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常用同义词辨析必读

cabin : 多指建造粗糙的简陋小木屋,也指旅
【千问解读】
cabin : 多指建造粗糙的简陋小木屋,也指旅客或船员住的船舱。
现在也指节假日游游者的简便住房。
cottage : 指穷苦人住的乡间小茅屋。
现在也指雅致的小住宅,在美国可指别墅。
but : 多指供居住或遮避风雨的简易小屋。
shed : 一般指四壁没有完全封闭,供牲畜用或储藏东西、停放车辆等的.简易棚屋。
cable, telegram, telegraph 这些名词都有电报之意。
cable : 通常指通过海底电缆打的电报,也可指广义的电报。
telegram : 常用词,指通过电报系统发出的信息,尤指具体的一份份电报。
telegraph : 侧重指通信方式和电报业各,不可数名词,表想象概念。
calculate, count, compute, reckon 这些动词均含有计算之意。
calculate : 通常指要求细致精确和复杂的计算,以解决疑难问题,多用于自然科学、生产部门或要求专门计算的场合。
count : 指逐一计算而得出总数。
compute : 一般指已有数据的,较简单但数字长的数学运算。
古时候的帝王取名的时候,为什么常用生僻字呢?
清朝帝王批奏折,最常用的话是什么?
朱批,是古代皇帝用朱砂红笔,在大臣递上来的奏折上写下批语的动作,全称为“朱批奏折”或者“朱批谕旨”。
在历史上,奏折始于清朝年间,到了年间才形成固定制度,到时才开始真正大放异彩。
因此,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朱批,都是清朝皇帝们所写。
从康熙一直到,九位皇帝的御笔朱批,据统计足足有143万多件。
而在这些朱批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3个字——“知道了”。
在有朱批存世的皇帝中,个个都很喜欢在奏折上写这3个字。
台北博物院甚至还专门办了一场“‘知道了’朱批奏折特展”。
第一个在朱批上用这3个字的,就是康熙帝。
他写下的“知道了”,现在被做成纸胶带,一度被卖断货。
对于喜欢用“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等大白话来批奏章的雍正帝来说,“知道了”3字也几乎是他的口头禅。
而对于曾经用“放你的屁”4个字回复大臣的帝来说,“知道了”、“好”这种简单直接实用的话术,也是他的最爱。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皇帝们为何喜欢用“知道了”这3个字,回复大臣们呢? 一、 保密 刚才说到,奏折产生于顺治时期,但臣子向皇帝书面汇报工作,却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情。
古代,有一定身份的大臣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不需要经由其他官员之手,所以也称为“密疏”。
到清康熙帝时,就发展成为了。
密折,理论上其内容只有皇帝和大臣两个人知道,这是皇帝掌控天下局势和朝堂动向的一把利器。
因此,极为隐秘的工作安排,皇帝可能只回复“知道了”3字,不一定只是让大臣们自己去猜该怎么做。
必要时,他还是要对大臣面授机宜的。
“知道了”3个字,看似是不表态,实则是一种暗示,这也显示出密折非一般的隐秘性。
二、 敷衍 清朝皇帝们素以敬业著称。
像雍正这种勤政的人,批阅奏折到后半夜,也是常有的事。
但从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奏折内容来看,大部分都不是或者意义重大之事。
比如当时闽浙总督跟康熙帝的奏折:“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
康熙批复:“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 但是,过了一个月,闽浙总督仍然照本宣科,上奏了同样的内容。
康熙只能无奈回复:“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
” 雍正年间,有个叫成的杭州织造,隔三差五就向皇帝上“请安折”,一连20几折,均是同一内容,弄得雍正也只能回复:“朕安”。
有人会问,臣子隔三差五就用这些“垃圾信息”刷屏,不怕惹怒皇上吗? 实际上,真实情况恰恰相反。
我们说奏折是皇帝掌握真实情况的利器,如果一些臣子长时间不汇报、不请安,后果会怎么样呢?肯定会被皇帝猜忌。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频繁上奏折,即使说些的话,也要刷一下存在感。
对于这种折子,皇帝虽然觉得批起来麻烦,只能用“知道了”3个字来敷衍一下,但内心里仍然觉得此人可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