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教材改革:孩子怎么学有后劲?
【千问解读】
清华本硕、清华冲刺班陈硕老师说,看了这么多教材,新版数学教材真的是很开心的版本。
因为数学教育越来越回归真感受、真思考、真表达。
那问题来了,怎么学数学,孩子更有后劲?
数学新教材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今年开始启用,所以感觉好像今年比较特殊。
但你把整个时间线拉长,会发现这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动作。
2022年发布新课标,2025年全国新高考可能就比较统一了,2026年新教材基本上就实现了中小学全面替换。
去年, 只有小学一年级开始启用新教材。
但 哪怕现在没有用新教材的高年级同学,我们从这里也能看到改革的方向。
并不是说我们这一届没有用新教材,好像就与自己无关。
它们都依赖于新课标,基本的范本在那里。
新教材封面(左),旧教材封面(右)
01
新版教材核心:真感受、真思考
我们就用现在已有的 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来讨论。
相对简单,大家也容易得出结论。
我们先看一下目录,你觉得哪个是老版本,哪个是新版本的?
答案是,左边是老教材,右边是新教材。
有什么区别?
表面上来看,一个比较大的区别,也是很多人解读的,是加了一个数学游戏。
这个解读比较表层。
更核心的改变是, 老教材是穿插教学,新教材是主题深入, 同一个主题下逐渐深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两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老教材编排会更加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
就是第一次学完,中间隔一段时间,再学。
有点像大家以前听过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现在新版本调整,会更加侧重于逻辑与探究。
就是我刚学完这个内容,马上新旧知识类比一下,再去拓展,而不只是掌握加减运算这样的基本功。
简言之,以前更强调掌握知识,以后更强调具备思考能力。
我们翻开第二页了,再来对比一下。
(旧版,左)假场景、服务于知识点
(新版,右)真场景、自然逻辑
「,放大看」
旧教材,其实是一个假场景。
因为它所有的讨论,都是在让你干一件事,数数有几个。
所以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就是教知识点。
新教材,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真场景,它会有一个自然逻辑。
为什么这么说?最简单的,你可以放大图片看,这里面说的是,跳房子时,“双脚跳到圈”,“单脚跳进三角形”。
这就好像是,你就在那个场景当中观察,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继续往后翻新教材,这个特点是很明确的。
旧版后⾯始终聚焦,教“数字”;新版是在真场景中,观察、表达,自然引出其他知识。
(旧版,左)聚焦于“数字”
(新版,右)真场景、自然逻辑
「,放大看」
你会感觉现在这个教材,有一点点不太像数学课。
怎么没有在教数学知识,开始训练孩子空间方位了?
但你仔细去挖,它又是数学内容。
新版本非常注重的就是,你要获得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感受,然后慢慢从中去抽象出一些数学知识。
新版教材
比如说新版教材这里,“为什么没有人坐到椅子?”你去回答“为什么”的过程当中,深挖就会推出“抽屉原理”,它背后有逻辑、有原理,可以对应到数学知识。
稍微总结一下,新教材就是从以前的「 学知识」变成了你要去「 经历知识」。
它有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其实是和新课标直接挂钩的。
我们新课标,非常重要的,就是新增加的数学的三大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
核心就是, 学习数学,要围绕数学和现实世界,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经过了感受、思考而获得的一些知识,它其实会更加的稳固。
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会得到提升。
因为他不断在进行观察,推理,表达。
当然有个前提是,授课老师坚信编教材的老师,而且非常清晰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设计,知道怎么换个姿势引导孩子。
02
新旧教材对比:拼图式VS生长探究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我把它叫做“ 拼图式”。
就是你学一个知识点,去巩固,反复练习,再学一个知识点,再去巩固,再反复练习。
教这个知识点,就训练这个知识点。
孩子可能学了很多零散的知识点,最后有可能拼成一幅图。
但也有可能,有学生根本不知道能拼成一幅图,就是知识在孩子脑袋中可能是零散的。
这个好处是特别容易操作,容易掌握。
那与之相对,我们可以把新教材的模式,叫做“ 生长探究式学习”。
就是你可能围绕着一个目标,或者一个场景,通过实验逻辑,让知识自然而然地去生长,自然而然地去延伸。
这个优势就是系统性强,思维也会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对知识和思维都能够兼顾。
不足之处就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你看这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已经在尝试做一些规律性的观察和发现了。
新版教材
上图这些空对我们成年人可能觉得很简单,但是这是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填,填完后还要说下,这个算式是怎么排列的,你有什么观察。
这个发现和观察就是数学规律提炼的过程。
再来看解题过程。
常规的解题就是,题干,解答,两个步骤。
而现在,新教材会把题目的理解,问题的分析,问题的反思,这三个环节都给加上,强调 走走停停,这是一个更加正确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 让学生尝试去提问,而不再是只是让学生来解。
它强调的是,获得答案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我过去在课上反复强调,你不要只关心答案,我一点都不关心你的答案,我关心的是: 你是怎么得出来的,以及 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尝试了用什么样的方法,然后还可以进一步用what else, what if的思路,就是还有什么情况,还有什么答案,如果条件改变一下要怎么样。
这样数学的探究就是活的。
其实,这就是“ 结构数学法”。
如果你去百度搜“孙维刚”老师,会发现他有一个称号,“结构教学法之父”。
结构教学法,最核心的就是,强调新旧知识的一个比较与联系。
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中去学习新知识,很自然而然地,知识会更加结构化,更加系统化,它长出来的是一棵树,它由一个主枝干慢慢去生长出来,而不是说很多零散的点。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造就了一个更强大脑,所以孙维刚老师当年才会有那么惊人的教学成绩,让普通班的学生一半以上考上清华北大。
这是孙维刚老师当年一个学生做的课堂笔记,它就是结构教学法的体现。
大家不用特别懂,只要简单地感受一下就好了。
孙维刚老师及同学笔记
普通老师教初一学生有理数加减法,就告诉学生们什么叫做有理数,它的加减法操作规则怎么样,然后开始练题。
那孙维刚老师不会这么教。
他就是,来,我们今天探索一下,小学的时候你学什么呀?整数、小数、分数,对不对?然后这些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性?你又学了什么运算呀?……自然而然地去进行一些归纳,得到有理数。
按照我们的一个自然逻辑引出有理数后,如果在数轴上去进行表达,它又是另一种表达形式,自然而然又能引发出矢量,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发出,如果不是在一条轴上,而是在其他的方向上,矢量的加减法是什么样的。
而这个内容从初一可以直接拓展到高中内容。
这是结构教学法的特点,也是新教材强调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就是顺应自然而然的逻辑,自然地去探索,去打破年龄的界限。
当然,我们现在的教材是有一点点往这个方向走,但教材毕竟涉及到标准化,让全国各地的老师都能去执行,所以它不可能把它拓展太多。
再举些例子,以前教材最后的模块,叫“总复习”。
现在新教材叫“复习与关联”。
它里面已经非常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了,一定要强调关联。
而且现在的这个模块,会有一个环节叫做“整理知识图”,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逻辑图,就是我们学的知识用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去把它进行总结,进行关联,进行表达。
新版教材
整理知识图,这是在干嘛?
这就像是我教学生执行了好多年的“ 笔记追记”。
笔记追记就是让学生课上用来思考,课后再去梳理知识的逻辑,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
它核心的原理其实是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的概念,其实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核心叫“以教代学”,就是你要通过教别人一个知识来学习。
把这个内容给梳理出来,这个过程更加关注的是逻辑的表达和总结梳理,而不是说一个简单的记录。
如果只是一个简单记录,其实还是在背知识点。
人类是非常擅长自我欺骗的。
嗯,你以为懂了?未必。
弄懂的方法不是听,而是讲,像小老师一样给别人讲。
不然很容易陷入一个困境,课堂上听老师讲得好像好简单,但过几天啥都忘了。
这是我的学生做的笔记追记,不是记录知识,而是理解逻辑。
同学的笔记追记
最后,我总结一下。
我认为,新教材特别重要的是, 从关注知识点到关注逻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个逻辑与探究,本身就是关乎新课标,或者说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以前可能是假场景,以后会越来越多的真实场景,你要在真实场景中,通过你的观察、你的表达去找到一些特征,找到一些数学规律,然后用数学公式也好、图像也好、表格也好,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其实就是 建模的过程。
以前是不断地强调做题,以后是不要只是一味陷到做题中,而是要学会去总结梳理,多去表达。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由我们具象的现实实物,慢慢抽象出数字,慢慢抽象出各种规律的过程。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你是直接接受那个抽象的结论,还是通过数学探究——也就是由大量事实,大量观察,大量逻辑,大量实验,去经历抽象出共性概念和方法的过程——用什么方式去学数学,会影响到你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影响到你思维逻辑的训练。
说实话,教材我看过很多版本了,新教材版本是真的让我由衷地感到很开心的一个版本。
孙维刚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
春季报名开始
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丰富有趣的数学
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
从底层建立逻辑推理和系统思考能力
16节视频直播+作业批复+班级群答疑
2月25日起 每周二19:00-20:00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