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间起点和终点 在哪里开始哪里结束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07 点击数:
简介:长征的时间起点是1934年10月10日,地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1936年10月22日,地点是甘肃会宁。

在1934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为了摆脱包围和追击,被迫实施了战略性转移,进行了长征! 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时间 长征开始时间为1934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结束时间为1936年10月终点是甘肃会宁。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

【千问解读】

长征的时间起点是1934年10月10日,地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1936年10月22日,地点是甘肃会宁。

在1934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为了摆脱包围和追击,被迫实施了战略性转移,进行了长征!

长征时间起点和终点 在哪里开始哪里结束

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时间

长征开始时间为1934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结束时间为1936年10月终点是甘肃会宁。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甘肃会宁。

2、长征出发时合计约30万人,到达后剩余约25000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1、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2、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3、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4、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5、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古时候被殉葬的活人在墓里活多长时间 这种制度是如何出现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殉葬,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代帝王用活人陪葬,活人在墓穴中能活多久? 现代人总说,人活一场,什么钱财、名望、地位都是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因此不必对这些身外之物有太多执念,应当好好享受生活,活在当下。

然而在古人眼中,虽然人人都是赤条条来到世间,但无论如何还是要想尽法子,把自个儿的身家带到地府,绝不落个“白茫茫一片无牵挂”的结局。

不仅仅是金银财宝、家宅府邸、名品字画,就连妻妾、奴仆、亲信这些活人都要随自己一并升天。

这种粗鄙愚昧的古俗,就是活人殉葬制度。

活人殉葬制度,就是“用活人给死人陪葬,以祈冥福”的一种制度。

这种骇人听闻的制度仿佛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了,但实际上,中国一直到满清的王朝才彻底废除这项陋习,更不用说康熙之后,民间仍然在大力鼓吹活人自愿殉葬,以表对亡故之人的爱戴和忠诚。

算起来距今不过三百多年,猛地一想,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不光在中国,放眼世界,殉葬制度都有丰富的历史。

尤其在奴隶制度期间,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的活人殉葬的方式甚至可以用“花样百出“来形容,无不以残忍、血腥著称。

这不禁让人疑惑,这样的制度究竟因何而存在? 殉葬制度的产生,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思想的落后。

在奴隶制度时期,人们迷信鬼神,认为灵魂将在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而非直接灰飞烟灭。

既是如此,当然要想方设法将自己这一生的成就如数带走,好让生活中的荣华富贵照旧。

在那时候,不是所有人的命都是命——女人、奴隶、罪人,都是的财产。

他们和猪狗牛羊没有差别,自然也不需要怜悯、尊重,进行“特殊化处理”。

尤其在最早期,殉葬的活人还要以被处以极刑的方式殉葬,才能更加突显奴隶主的尊贵和不凡。

就算能够毫无损伤地走进陵墓,等到黄土一埋,不出两三日,里面的活人就会因为氧气不足而窒息死亡,死状十分悲凉。

试想一下,一群活生生的人,在的地下等待空气殆尽的那一刻,这是怎样一种绝望和恐惧? 到了封建帝制时期,为了维护传统礼教,宣扬帝王的无上权力,活人殉葬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历史漫漫长河中,算下来,只有在春秋时期、治下、西汉、治下及之后的,以及康熙之后的这少数几个朝代没有执行,其余朝代皆有活人殉葬的习俗。

虽然殉葬的手法相较奴隶制度时期已经比较仁慈,但殉葬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又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每一个帝王、将相的陨落,都要带走一大批无辜的、鲜活的生命,不知他们是否有认真考量过,这究竟是神圣的牺牲,还是罪恶的狂欢? 中国传统礼祀观念大多认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仿佛只有用生者的标准来对待死者,越是复制得、没有一丝疏忽和怠慢,才越能显得后代子孙的品格高贵、心性纯良。

可究其根本,这观念哪有逻辑可言?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有“轮回转世”之说,西方哲学则有“知死而后生”的思想,死亡本就是未知又神秘的,它的色彩无人知晓,关于它的解读,如此不确定之事,何必要慌乱地用其他人的生命去填充空缺,大费周章地证明永生呢? 活人殉葬制度如今基本已经不存在了,可能在少数落后的原始部落还能看见一星半点。

历史文明的车轮已经滚过,希望永远不会再倒退回到那种泯灭人性的时代,重蹈覆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同样都是小帝王背出 东汉和曹魏存在时间为什么那么大

还不了解:和曹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东汉频出小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铁打的士族,流水的皇位。

士族之所以能够世代富贵,那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去触碰皇权。

这就是士族们的聪明之处。

因此就算东汉出了很多小皇帝,士族们也不会轻易推翻它。

司马家本身就是百年士族,两汉数百年,司马家一直都在朝中担任职务。

可是到了曹魏王朝时期,司马家却动起了触碰皇权的心思,这是为什么呢? 一、东汉和曹魏的根基完全不同。

东汉的开国之君是,刘秀是的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代,也就是说东汉王朝,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就是西汉王朝的延续。

虽然延续的过程中,有15年的新朝作为插曲。

但是完全不影响老刘家在天下官民心目中的地位。

试想一下,一个西汉王朝就有两百年的历史,再加上东汉初年接近100年的耕耘。

这老刘家在天下士族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这么说吧,绝大多数人从出生到死亡,只在这一个朝代之中。

他们的概念里,天子就应该是老刘家的。

因此就算东汉出了那么多小皇帝,依旧不影响老刘家的统治地位。

曹家就不一样了,打江山的确很牛掰,没有曹操就没有。

所以是曹操给东汉续命30年时间。

可问题是后来谋朝了,历时400多年的大汉王朝,就这么被曹丕给篡夺了。

那些世代给老刘家打工的士族们,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变化。

所以说曹家得天下,本身在概念上,就没有让士族、百姓们完全接受。

人家的概念里,还是老刘家的根基深厚。

你曹家说不定只是插曲。

一个有400多年历史根基,一个只有几十年的风光时刻,如果是你,你觉得哪个更像所谓的正统呢?显然是更具有优势,一般人还真不敢动。

二、你敢动汉朝,我就不敢动曹魏?曹丕算是开历史先河了,这么一个长达400多年的王朝,就这么被他给推翻了。

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实力。

但是与此同时,曹丕也给后世的臣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的力量,只要手握兵权,那就可以取而代之。

那些世家大族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曹操花了一辈子功夫,都没能把他们给收拾了。

因此这波人日后成为了搅动天下的重要角色。

你比如说弘农,从的女婿、西汉丞相开始发迹,到了东汉出现了四世三公的局面,此后数百年一直都有很强的势力。

甚至初年的大概率都是弘农杨氏的后代。

曹操拼了命摁住了士族,却始终不能灭了他们。

转到曹丕这儿,为了保住自己的大位,居然公然向士族妥协,开了。

也就是让士族们掌握选拔官吏的权力,这和过去的本质上没什么太大差别。

对士族来说,老曹家算是彻底妥协了。

现在就是士族们自己发力的时候了,作为士族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曹魏手握兵权的悍将。

在曹丕谋朝篡位的事件中,司马懿似乎找到了灵感。

他认为,既然曹丕敢废了持续数百年的汉朝,为什么我司马家就不能废了才短短数十年的曹魏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司马懿效忠过曹操、曹丕和这三代曹家的明主,了解他们心心念念想的是什么。

曹操是想谋朝篡位却怕被骂,曹丕是篡了位却也做出了妥协,曹叡是只想着守住一亩三分地。

司马懿彻底明白这是什么样的游戏以后,也充当起了曹操的角色。

三、士族的存在,有利有弊。

东汉是和宦官交替掌权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里士族显得比较低调。

为啥?因为他们想要求生存。

不过外戚或者宦官之所以不敢推翻老刘家的江山,实际上就是因为有士族这么一个庞大的集团存在。

士族集团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的联姻几乎笼罩了整个朝堂。

别看外戚上台以后都那么牛掰,实际上他们更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因为每一代皇帝都有新的外戚,所以新老外戚交替掌权,此外宦官也是一样,每一代皇帝都有一批自己宠幸的宦官。

唯独士族集团,虽然他们够不到最高权力,但是他们始终绵延不绝地存在着。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股力量啊?外戚、宦官都拿他们没办法。

所以说士族集团的存在,是掌权者不敢推翻汉室江山的重要保障。

虽然有点碍事儿,但关键时刻却能够帮大忙,这就是士族集团存在的重要作用。

曹操就比较霸道了,他认为自己手握军权,就能够操控天下一切人。

可是没想到士族如此难以臣服。

因此曹操对士族下了杀手,杀掉了一大批士族集团的成员。

这也成了士族和曹家结仇的根源,当然了,士族集团的成员太多,是不可能杀得完的。

因此等到曹操去世以后,这帮人再次崛起。

重新崛起以后,人家也没打算给老曹家留下什么活路。

总结:东晋时期士族和皇权,真正达到了相互依存的局面。

如果两汉时期的士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恢弘大气,那么时间再往后推一推,到了东晋时期,士族集团几乎成为了主宰王朝命运的关键所在。

王家、谢家、桓家等等世家大族,几乎和皇权并驾齐驱。

他们取代了外戚、宦官力量,真正成为了紧贴着皇权的集团。

可是他们就是不谋朝篡位,为啥?因为他们明白铁打的士族,流水的皇位。

东晋开国皇帝是他们扶植起来的,他们也因此才获得了如此荣耀的地位。

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士族集团,才算是真正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巅峰。

而昔日那个谋朝篡位的司马家族,过去也是士族集团,但是因为他们篡夺了皇权,因此果断被士族们所抛弃。

皇权和士族,成了相互依存的状态。

参考资料:《》、《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长征时间起点和终点 在哪里开始哪里结束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