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是几月几日 寒露节气如何养生

【千问解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年是有24个节气的,而对于不同的节气也是有其对应的时间的,很多人对于这个是并不了解的,那么我们便了解一下寒露节气是几月几日?寒露节气如何养生?
寒露节气是几月几日寒露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0月7日到9日,寒露节气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即为寒露。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曾写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意思是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都快要凝结了。
1、衣着:在民间有一句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进入寒露后,要特别注意保暖。
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此外,秋季腹泻多发,还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2、饮食:“防燥”至关重要。
对付“燥气”,喝白开水是不错的方法。
为防“燥气”,应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食用红枣莲子银杏粥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3、起居: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
每天可多睡1小时,以缓解秋乏。
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身体的好处也是非常巨大的。
寒露在每年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度。
2011年10月8日,农历9月12日,星期六为2011年寒露,同时这一天为全国高血压日、世界视觉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意思是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
2021年寒露时间是:公历2021年10月8日9:38:53,农历辛丑(牛)年九月初三,星期五,也就是今天。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
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自考是几月份
自考以“宽进严出”为特点,不设入学考试,考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或职业需求选择专业,通过分科考试逐步积累学分,最终完成学业。
其灵活的学习方式、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吸引了大量在职人员、待业青年及希望深造的群体。
自考的课程体系覆盖文、理、工、经管等多个学科,主考院校多为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其教学资源和考核标准与全日制教育接轨,确保了学历的含金量。
近年来,随着政策优化,自考逐步推行网络助学、学分互认等机制,进一步降低了学习门槛。
此外,自考采用全国统考与省级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各省在考试时间、科目安排上存在差异,考生需结合所在地的具体要求规划备考路径。
总体来看,自考不仅是个人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更是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
一、全国自考考试时间安排自考考试时间分为全国统考和省级考试两类,主要集中于1月、4月、7月、10月四个月份。
其中,4月和10月为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覆盖绝大多数省份;1月和7月的考试则仅在江苏、广东等少数省份开放。
具体考试日期如下:考试月份全国统考省份省级考试省份考试日期1月无江苏、广东江苏:1月4-5日;广东:1月11-12日4月全国(除特殊省份外)无4月15-16日7月无江苏、广东江苏:7月1-2日;广东:未明确日期10月全国(除特殊省份外)无10月28-29日注意事项:部分省份如海南、山西可能在特定月份增设考试,需关注当地考试院通知。
全国统考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省级考试科目则由各省自主安排。
二、各省自考时间差异对比不同省份在考试次数、科目开放及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以下为三个代表性省份的深度对比:表1:考试次数对比省份全年考试次数具体月份备注江苏4次1月、4月、7月、10月7月仅开放部分科目广东4次1月、4月、7月、10月1月考试规模较小山西2次4月、10月仅参加全国统考表2:报名时间对比考试月份江苏报名时间广东报名时间山西报名时间1月上年11月上年12月不开放4月2月2月2-3月7月5月5月不开放10月8月8月8-9月表3:课程开放差异对比省份1月开放科目7月开放科目江苏公共课、部分专业课实践课、补考科目广东公共课、少量专业课未明确(通常为补考或选修课)山西不开放不开放三、自考报名与备考关键节点报名流程:首次报名:需在考试前2-3个月登录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注册,填写个人信息并上传证件照。
科目选择:建议优先报考公共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再逐步攻克专业课。
缴费确认:报名成功后需在线缴费,逾期视为放弃。
备考规划:时间分配:每科建议投入80-120小时学习,分阶段完成教材通读、真题训练及模拟测试。
免考申请:符合条件的考生(如持有英语四级证书)可申请免考英语(二),需在成绩公布后提交材料。
毕业条件:通过所有科目考试(含实践课);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本科阶段);专科生需提供前置学历证明。
四、常见问题解答成绩有效期:多数省份单科成绩长期有效,但黑龙江、河南等省设有8年期限。
跨省转考:允许考生将成绩转入新省份,需办理转考手续并符合转入地政策。
补考规则:未通过科目可重复报考,无次数限制,以最高分计入成绩。
(全文共计约3600字)
古时候人都是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的?都有哪些仪式?
夏至日为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与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以及昼夜半分的春分、秋分,容易被古人观测,而成为最早确立的四大节气,既然是划分时节的重要依据,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古人,自然是相当倚赖四大节气的气候特征能按时到来。
古人根据太阳照射而产生的阴气、阳气消长的理论,以冬至与夏至分属阴阳,其“至”有极点之意。
而夏至,恰好是阳气由盛转衰的时间点,故称“夏至一阴生”;相反的,冬至时则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随着炎热的天气与逐渐增加的阴气,面对容易滋生病菌的湿气、虫害,古人认为需在此时举行驱逐瘟疫、祈祷等祭仪来保护自己。
因此从先秦以来,夏至与冬至同样都是古人极为看重的节日,《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意思是在冬至那天祭祀神鬼,夏至时则祭祀地神与百物之神,以祈避免灾荒与瘟疫。
《.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正值夏收之际,帝王要举行祭地仪式。
民间则会在夏至时祭祖,《四民月令.五月》载:“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厥明祠冢。
前期一日,馔具,齐,扫涤,如荐韭卵”,指夏至的前一天,家中要准备祭品、清洁打扫,待夏至清晨的到来,以麦和鱼祭祀祖先,并备上正月时亲手酿造的酒。
尚无现代周休二日的观念,不过有规定夏至休假3天,虽比不上休7天的冬至,但人们还是非常重视。
唐代笔记小说集《》中有提到夏至节的习俗:“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夏至这天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
从周代开始,历朝皇室皆会在夏至后拿出“冬藏夏用”的冰块来“消夏避伏”。
由于夏至时是很多农作物成熟的时节,因此除了驱除瘟疫外,百姓们还会选在夏至这天庆祝并祈祷秋季乃至於隔年能有个大丰收。
另外,在中国北方正好收获冬小麦,因此产生夏至吃面的习俗,既可以尝新庆丰收,又能讨吉利,成为北方普遍流传的夏至传统。
古人除了根据太阳外,还相当依赖会随四季变化方向的北斗七星。
《淮》载:“孟春招摇指寅,仲春指卯,季春指辰”,文中的招摇,就是北斗七星的第七颗星-招摇星(又称摇光)。
古人按照招摇星的逐月推移(即北斗七星的斗杓位置变化)结合天干地支,测定季节、月份。
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起算,故为子月,而后依序为丑月(十二月)、寅月(一月)、卯月(二月)、辰月(三月)、巳月(四月),到五月时正好是“午月”。
此外,依据《易经》“十二辟卦”,五月之卦为“姤卦”(天风姤),下卦的巽卦(风)初爻为阴爻,既符合了“一阴生”的概念,且“姤卦”在十二辟卦中排序第7,正好在辟卦的正中,故称“端”,再加上“午月”,也就形成了“”的概念后。
既然“姤卦”的初爻是“一阴生”,代表阴气渐长,在习俗上也要有驱除阴气、毒气渗入,以防罹患疾病的做法。
从先秦至魏晋以来就有仲夏之月(五月)蓄采众药,以去除毒气。
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则记载从夏至到五月五日这段时间,需要驱赶疫鬼:“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
俗说五采以厌五兵。
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
” 为了驱逐瘟疫、虫害,夏至与端午在古人眼中同样重要,其概念有逐渐混和的情况,成书于魏晋时期的《风土记》,对夏至和端午做了这样的说明:“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骛,用角黍(粽子),龟鳞顺德”,其注写道:“端,始也。
谓五月初五日,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日,与夏至同”,由此可知,大约是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把夏至、五月与端午的驱邪送瘟、祭神求福等习俗融合。
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夏至与端午结合,如果二者日期相近,就一并举行祭祀活动,加上投江殉国而死的故事感动无数民众,使端午逐渐取代夏至,成为中国传统四大节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