳县志》。
在他的主持下,增补了三十年间新的资料,使县志更加真实完美。
1859年,黄恩彤受邀请主持编纂《滋阳县志》(今兖州),在修志过程中,他节冗理乱,补缺润瘠,摆脱庸俗的歌功颂德之风,力求对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
他那渊博的知识,一丝不苟的精神,使众多的修志者感到自愧不如,赞扬他是永远不可超越的典范。
1860年,黄恩彤花甲之年,着重对历史知识学习研究,写成《两汉史断》六卷,《三国志》读书札记十卷。
还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到见解,编著成《鉴评别录》60卷,对后人的参考借鉴起到了指导作用。
黄恩彤除了著书立说,还非常关心地方的农业生产,他把南方的种植方法在家乡推广,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
他号召乡亲们种植桑园,发展养蚕,没有本钱的可到他家去借,卖蚕茧后归还。
他还把先进的养蚕技术写成了《蚕桑录要》五卷,用来指导更多的农户养蚕,因此,当地的养蚕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增加了养蚕农户的收入。
山东地区天气干旱,易发生蝗虫灾害,蝗虫泛滥时,把庄稼叶子蚕食一空,致使庄稼绝产。
黄恩彤走出家门,多方调查老农,把他们防治蝗虫的经验写成了《去螣必效录》,翻印成书,分发各地,指导如何防治蝗虫。
黄恩彤的家乡添福庄、黄家庵、龙泉村地形低洼,到处是水泽,积水成水塘。
他号召人们利用坑塘水泽种植莲藕,使不长庄稼的水泽变废为宝,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
他的家乡变成了“三面荷花一面柳,村里村外莲花香”的美丽乡村。
他为官从政多年,是官员学者,饱览世事沧桑,却倾心于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因而,受到家乡人们的爱戴。
黄恩彤到了晚年,一直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这种勤勉的治学精神对宁阳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1882年,(光绪八年),时逢黄恩彤重逢乡举,(中举人满60年),大清朝廷赐予鹿鸣宴,赏二品顶戴,这是不可多得的荣誉。
黄恩彤是宁阳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古圣先贤的文化遗产,是宁阳历史文化集大成者,他是家乡人的骄傲。
多少年来,让家乡人愤愤不平的是他那顶“卖国贼”的帽子,竟然替大清帝国戴了这么多年,纵观历史,众多文献证明,黄恩彤没有“卖国求荣”,他不过是大清皇帝和王爷们手里的一枚棋子,一个替罪羊,岂不冤哉!
一首诗概括了黄恩彤的一生“一半是非一半闲,一半兵戈一半田。
一生荣辱写青史,只把彩山当金銮”。
南极再次发现的冰间湖仍是一个谜
近日科学家再次在南极地区发现了巨大的冰间湖,其形状,看起来像一条鲸鱼。
规模尺寸和世界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相当,而这种冰间湖的形成科学家至今没有明确的解释。
事实上这并不是人类首次发现冰间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对冰间湖的形成至今仍是一个迷。
GEOMAR Research部门的Torge Martin教授表示:“科学界刚刚发射了首颗卫星,尝试从宇宙来捕捉海冰表层的情况。
但是目前所发现的区域还比较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勘探。
”冰间湖即使到了寒冷的隆冬季节也不结冰。
这可能是因为强烈的风将刚刚结成的冰吹走了,也可能是因为较为温暖的水从冷水下面涌升上来。
不管形成的方式如何,对于野物种种而言,这些区域极其重要,鲸和海豹整年都可以从这里升到水面呼吸,而海鸟则可以整年在这片区域寻找食物。
埃及艳后长相奇丑,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埃及艳后是电视和电影界非常聪明的女人,历史上的埃及艳后是什么样的女人?克丽奥佩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
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指定他的长子托勒密和她共同执政,统治埃及。
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
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
让凯撒大帝疯狂的女人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
但丁的《地狱》、莎士比亚的《凯撒大帝》等,都将这位传奇埃及艳后秘密描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传闻塑造了一个美艳绝伦的艳后形象,埃及艳后秘密与手段自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虽说野史、传说和文学作品总能见到这位“埃及艳后”奇怪的影子,但有关她本人的文献资料却是少之又少。
历史上真实的克丽奥佩特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真的貌若天仙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好还是到她那个年代流传至今的雕像中去寻找。
在德国柏林博物馆尚有一尊据称是全世界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埃及艳后的肖像。
埃及艳后长相奇丑这尊肖像所展示的埃及艳后并不美艳:看上去她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人,头发只是简简单单地打个髻,风格朴实,这样的装扮显然无法俘获罗马将领的爱情。
她的鼻子应该属于鹰钩鼻,但她的嘴并不性感。
她也不饰戴任何珠宝。
没有耳环,没有项链。
如果说保存在柏林博物馆里的这尊雕像说服力尚嫌不够的话,伦敦大英博物馆最近举行的“埃及艳后”展览则彻底揭开了这位传奇埃及艳后秘密的面纱。
这是首次同时展出11具克丽奥佩特拉的雕像,而这批雕像过去一直被误认为是其他王后。
从这些雕像看,女王不过是个长相一般,脸上轮廓分明,看起来较为严厉的女人。
她的个头矮小短粗,身高只有1.5米,身材明显偏胖。
她的衣着也相当朴素,甚至脖子上有很明显的赘肉,牙齿长得毫无美感。
这就是所谓的“埃及艳后”。
靠思想和学识征服人心难道这就是那位让凯撒大帝和安东尼神魂颠倒的女人?答案是肯定的,但凯撒大帝和安东尼之所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与埃及艳后的姿色并没有直接联系。
这是英国一位学者的最新发现:其实在中世纪阿拉伯学者眼中,“埃及艳后”不是靠美色而是凭卓越的思想和学识征服人心的。
克丽奥佩特拉在阿拉伯世界是备受尊崇的大学问家,她对炼金术、哲学以至数学和城市规划无一不晓。
她聪明、诙谐、迷人,而且,她还具有惊人的毅力。
克丽奥佩特拉精通多种语言,她的第一语言是希腊语,但她也会说拉丁语、希伯来语、亚拉姆语和埃及语。
克丽奥佩特以美貌蜚声于当今天下,而智慧才是她最值得称道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