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战损小于苏军为何还会失败

苏联红军在这场会战中“打断了德军的脊梁”(斯大林语),使纳粹德国无可挽回地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由此转入全线防御。
然而,德军在总
【千问解读】
说起库尔斯克会战,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机械化部队的对决,同时也是二战苏德战战争中能起到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大战。
苏联红军在这场会战中“打断了德军的脊梁”(斯大林语),使纳粹德国无可挽回地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由此转入全线防御。
然而,德军在总体兵力、兵器都略少于苏军的情况下,却取得了更理想的战绩:杀伤苏军79.5万人,击毁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6129辆、大炮3000门、战机1600架;自身只伤亡、失踪50万人,损失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
所以,不少战史学家甚至是部分俄罗斯学者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库尔斯克之战,损失远超德军的苏军是最后的胜利者?这场战役真的是德军失败了吗?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评价一场战役谁胜谁负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只有伤亡大小这一条。
古往今来,有太多在战役战术上占尽便宜却最终在整个战略上功亏一篑的战例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日德兰海战,不论是在人员还是舰艇吨位上,德军都取得了击杀与自损比2:1的优势数据,但却没能打破英军的海上封锁。
此后直到一战结束,德国海军就像被困在笼中的野兽一样,再也没有主动出击过一次,可谓是战略上完败。
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战史评论都一致认为,日德兰海战的最终胜利者是英国人。
我们再来看库尔斯克会战,德军不仅没能实现攻克库尔斯克、围歼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两大战略目标,反而还丢掉了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三座重要城市。
特别是苏联第四大城市哈尔科夫,它不仅是德军后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关键的补给基地和前进中转站,失去它给德军造成的士气打击是巨大的。
反观苏军,不仅坚决顶住了德军的进攻,还能在挫败两路德军的夹击后发起反击,一举拉平了库尔斯克突出部,肃清了整个第聂伯河东岸。
这不仅使苏军完全达成了战前制定的战略方针,更为日后进行全面反攻获得了极好的出发地和战术支撑点。
虽然苏联付出的代价很高,但获得的收益同样巨大——此次战役后,红军得以在整个苏德战场发动一连串攻势,而德军再也无法对苏军构成致命威胁,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苏军手中,这自然是不管花多达代价也必须要达成的。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无疑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战斗能力,但这些不能掩盖他们在1943年整个战线上所呈现的、不可逆转的整体被动。
之前两年的战争进程,都是按照“德军夏季进攻→秋季进攻受挫→冬季苏军反击→春季反击受阻,德军重夺优势”这一套路来进行。
就在库尔斯克之战前,苏军携斯大林格勒得胜之余未发起大规模反攻,结果却在哈尔科夫遭曼施坦因元帅重创,52个师损兵达50%以上,说明德军仍然是强势的一方,苏军还远不能凭借一场局部胜利就打垮对手。
但到了1943年夏,之前的循环套路不再上演,因为苏军已经能够在夏季扛下德军装甲部队的强攻,这在之前的苏德战场上还是没有过的事。
可见,德军所谓的“夏季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
其实在库尔斯克开战前,对德军来说,危机的苗头就已出现,只不过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城下的胜利暂时掩盖了这一点。
而也正是这场胜利,使德军不仅忽视了对手的日益强大,也对未来战事走向产生了严重误判。
针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呈现的战局,德军下一步行动本来有很多更为合理的选择:第一,就地防御,加强对已占领地区的巩固,凭借之前的机动防御经验不断迟滞、杀伤苏军;第二,趁苏军立足未稳先行进攻,力争在某一有把握的方向上取得突破,使苏军不得不投入预备队以稳定防线,消耗其后备力量;第三,在整个战线上选取敌薄弱环节实施纵深突击,多点开花,积小胜为大胜,使苏军无暇休整、补充。
上述打法,有利于使德军始终保持主动,并可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全面进攻态势,掌握战略优势,古德里安、莫德尔等将领就多次建议希特勒予以实施。
但1943年4月,希特勒却采纳了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制定的针对库尔斯克苏军突出部的作战计划,即“堡垒”计划,采取了向苏军设防严密的筑垒地带进行“硬碰硬”的攻击,不能不说很是失策。
因为德军仍认为对手的实力不足以承受德军强大装甲力量的倾力一击,结果其包括7个装甲师在内的宝贵战略机动力量一头撞在了苏军精心布置的防御体系上,蒙受了巨大损失。
既然选择“硬碰硬”,德军也不是毫无胜算可言。
战术鬼才曼施坦因元帅就建议耐心等待苏军先发动进攻,这样他们就会脱离坚固的工事与德军进行野战,德军强大的坦克及摩托化部队便可以大显身手。
但希特勒拒绝了,他认为让苏军抢先进攻过于冒险。
可是,既然要先动手,那就必须兵贵神速,可小胡子却又一再推迟进攻,以尽可能多的为前线部队补充新式装甲战车。
很显然,希特勒忽视了红军的力量增长得更快,它早就不是1941年时德军面对的敌人了。
所以,德军在库尔斯克是“未战先败”。
纵然他们表现更加出色,纵然他们爆表的战斗力让苏军吃尽了苦头,但他们仍然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
库尔斯克之战,德军尽管在战术层面表现出色,但却没能阻止苏军攻城略地,反倒使自己的战略预备队受到重创,让古德里安大将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非溃败后,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装甲部队受到严重削弱,这令德军再也无法发起重大战略攻势。
之后不管是阿登森林还是巴拉顿湖,都只不过是德军为延缓失败的到来,孤注一掷进行的战术性反扑而已。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时,德军高级将领们就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曼施坦因元帅后来回忆道:
“当作战叫停之时,东线战场的主动权也就终于转移到俄国人的手中。
”
此后,由于苏军总是处于进攻态势,能够控制绝大多数交战场地,对战损的武器装备可进行有效的回收、修理,其实际损失要比战斗损失小得多。
可德军因为需要不断地后撤,无法及时对装备进行维修保养,甚至是出现小故障或轻微受损的重装备也只能丢弃或自毁,以至于每打一仗都要伤筋动骨,再难恢复元气。
经过库尔斯克大战血的洗礼,苏联红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各方面军之间的战略协同和预备队的使用方面都有较大改进,取得了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新经验。
战术方面,步坦协同与步炮协同水平得到提高,新编组的坦克集团军在实战中接受锻炼,证明了大规模使用坦克装甲力量进行关键性突破作战是可行与必要的。
苏联空军也迅速成长为一支令人生畏的作战力量,主宰了苏德战场的天空。
因此,说这场大战是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毫不过分。
历史已经给出评价,苏军在库尔斯克的巨大牺牲是值得的:它不仅消耗了德军极为宝贵的战争资源,还圆满完成了苏军在战前的全盘战略规划。
尽管德军的损失远小于苏军,但他们已经看到自己是不可能打赢苏军了。
冷战时期,出于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西方国家一方面不断丑化苏军,贬低苏军在二战中的战绩,一方面则不断宣传盟军对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巨大作用。
而苏联由于受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的“去斯大林化”的影响,加之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推波助澜,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红军的历史贡献也鲜有正确的评价。
这导致在今天很多人,包括部分历史学者也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的战损比,片面认为损失更大的苏军实际上是打了败仗。
试想一下,连盟军丢盔弃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都被称为战争奇迹而广泛宣传,还被拍成电影全球公映,真正使德军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库尔斯克会战,怎么就成了苏军失败呢?
一九四零年是纳粹德军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回事?战斗力有多强
德国军队究竟为何有这么强的战斗力?让我们走进一九四零年看一看这支精锐的纳粹部队当时的装备你就明白了。
当时德军配备的机枪是mg系列的,这不仅是当时机枪的最高水平,甚至在当今世纪都是水平较高的存在,德军在二战时配备这种机枪完全像是战场绞肉机一般。
德军闪电战之所以打的那么成功和当时德军的机械化军队的高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坦克当然是影响战争的主要因素,但当时摩托车的普遍装备让德军的行军速度加快了好几个档次。
甚至在当时苏联都没有普遍装备摩托车,德军装备的优越性可见一斑。
再讲德军的单兵装备,钢盔皮靴作战服一应俱全,普通部队的德军都有武装到牙齿的冲动,更不谈还有装备更优良的装甲部队了。
在二战时期坦克是一个大杀器,在二战电影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坦克的威力,步兵在面对坦克时没有有效的武器可以击穿厚重的铁皮。
但是德军是最早使用火箭筒来应对坦克的军队,这让步兵也成为了反坦克的利器。
优秀的军队装备,出色的作战指挥,坚韧的战斗意志,二战时的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取得的成功并不是运气。
在战争失败后德国的优良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都被苏联和美国夺走,这大概也是苏联和美国的军事装备领跑世界的原因之一吧。
随机文章“寿比南山”的南山是哪座山?有多少关于“山”的成语?长剑20巡航导弹射程,俄专家认为在3000公里以上海王星的卫星有几个,海卫一直径最大/逆海王星而行(共14个)马丘比丘古城的秘密,地下建造却无宝藏/大量女性头骨来历成谜黎山老母是女娲娘娘吗,两者竟是同一人/都有补天传说(人类始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和德军到底谁更强?日军是如何评价德军的
但是大多时候,很多人在想到这个问题之后,又会打趣自己,为什么会将德军想的如此不堪。
完全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这个问题对于日本陆军来说,未免显得太吃亏了些。
虽然德国属于战败国,但站在中立的角度上来说,德国陆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不管是从武器技术还是战术思想等方面,都是当时所有国家无法达到的一个程度。
不过巧了,二战里的日本人偏偏不这么认为。
虽然德国和日本属于同一阵营的盟友,不过双方也会经常有一些语言上的较量。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德国人是如何评论日军的。
1939年,日本和苏联曾经发生了战争,其中在诺门坎事件之后,德国人就作出了对于日本军队的一番评论。
而在这番评论中,几乎全是日军的缺点。
那么德国人都说了什么? 首先,日军没有足够的战前训练。
日军在进行战争之前,大多都在练习白刃战,大部分的军队指挥官的思想都还在停留在一战的水平。
其次,日军的武器十分落后。
就拿坦克来说,日军当时所使用的坦克,基本上都是一些“金属垃圾”,没有装甲,没有大口径火炮,很难想象那堆废铁能被称之为坦克。
就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之下,整个国家也仅仅只有一个坦克师,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
最后,日军的战术太过于落后。
这一点日军实在是太差劲了,根本谈不上战术,因为他们居然用士兵的肉体去掩护坦克前进。
请问日本人知道坦克的作用吗?最后,德国人总结了一下,日军的整体实力,还很落后,还是一战时期的水平。
但是,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德国军队呢?其实日本人也展示了自大的一幕。
同样是1939年,德国瞬间秒杀波兰,次年又迅速打败法国,给当时的日本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身处德军中观摩服役的日本军官,对于德国军队的评论中,当时的日本军人是这样写的:就陆军步兵来说,德国的士兵都缺少一股士气,战斗的时候总喜欢躲起来,和我们日军勇敢作战的行为相差太远了。
但是,在整个评论当中,还有着这样的一番话:“说到德军最为厉害的,还是他们的装甲部队(坦克),这一点可以我们皇军相提并论。
他们可以在没有步兵的掩护下主动发起进攻。
德军装甲部队面对敌人毫不惧怕,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波兰和法国投降,我认为德军除了没有我帝国军队的勇气以外,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 德军和日军都是二战时期非常强悍的军队,在实力上双方各有胜负,但是日军绝不像德国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而德国人能够打败波兰和法国,也绝对不是只靠着装甲师就完成的。
让人觉得可惜的是,这两个谁也不服谁的二战军事强国,没能在战场上一较高低,实际上,双方军队首次见面,还是在二战结束后,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随机文章最紧张的高空定点跳伞,英国狂人开伞慢1秒险摔死二战德军战斗机大全,ME109击落敌机数量全球最多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出处,英格兰修士提出的理论引发文艺复兴淫欲魔王阿斯莫德,诱骗俊美人类关至第二层地狱(至上四柱之一)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