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亨利六世是怎么挑起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5-23 点击数:
简介:都说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是“用玻璃做的”,至少他自己本人特别坚信这一点,就是说只要被推搡一下,或是冲撞一下,就很有可能破碎。

后来日后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精神疾病称之为“玻璃妄想症”,在20岁的时候突然就发病上身。

在查理六十的余生当中,长期接二连三的发生精神错乱,有时候还会表现

【千问解读】

都说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是“用玻璃做的”,至少他自己本人特别坚信这一点,就是说只要被推搡一下,或是冲撞一下,就很有可能破碎。

后来日后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精神疾病称之为“玻璃妄想症”,在20岁的时候突然就发病上身。

在查理六十的余生当中,长期接二连三的发生精神错乱,有时候还会表现出季度的抑郁和缺乏活力,有时候还会暴怒的表现死人。

而英格兰的悲剧就在于查理六世的外孙亨利六世遗传了他爷爷的精神不稳定。

自1338年以来,断断续续进行的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随着1420年《特鲁瓦条约》的签署而以和平的方式告一段落,或者说至少应该如此。

在获得一次军事胜利之后,英格兰的亨利五世向他的宿敌强加了一项和解条款,即他迎娶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并成为法兰西王位的继承人。

遗憾的是,亨利五世于1422年去世,把他在英吉利海峡两岸肩负的责任全都留给了9个月前出生的儿子。

由此造成的领导力的弱化是英法冲突持续的主因,也是英格兰政治生活解体、玫瑰战争爆发的渊源。

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亨利六世是怎么挑起的

1、亨利六世少不更事,导致两国贵族派系之间争权夺利,冲突不断。

倘若亨利六世继承了父亲卓越的领导才能,那么结局也就不会如此具有灾难性了。

相反,他与外祖父极其相似。

他未能成为一名雄才大略的领袖,当然不能全都归咎于他的癫狂。

他生性沉静、内敛、虔诚,更适合做宗教僧侣,而不是称王称霸。

他是第一个不带兵打仗的英格兰国王。

他不朽的遗产是创建了伊顿公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为穷困学者提供了免费教育中心。

亨利六世的不幸,部分在于总是被别人支配,从而影响了其个性发展。

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亨利六世是怎么挑起的

早年,治理国政的权力掌握在其叔祖父温彻斯特主教和叔叔格洛斯特公爵手中。

这两位高参常常意见相左,焦点便是日益棘手的对法战争。

1429年7月,查理六世的儿子宣布继承父亲的王位,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为查理七世。

为了反制,1431年12月,年轻的亨利六世被一大群随从簇拥到巴黎,加冕为法兰西国王。

英格兰战势不利,部分原因在于圣女贞德的超凡介入,令查理七世及其部下精神为之一振。

英格兰政府参事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经过一系列失败的尝试,终于在1444年达成了一项和解协议,以亨利六世和安茹伯爵的女儿玛格丽特成婚而尘埃落定。

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亨利六世是怎么挑起的

2、1447年叔祖父和叔叔之死,或许终于能够让亨利六世真正长大成人,但事实证明,他尚不足以独自应对面临的挑战,还得依靠朋友萨福克公爵的提携和指教。

这时,英格兰举国上下怨声载道。

议会控告萨福克擅权滥权,当他企图逃往法兰西时,在多佛被水手杀死。

1450年,当诺曼底沦为法兰西囊中之物时,沸腾的民怨演变成了叛乱。

该省在英格兰治下已近4个世纪。

成千上万的英格兰家庭祖祖辈辈定居于此。

如今,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把大量家产滞留身后。

他们有真正的理由对亨利六世的统治表示不满。

肯特郡的黎民百姓在杰克·凯德的带领下揭竿而起,返乡的难民也参与其中。

凯德起义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王后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崛起。

1453年10月,玛格丽特生下了儿子爱德华,即后来的威尔士亲王。

亨利六世不承认这个孩子,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的精神疾患第一次发作。

震惊的议员们现在亟需任命一位摄政王,以国王的名义执政,直到国王驾崩或恢复理智。

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亨利六世是怎么挑起的

玛格丽特支持这一做法,但却遭到小王子的假定继承人、约克公爵理查的挑战。

约克公爵的支持者声称,只有他的坚强领导,才能恢复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玛格丽特担心自己和儿子的地位不保,怀疑约克有个人野心。

英格兰的贵族开始站队。

于是, 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的冲突骤起,后人称之为玫瑰战争(亨利六世和约克的理查分别是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和爱德华三世之子约克公爵的继承人)。

如果亨利六世仍然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那么稳定倒可以实现。

上议院委员会选举约克公爵为护国公,直到爱德华成年为止。

但是,到了年底,亨利六世又恢复了理智。

玛格丽特坚持己见,于是,亨利六世把约克公爵从议会中除名。

当新议会成立时,所有涉嫌的约克家族都被排除在外。

约克公爵理查于是率领一队人马向伦敦进军,声讨自己在政府中的应有地位。

在圣奥尔本斯发生的一场小冲突,成为玫瑰战争的“首秀”。

过去30年里的软弱政府如今又平添了间歇性内战的苦楚。

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亨利六世是怎么挑起的

3、格丽特和她所任命的干将把王权死死抓在手里,以亨利六世的名义拼凑了一个相当于恐怖统治的政权,利用刺探、告密和刑讯逼供的方法,迫使对他们置若罔闻的民众屈服。

1460年7月10日,在北安普顿的一场战斗中,成为阶下囚的亨利六世被带到伦敦,10月30日,他接受修宪的解决方案,规定在其死后约克公爵将继承王位。

然而,约克公爵的胜利是短暂的。

12月30日,他在韦克菲尔德战役中阵亡,军队作鸟兽散,但战争远未结束。

约克家族的事业由约克公爵理查的儿子、马奇伯爵爱德华继承。

虽然玛格丽特有能力营救丈夫,但她不得不在苏格兰避难,因为伦敦已经向继位为爱德华四世的马奇伯爵爱德华敞开了大门。

她试图与格德司的玛丽结盟,这位在勃艮第出生的苏格兰王后是詹姆斯二世的遗孀,在年轻的詹姆斯三世统治时期摄政。

然而,爱德华四世终究比玛格丽特技高一筹,通过与两国签订和约,迫使亨利六世到诺森伯兰避难。

新政权的势力逐渐向北方扩张。

1465年7月,亨利六世被俘,囚禁在伦敦塔,打发着还算舒适的时光。

然而,他的不幸还没有终结。

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亨利六世是怎么挑起的

流亡法兰西期间,玛格丽特找到了一位新的领军者——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

1470年10月,当爱德华四世忙于镇压北部的兰开斯特家族叛乱时,内维尔趁虚而入,控制了伦敦,解救出了亨利六世,并宣布恢复他的统治,史称亨利六世“复位”。

爱德华四世逃到勃艮第,在那里得到了查尔斯公爵的力挺。

1471年3月,他率领盎格鲁—勃艮第联军登陆约克郡,在巴内特战役中打败并杀死了内维尔。

与此同时,玛格丽特和爱德华王子在西部登陆。

5月4日在图克斯伯里,兰开斯特军被歼灭;爱德华王子被杀;玛格丽特的大多数贵族支持者要么阵亡,要么被就地处决。

10天后,爱德华四世再次进入首都,数小时后,人们发现亨利六世死在伦敦塔中。

几百年后,对遗骸的检验证实,他的头部曾遭到过重创。

由此,这位不幸的国王超脱了难以承受的生活。

尽管他的统治给英格兰带来了灾难,但正因他创建了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两个学院,人们才有理由对他心存感激。

和英格兰其他君主相比,这是对“疯子国王亨利”的最好纪念。

七年战争:帝国博弈与霸权争夺的必定爆发

1756年,当普鲁士铁骑踏破萨克森边境时,一场波及四大洲的全球性冲突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持续七年的战争,既是欧洲列强对资源的贪婪掠夺,也是传统陆权强国与新兴海上霸主间的生死博弈。

从莱茵河畔的军事对峙到印度恒河平原的硝烟弥漫,战争背后折射出18世纪国际关系体系的深层裂变。

一、殖民霸权争夺:英法全球对抗的必然结果 18世纪的英法矛盾早已超越欧洲大陆,演变为全球范围的体系性对抗。

在北美,英国凭借的贸易网络控制了毛皮贸易命脉,而法国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扩张触角已伸向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印度,法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扶持莫卧儿王朝傀儡政权,与英国控制的孟加拉地区形成对峙;在西非海岸,两国为争夺塞内加尔的奴隶贸易据点多次爆发武装冲突。

这种 零和博弈 最终导致1756年英国海军对法国海外殖民地的全面封锁,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全球战争。

二、中欧霸权之争:普奥地缘战略的终极碰撞 神圣罗马帝国体系内的权力真空,成为普奥冲突的导火索。

普鲁士通过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夺取奥地利的工业心脏地带,使丧失对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主导权。

推行的 小德意志方案 试图以柏林为中心整合北德意志邦国,直接威胁到奥地利维持帝国传统的政治基础。

1756年《》的签订,使普鲁士与英国形成军事同盟,这种 以陆制海 的战略布局彻底打破了欧洲原有的力量平衡。

三、地缘政治重组:新兴强国的战略投机 俄国在战争中的角色转变极具典型性。

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时期,俄国通过《圣彼得堡条约》获得东普鲁士占领权,但彼得三世即位后立即转向普鲁士阵营。

这种战略摇摆既源于对普鲁士军事改革的钦佩,更出于打破波罗的海封锁的现实需求。

瑞典加入反普同盟则是为夺取波美拉尼亚港口,而西班牙参战旨在夺回直布罗陀海峡控制权。

这些次要参战方的战略投机,使战争从双边冲突演变为多边混战。

四、制度竞争白热化:军事革命催生战争升级 18世纪的军事技术革新直接改变了战争形态。

普鲁士的 斜线战术 将线式步兵方阵与突击有机结合,在中以3.5万人击败8万奥军;英国皇家海军率先装备的110门炮三级战列舰,使其在基伯龙湾海战中彻底摧毁法国大西洋舰队。

这种军事优势的此消彼长,迫使各国不断升级战争规模——当普鲁士将国民收入的80%投入军备时,法国被迫将殖民地税收从30%提升至65%,最终引发国内财政崩溃。

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18世纪国际体系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

这场战争不仅重塑了欧洲政治版图,更催生了现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

当《巴黎和约》签署时,参战各方或许未曾意识到,这场战争埋下的矛盾种子,将在三十年后引发更为血腥的战争。

历史证明,在殖民利益与地缘政治的双重驱动下,帝国间的战争从来都是 理性选择 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华伦斯坦蝗虫大军:三十年战争中的残酷军队力量

在的硝烟弥漫中,阿尔伯莱希特·率领的“蝗虫大军”成为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这支军队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残暴的行径,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蝗虫大军的起源与组建 华伦斯坦,这位波希米亚(今捷克)的杰出军事家,在三十年战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率领丹麦军队攻入德国,三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由此拉开序幕。

面对丹麦军队的强势进攻,斐迪南二世急需一位能够扭转战局的将领。

此时,华伦斯坦挺身而出,他自组一支大军,承诺为皇帝作战,并要求所有军官的任免权都交由他本人。

斐迪南二世,很快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予他弗里德兰公爵的头衔。

华伦斯坦凭借自己在雇佣兵圈子里的声望,迅速召集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这支军队最初有4万人,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迅速扩大到了10万人。

他们每攻陷一地,便放纵手下大肆抢劫,以战养战,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华伦斯坦的蝗虫”。

二、蝗虫大军的战术与行径 华伦斯坦的“蝗虫大军”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残暴的行径而著称。

他们采用“以战养战”的策略,即通过征服和掠夺来维持军队的给养和战斗力。

每攻占一个地区,士兵们便会肆无忌惮地抢劫财物、粮食和牲畜,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战场上,华伦斯坦的军队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他们虽然缺乏严格的纪律,但士兵们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军官们只要有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这种激励机制使得士兵们愿意为华伦斯坦卖命,也使得他的军队在战斗中屡建奇功。

然而,华伦斯坦的军队也因其残暴的行径而备受诟病。

他们在新占领的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种行径不仅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使得华伦斯坦在战争后期逐渐失去了人心。

三、蝗虫大军的影响与后果 华伦斯坦的“蝗虫大军”在三十年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和独特的战术,迅速扭转了战局,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在战争中占据了优势。

然而,这支军队也给欧洲大陆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他们的掠夺和破坏行为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使得无数平民流离失所、。

此外,华伦斯坦的军队还引发了国内诸侯的不满和反对。

他们认为华伦斯坦的权力过于庞大,对皇帝构成了威胁。

因此,在战争后期,斐迪南二世迫于诸侯的压力,解除了华伦斯坦的职务。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蝗虫大军”给欧洲大陆带来的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亨利六世是怎么挑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