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如何进行高效复习?全学科高考备考攻略整理
【千问解读】
高三阶段面临着极具挑战的高考,那么,高三阶段该如何学习,各科该掌握哪些要点知识,下面是全学科高考备考攻略整理,希望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到大家。
【语 文】
多模块备考不可偏废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许天一介绍,语文复习中,多文本阅读、文言文、古诗词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写作这几个模块都不可偏废。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多文本)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多文本)时,考生要迅速把握句子主干,不要被枝节性内容影响,争取用最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每段叙述重点,通过文段大意概括迅速梳理文本叙述思路。
考生要分条作答,并尽量使用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分值作答。
文言文
文言文复习要注重迁移,举一反三。
考生可将平时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知识点的训练落实到译文当中,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积累关键实词及文化常识,体会疑难句的分析方法。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要以读懂作者为前提,以联想想象为手段,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考生读诗时先要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作品,利用好作者背景和相关典故;锻炼通过意象联想画面的能力,摆脱语序和用词对诗歌理解的干扰;聚焦鉴赏形象和手法的相关知识点,做到答题规范、准确。
当然,作家流派、作品风格的日常积累也非常重要。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考生要本着从容阅读的原则,即分层次有步骤地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
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进而找到答题对象。
逐句阅读并不是浪费时间,考生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文本分析时,思考角度要由表及里,由此即彼,因实就虚,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有形材料背后隐藏的内容,联系社会现实,从生活角度分析,从精神层面评判。
写作
写作模块,微写作的练习要注意题目要求,写作时不要拖沓或观点不明确,同时注意用词得体。
大作文要解决审题立意及结构问题。
考生平时多注意积累素材,包括时政新闻、生活材料和书本材料;注意作文和前面散文的关系,找到最佳立意点;有条件的话要先列提纲。
【数 学】
用3+3+1方式归纳知识点
北京市第九中学高三年级组长刘永江建议,考生抓住重点知识板块,在基本知识与方法的系统化上多下功夫。
所谓重点板块在这一阶段是指函数框架下的一次、二次、反比例、正比例和指数、对数、幂函数等基本函数,另外还有三角函数和特殊函数、数列内容。
考生可采取3+3+1的方式对这部分内容系统归纳,即:三要素+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函数图象。
在这7个方面中,函数图象又是函数复习内容的首位,是高三复习的“主要抓手”。
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函数图像对考生知识点掌握要求高,二是这部分内容是复习的难点和重点。
考生复习函数图像,先要会画函数,再对陌生函数图像进行解析。
考生可从函数图像平移、伸缩、对称等入手,掌握这部分内容。
【英 语】
梳理重点语法
北京宏志中学英语老师兰香表示,一轮复习的重点基本是词汇和语法。
到期中考试时,英语语法复习一般都已结束,词汇复习可能还在进行中,所以期中考试只是一个阶段性考试,试题难度和高考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但单选部分考查的语法点和高考一致。
重点语法
考生考前要梳理重点语法,包括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考生可多复习平时练习中的错题,做到对考点心中有数。
听力、完形、阅读
听力、完形、阅读是英语考试中的常规题型,也是平时练习的重点。
考生要把握好做题速度,不要在完形、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需要考生日积月累、细水长流的付出。
在考试中,考生能做到会审题、会谋篇、会表达就算是达到了阶段性目标。
考前,考生可以复习之前写过的文章,总结常见错误,体会范文中的精华。
尤其是对于书面表达第一部分的应用文写作,考生要正确审题,在写作中体现文章的交际性和开放性。
【物 理】
基础问题深入理解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物理教师刘建丰介绍,期中考试,力学部分难点有两个:摩擦力和动量、能量综合题。
摩擦力
摩擦力方面,考生要注意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以及运动过程中这两种摩擦力的突变问题、做功问题等。
斜面中、传送带中的摩擦力特点,特别需要考生能够分清过程,抓住突变状态。
动量、能量综合题
动量、能量综合题往往将动量守恒(或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或功能关系)结合起来。
考生要将典型例题从这两个角度分析透彻。
回归教材
考生学习情况不同,备考方法也不同。
基础薄弱的考生要将典型问题逐题、逐点落实,把错题重新做一遍,把老师讲过的问题独立自主思考一遍。
物理学习有优势的考生,不要把时间都用在刷题上,要注重对基本问题的深入理解。
考生可回归教材,想一想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不仅是会应用结论。
【生 物】
训练思维,反思错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萍:
期中考试是对高三第一阶段复习的集中检验。
考生要重视和利用好这次考试,复习和备考可采用以下方法:
1.突出本学科主干知识,建立有利于临场应变的思维高度和解题所需的知识网络。
考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更要以知识为载体,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加强生物知识的迁移能力,以便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
具体措施是对期中考试涉及教材模块进行综合复习,以核心概念为线索进行知识回顾。
考生可先列举模块中涉及的概念,再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构建概念图,画出知识网络图,以“问题串”形式展开网络中每一环节的知识连锁。
2.加强错题反思,将易错考点按知识点整理归纳,明晰出错原因,提炼同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并进行变式训练。
考生要通过分析总结弄清问题是在知识上还是能力上。
所谓马虎现象大多是知识点不清晰导致的,考生要先从读课本入手,理清知识点,发现漏洞就赶紧翻课本查笔记,找到对应知识点,联系上下文,牢牢记住。
改错表面上看是体力活,实际上也是学习的“艺术”。
同样的一道错题,有的人能发散思维挖掘很多东西,有的人却只能就题论题,只是多见了一个题目而已。
谁能把做过的题目吃得更透,谁就赢了第一步。
【化 学】
做一个彻底的“明白人”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师 李鹏举:考前复习化学,考生的首要任务是整体梳理每一部分主要的知识点。
首先,在概念和原理方面形成“核心观念”。
比如离子共存问题可总结为“一色二性(酸碱性)三反应(氧化还原、复分解、配位反应)”,氧化还原概念可总结为“升(化合价)失(电子)氧(发生的反应),降得还”。
每个概念原理都可用文字、图表凝炼。
考生要经常悟其涵义,逐步深化理解。
其次,记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元素周期律(表)知识。
一方面是基于“短周期”的元素推断题,重点是非金属N、S、Cl、C等方面内容,这也是实验探究题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是工艺流程图题,其特点是结合化学实验、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更偏向金属元素钠、铝、镁、铁、铜等方面内容。
最后,考试中的审题、表达非常重要。
审题时,要注意审细节,例如:关键词——“无色溶液”“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一定”“可能”“一定不能”等,防止“答非所问”。
考生答题时要规范地书写、表达。
【历 史】
基础知识复习透彻
北京市第九中学老师臧家富强调,高三生现阶段要把基础知识复习透彻。
一是理顺时序,理清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理解历史概念;二是在之前按照独立章节学习的知识点间建立起逻辑关系,系统理解记忆;三是用几条线串起来,将之前碎片化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历史学习也有‘套路’。
”一是夯实基础知识,理顺时序、寻找逻辑、建立体系;二是提升应试能力,适当练习,强化知识,掌握技巧。
历史每年考的都是新的材料内容。
考生不仅要能读懂材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要有好的“输出能力”,能用所学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地 理】
回归基本查缺补漏
北京市八一学校地理教研组组长蒋立红认为,地理复习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球、地图、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其中以自然地理为主,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核。
考生复习时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网络中查缺补漏。
北京的考题突出能力考核,反映在地理学科中,就是考察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生提升了此项能力,会在解答综合题时事半功倍。
要特别强调的是,北京卷近年重视传统文化的考核,考题的情境、背景也比较新颖,地理题甚至可能涉及文学作品。
比如2015年的地理试题中,选用了贾平凹《太白山记》中的一段话,通过要求考生阅读文学作品考察地理知识。
遇到新颖的考题,考生不要慌,不管命题材料多么新鲜,其考核的中心点还是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
【政 治】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级教师 李长青:
对政治科目的复习,考生要运用三战术应对。
战术一:研究北京2010年以来的高考政治试卷,找出规律和特点
一直以来,北京政治试题背景材料鲜活,有北京特色,具体不空泛,形式多有漫画、图表、表格等。
试题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核心素养的考察,近两年增加了短评(小论文)的题型。
试题对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试题文字量越来越大,考生复习中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答题速度。
战术二: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考生要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尤其要在知识体系中掌握知识点,而不是孤立地记忆。
比如,关于消费的知识,就要想到生产与消费是什么关系?消费与收入有怎样的关系?分配与消费有怎样的关系?此外还有哪些主客观因素影响消费?考生要准确记忆基础知识,不能只求大概;要用书面语言表述。
战术三:在练习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考生通过近两个月的训练,已经知道怎么审题(审设问、审材料)、怎么答题,但还要通过多做题,总结共性的答题方法,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考生要着重做北京市近几年的高考题、各区近几年的模拟题。
对错题,考生要注意思考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反复挖掘、举一反三,找出自己的思维误区所在,把题目吃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