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到底是怎么样的?别具一格,自主培养
【千问解读】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一直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那么,清华大学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到底是怎么样的?接下来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为大家带来清华大学拔尖创新相关内容介绍,供大家更好的了解清华大学! 翻开清华2014年以来的育人答卷,改革的历程清晰展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培养”……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启动综合改革,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攻坚任务,创新性地提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2018年,这一模式被正式确立为教育理念,并持续以改革引领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再探新路。
2023年7月,清华大学申报的《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获评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领跑——“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发表468篇论文,155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7位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得主……截至2024年6月,在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上,清华“姚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姚班”正是学校致力于“培养大师”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9年,清华大学就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首批建立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聘请姚期智、朱邦芬、丘成桐等著名学者担任首席教授,以“领跑者”理念为指导,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
“领跑者”,是对“学堂计划”学子的定位。
让优秀的学生领跑,让所有的学生优秀,期待同学们既要在“跑”中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追求,又要在“领”中表现出厚德载物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必须培养出世界上最好的本科生,这样才能有足够好的一流研究生资源。
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要想尽办法去培养一流学生、设计一流课程。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
最好的本科生培养需要“最好的环境”。
2014年学校启动综合改革以来,在“学堂计划”等探索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从试点到推广的改革半径,更大力度地投入本科人才培养,把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融入学校育人的生动实践中。
“学堂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特区的影响力也不断辐射。
为了让更多学生“冒出来”,2016年,机械学院率先“破局”,试点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
一年后,全校原有的49个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全面进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
随后,学校进一步深化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改革,形成新的大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管理方案,建设独立教学机构“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成立“语言教学中心”,率先推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多样成长。
“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地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表示。
从游——“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
“书院给了我自由探索的空间。”探微书院2021级大四本科生王士浩对此感受颇深。
王士浩是“强基计划”的一名学生,也是书院“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受益者,已经顺利被推研到求真书院数学专业读博士。
进入探微书院后,他对基础数学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
在提出“一人一策”申请后,书院很快为他聘请了相关领域的导师。
“在本科阶段就能跟随导师做研究,这是很难得的机会。
”王士浩表示,通过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他不仅深入了解了完整的科研流程,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坚定了未来投身基础数学研究的决心。
2020年,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强基计划”,学校成立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个实体书院,打破了专业和院系的界限,以书院制培养覆盖清华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让书院切实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本科教学组织模式的一个重大变革。
“与国内外其他书院以住宿和第二课堂为主的方式不同,清华大学是把本科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在一起。
”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苏芃表示。
没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任教师,唯一的宗旨是育人,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成效,这是书院明确的定位。
在“三位一体”这个“大菜系”中,书院研发了“独家配方”,并从陈列着全校各类资源的“大超市”里选购进货,探索出了一条集成了强化基础、科教协同、导师制、本硕博衔接等要素在内的新型培养模式。
为保证育人成效,在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学校提出“让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
最需要的课,指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工作量的需要和符合教师教学习惯的需要;最合适的人,是指教师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使得他在教学中不仅能教会知识、培养技能,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有所体悟,能够“略窥门径”甚至开始“登堂入室”。
日新书院同学在保研申请表上不设绩点栏,但是需要提供最能代表自己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习作。
打破“GPA至上”、降低“GPA”考核比重,书院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开展多元评价,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成长路径。
“扩大学生成长空间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表示。
在这一过程中,书院结合以育人为核心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导师多元化的天然优势,发挥出书院不同阶段导师对于学生成长起到的适应大学生活、激发学术志趣、指导科研训练的作用,培育书院“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文化。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所强调,培育师生并进的导学文化,通过高频度、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激发个人学术志趣、增强学术创新能力、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卓越——“实现一流创造性人才自主培养”
2021年开学季,首届87名学生进入刚成立的求真书院,他们之中,最小的刚满14岁。为在中国本土培养一批引领全球数学发展的领军人才,2021年,清华大学成立求真书院,并将之前成立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计划”与“数学英才班”纳入书院统筹管理。
紧接着,为培养顶尖工科创新人才成立为先书院,为培养全球绿色发展引领者成立秀钟书院,为培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成立笃实书院,为培养数智社会的引领者成立至善书院…… 看得远,才能干得好。
锚定未来,学校在2021年发布《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在中国本土实现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脚步愈加坚实。
讲台上下、课堂内外,身上有光的老师,才能把学生照亮。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把教师作为最宝贵的财富。
综合改革以来,学校优化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并实施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优化评价“指挥棒”,实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推动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学术责任。
潜心育人的最美教师在美丽的清华园不断涌现,美丽的清华园也因汇聚越来越多的好老师而更加欣欣向荣。
新学期来临,朝气蓬勃的清华学子来到新装修的第五教室楼,穿过“时光隧道”走廊,迈入“一缕阳光”教室,专注听“大先生”讲课,自由组合可挪动桌椅,时而沉思、时而提问、时而激辩……改革的温度,真真切切地蕴含在这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一幕幕场景之中。
广东省实江门学校第二届拔尖创新人才贯通班正式开班
启新程,铸辉煌。
2月21日,省实江门学校第二届拔尖创新人才贯通班开班仪式隆重举行。
学校领导、贯通班全体师生以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此次仪式照亮了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探索的新征程,也为怀揣梦想的学子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卓越的星光大道。
回顾荣耀,锚定未来航向 开班仪式在庄重而又热烈的氛围中正式拉开帷幕。
我校副校长兼高中部校长马瑛详细介绍了学校贯通班的发展历程。
他提到,贯通班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秉持“贯通衔接、因材施教、创新引领、责任担当”核心理念的重要举措,全力构建“德才兼备、学段融通、个性发展、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谈及培养成果,马校表示,省实江门学校2024级首届贯通班在高一第一学期末江门市调研考中成绩斐然,26名学生总分超800分,语数英三科总分均超360分,九科或三主科总分皆有数名学生进入江门市前10名;各科平均分处领先地位,数学、英语平均分超12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69%,位居全市第一;物理、化学、生物平均分高出全市平均分38分,也高于重点高中重点班平均分;单科亮点纷呈,数学1人满分,7人140分以上,38人130分以上;英语最高142.5分,获全市第一,130分以上有15人;全市物理最高分(98分),我校有两名同学获此佳绩。
此外,物化生90分以上学生数量众多,数、英、物、化单科最高分均被我校贯通班学生收入囊中。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欢迎加入“低年级高中升学规划交流群”!在这里,可以获取各科知识点精讲资料 ;第一时间更新最新升学资讯;专业老师在线答疑解惑 ;助你高效学习,科学规划升学之路!立即扫码加入,开启升学之旅吧!
巴蜀中学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
以实施“雏鹰计划”为契机,巴蜀中学围绕四个“一体化”构建起目标明确、体系健全、管理规范、资源融通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雏鹰启蒙阶段:播撒科创种子 以“探索·创新·共享,携手构筑科技强国梦”为主旨的校园科技节,巴蜀中学邀请科技大咖专家开展生动有趣的讲座,在科学原理、技术前沿及创新案例的介绍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近300名学子在讲座后提交了参与“雏鹰计划”的意向,并参加了科创能力测试。
入选“雏鹰计划”的初、高中学员在进入各自导师研究团队之前,都体验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期许2024年“雏鹰”学员们,在创新的道路上需培养自己见识广、会提问、善交流、有恒心及逆向思维等综合素养,并激励大家未来为祖国的世界级成果贡献力量。
羽翼生长:走进科创之门在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深导师的带领下,不同队伍的雏鹰学员们系统且深入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提出实验方案设计,采集实验数据。
而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往往会引起学员间的思想交锋;随后,他们运用专业的方法和工具,深入剖析实验数据背后隐藏的科学规律,并写作研究报告。
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学员们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科技视野,更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沟通与互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
雏鹰试飞:科创成果展示“雏鹰计划”设置有中期答辩、结题答辩和评优答辩等环节,包含学员成果展示、现场互动提问、专家点评,是评比、展现学员学习成果和风采的舞台。
在中期答辩环节中,我校高2026届学生周骏朗、秦霁桐、金恒宇三位同学汇报的《两级电化学协同过硫酸盐处理焚烧厂渗滤浓缩液效能研究》项目,高2026届唐于翔同学汇报的《多功能超声波电子导盲仪设计》项目,受到重庆大学曾晓岚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和积极鼓励!巴蜀教师刘锦涛带领四组巴蜀中学的“雏鹰计划”学员,在历时两年学习和实践后,项目《基于双水下降落伞的低速海流发电装置》《多负载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模拟装置设计》《“无人机、智能芯”——基于无人机的人工智能平台的探索性开发与应用》顺利通过结业答辩。
刘锦涛老师联合指导的《重庆社区归属感调查及建构方法研究》课题,在评优答辩中得到在场五位专家的肯定,入选雏鹰计划第十二期优秀学员研究课题。
各位同学们的精彩答辩,展现了青少年丰富的科学想象力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力,也凸显了科学教育的育人成效。
此外,雏鹰学员们还有更广阔的舞台。
首届京津沪渝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暨重庆市第三届青少年创新教育大会在巴蜀中学举行,聚集了京、津、沪、渝四地教育科学研究单位领导、重庆各区县教研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创新教育教研员,雏鹰计划项目合作高校、合作院馆项目负责人及导师代表,雏鹰计划项目学校、试点学校分管领导、项目负责人及指导教师代表,雏鹰计划学员代表等800余人。
巴蜀中学“雏鹰计划”学员简韵曦、周骏朗、秦霁桐、金恒宇四位同学走上了这一高端舞台,汇报《两级电化学协同过硫酸盐处理焚烧厂渗滤浓缩液效能研究》。
每一次探索与报告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
在汇报准备阶段,老师们耐心为学生梳理PPT思路,指导学生如何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还会进行多次模拟演练。
在一次次的汇报锻炼中,学生们逐渐褪去青涩与紧张,演讲能力与应变技巧得到显著提升,自信心也日益增强。
雏鹰计划,是你脚踏实地后、便能触摸到星辰光芒的一条路。
学员心得: 重庆大学导师定期安排我们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对我们进行培训、辅导和答疑;安排并督促我们定期进入实验室进行初期的观摩、正确使用常规仪器、进行各种电路实验和计算机仿真实验等。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培训+实践运用”相结合的研究学习,我们向导师和助教学习了如何解决电子系统工程中的工程实现问题。
学到了知识综合运用、分析计算和工程实践,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善于表达和团队合作等能力。
学员心得: 在近一年的 “雏鹰计划” 学习中,感谢曾教授细致入微的指导,我们知晓了焚烧厂渗滤液处理方法,理解了电化学协同原理;学会了设计实验和操作设备;掌握了数据分析法,还学到了研究报告撰写技巧。
我们未来定当不负所学,在科研领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