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鼠生病时吃什么(仓鼠生病的治疗方法)

1、软便 顾名思义,便便呈褐色泛水光,用手轻轻捏会扁掉。
治疗方法:停水喂苹果,没效果就用妈咪爱,严重的话就弄四分之一仓鼠喝水用的水壶,不严重的话就五分之一。
2、拉稀 便便呈黄色、稀状 治疗方法:蒙脱石散五分之一兑
【千问解读】
仓鼠虽然很小一只,养起来看上去很简单,可是也容易生病,所以还是需要用心去照顾的,这里就介绍几种仓鼠常见病,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1、软便
顾名思义,便便呈褐色泛水光,用手轻轻捏会扁掉。
治疗方法:停水喂苹果,没效果就用妈咪爱,严重的话就弄四分之一仓鼠喝水用的水壶,不严重的话就五分之一。
2、拉稀
便便呈黄色、稀状
治疗方法:蒙脱石散五分之一兑水用针筒强灌,喂前前后一小时断粮。
3、上火
眼睛突出、眼圈红、有眼屎
治疗方法:每日一颗绿豆,饮用水用菊花茶代替,每日更换,每日三根金银花,严重可以每日滴两小滴小乐敦眼药水。
上火基本是花生、瓜子、面包虫喂多了,需要停掉这些食物。
4、热感冒
鼻子红、鼻翼侧面有黄色分泌物,仓鼠会发出噗噗声、鼻子干、嘴唇红
治疗方法:999牌感冒灵,板蓝根,每日一次,一次2~3粒。
药不要拌入鼠粮中,不要放入水壶内稀释了。
5、风寒感冒
鼻子湿,眯眼,背耳朵,眼镜水汪汪、做团发抖、会做擦鼻子动作,睡觉时呼吸会有咕咕声
治疗方法: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每日一次,一次2~3粒。
药不要拌入鼠粮中,不要放入水壶内稀释了。
仓鼠要隔离开,找个(或制作)温暖的环境,恢复快。
6、外伤
破皮什么的外伤用碘伏稀释后擦下就行。
祝愿各位的仓鼠健康平安,不要生病才好。
唐太宗李世民一登基,如何秦琼就生病了?
不过从李世民后,关于秦琼的故事就少之又少了。
这是因为他病了,每逢病时就对人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一直到贞观十二年,秦琼病逝了。
看似没有问题,但细琢磨就会觉得蹊跷。
那么李世民登基后,秦琼病了12年,是真的还是为了明哲保身? 关于这点呢,有人认为秦琼装病呢,当年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武将不在少数,为何别人不病,偏偏秦琼病了。
真不知道这种话怎么会出现呢?难道做同一个职业的要病就得一起病?要死就得一起死? 实在是让人无语,秦琼病了,别人没有病,这说明什么?就能说明人家装?毕竟岁月不饶人,对于武将来说,常年的战争的确影响很大,就像秦琼自己所的那样,大大小小的负伤,生病怎么了? 或许他的病来的不是时候吧,早不病晚不病,偏偏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却病了。
同时他反反复复的病了十来年,这或许才是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
的确,从秦琼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官职和封赏来说,秦琼并非政变的主力军。
文臣先不比,单单尉迟敬德以及等人相比就差距太大了。
可见,虽说秦琼也获得了封赏,但更像是李世民当了,对手下提高待遇一样,他早已从李世民的心腹名单中被排除出去了。
所以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秦琼不参加政变,主要也是他忠于的不是李世民而是大唐。
他在之前南征北战,也是为了大唐,为了天下,这或许是他的个性所致。
但对于秦琼来说,恐怕不是一个好的办法,虽说没有了战争,他的用武之地少了,但总不至于有了战争再把他们从老家请回来吧。
李世民也不乐见看到他退隐,那么只有病了,恰好秦琼也的确身体不好。
所以他便以这个为借口,惹不起,那就只能躲了。
所以秦琼的病是真的,也是为了明哲保身,这个并不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说宋仁宗下令推迟考试是因为苏辙生病是真的吗?
公元1061年农历八月,北宋都城开封的天气似乎比往年更为炎热。
盛暑蒸腾下的街市不像《清明上河图》中那样熙攘,供应清凉茶汤的坊店中却流传着比天气还令人躁动的新闻:听说,朝廷颁布了最新指令,由赵官家亲自主持的本年度制科考试,原本应于八月中旬开考,却忽然宣布推迟!坊间传闻,此乃圣上听信权臣之言的徇私举动,为一二人而延期考试。
这一桩“大宋推迟高考”案,除了最高决策者宋仁宗之外,还牵扯进四位鼎鼎大名的北宋文臣:、以及、苏辙兄弟。
其中,韩琦是当朝宰相,二苏是应制的考生,而欧阳修是他们的举荐官。
这一年,苏轼26岁,苏辙23岁,兄弟俩已在文坛扬名,正待于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高考试中大展拳脚。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苏辙偏偏在此时生了一场病,无法按期应考。
史料没有记载小苏病倒的原因,或许与溽热天气下的传染病有关,或许是川娃子在京城,总之,在已经通过前面几轮考试的情况下,于此功亏一篑,实在令人惋惜。
这时,一向爱才的宰相韩琦就站了出来,向宋仁宗进言,请求推迟考试。
韩琦是这样说的:“今岁召制科之士,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
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
” 他请求延考的理由并非担心优秀人才漏选,而是因为二苏的名望很高,一人缺席会影响大家的期待。
这听起来有些,神奇的是,仁宗陛下居然就答应了。
但考虑的可能不只是“众望”,还有韩琦本人的威望。
彼时,52岁的宋仁宗已在龙椅上坐了近四十个年头,作为执政时间最长的天子,他治下的国家可称“民富”,但不够“兵强”,在西北边陲迅速崛起的始终让皇帝头疼。
幸好,有和韩琦两位名臣轮流坐镇边庭,从“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语出《五朝名臣言行录》)的歌谣中,即可知这两位国之长城的价值。
既是长城,说话就有分量。
范大人已于十年前谢世,国有疑难总要仰赖韩大人。
因此,宋仁宗乐于笑纳韩琦请求延考的建言,既给老臣面子,也给新人机会,更坐实了自己宽柔仁善的人设,可谓三全其美之事。
那么,在这次的制科考试中,二苏的成绩究竟如何呢?按照考规,兄弟俩先各自写了五十篇治国理政的策论,和同场考生一道经过六位考官的层层核选,才在御政殿前觐见天子,接受“能言极谏”的策问。
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兄弟二人的表现却迥然不同。
苏轼的发挥非常稳定,解题有方,答题到位,被评为最高等级——三等(按:由于一二等是虚列,因此三等实际相当于最高等),自开国一百多年来,位列三等的只有苏轼和前辈吴育两人。
试毕,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一时在官场与文坛都盛名如炽。
而苏辙就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了,他一点儿都没有感念皇帝为他延考的恩典,在对策中直指仁宗为政无纲,早年的半途而废,近年的均税恤民之举都是花架子,“欲使史官书之,以邀美名于后世耳”。
最要命的是,苏辙还抨击了宋仁宗的私生活,说他“宫中贵妃已至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并一连列举了历史上六位耽于酒色的致乱之君,要求皇帝引以为戒。
23岁的小苏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据他后来说,这些论据实则“闻之道路”,也就是坊间流言,但他就敢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对当朝天子做出毫不客气的指控。
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评审官中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苏辙是以赤子之心言时弊,言辞虽夸张但忧国之心可嘉;一派则认为他答非所问,且听信谣言,援引历代昏君来比喻今上,实在有累盛德。
幸好,宋仁宗不愧为仁厚开明之主,一句“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为苏辙的成绩一锤定音。
最终,苏辙位列四等,虽不及乃兄破天荒的三等荣耀,但也于名于实都收获颇丰,在秘书省入了职。
考试结束后,宋仁宗不无欢喜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果然,三十年后,苏辙官至尚书右丞(按宋制,该职务有宰相权力),成为的宰相。
苏轼的仕途不如弟弟顺利,却在文坛取得了更大成就,化身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无冕之王。
而这一切,与宋仁宗嘉祐六年那届被推迟的制科密不可分。
不知是兄弟俩的名气改变了这场考试,还是这场考试改变了兄弟俩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