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40万,国考真的很难吗?

【千问解读】
全文 1697 字,阅读约需 5 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340万,平均竞争比为83:1,创历史记录。
02今年人气最高的职位来自中华职业教育社,竞争比达16702:1。
03然而,国考最终的录取人数仅为2-3万人,录取率仅为1.1%,考试难度较高。
04国考难度取决于考生所学专业、个人条件和所报考的地域和单位。
05专业小众、地域优势明显的岗位考试难度相对较低,而热门专业和城市岗位的竞争激烈。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国考报名于10月24日结束,报名人数创历史记录,高达340万人,平均竞争比为83:1。
从职位报名情况来看,今年人气最高的职位来自中华职业教育社,仅招录一人,却有超过16702人报名,竞争比达16702:1,可谓是万里挑一。
我们不禁要问,这么火热的参与程度,国考的考试难度到底如何?
其实,国考已经连续16年报考人数超过100万人,但是国考最终的录取人数,仅为2—3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每年的国考,至少100多万人是当了分母的。
从录取率来看,2025年国考招录近4万人,报名人数340万,录取率仅为1.1%。
只看录取率,国考的难度非常高,更不要说公务员考试,它是一个零和游戏,一个岗位最终只招录一个人,哪怕你头悬梁锥刺股,努力复习终于进了面试,你依然有三分之二的几率被淘汰。
很多进面的考生,他们之间的分数差距也是很小的,这就导致面试依然是残酷的厮杀。
但是,关于国考到底难不难考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为国考的考试难度取决于考生所学专业、个人条件和所报考的地域和单位。
如果一个考生的条件用的好,公考便能事半功倍。
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难度都不大。
一开始提到的,2025年国考最热门岗位是1.6万人竞争一个岗位。
该职位是 中华职业教育社 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
该岗位位于北京市,属于发达地区,本身就是吸引人的地区,再加上整体招录要求设置比较宽泛,能容纳多类专业本科以上群体,而且户籍不限制,全国考生都有报名资格。
此岗位之所以这么火热,就是因为它的限制几乎等于没有,不限制应届生、政治面貌、基层工作经历。
毕竟国考70%的岗位留给了应届生,非应届生想考只有那么几个岗位罢了,最后选了一圈发现,只有这个岗位符合条件,那怎么办,冲呗!这就是其成为2025年报考热度第一岗位的原因所在。
其实考生扎堆报考又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22年国考,当时最热的西藏的一个岗位居然有2万多人去报名,不比这种一万多人去报一个岗位要热闹多了?这样的热度,完全是被特定情形给逼出来的。
只不过是广大非应届考生游戏人间,发泄不满的态度罢了。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国考压根就没有什么岗位可以选择,只有阿里地区邮管局、中华职业教育局这样的岗位可以练练手。
但是某些专业考国考,那可是真的轻松又愉快。
比如说,学航海技术、 轮机工程 、海事管理的考生,可以报考海事局。
海事局每年都招录这样的专业,如此小众专业的考生几乎一考一个准;比如说学兽医的,某些制药的,或者临床医学的考生,就可以考海关或者边防单位,在任何一个海关的录取分数里,这些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都远低于中文,法律,计算机等专业。
当然,对于海关岗位来说,最容易考公务员的专业是海关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录取分数都是低到怀疑人生。
因为专业太小众了,几乎没有什么竞争。
可是如果你是学热门的经济、法律、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你和你同专业的小伙伴就要进行激烈的内卷,尤其是经济、法律类专业,每年都是国考高分的产出地。
因为这些专业开设的院校本来就多,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这些专业的考生都在备考公务员,自然上岸的难度就非常大。
大家说国考难考,那说的是国家部委、广州市区、深圳市内、武汉市内、南京等热门城市的市区内岗位难考,在中国任何一个热门城市上岸一个公务员,考试难度堪称巨大。
绝大多数人就是想考待遇好的城市公务员,想考省直机关、市直机关的,最次也得是城区内的区直机关,可没谁说,我想考乡镇,我想考街道,我想考西部地区。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谁不想去好地方啊!
为了仕途和发展,想要搏杀中央部委,比如说几乎谁都能报的外交部,那年年都是3000+:1的竞争,能考上的都是公考大神。
如果想报考深圳、珠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等热门城市的国考岗位,一般竞争比例,也不会低于300:1。
这些好地方的岗位,从来就不容易上岸,自然考试难度非常大。
但是,同样是税务局。
黑龙江小县城的税务局,和深圳南山区的税务局,你觉得谁更难考?深圳南山区税务局,哪年国考不是1000+以上的报名人数,进面分数不超过145分。
就这么逆天的地方,你说上岸难不难?之所以这么难,还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深圳待遇最好的地区之一。
至于黑龙江小县城的税务局,很大可能性110分就能轻松拿捏,因为除了想回家的本地人,很少有外地人会选择离乡千里之外的小县城。
更不要说,每年国考都有很多岗位,没有人报名,最后会在每年春天进行补录。
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地域较偏僻,条件较艰苦,一般人谁都不爱去。
老少边穷,这些地方,历来就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啊。
因此,这些岗位的上岸难度真的不高。
国考难不难,关键还是要看报考的岗位是什么。
查看原图 263K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清朝推出的迁海令指的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和顺治朝海禁令分别在什么地方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清朝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沿海地区千里无鸡鸣,航海贸易一落千丈,迟迟都不能恢复。
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海上。
朝海禁令和迁海令的区别 《禁海令》和《迁海令》都是针对当时台湾郑氏政权的行动.禁止对台湾贸易进而令台湾得不到生活、军事等物资的补充.《迁海令》是《禁海令》的延伸,《禁海令》内容只是从派兵把守沿岸,严查走私;而《迁海令》是将所有的沿岸居民迁入内陆,彻底断绝走私。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而迁界之事在《实录》中有详细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清军厦门战役失利之后不久,浙江监察御史季振宜旧事重提,又上书分析征伐郑军的形势,建议在禁海的基础上实行迁界.他认为,东南之地本是天下最为富庶之地,全国的赋税大半出于东南,但近年来由于郑军成为闽、浙、江南三省之重患,朝廷屡次用兵,以至各地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要想从根本上扫平郑成功,朝廷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船,不习水战的子弟还须冒风波之险前去征战.因此,季振宜建议:闽、浙、江南等地应首先注重防御,而后才行征剿之策.防御之法应以断绝郑军物资来源为主,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江南的崇明、江阴、通州、镇江等处,应由督抚镇、都统、章京等官员驻防,各率精兵,严密防守,可使三省之兵声讯相通,互相支援,如此一来,郑军无处可补给,只能。
顺治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传旨“此奏内事情关系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详察议奏.”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清廷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迁海令》亦称《迁界令》,是《禁海令》的扩大和补充,是更为严厉的政令,具体内容是: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居民官兵全部迁移到界线以内,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沿海滨向内若干里界线由各地官兵划出,并严令军民人等不得私出境外,违者处斩.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令》开始实行,清政府勒令东南沿海五省滨海三十里的边民迁离故土,并沿内迁三十里处开挖两丈、两丈余宽的壕沟,临沟筑起四尺余厚、八尺余高的城墙,每五里设一个炮台、二个烟墩、三十里屯兵.秦汉时期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修筑在草原与田园之间的“长城”,如今修筑到了内陆与海洋之间。
随机文章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出处,英格兰修士提出的理论引发文艺复兴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石头鱼有毒为什么能吃,让人致命的毒在哪里/怎么祛除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科学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十大世界重大科学发现(颠覆人的三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教材+自考通试卷自学考试专用资料
教材是知识载体与学习指引,自考通试卷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
二者结合能助力自考生高效备考,提升专业素养与应试能力,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意义深远,以下将详细论述其相关内容、使用方法及重要意义。
在职业教育领域,“教材 + 自考通试卷”是极为重要的组合。
教材作为知识的系统呈现,涵盖了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概念与方法,为学习者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而自考通试卷依据自考大纲编制,精准聚焦考试重点,通过多样化题型全面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中,教材详细讲解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文学史脉络等,自考通试卷则以阅读理解、作品分析等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知识传授角度看,教材犹如地图,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广袤天地中探索。
它由浅入深地布局内容,配合案例、图表等辅助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以计算机编程教材为例,从基础语法到复杂算法,都有细致讲解与实例演示,让学生扎实掌握编程技能。
自考通试卷则像指南针,明确学习方向与目标,其题型分布与分值设定清晰反映出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学习,避免盲目性。
在使用“教材 + 自考通试卷”时,学生应先精读教材,理解核心概念与原理,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思维导图。
如学习经济学教材,可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分别整理,形成清晰的知识架构。
随后,认真研做自考通试卷,分析错题,找出知识漏洞,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例如,在做法律专业试卷时,若在合同法题目上出错,就需在教材相应章节深入钻研,强化记忆与理解,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对于教育者而言,“教材 + 自考通试卷”也是教学质量评估的关键依据。
通过分析学生试卷成绩与答题情况,能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
比如,若大部分学生在某一章节的自考通试卷题目上表现不佳,教师可反思教材讲解是否不够透彻,是否需要增加实例或补充拓展资料,从而优化后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使教材与试卷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教材 + 自考通试卷”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们相互配合,为自考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路径与有效的检测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育者,都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合理运用,以实现更好的教与学效果。
此外,在选择教材与自考通试卷时,要注意其版本与权威性,确保与当地自考政策和考试要求相匹配,保障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