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宅37号事件,揭秘1956年林家宅37号神秘杀人案始末

其中,很多豪宅上演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留下了许多不解的历史之谜。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灵异事件,就与上海的一所老宅有关! 林家宅37号事件1案件过程 半夜报案
【千问解读】
旧中国的上海,是一个十里洋场的繁华所在,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矗立在黄浦江边,很多古老的庄园也修建于这个繁华的大都会中。
其中,很多豪宅上演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留下了许多不解的历史之谜。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灵异事件,就与上海的一所老宅有关!
半夜报案
1956年的上海武宁路还是农田和一些沿街面的农宅以及一些工厂的仓库,当时属于人烟稀少,晚上基本很少有人活动的地区。
当时那里刚刚属于普陀区,区政府刚搬到普雄路没有多少时间。
当地警察接到投案自首的电话。
刑警感到情况严重,就马上报告了值班的局长,同时通报了当地的派出所。
于是局里面能马上调动来的几个刑警全部出动。
来到37号住宅后,刑警照例了解了下情况,原来住这个屋子的主人解放前逃到台湾去了,当时屋子的主人是从河北调到上海来工作的一个叶姓男人,家里四口人,姓叶的老婆是个瘸子,两个小孩一男一女。
刑警敲开玻璃窗进去以后发现站的脚下湿漉漉的,房间里面都是血腥味。
木门被打开后,派出所的同志回去打电话继续向市刑侦总队报告,留下老刑警和小刑警还有两个警察勘察现场。
小刑警后来回忆说当时情况十分诡异,这栋两层楼的建筑他们上上下下找了一个人都没有。
据法医说这些血起码是六个人的。
但是这家却只有四个人,邻居说这家人几个月前女的就带两个小孩回娘家了,男主人也好几天不见了。
半夜报案之人成为不解之谜。
大概事发后一个月左右,派出所民警得到居委会的人报告,说几个小孩下课的时候闹着玩发现林家宅37号的门是开着的。
大家都知道一般这种现场都帖着封条的。
而且那家的男主人经过调查也确定失踪了。
调查组还去过那个女主人的老家,也都说根本没有回来过,所以除非是主人回来要么就是小偷进去过了。
邻居也都知道那里发生奇怪的事情所以是不会进去的。
刑警去调查之后整座房屋并无奇怪的地方甚至连什么暗道和夹墙之类的都不存在,所以特务是排除了。
那么那个报案的是谁,当时技术没有现在发达所以也无法查证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
局领导要求对外严禁说出那晚的事情。
林家宅37号之后一直无人居住,白天甚至都没有人敢接近那里。
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他们进入屋子的时候发现和那天晚上一样,地上依然都是黑色的人血,而且小刑警听到二楼有小孩子嬉笑的声音,他们奔上二楼,却发现原本在底楼的童车就放在楼梯口却空荡荡根本没有人。
大概过了十天左右,派出所的同志说据邻居反应林家宅37号昨天晚上二楼亮起了灯。
于是专案组领导决定夜晚守候伏击。
到上半夜的时候二楼亮起了灯光,刑警进入屋子后屋子里面没有奇怪的血了。
他们悄悄走上二楼的时候谁都没有注意身后的门关闭了。
第一个上到二楼的是姓黄的刑警他突然回头看着跟在后面的小刑警,脸上表情非常恐怖。
当时一个许皮匠认识嫌疑人叶先国。
审讯员问“你当时在哪里看到叶先国的(37号的男主人)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许皮匠说:我小时候就认识叶先国,那个时候是民国13年。
审讯员说胡说叶先国身份证上是1933年出生的怎么可能那个时候你们就认识。
许皮匠说发誓是那个时候在河南伏牛山他的家乡看到叶先国的。
最近看见叶先国是在1956年的11月在玉佛寺。
审讯员又问,他都跟你说了什么,他在你们里面属于什么身份。
许皮匠说叶大护法早就退出一贯道组织了,我只是打了个招呼,他竟然一点都不老而且比我认识他的时候更年青,但是他脸上有个痣所以我一看就知道是他。
后来许皮匠也暴毙,身上没有任何伤痕,最奇怪的是许皮匠的脸色异常的红润。
看守所后来做了法医鉴定,也没有发现任何中毒之类的迹象。
许皮匠的死无疑给林家宅37号的事件画了一个终止符号。
这种事情根本没有结论。
专案组调阅了叶先国的所有档案发现叶先国的父亲也叫叶先国但是这个老叶先国也没有死亡记录,那么许皮匠是否认识的是叶先国的父亲,按照许皮匠的描述他认识叶先国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差不多40岁的人了,到1956年这个老叶先国应该是70多的老头,而绝对不可能是三十多岁的叶先国。
疑问越来越多。
于是专案组决定做最后的努力,一方面在上海秘密通缉叶先国,另外一方面派专门小组去许皮匠的老家伏牛山调查取证。
专案组和上海通了电话决定还是去一次河北霸州。
看看叶先国和许家到底是何种渊源。
专案组来到河北霸州,根据档案馆的资料,专案组发现叶先国的父亲的确叫叶先国,但是叶先国的爷爷却也叫叶先国。
档案其他资料都是叶家族谱中的一些记载,却对于叶先国这个人记述不多,也没有发现一贯道和叶家有什么联系。
专案组在霸州的调查没有很大结果,反而给叶先国这个人的身世更笼罩了一层迷一样的色彩。
这个时候上海指挥中心来电话,据说最近有人在江西龙虎山附近看到过叶先国,而上海林家宅37号据说最近又有一些怪事发生。
于是专案组兵分两路一路去江西龙虎山,一路回上海继续跟踪林家宅37号的进展。
当时林家宅附近开始兴建工人新村,工人在拆迁林家宅37号的时候在地下3米处挖掘出一个大缸,缸里面竟然是失踪的叶先国的妻子和两个孩子。
市刑队在时隔两年后终于将林家宅37号事件定性为重大刑事案件,看来叶先国杀妻灭门罪名完全成立,于是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
小刑警去再次去事发现场,只见林家宅37号已经夷为平地,而那个挖掘出大缸的地方竟然就是原先的客堂间的位置,但是林家宅37号很多的谜团还是没有解开失踪的刑警去哪里了,原先房屋中种种奇异现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这些只有等叶先国抓捕归案后才能一一解开。
两个星期后江西小队在江西公安部门的配合下成功的在江西龙虎山一个破败的道观遗址附近将叶先国抓获并解送回上海。
由于叶先国案件的特殊性,他被关在提篮桥一间特殊的单人囚室中。
由公安部派出的审讯专家对其进行审讯。
法医鉴定组的老陈却告诉小刑警一个在解剖叶先国妻儿中发现的问题,解剖时他发现叶先国妻子和儿女竟然毫无腐败现象他当时说简直就像活人,但是却毫无生命迹象。
根本不像死了两年多的。
尸体要等叶先国审结后再送火葬场。
叶先国被押回上海后审讯中也出现问题,叶先国整个人象得了某种精神疾病,也根本不说话,问他什么他只是眼神呆滞看着天花板,并且他回上海后一直没有进过食。
甚至连水都没有喝过。
一个月后专案组和公安部专家毫无头绪。
这个案子毕竟已经进行了快三年,叶先国先后被进行了三次不同层级的精神鉴定,在一次照x光中,叶先国竟然没有脑组织。
1959年的4月的一个晚上,他们回到林家宅37号旧址,来到已经成为废墟的37号时。
突然叶先国哈哈大笑起来,那种笑非常诡异。
当时突然整个进入旧址的人发现周围竟然泛起一层迷雾,在四周负责警戒的解放军战士也发现根本无法看清37号废墟中的刑警和叶先国等人。
小刑警说那晚他也在外围,看到这个情况他就想走进迷雾那端去看看情况当他走进去的时候发现迷雾中竟然有若干金光,虚浮在迷雾中而且很多,他告诉我那些就是符咒,你根本无法靠近这些符咒。
迷雾散去后,叶先国不见了,进去的三个刑警中都已经昏迷,后来据昏迷的刑警回忆,他们看到迷雾起来后,用枪顶住叶先国,然后他们看到令人恐怖的景象,已经拆掉的37号竟然又出现了,他们竟然还是在那个客堂间里,而且二楼又传来孩子的笑声,当时他们看到叶先国仿佛飘走一样竟然走入了墙里面就不见了,当时他们马上向墙里射击,但是墙里竟然出现一股很大的力量将他们瞬间击昏。
这些口述刑警说根本不会有人相信。
所以叶先国最后被定义为灭门杀人案,在官方档案里面叶先国是杀死全家后自杀身亡。
林家宅37号后来改建成了所谓的2万户房子就是工人新村,但是事件却至今没有结案。
以上就是关于林家宅37号事件,揭秘1956年林家宅37号神秘杀人案始末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成都龙泉卫校龙都南路137号_成都龙泉卫生学校
小编将探讨龙泉卫校的前景、学校概况、录取分数线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有意向了解或选择该校的学生及家长提供详细信息和参考。
---### 一、读卫校有前途吗?选择进入卫校学习是否有前途,是许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健康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医护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卫校培养的医护专业人才,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和稳定的职业前景。
### 二、卫校介绍成都龙泉卫校地处龙都南路137号,是一所专注于医疗卫生类专业教育的学校。
学校设施先进,教学设备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
### 三、卫校录取分数线龙泉卫校的录取分数线根据不同专业和年份会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该校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适合成绩中等但对医护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 四、卫校就业如何龙泉卫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于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
学校与众多医疗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实习机会。
---通过以上信息,希望能为有意向选择成都龙泉卫校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成都龙泉卫校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前景,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诗的《金陵五题·并序》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
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
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
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怀古组诗写景怀古写景感叹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金陵五题·并序》刘禹锡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石头城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乌衣巷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注释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凉山一带,三国时期孙吴曾依石壁筑城。
⑵山围:四周环山。
故国:故都,这里指石头城。
周遭:周匝,这里指石头城四周残破的遗址。
⑶潮:指长江江潮。
空城:指荒凉空寂的残破城垣。
⑷淮水:流经金陵城内的秦淮河,为六朝时期游乐的繁华场所。
旧时:昔日,指六朝时。
⑸女墙:城上的矮墙,即城垛。
⑹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军士都穿黑衣,故名。
⑺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⑻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⑼台城: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其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
⑽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
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
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⑾江令宅:陈代的亡国宰相江总的家宅。
江总字总持,是陈朝后宫 “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金陵五题·并序》刘禹锡 古诗艺术特色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的确,这五首诗体现了刘禹锡高超的写作技巧:一、典型意象的巧妙组合。
《石头城》中的群山、江潮与明月,代表恒定的存在;故国、空城、女墙,象征历史的变迁。
它们共同构成一种强烈的张力,呼唤着缺席的“人”。
《乌衣巷》以野草和夕阳,渲染一种衰飒气象;飘忽灵动的燕影却充满生机,甚至暗示着宇宙的某种玄机。
《台城》以生满“千门万户”的野草充塞读者的视野,将《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化为字面上“花”的形象,仿佛于一片凄迷惨碧中,盛开着一树妖艳的花朵,形象揭示出兴亡的因果关系。
《生公讲堂》中的漠漠浮尘与一方明月,一暗一明,沉默空虚,烘托出生公讲堂的寂寥之状。
《江令宅》则以秦淮碧水与池台竹树这两种穿越历史、延续至今的景物,形象表现江总当日的凄凉与诗人今日的惆怅。
二、普遍运用对比手法。
今昔对比本怀古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金陵五题》却运用得更为灵活,不仅表现出“昔日繁华”与“今朝衰败”的陵替,而且处处突出艺术的美感,尤以前三首更为典型:《石头城》以山河空城的苍茫黝暗,映衬空中孤月的皎洁;《乌衣巷》以夕阳衰草铺陈忧郁阔大的背景,然后用特写镜头捕捉凌空飞掠的燕影;《台城》以无边野草与一树繁花巧妙映衬,在数量与色泽方面都给读者造成强烈冲击。
三、组诗的结构安排颇费匠心。
前两首诗重在现象的描述,由王朝破灭写到家族沦落;后三首探讨六朝灭亡的原因,见解深刻,主次分明。
组诗之间又有内在的照应,在第一首中,作为历史见证的,是一轮无情的明月;最后一首中,作为历史见证的,是两位多情的诗人。
随着主题与感情的细微变化,诗的色调亦有所变化:《石头城》的黝暗,《乌衣巷》的昏黄,《台城》的惨绿与妖红,《生公讲堂》的冷白,《江令宅》的碧青,忧伤的冷色块,凝成一声声深沉的感叹,穿透金陵古城四百年漫长的历史。
《金陵五题·并序》刘禹锡 古诗创作背景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
《金陵五题·并序》刘禹锡 古诗鉴赏南京古称金陵,此名得之甚早,《金陵图》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
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岗,因改金陵为秣陵。
”他们的作法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后汉书》中说: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郭,叹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公元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孙权将统治中心自京口迁至秣陵,改名建业,取其“建功立业”之意。
229年,孙权在此正式称帝,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
其后,东晋和宋、齐、梁、陈等王朝相继在此建都,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六朝”(229—589年)。
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又极尽奢侈豪华之能事。
后代诗人面对“王气黯然收”之后的金陵,想象秦淮河上金粉浮动、光影飘摇的往昔,常常为之感喟唏嘘,“金陵怀古”遂成为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是写得早而又写得好的诗篇,在主题、意象、语汇诸多方面,都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金陵五题》分别吟咏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和江令宅,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着笔,反复表现“兴亡”这一核心主题。
石头城这是组诗的第一首。
此诗写石头城故址和旧景犹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华已不复存在,为此引发无限的感慨。
诗中句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思想在字面上不着痕迹,而深味其境,则各有会心。
白居易读后,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赞曰:“我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
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
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
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
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
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此诗寄托诗人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
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乌衣巷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读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已经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台城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
“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
“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
“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
“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的了。
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
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
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
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
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
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
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
读者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
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这样,读者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生公讲堂这是《金陵五题》的第四首,咏唱金陵的一处佛教古迹。
生公是对东晋高僧竺道生的尊称。
相传他特别善于讲说佛法,刚到苏州时,由于不被了解,无人听讲,于是就对着石头讲了起来,结果石头都受了感动,点头赞许。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谚语,就是说的这件事。
可以想见,他在金陵的传法活动也一定是非常热烈的,所以有“生公说法鬼神听”一句。
不说人听,而说鬼神听,形象地渲染了当时听讲人数的众多和虔诚,这是深入一层写。
但后三句却由热变冷,转写生公身后的萧条。
萧条的标志是,当年的讲堂现在已经一片冷清,连夜间都不用上锁了。
那庄严的高座,已是布满灰尘,无人过问。
只有一方明月,还是像从前那样,挂在天上,照着中庭。
此诗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
与此相反的是前三后一式,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般的七绝都是在第三句转折,而这首《生公讲堂》与李白《越中览古》的转折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四句,皆属变格。
江令宅这是组诗的最后一首,咏江令家宅。
南朝有两个江令,一是江淹,二是江总。
江淹没有到过北方,江总曾由陈入隋。
根据此诗首句可确定这里的“江令”指的是江总。
江总,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
仕梁,为太子中舍人兼太常卿。
陈时,曾任尚书令。
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
入隋,拜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
“南朝词臣北朝客”就是对他这段人生经历的概括。
此诗是作者借凭吊江家宅遗迹,抒发怀古感慨,指出“狎客词臣惑主误国”这一导致南朝灭亡的原因。
诗作先是站在江总的角度,写他从北朝归来时所见凄凉景象:秦淮河再也不见昔日笙歌缭绕、灯影攒动的繁华,只有碧绿的河水静静地流淌。
江总是亲眼见证了故国兴亡的人,兴亡之事又与他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作者来到江总黯然度过余生的地方──江令宅,只见“池台竹树三亩馀”,池台依旧,竹树森然,而人事不再,世事沧桑,他又成了见证历史兴亡的又一位诗人。
刘禹锡名句推荐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作者:刘禹锡:出自《更衣曲》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作者:刘禹锡:出自《更衣曲》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作者:刘禹锡:出自《柳花词三首》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作者:刘禹锡:出自《汉寿城春望》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作者:刘禹锡:出自《金陵怀古》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作者:刘禹锡:出自《杨柳枝/柳枝词》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者:刘禹锡:出自《杨柳枝/柳枝词》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作者:刘禹锡:出自《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作者:刘禹锡:出自《始闻秋风》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作者:刘禹锡:出自《杨柳枝词九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