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作品和禅宗有什么关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击数:
简介: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而他还有一个称号叫“诗佛”,因为他的作品其实和禅宗走的非常的进。

或许这一点知晓的朋友并不多,今天也是准备跟大家讲讲王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

【千问解读】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而他还有一个称号叫“诗佛”,因为他的作品其实和禅宗走的非常的进。

或许这一点知晓的朋友并不多,今天也是准备跟大家讲讲王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号,禅宗究竟对他造成了哪些影响?如果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就不要错过下文啦。

王维的作品和禅宗有什么关系

“诗佛”王维

王维所生活的唐开元、天宝年间,正是禅宗的本土化特色定型的时期。

他中年崇奉北宗禅,晚年则转向南宗禅,王维一生的思想出入于儒释道之间。

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历仕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礼部郎中等职,最后官至尚书右丞。

青年时期的王维曾有过一番理想抱负。

但他一生宦海沉浮,早年坐累太乐署伶人舞狮事件,经历了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政等政治风波,后又因“安史之乱”任伪职而下狱。

仕途波折逐渐消磨了他的豪情壮志,他归隐山林的意绪不断滋长。

王维的个人生活也屡遭打击,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中年“丧妻不娶,孤居三十余年”。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大概深切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王维晚年持斋奉佛,“退朝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不仅参禅悟理,还善于把禅意、禅境融入诗歌创作,将内心深处对于禅的体悟灿烂地发挥到艺术境地,因此被称为“诗佛”。

王维人生思想的变迁反映在一些诗作里,如《早秋山中坐》,创作于辋川闲居时期。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王维的好友孟浩然曾因一句“不才明主弃”而触怒唐玄宗。

“无才不敢累明时”自然是正话反说。

诗歌前四句都在表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归隐意愿。

自“草间”句以下,开始转入山林之境描写,颇有禅的意味。

时节已是初秋,天地万物笼罩着一派肃杀之气。

草间的虫子、林间的秋蝉因时日无多而叫声愈发地急促、悲凉,恰似美好年华逐渐逝去、而功业渺渺的诗人。

末句勾勒隐居生活。

空荡荡的山林里,诗人守候着寂静的柴门与山、树和白云相伴。

画面看起来一片空境,实则这种空境之“空”是和功业、仕途的“有”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

“空”完全是外在的,无有所成之空,而非空性之空。

王维的作品和禅宗有什么关系

再来看王维的《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历代论诗家皆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一句颇得禅家三味,单从这句诗的意境来看,的确达到了心源与造化合一的禅悟之境。

然而,诗歌的意旨是一气贯注的。

结合全诗来看,这句充满禅意的景物描写,却处在现实世界中的失意和对生老病死的恐惧情绪中,处在渴望解脱而对解脱之道(求仙或遁入空门)有所取舍的执念中。

颈联运用典故,喻示道家求仙长生之路不可行,因此诗人选择参禅之路,并有明确的现实目的:破除生老病死之苦。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抒写隐逸情致,富有幽寂、空灵的意境之美,同时又禅意盎然。

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已经超脱了现实世界中的得失取舍,在幽静的山林中任情自在地生活,接近于禅宗顿悟之后“内外不住,去来自由”的通达无碍的生命境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其审美意象——幽篁、古琴、深林,都富有象征性。

竹子历来被看作名士品节的象征物,竹林是其隐居之所。

古琴多为梧桐木所做,而梧桐在传说中又是非甘露不饮的凤凰栖息之树。

因此,弹琴便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标志性行为。

此外,“独坐”“长啸”也不能不使人联想到魏晋风度。

这些意象和行为又都处在僻静深林的笼罩之中。

诗歌虽只四句,却隐隐显现出面对世俗的优越感和疏离态度,有种刻意出世的修行姿态。

这自然不符合禅宗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处世态度。

所谓“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 “随所住处恒安乐”,其意并非要摒弃尘世、远离世俗,而是拥抱世俗,身处淤泥之中而无所沾染。

王维的作品和禅宗有什么关系

王维作品与禅宗的联系

情况相似的诗作还有《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中的意象有“松”“鹤”“绿竹”“红莲”等,这些意象所组成的画面自然不是日常起居的景象,而有道法隐含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禅意的生气和流动。

倒是首联和尾联描绘的生活景象更自然、更能体现禅的真意。

王维还有一首著名的山水诗作《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作品和禅宗有什么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历来受人激赏。

王维凭借对自然景象的巧妙捕捉、剪贴,创造了一个超然、圆融的审美意境,同时又把自己刹那间的禅心体悟蕴含在言外之意、象外之趣中,如水中著盐般了无痕迹。

宋代胡仔引的《后湖集》云:其“造意之妙,至与造化相表里”。

然而,从禅境角度来看,正是由于其巧夺天工般精妙的禅思,恰恰体现出对于“空”,对于“禅”自身的执念。

颔联所说的“胜事”,应该是诗人面对终南山盛景时心中自觉的微法妙谛,此中真意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说,因此以颈联之景进行启示。

清代徐增对此解读道:“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亦坐而看云之起。

”行、坐和穷、起两两对举,人的行止自如和自然的灵妙运行之间相映成趣,水和云又都是随物赋形,流动感较强的景物,似乎人与物的界限完全消融了,诗人对自然的体悟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空自知”的“空”字,暗含着一种无法与人交流分享的孤独感,因此,偶然与人在林中相遇后,诗人才会谈笑忘归。

而“林叟”既然和诗人一见如故,也必定不是普通的山中农夫,其身份更像隐士。

这上下两句的映衬,使得颈联自然流畅的诗意之中,隐伏着诗人对无我两忘之境刻意追寻的意味,那种顿悟的涅槃并没有真正实现,而更似乎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往存在着。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体现出禅的智慧,也达到了这种审美境界,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极富禅意。

诗中无一字道禅,却将禅融入人与万物的生灭变化的流转之中。

山中红萼生发,是生命的悄然孕育和美丽绽放。

画面中虽然没有人,实则人和山中芙蓉,同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早已融入造化之中。

以无差别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不刻意言说平等,而人与万物了无差别。

一切生命悄然绽放,又悄然陨落,归于沉寂。

这便是空,却又非死寂之空,而是心性之空。

空而灵动,生机活泼,正是禅心智慧观照造化的结果。

王维的作品和禅宗有什么关系

王维还有一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鸟鸣涧》首句颇有此意味。

月中桂落,非禅性深者不能感知,而同时人又能做到精神悠闲,这是禅悟后的生命状态。

诗歌境界极静,却流转不滞。

至明月一出,如同平地惊雷,山鸟为之惊鸣,极动之景蕴含在极静之境中。

令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由此看见,此“寂”并非与喧嚣相对之寂,而是心性之寂。

所谓桂落、春山、明月、山鸟等种种景象,都是从心性深处生发出来的,是诗人禅心、禅意、禅趣的投影。

王维后半生基本上处在隐与仕之间,表面看起来是大隐隐于朝,调和了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冲突。

实际上他不可能真正悟道成佛。

首先,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忠义仁孝的信念已经深深地浸透了他的灵魂。

这一点,从其为母守孝,以及安史之乱中的表现便能体现出来。

其次,王维曾经接触过佛教各个宗派,最终选择了禅宗,而且由北宗禅转向南宗禅。

这固然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禅宗的修道方式和儒家思想并不违背。

禅宗注重入世修行,南宗禅更是以顿悟的方式作为涅槃门径,这既能与儒家思想互相调和,又能为仕途失意、人生困顿的文人提供精神上的避难所。

因此,王维并非真正的宗教信徒,但他毕竟在生活的磨难之后内心虔诚,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作对禅宗意旨的反映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的作品赏析

是五代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并称,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据《画鉴》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

二种皆佳作也。

" 其山水初学荆浩,后以真实的江南风景为题材。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创造了状如麻皮的皴法"披麻皴"。

董源的作品中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

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与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成为鲜明的对比。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董源的名作《潇湘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描绘的是湘湖地区的风景。

原属董其昌、袁枢等,后入清宫内府收藏,现藏北京博物院。

画家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出云雾迷蒙之感。

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夏山图》为董源后期变体之作,画面气势辽阔,用笔浓淡相间,与《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同为其传世三大名迹。

此图绘夏日江南郊游之景。

《夏山图》是董源画艺炉火纯青、精力旺盛时的力作,在董源的所有山水画中,《夏山图》卷是最具董源风格的杰作。

拖尾有董其昌的长跋,定为"董源画卷",隔水绫上有"董北苑夏山图神品"的题跋。

《夏景山口待渡图》,被认为是董源江南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作者选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过,在群山中时隐时现。

使山体结构变幻无穷,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

与他的另一幅名作《潇湘图》在画法、风格上颇为相似,尺寸完全一样。

随机文章运30运输机最新消息曝光,或改用两喷气式发动机普通人为什么反感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贫富距离拉大)揭秘印度2018登月计划,阿三开挂仅靠960万美元登月(牛飞了)犯太岁是什么意思,2018年犯太岁的生肖/化解办法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清洁环保能量损耗低/氢气来源和安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弗兰兹·秦国丞相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他的晚年作品有什么特色

弗兰兹·特是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和独创性的匈牙利钢琴家和作曲家,在浪漫主义运动时期,他在欧洲享有盛名。

弗兰兹·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出生在匈牙利,他的父亲是一位多乐器演奏家,他教他弹钢琴。

李斯特9岁的时候,他已经在音乐厅演出了,成年后,他周游了欧洲各地。

他与玛丽·达戈特有孩子,后来与卡洛琳·祖·维特根斯坦住在一起。

到他去世时,他已写了700多个作品。

早期生命 弗朗兹·李斯特生于1811年10月22日,他出生于匈牙利的雷平,是所有音乐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

他的父亲亚当演奏大提琴,以及其他一些乐器,并热情地教弗兰兹如何弹钢琴。

6岁时,小李斯特就被认为是神童,8岁时,他就开始创作初级作品,9岁时,他又参加了音乐会。

他的父亲是尼古拉斯·埃斯特哈齐王子的秘书,在这个男孩为一群富有的赞助商演出后,他请求王子延长假期,以便他能把他的时间用于丰富他儿子的音乐教育。

父亲和儿子去了维也纳,而莫扎特的老对手安东尼奥·萨列里很快成为了李斯特天才的支持者,一听到那男孩在私人住宅玩耍,他主动提出免费训练他的作文。

这位年轻的钢琴家为音乐家和国王演奏了好几个月,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才能是他不可思议的能力,即根据观众提出的旋律即兴创作出一首原创作品,12岁的时候,李斯特和他的父亲一起去巴黎寻求进入巴黎音乐学院的机会,招生委员会以他是外国人为由拒绝让他进入学校,他的父亲,曾经决心,转向费迪南多帕尔教他的儿子高级作文。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李斯特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歌剧《唐·桑切》。

1826年,亚当·李斯特去世,这件事对15岁的弗朗兹·李斯特来说是个极大的创伤,因此他必须和他的母亲合住他们那套一居室的巴黎公寓。

在随后的几年里,弗朗兹·李斯特对音乐失去了兴趣,以至于开始质疑他的职业。

他不表演了,开始大量阅读,钻研有关艺术和宗教的书籍。

他在那段时间里读到的东西会对他后来的音乐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音乐生涯 1833年,22岁的李斯特见到了玛丽·达奥尔特伯爵夫人。

受爱与自然的启发,他在《非旅行专辑》中描绘了瑞士乡村的一些印象,这些印象后来会以《朝圣年代》的形式出现。

1834年,李斯特首次推出了他的钢琴作品。

在新的作品和几次公开演出的加强下,李斯特开始风靡欧洲。

他把许多音乐会收入捐给慈善机构和人道主义事业,这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声誉。

例如,在1842年,他发现了大火,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大火烧毁了,于是他举办音乐会来帮助的无家可归的人。

然而,就个人而言,李斯特的事情并不那么光彩夺目。

他与玛丽·达奥尔特的关系到那个时候已经产生了三个孩子,终于结束了。

1847年,在基辅,李斯特会见了卡洛琳·祖·维特根斯坦公主,她对他的影响是戏剧性的,她鼓励他停止巡回演出,而是教书和写作,这样他就能有一个更加家庭化的生活与她在一起。

李斯特在九月份在伊丽莎白格勒举行了最后一次演唱会,然后在她位于伍洛宁斯的庄园与公主共度了整个冬天。

第二年,这对夫妇搬到了德国,李斯特开始集中精力于更高的使命创作新的音乐形式。

他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成就是创作了后来被称为交响诗的东西,一种用来说明或唤起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幅画或其他非音乐来源的管弦乐作品。

从美学上说,交响诗在某些方面与歌剧有关,它不是唱的,但它把音戏剧结合在一起。

李斯特的新作品激发了热心的学生寻求他的指导。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李斯特的激进和创新的作品进入了欧洲的音乐厅,为他赢得了坚定的追随者和暴力的对手。

晚年 接下来的十年对李斯特来说是艰难的十年。

1859年12月,他失去了儿子丹尼尔,1862年9月,他的女儿布兰丁也去世了。

1860年,李斯特的一个对手,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共同发表了一篇反对他和现代作曲家的宣言,这只是后来被称为浪漫主义战争的一章。

同年,李斯特和卡罗琳试图在罗马结婚,但在他们结婚的前夜,由于她的离婚文件不完整,他们的计划受到了阻碍。

由于沮丧,李斯特发誓要过一种更加孤独的生活,并在1863年搬到了罗马郊外的玛丹娜德尔罗萨里奥修道院的一个简陋的公寓里。

1865年,李斯特接受了剃度,不过,他继续从事创作新作品的工作,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在布达佩斯建立了皇家匈牙利国家音乐学院。

李斯特晚年的作品形式比较简单,但更加和谐。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探寻圣物失落的约柜,装有先知摩西与上帝签订的契约盘点b站十大洗脑神曲,让您欲罢不能走火入魔(内附试听)富士急鬼屋真的有鬼吗,传闻有人被吓死在三楼(90%的人中途退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王维的作品和禅宗有什么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