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国考公务员税务系统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材料内容为现代城市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环保、排污管理、垃圾回收。
【千问解读】
回忆版
材料题
今日为创新题型,给定一大段材料,文字量比较大,是下面三个问题的出发点。
材料内容为现代城市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环保、排污管理、垃圾回收。
你单位最近开展了两个相关活动,主题分别为“建设节约型机关”和“污染防治你我他”。
第一题:为建设生态型机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计划开展相关活动。
请你设计两个活动主题,并就其中一个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一、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面临着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环保、排污管理和垃圾回收等一系列挑战。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提高机关单位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单位计划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
二、活动主题设计
1. “绿色办公,低碳生活”:旨在通过推广绿色办公理念,减少纸张使用,提倡电子化办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办公效率。
2. “循环利用,共筑绿色家园”:鼓励机关单位和员工参与资源循环利用,如废纸回收、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等,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三、活动实施方案(以“绿色办公,低碳生活”为例)
1. 宣传教育:组织环保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讲解绿色办公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通过内部通讯、海报等形式,宣传低碳生活的理念。
2. 电子化办公:推广使用电子邮件、电子文档等电子化办公方式,减少纸张使用。
对于必须打印的文件,实行双面打印,节约用纸。
3. 节能措施:在办公室安装节能灯具,提倡员工关闭不用的电器设备。
合理调节空调温度,避免过度制冷或制热。
4. 绿色出行:鼓励员工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上下班,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碳排放。
5. 垃圾分类:在办公区域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站,引导员工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垃圾回收率。
6. 定期检查:设立环保小组,定期检查办公区域的节能减排情况,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绿色办公,低碳生活”活动,预期能够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习惯,降低机关单位的能耗和碳排放,为建设生态型机关做出贡献。
五、结论
设计并实施“绿色办公,低碳生活”和“循环利用,共筑绿色家园”两个活动主题,不仅能够提升机关单位的环保形象,还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员工的环保热情,共同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题:对上面你所选择的主题,策划不少于三个宣传活动,要求契合主题。
并详细展开说说策划思路。
参考答案:
一、背景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响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我单位计划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办公和低碳生活。
二、宣传活动策划
1. “绿色办公挑战赛”
策划思路:设计一项持续一个月的挑战赛,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实践节能减排措施。
例如,通过减少打印、关闭不使用的电器、使用节能灯泡等方式参与。
设立积分系统,对节能减排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如绿色植物、环保购物袋等。
通过竞赛形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2. “低碳生活工作坊”
策划思路:组织工作坊,教授员工如何在家中实践低碳生活,如家庭垃圾分类、节水节电技巧、使用环保清洁剂等。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分享实用的生活节能减排技巧。
工作坊结束后,鼓励员工分享自己的低碳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学习氛围。
3. “绿色出行倡议”
策划思路:发起一项绿色出行倡议,鼓励员工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上下班。
为了增加参与度,可以设置“绿色出行日”,在这一天,单位提供额外的激励措施,如提供公共交通卡充值、自行车租赁优惠等。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和单位内部通讯,分享员工的绿色出行故事,提高活动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三、预期效果
通过这些宣传活动,预期能够显著提高员工对绿色办公和低碳生活的认识,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采取更多环保行动。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降低单位的能耗和碳排放,还能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为建设生态型机关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论
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活动,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办公和低碳生活的理念在单位内部的广泛传播和实践。
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环保文化,鼓励员工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为环境保护做出努力。
第三题:你是活动负责人小王,宣传活动现场,有一些群众参加,有这样几个人发出相关声音和意见。
你的沟通策略是什么?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展开现场模拟。
网络某人:你们机关搞活动就是拿手机摆拍捡垃圾,这不是糊弄老百姓吗?我要发到网上曝光你们。
同事老张:工作太忙了,孩子生病了,这个活动不就是走个形式吗,不想参加。
参考答案:
一、背景
作为活动负责人,小王在宣传活动现场遇到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有群众对活动的真实性和效果提出质疑,认为活动只是形式主义。
另一方面,同事老张因个人原因不愿意参与活动。
二、沟通策略
1. 对于网络某人的质疑:
积极回应:首先,小王应该以礼貌和耐心的态度回应质疑,解释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提供证据:展示活动前后的环境变化,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成果,以事实说话。
邀请参与:邀请质疑者参与后续的活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以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度。
网络互动: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回应,发布活动进展和成果,与公众保持良好互动。
2. 对于同事老张的态度:
理解关心:首先表示对老张个人情况的理解和关心,对其家庭状况表示同情。
强调意义:向老张解释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每个员工参与的价值和意义。
提供支持:如果可能,为老张提供一些灵活的参与方式,如调整活动时间或提供其他支持。
鼓励参与:鼓励老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活动,强调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现场模拟对话(针对网络某人)
小王:您好,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活动的关注。
我理解您可能有的疑虑,但我们的活动绝对不是为了摆拍。
我们的目标是真正改善环境,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您可以看看这些照片(展示活动前后的对比照片),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成果。
如果您愿意,我们非常欢迎您亲自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亲身体验一下。
我们相信,通过您的参与和见证,您会对我们的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结论
在面对群众质疑和同事不愿意参与的情况下,作为活动负责人,小王需要采取积极的沟通策略,既要回应质疑,也要关心同事的个人情况。
通过提供证据、邀请参与、提供支持和鼓励参与,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通过与公众的积极互动,可以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古时候日本上的江户时代是什么样子的 是否跟影视中一样的美好
大部分的人一辈子会受到自己所属的身份束缚。
生在贵族家、武士家、平民家的人的人生会完全不同。
这种身分制度在江户时代非常明显。
日本古代的身份制度是不成文制度。
不过贵族和武士的阶级内有严格的身份管理规则,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也会让其他阶级的人不易转职,所以阶级间不容易移动。
日本江户时代的身份阶级大致可以分成贵族、武士、百姓、钉人、贱民等。
由于每种身份能担任的工作不同,所以一般人大多无法自由选择职业。
日本古代的贵族又称“公家”,是在朝廷工作、服侍天皇的官吏。
平安时代的日本国家大权是由朝廷掌握,所以贵族是支配社会的阶级。
在当时的贵族眼中,武士是地位很低的老粗,所以贵族看不起武士。
不过平安时代后期的武士力量变大,朝廷的支配力减弱,所以朝廷在面对高阶武士时会有压力。
由于武士的实质地位不高,所以高阶武士会利用朝廷认证的“将军”职位来提升自己的权威。
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的力量大到可以制订朝廷制度,公家和天皇都要看幕府的脸色。
武士实质上就成为日本社会的支配阶级。
江户时代武士的特权是可以配刀、可以拥、还可以直接拔刀杀死态度恶劣、不尊重武士的平民。
江户时代的百钉人走在路上会避开武士。
因为如果不小心撞到武士,是给武士难堪,也等于不尊重社会,武士有权直接杀死对方。
所以日本的时代剧中偶尔可以看到平民向武士下跪道歉的场面。
武士虽然可以杀死无礼的平民,不过事后要向上级报告。
还要证明自己不是随便杀人,而是杀不尊重武士的人。
如果无法确切证明自己的正当性,武士自己也可能会面临死罪。
江户时代的武士有点类似现代的白领阶级,主要是负责自己的藩的文书行政工作。
江户时代日本的藩的性质有点类似现代的地方大企业。
有力量保障地方百姓的生活,和地方共存。
地方武士的老板是藩主,不是幕府。
地方武士只效忠自己的藩主,不效忠朝廷,也不效忠幕府。
武士是为自己的藩工作,不为朝廷工作,也不为百姓工作,所以武士不是公务员。
武士除了自己藩内的文书工作以外,还要服军役,轮流负责守卫幕府的设施。
高阶武士的生活比较富裕,不过有养兵、养马、准备武器的义务,还要动员人力协助幕府做重大工程。
各地的藩主每隔一段期间必须到江户赴任(参勤交代)。
规模大的藩赴任时,会带数千人的随从。
到了江户时代后期,参勤交代制度压迫了很多藩的财政。
武士会生很多小孩,不过只有长子才能完全继承家业,其他小孩的地位会变低。
低阶武士就像是大企业裡的小职员,拿著大企业的名片(武士身分)似乎很神气,不过收入并不高,而且未必有正职工作。
江户时代有些收入低的武士要靠製作纸伞、养金鱼、养蟋蟀来补贴家用、维持温饱。
江户时代的“百姓”和“钉人”就是一般平民。
百姓是农村的平民,大多务农。
钉人是都市的平民,主要是职人(工匠)和商人。
百姓每年要交米给幕府,还要服劳役。
地位高的农民可以当村长。
职人要服职人役,负责建造城郭、制造武器。
商人要服传马役,负责营运驿站、船场、旅馆等。
身份高的钉人可以参与地治活动。
职人可以当技术主管,商人则可以担任都市的行政人员。
农民、职人、商人都有发展的机会。
除了农民、职人、商人以外,江户时代还有僧侣、神官、学者、医生等职业。
这些人由于有专业知识,所以社会地位比较高。
不过大家都是受到武士阶级支配。
比平民地位低的身分是“贱民”。
贱民分为“秽多”和“非人”。
“秽多”可以担任皮匠及刑场的工作人员。
皮匠的工作是处理动物的尸体,刑场人员的工作则是处理人的尸体。
古时候的日本人觉得这些工作不吉利,而且不卫生,所以把这种阶级叫“秽多”。
另外,艺人和靠简单手工维生的人也属于秽多阶级。
也就是说,江户时代的人觉得卖艺和做手工是低级职业。
由于日本各地的风土习惯不同,每个地方的人的眼中的低级工作也不一样,所以不同地区的秽多职业可能会不一样。
“非人”是地位最低的人。
很多非人没有住的地方,所以四处流浪、在路边行乞。
由于放置非人可能会造成治安问题,所以有些地方会让秽多阶级管理非人,让非人做秽多不想做的杂务。
有些犯罪的人如果身份遭到剥夺,也会变成非人阶级。
日本的时代剧的主角多半是风流潇洒的武士。
时代剧中的江户时代看起来非常和平安乐。
其实这是为了提升戏剧效果刻意造出来的美感。
如果戏剧没有美感的话,观众就不会想看。
所以时代剧会把江户社会表现得非常快乐。
实际上,由于身分制度的关系,武士以外的平民受到相当大的阶级压迫。
而且幕府和地方藩的财政状况不佳,所以大部分的武士其实并不富裕。
这样的时代并不美。
日本在明治时代开始推动“四民平等”政策。
旧有的武士特权逐渐被剥夺。
由于四民平等的“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所以有不少日本人误以为明治政府是在打破江户时代的“士农工商”身分制度。
其实“士农工商”只是笼统的职业称呼,并不是江户时代的身份阶级排行。
目前新的历史研究已经不再从“士农工商”的角度看古代日本的身分制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聘礼之风盛行,让美好姻缘演变成奢靡之风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曰;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聘者为妻,奔者为妾,在封建社会,重礼法讲尊卑,妻和妾的地位完全不同,所以说,聘礼是对妻子身份的尊重,没有聘礼就不能将妻子娶进门,正所谓无聘不成婚,聘礼成为婚姻结成的必要条件。
唐朝的经济整体状况良好,从贵族到庶族生活状况都很富足,对于聘礼就更加的讲究,然而这种聘礼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出现很多高额聘礼的情况,让本来成就美好姻缘的事情演变成奢靡之风,也让一些适龄的青年因支付不起聘礼而不能婚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唐朝政府也开始出面控制此事。
婚前之约,礼法不可废 1.承袭古礼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一个国家上至王孙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礼仪,尤其是婚丧嫁娶这样的人生大事。
聘礼,形成于,西周初年世风日下,民间婚俗习惯混乱,为整顿混乱的情况,将婚俗习惯进行改革,形成周朝六礼,也有七礼的说法,凡欲结婚必要遵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步骤,每一步都是有礼可循的。
聘礼作为结婚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时就有送三十多种礼物的事情时有发生,魏晋时儒家地位被削弱,常年战乱,传统礼法衰落。
2.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纳采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上门提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请媒人带上纳采礼到女方家里提亲,请求对方将姑娘许配给自家儿子,这是七礼的首礼。
经过对方同意后就要问姑娘的生辰八字,古人很讲究,除了家世背景出身门第之外,常以占卜生辰的方式看两人是否合适,这便是问名。
拿到生辰八字后会拿到宗庙,寺院请大师占卜吉凶,这便是纳吉。
两人八字很合,在告知天地之后便是纳征,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
在以上步骤都确定婚约后,男方要下聘礼,数目,规格都是经过商讨的有多有少,通常与身份挂钩,下聘礼时队伍要从男方家里到女方家里,敲锣打鼓广而告之,让街坊邻居都知道新娘已有所属。
女方收下聘礼就相当于正式答应了这门亲事,双方选一个黄道吉日即请期,至此就相当于订婚成功,随后就是男方亲迎,迎娶新娘过门,行敦伦之礼,洞房之后,七礼毕,婚礼成。
3.聘礼由唐中兴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及隋末几百年的动乱,唐朝一统天下恢复礼法,聘礼的习惯在承袭古礼并趋于成熟,原来只是作为礼仪的一个部分,意思到了就行,由于唐朝的经济发达,文化开放,聘礼的价值越来越高,聘礼种类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大,成为双方结婚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在唐太宗嫁新兴公主时,对方的聘礼为牛羊,但是因为半路牛羊死伤过半,太宗下诏绝婚。
可见唐朝对聘礼是极为重视的。
聘礼与唐朝社会 1.皇族聘礼 皇家为巩固政权,婚姻几乎都出自政治目的,经常和朝中大臣联姻,或是和外族和亲。
在唐朝,对外战争的优势让外族主动地想和唐朝联姻,聘礼就足见其诚意,皇室婚姻事关国家脸面,最讲排场,在唐朝皇室聘礼几乎是以从周朝传下来的纳后的标准,数量极其庞大。
也正是皇室这种重视聘礼的行为才使得整个大唐都有重聘之风。
节度使王元逵为娶寿安公主进千食,良马,及数量庞大的聘礼,还将公主的嫁妆准备好才得以迎娶公主,除寻常聘礼外,还要加上用“谷珪”为聘,即“天子聘女,纳征加谷珪”,此外唐朝作为天朝大国,如果聘礼未能达到标准,唐朝政府就拒绝和亲联姻,这种事在唐朝时有发生,沙钵罗咥利失可汗上表请婚,献马五百匹,这实在太少了,向大唐和亲可是带了万钉宝钿金带,马五千匹,太宗就说了点场面话而没有允许结婚,可谓气场十足。
2.官宦聘礼 皇室作为统治阶级,皇家崇尚的风气自然会影响到下层官员,在官宦之中甚至出现了陪门财。
世家大族自魏晋以来,势力逐渐削弱,但在地方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祖上辉煌,士人重气节,不想辱没了祖上的名声,可毕竟是落魄了的贵族,实力不允许,为了让自己有面子会提出高额的聘礼的要求。
然而官宦之家看在其良好的家风教养,经济实力也允许,通常也会答应。
也可以借机获得些士族的支持,在地方上获得一定的声望,落魄的世家大族也借这陪门礼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可谓双赢,像是宰相,魏徵等都愿意娶五姓女。
重聘之风开始兴起。
3.庶族聘礼 由于唐朝制的兴起,各个阶层的界限被打破,庶族兴起。
窈窕淑女,通过科举入仕的新兴的官宦之家能够有机会与当时所谓的“五姓七望”通婚,这对其今后仕途的发展,还有提高自家的声望都是极为有利的,况且新兴官宦多为读书人,对女子的教养礼节还是很看重的,所以庶族出身的新兴官宦也愿意支付高昂的陪门礼,相当于为自己门楣镀金,为今后的仕途铺路。
然而这是能入仕为官的那批人,高额的聘财对于官宦之家来说尚且不是轻易能够支付的小数目,何况是普通百姓。
但是社会上还是以普通百姓为主,太平广记中曾有提及,“其女有色众欲取之,父母求五百千,莫不引退”,这些寻常人家的孩子在这种重聘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寒门子弟家境贫寒往往因为拿不出足够的聘礼,而难以娶妻,古人和现代人不同,不娶妻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很多的家庭为了点聘礼四处借贷。
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对此现象,政府通常会出面调节。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我国律法史上最高的成文法,其对于东亚的地位价相当于罗马法对欧洲的意义,在唐律疏议中就对陪门财,天价聘礼有严格的规定,在天子多次下诏都未能制止陪门财和天价聘礼的情况下,唐律疏议对这现象的遏制有着相当大的积极意义。
1.卖婚盛行 从古至今婚姻就不仅仅是两情相悦那么简单,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必然会伴随门第,出身,金钱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天价聘礼拆散了诸多对有情人,唐朝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唐朝初,重聘之风盛行,从皇室到平民都有重聘的习俗,在唐朝这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百姓长治久安,生活富足,人口众多,在这种大背景下,吃饱穿暖后就会考虑婚配问题,古人讲究门当户对,一方门第不如对方就会花钱垫高门第,陪门财应运而生,山东五姓七望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甚至出现了卖婚的现象,将女儿当做商品来卖,有伤风化,违背人伦,所以政府必须出面开始整顿。
2.打击陪门财 由于卖婚盛行,将聘礼这个原本是一种礼节的事情演变为一种恶劣的买卖,所以唐朝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政策,允许有聘礼,但是要严格的控制聘礼的数量,历朝历代都是一贯如此,不能漫天要价。
官衔在三品以上之家庭,聘礼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
对于陪门财,则规定皆充所嫁女资装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
婚姻本是件幸福的事,门当户对只是希望两个人三观一致,在生活中更好相处,本质上还是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而不是为了门当户对用金钱的方式将婚姻作为买卖去衡量价值。
3.聘礼具有法律效益 聘礼已经给予女方,就证明女孩已经有了明确的归属,不能和其他人定亲或成婚,如果违反规定接受聘礼还和别人定亲就会受到杖刑,而男方悔婚仅仅不能要回聘礼而已。
这虽然有些不公平,不过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事情暂且不提,这一规定可以有效地遏制订婚却悔婚的事情发生,将聘礼赋予法律意义,让人们更加重视婚姻中的契约精神,对婚俗习惯冠以法律的约束。
此外对于欺妄,冒婚也有很多相当严重惩罚。
总之将聘礼赋予法律意义,有效地整治了唐朝婚姻状况的混乱。
总结: 婚姻本是件美好的事情,聘礼是一种人们对婚礼礼节的规定,有效地改善了周朝以前的结婚乱象,用礼节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是那一时代的显著特征,也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礼仪之邦对礼节的重视。
适度的聘礼可以使婚姻有约束,门当户对也仅仅是使婚姻更加幸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逝,聘礼成为一种敛财方式,婚姻则成了一种谋求政治权利的手段,违背了初衷。
自唐朝开始聘礼逐渐从用礼节约束转变成为用法律约束,这也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更加进步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