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说的歇后语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有关传说的歇后语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歇后语吧,那么什么样的歇后语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说的歇后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千问解读】

有关传说的歇后语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歇后语吧,那么什么样的歇后语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说的歇后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说的歇后语 1

  1、姜子牙一生——七死三灾  2、姜子牙算卦——好准  3、姜子牙取媳妇——老来得喜  4、姜子牙卖笊篱——没捞着啥  5、姜子牙卖面——折了本;折本买卖;赔了本钱;蚀了本  6、姜子牙卖灰面——倒担回家;倒霉;倒担归家  7、姜子牙买面——折了本  8、姜子牙开算命铺——生意兴隆  9、姜子牙开算命店——买卖兴隆  10、姜子牙开酒馆——卖不出去自己吃  11、济公治勃——主动上门  12、济公趴在上梁——没位置  13、济公和尚的毡帽——随便扣  14、济公和尚——疯疯癫癫  15、济公要出家——吃荤不吃素  16、属济公的——疯疯癫癫发  17、上吊的遇上了济公——想死是死不了  18、济公走路——疯疯癫癫  19、济公治病——主动上门  20、济公要过日子——只是讲吃不讲穿  21、济公的装束——衣冠不整  22、济公的扇子——神通广大  23、济公当和尚——不吃素  24、济公吃狗肉——不管清规戒律  25、吕洞宾推掌——出手不凡  26、吕洞宾泰山谈玄——说天话  27、吕洞宾正在娶媳妇——神西  28、吕洞宾进寄卖店——不当真人  29、吕洞宾发疟子——颤仙;占先  30、吕洞宾的手指——先知;仙指  31、吕洞宾的宝剑——阴阳面  32、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33、哪吒闹海——惊天动地  34、龙王的战士——虾兵蟹将  35、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  3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7、盘古的斧头——开天辟地  38、白骨精见了孙悟空——现原形了  39、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40、二郎神斗孙悟空——以变应变;你变我也变  41、如来佛治孙悟空——强中还有强中手  42、孙悟空拔猴毛——变化多端;转眼就变;变化无常  43、孙悟空保唐僧——忠心耿耿;降妖拿怪  44、孙悟空在变魔术——花样多多  45、孙悟空变山神庙——露出了尾巴  46、孙悟空打猪八戒——倒打一耙  47、孙悟空戴上紧箍咒——无法可使;有法难使  48、孙悟空当齐天大圣——自封为王;自个儿称王  49、孙悟空到南天门——慌了神  50、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能大能小  51、孙悟空登上金銮殿——毛手毛脚

  传说的歇后语 2

  1、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2、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3、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4、拆了的'破庙——没神  5、肚皮上磨刀——好险  6、肚子里敲鼓——心中乱扑腾  7、飞机上吹笛子——唱高调  8、飞机上点灯——高明  9、怀里抱冰——心寒  10、近视眼看月亮——好大的星  11、开弓不放箭——虚张声势  12、拉磨的驴断了套——空转一遭  13、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14、鲁智深出家——毫无牵挂  15、毛驴和牛顶架——豁出脸来干  16、没病抓药——自讨苦吃  17、秦琼卖马——没办法  18、头上点灯——高明  19、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20、哑巴挨打——痛不勘言  21、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22、月亮跟着太阳走——借光  23、芝麻开花——节节高  24、猪鼻子插葱——装象  25、庙里的钟——声有肚里空  26、眉毛上放爆竹——祸在眼前  27、眉毛上荡秋千——玄乎  28、麻雀嫁女——细吹细打  29、麻雀饮河水——干不了  30、麻雀掉在面缸里——糊嘴  31、麻雀鼓肚子——好大的气  32、麻绳穿绣花针——通不过  33、麻袋绣花——底子不好  34、麻线穿针——钻不进  35、密封船下水——开口是祸  36、密封船下水——随波逐流  37、猫头鹰唱歌——瞎叫唤  38、棉花堆失火——没救  39、棉花地里种芝麻——一举两得  40、媒婆夸闰女——天花乱坠  41、蒙住眼睛圭咱——不行正道  42、蒙上眼睛拉磨——瞎转悠  43、麻杆打老虎——不痛不痒  44、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  45、猴子拉稀——坏了肠子了

  传说的歇后语 3

  城墙挂镜子——照(赵)云  孔明加赵云——智勇双全  赵云摔阿斗——收买人心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对着赵云摔阿斗——收买人心  赵子龙上阵——单枪匹马  大脚女人走路---迈不上小步子  飞奔火车---一日千里  云南走贵州---两省  天上星星---数不清  水车叶子---只顾来,数不清  牛瘦骨不瘦---底子好  今年竹子来年笋---无穷无尽  长虫过道---快行  正月初一捧元宵---都是好  孙猴子打筋头---十万八千里  竹子子孙---越发越多  走进杂货店---样样俱全  剃头刀裁纸---真快  穿兔子鞋---跑得快  顺风划船---又省又快  家雀变凤凰---越变越好  棉花子作牛食---好料子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强将手下兵---没有弱  滚水淋臭虫---又快又净  磨剪子说梦话---快啦  脚踏车挂飞轮---加快  赶兔子过岭---快上加快  深山里石头---有是  闭门造车---不合辙  山窑里石灰遇到水---四分五裂  豆渣贴对联---不沾板  油里掺水---合不拢

  传说的歇后语 4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3、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4、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5、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6、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7、打破沙锅——问到底  8、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9、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10、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11、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12、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13、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4、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传说的歇后语 5

  1) 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里 -- 心腹之患  2) 孙武用兵 -- 以一当十  3) 孙悟空碰著如来佛 -- 认栽  4) 孙悟空的金箍棒 -- 随心如意  5) 孙悟空大闹天宫 -- 慌了神  6) 孙悟空封了弼马温 -- 管它官大官小  7) 孙悟空借火扇 -- 一物降一物  8) 孙悟空变土地庙 -- 尾巴难藏  9) 孙悟空进了八卦炉 -- 炼结实了  10) 孙悟空打筋斗 -- 十万八千里  11) 孙悟空七十二变 -- 神通广大  12) 孙悟空戴上紧箍 -- 有法无用  13) 孙悟空关进老君炉 -- 三魂冒火,七窍生烟  14) 孙悟空赴蟠桃会 -- 自己闯进去  15) 红娘挨打 -- 成全好事  16) 严嵩做寿 -- 照单全收  17) 苏妲己请客 -- 众妖齐全  18) 杜十娘的百宝箱 -- 全部家当都在里头  19) 来俊臣审酷吏 -- 请君入瓮  20) 杨二郎的兵器 -- 两面三刄  21) 杨五郎当和尚 -- 半路出家  22) 杨家将上阵 -- 全家出动  23) 杨志卖刀 -- 无人识货  24) 李鬼劫路 -- 欺世盗名  25) 秦桧杀岳飞 -- 莫须有  26) 李林甫当宰相 -- 口蜜腹剑  27) 吴刚砍桂树 -- 没完没了  28) 佘太君挂帅 -- 马到成功  29) 张飞上阵 -- 横冲直撞  30)张飞使计谋-- 粗中有细  31) 张飞睡觉 -- 口眼不闭  32) 张天师捉妖 -- 拿手好戏  33) 张生碰到崔莺莺 -- 一见钟情  34) 张果老倒骑毛驴 -- 往后看  35) 张果老倒骑驴 -- 怕见畜牲  36) 张果老骑驴 -- 倒好  37) 张顺浪中斗李逵 -- 以长攻短  38) 林冲上梁山 --  39) 林冲误闯白虎堂 -- 单刀直入,中了诡计  40) 林冲棒打洪教头 -- 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41) 林黛玉葬花 -- 自叹命薄  42) 符坚逃到八公山 -- 草木皆兵  43) 范进中举 -- 喜疯了  44)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45) 罗成的回马枪 -- 往后看  46) 受禅台上司马炎废魏王 -- 袭用老谱  47) 周文王请姜太公 -- 净找明白人  48) 周幽王点燃烽火台 -- 千金一笑  49)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相情愿  50) 周瑜谋荆洲 -- 赔了夫人又折兵  51) 宝玉湘云哭贾母 -- 各有各的眼泪  52) 孟良杀焦赞 -- 自家人害自家人  53) 孟获见诸葛 -- 俯伏在地  54) 草船借箭 -- 满载而归  55) 南郭先生吹竽 -- 不会装会  56) 项羽攻秦 -- 破釜沉舟  57) 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58) 赵云大战长坂坡 -- 大显神威  59) 赵五娘上京 -- 穷语万千  60) 赵五娘写家书 -- 难字当头  61) 赵巧儿送灯台 -- 一去不回头  62) 赵匡胤下棋 -- 独一无二  63) 赵匡胤押江山 -- 大赌  64) 赵匡胤爬城墙 -- 四门无路  65) 赵匡胤赌钱 -- 输打赢要  66) 闻太师回朝 -- 大金脸  67) 姜子牙开算命店 -- 买卖兴隆  68) 姜子牙火烧琵琶精 -- 现了原形  69) 姜子牙卖面 -- 蚀了本  70) 姜子牙娶媳妇 -- 老来喜  71) 姜子牙算卦 -- 好准  72)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73) 姜太公的坐骑 -- 四不像  74) 姜太公封神 -- 自己没有分  75) 姜太公做买卖 -- 样样赔本  76) 秦叔宝卖马 -- 背时了,穷途末路

  传说的歇后语 6

  1) 宝玉湘云哭贾母 -- 各有各的眼泪  2) 孟良杀焦赞 -- 自家人害自家人  3) 孟获见诸葛 -- 俯伏在地  4) 草船借箭 -- 满载而归  5) 南郭先生吹竽 -- 不会装会  6) 项羽攻秦 -- 破釜沉舟  7) 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8) 赵云大战长坂坡 -- 大显神威  9) 赵五娘上京 -- 穷语万千  10) 赵五娘写家书 -- 难字当头  11) 赵巧儿送灯台 -- 一去不回头  12) 赵匡胤下棋 -- 独一无二  13) 赵匡胤押江山 -- 大赌  14) 赵匡胤爬城墙 -- 四门无路  15) 赵匡胤赌钱 -- 输打赢要  16) 闻太师回朝 -- 大金脸  17) 姜子牙开算命店 -- 买卖兴隆  18) 姜子牙火烧琵琶精 -- 现了原形  19) 姜子牙卖面 -- 蚀了本  20) 姜子牙娶媳妇 -- 老来喜  21) 姜子牙算卦 -- 好准  22)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23) 姜太公的坐骑 -- 四不像  24) 姜太公封神 -- 自己没有分  25) 姜太公做买卖 -- 样样赔本  26) 秦叔宝卖马 -- 背时了,穷途末路  27) 秦桧杀岳飞 -- 莫须有  28) 秦琼的杀手锏 -- 家传  29) 秦琼卖刀 -- 腰里无钱  30) 贾宝玉的通灵玉 -- 命根子

  传说的歇后语 7

  1、 掩耳盗铃 —— 自欺欺人;自己哄自己  2、 叶公好龙 —— 口是心非  3、 张飞使计谋 —— 粗中有细  4、 赵云大战长坂坡 —— 大显神威  5、 周瑜打黄盖 —— 两厢情意;装模作样;自家人打自家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装样子  6、 孔明大摆空城计 —— 化险为夷  7、 狸猫换太子 —— 以假充真  8、 林冲上梁山 —— 逼出来的  9、 牛郎约织女 —— 后会有期  10、 秦叔宝卖马 —— 穷途末路  11、 佘太君挂帅 —— 马到成功  12、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13、 孙权杀关公 —— 嫁祸于人  14、 孙武用兵 —— 以一当十  15、 孙悟空七十二变 —— 花样多  16、 伍子胥过昭关 —— 一夜愁白了头  17、 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  18、 掩耳盗铃 —— 自欺欺人;自己哄自己  19、 叶公好龙 —— 口是心非  20、 张飞使计谋 —— 粗中有细  21、 赵云大战长坂坡 —— 大显神威  22、 周瑜打黄盖 —— 两厢情意;装模作样;自家人打自家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装样子  23、 诸葛亮吊孝 —— 假仁假义  24、 周瑜谋荆州 —— 赔了夫人又折兵  25、 诸葛亮吊孝 —— 假仁假义  26、 周瑜谋荆州 —— 赔了夫人又折兵  27、 许褚战马超 —— 赤膊上阵  28、 关羽降曹操 —— 身在曹营心在汉  29、 关公舞大刀 —— 拿手好戏  30、 关云长败走麦城 —— 吃亏全在大意  31、 刘备请诸葛亮 —— 思贤心切  32、 死诸葛吓退活仲达 —— 生不如死  33、 楚河汉界 —— 一清二楚  34、 袁世凯做皇帝 —— 短命  35、 姜子牙卖面 —— 折了本  36、 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37、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38、 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 突如其来  39、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能行风的行风,能下雨的下雨  40、 白骨精给唐僧送饭 —— 假仁假义;没安好心  41、 包公断案 —— 铁面无私  42、 草船借箭 —— 满载而归;巧用天时  43、 程咬金的斧头 —— 就那么几下子;头  44、 大观园里哭贾母 —— 各有各的伤心处  45、 得陇望蜀 —— 贪心不足  46、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47、 周幽王点烽火台 —— 千金难买一笑  48、 罗成的回马枪 —— 往后看  49、 林黛玉葬花 —— 自叹命薄  50、 杨家将上阵 —— 全家出动  51、 孙悟空翻筋斗 —— 十万八千里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千百年来,重视家风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家风是家族子孙世代为之恪守的家训、风范与行为准则,是民风世风的根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知礼仪,重家风,育人才,通儒的家风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从曾祖以来,特别是焦循生活的中后期至末年(1763-1820),已形成了一以贯之、世代相续的优良家风。

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 精心治《易》 《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部经传之首。

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传》《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以专治《易经》《》为著。

其于《易》学着力最多,后期家设读《易》治《易》命名的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且自青少年起为治《易》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学赖以传家和沾溉后世学人的辉煌成就。

焦循治《易》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曾祖父文生公焦源深研于《易》,以《读〈易〉图》传世。

祖父鉴千公焦镜、父佩士公焦葱俱好以《易》;因循祖母王孺人的祖父王方魏承祖纳谏翁之学,一生善《易》,并以《易》授徒,故焦循祖、父俱闻外家《易》说。

到焦循治《易》,则集大成而发扬光大,至以《易》学名扬后世。

焦循治《易》的突出贡献,是大著《易学三书》,凡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

此外著《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注易日记》三卷。

又有治《易》之余,遍览诸典籍累积卓识而撰的杂著《易余籥录》二十卷。

其《易》学成果丰硕,成就卓著,令世人瞩目。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谓“旁通”、“相错”、“时行”作为创立《易》学架构的重要法则,揭示了《易》学“通变”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会通中西算学中的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演,呈现出以数理模式和数理思想沟通《易》理的鲜明特征。

利用“乘方”计算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以及运用“天元术”、“齐同”,是焦循援入《周易》研究的三个主要数理法则。

可以说,焦循是历史上第一个能运用数理方法研究《易经》之人。

据记载,焦循家每一道门都有对联,对联都是自己撰写,其中贴在大门堂上的对联如此写道:“易学传家,读书执理。

” 焦循依次给孙取名“授易”、“授书”、“授诗”。

从中既可见他以儒家经学承继家学世业的殷切期望,先命名长孙为“授易”,也足见他把《易》学作为传家固业的主要根基。

好学深思 读书执理 博览载籍、博闻强记,善于读书、识力精卓,皆是通儒焦循治学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父母亲、戚良良好教育与学风熏陶下,天资颖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读书,爱学习。

三岁时,嫡母教以书数,口授《毛诗》及古孝悌忠信故事;多置纸笔,令临摹写字。

时舅母、表叔王容若,皆以字音反切相授。

五六岁,谢氏并授以唐人绝句诗。

六岁入塾读书,从学于表兄范徵麟,学《诗》,辨别音韵。

当年三月,父佩士始教其吟咏《毛诗》。

十岁前,表叔王容若又授以《诗》和书数,使他习九九,好算学;且常说古孝悌忠烈故事,对焦循忠孝仁义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一岁范表兄以爱国诗人编《文章轨范》为蓝本,要求焦循读古文,教他应善于从中寻规律,求大义。

于是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尤偏好文。

族父熊符受循父所托,训导焦循学诗赋,常为他改诗,并授以“六书”之学。

焦循后来以“六书”之假借、转注独辟治《易》途径,当发端于此。

十二三岁时,好为小诗,父教以唐司空图《诗品》,嘱咐循:“作诗必知诗之品。

读《诗品》又必知作《诗品》者之品。

”焦循谨记父训。

十四岁受父亲之教,焦循开始学习撰古文,特善钻研作文之法。

此前除学习诗文辞赋外,已广泛涉猎经史天算地理医农等典籍。

十七岁,应童子试,即取为补学生员。

正是在他复试时,得到督学江苏来到扬州的侍郎赏识,谨记其嘱咐:“识之!不学经,无以为生员也。

”焦循未辜负刘公期望,从此专心学经。

十八岁时又入著名的府城安定书院肄业三年。

从青少年起,焦循就孜孜不倦于博学求知,作诗习文,为后来治学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遍览经史子集,兼阅当代学人著作,旁及九流之书,是焦循读书的显著特点。

他也多方求购书籍,以得好书为乐。

焦廷琥《先府君事略》记道:“府君性俭约。

而购买书籍,则必丰其值,不少吝。

”荒岁为购《通志堂经解》丛书,不惜以变卖良田之价银,又亏赖以贤妻脱卖金簪相助,方得此书,传为士林佳话。

此外,焦廷琥言:“府君每得一书,无论其著名与否,必详阅首尾,心有所契,必手录之。

或友朋以著作来者,无论经史子集以至小说词曲,必详读至再至三,心有所契,则手录之。

如此者三十年,所录者盈二尺许。

”可见,焦循不仅广博阅读,也是一个善读书者。

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还表现在教季弟徵上,“读书不熟,必先为解说其义,后分章画段,教以整读、碎读、分读、串读之法”。

读书贵在执理。

“执”指执着,坚持不懈;“理”即精髓要义,真谛所在。

读书执理,焦循身体力行。

首先,读书不随波逐流,勇于有疑而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焦循幼时入塾读书,听塾师解说《论语》《孟子》,每按讲章,常疑之不以为信。

他人认为难读之书,如《毛诗·三颂》《尚书·盘庚》《礼记·内则》,焦循偏乐于探索其中。

其次,读书深思熟虑,融会贯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焦循常说:“学贵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学有辍时,思无辍时也。

食时、衣时、寝时、行路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当即所学而思之。

”其学术著作《晓庵遗书》《学春秋随笔》《春秋说》《音学五书》《古文尚书疏证》《尚书后案》《古文尚书集注音疏》《历算全书》《赤水遗珍》等四十八部,就是焦循熟读精思、知人论世后的心血结晶。

第三,读书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义、精华要旨。

幼即以好《易》颖悟著称的焦循,在读《易》进而治《易》的道路上,艰辛备尝,以至付出年寿不永的生命代价。

嘉庆十二年(1807)四十五岁时,春三月,焦循“遘寒疾”,重病昏卧垂绝者七日。

他事不复知,惟《周易·杂卦传》一篇往来胸中,明白了析,曲折毕著,平日用力之浅深,嗜好之诚伪,于此时验之。

昏厥醒来,遂一心专于《易》。

为探其真理精义,焦循痴迷执着其中,尽弃科第仕宦之心,不惮寒暑,不与世俗酬接,而于参五错综中,引申触类,豁然贯通,尽改旧稿,更创新篇。

尽管日后身体状态一直不好,脾病时发,并屡发足疾,疾发时痛彻骨,然而他咬牙坚持治《易》不辍。

五十岁时,又作《告先圣先师文》发誓明志,尽屏他务,专理《易》经。

且自立一簿,以稽考其业。

最终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十四岁时成就《易学三书》书稿。

次年自二月二十日起,焦循手写《雕菰楼易学》四十卷,先《图略》,次《通释》,次《章句》,至九月十二日,写完全帙。

还不时校改之。

数十年学《易》、治《易》,足见其艰辛、勤苦、执着和严谨。

《易》学大著既成,焦循又投入《孟子》的深研与《孟子正义》的撰著中。

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十九个月时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辞世前夕,终完成《孟子正义》草稿三十卷约70万言。

《孟子正义》既显乾嘉“朴学”之风,具汉学精于训诂考据之所长,又显微言大义,而具宋学精求义理之特征。

焦循从九个方面淋漓尽致阐发孟子的性善论。

1.人有“四端”,所以人性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人能知,故善。

3.人可教而明,故人性善。

4.人知情有欲求精妍,故性善。

5.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所以人性善。

6.人知尊贤采善,故人性善。

7.人有神明之德,故性善。

8.人知权善变,故人性善。

9.人可“旁通”情欲,所以性善。

他以性、灵、情、欲、德、才、知、智来区别人与禽兽,以赞扬、申明人性之善,明白晓畅,可谓是“善”的宣言。

人生信条 忠厚廉让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让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不可缺少的家风重要内容。

父佩士公曾对焦循说:“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让为法。

”循玄祖仰湖公文科,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爱著称,常救无辜于水火之中,清正廉洁,未尝妄受一钱。

高祖震鸣公明旸,行二,为人忠厚礼让,曾与三兄弟析居。

既而诸兄弟疑其产厚,以其多得财产为由,要求再分其产,索承分田补之。

明旸认为自己所得本来就是先人所赐,所以满足诸兄弟所愿,而不与计较。

曾祖父文生公源,性情醇笃,莫与人争。

曾祖母卞孺人,生于富饶之家,幼年惟知作诗及画。

既归循曾祖,诸嫂嫉孺人奁厚,又笑其不能针黹,迫之分家,分以瘠田,且以先世之债委与曾祖。

孺人尽以钗珥偿债。

时仅薄田数十亩,孺人与文生公躬耕自给,并达高寿,子孙林立,家业复旧。

孺人还时以钱谷周恤诸侄,而不念旧憾,亲戚乡邻奉为家范。

祖父鉴千公镜,生性厚实,广施仁爱,从不与人计较得失,甚至以德报怨,深受乡邻爱戴。

焦循《先考事略》引父言云:“吾族自(明)永乐间聚处于湖,分上下两庄,今惟吾屋尚存。

”“(父)指楼屋曰:"此嘉靖间物,得不拆者,忠厚退让所积而留也。

" 焦循父佩士公葱,以咯血病,应小试一次,即纳粟为太学生。

予。

族姓亲戚有待以举火者,死丧济以棺敛之费,于孀妇孤子周之尤力。

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闹饥荒,出粟救济穷困者。

时焦循六岁,亲见之。

父承祖遗田八九百亩,以施故,家渐落,仍不懈施舍穷人……家既中落,复屡值凶岁,循父乃称贷于人,将到期,卖田以偿贷。

适亲戚有丧事,循父怅然曰:“吾尚有田卖,不可使亲戚无所殡。

”分而予之。

循父性情和易,无疾言厉色,间或有横逆至,受而不报。

居家俭约,衣裘器物,与亲戚朋友共享用,不还者未尝往索,往往至损坏而后归之,也未尝脸有难色。

乾隆四十九年(1784),循父为自己占卜预测未来,测知自己气数将尽,于是从家中取出多年他人欠自己的“数千金”债务和十几年前买族人房屋的凭据,全部烧掉,凡欠别人的债务一律还清,惟恐子孙日后逼人还债或欠他人之债不还,有失忠厚之道。

(见《先考事略》,《雕菰集》卷二十三) 查阅史料,家族并未传有治家规范要求的完整文本,但焦循父留下了一些治家教子训诫的格言。

如:“昨闻谈科名者,有"敲门砖"之说,谓不必根柢经术,但求涂饰有司耳目,便可骗得。

余为之骇甚!……乃以骗为名,不愿子孙之效之也。

”“学颜子者学其虚心,又当学其立志。

”“可知处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独免为人鄙,亦且免为人疑。

否则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

”“读书就正有道,则宜用求,而断绝忮(zhì,嫉妒)心。

”“父子兄弟之间,惟相通以诚,有所疑必使释之,令共见其心。

”“尔辈好作诗,宜细读《诗品》,尤宜学作《诗品》者之人品。

”……父亲的训诫格言,焦循牢记终身,也受用终身。

从焦循玄祖、高祖、曾祖,到祖、父,忠厚退让的家风数代相传,并传承给焦循及其子孙辈。

其中先父佩士公的言传身教更给焦循以深远的影响。

“忠厚退让”,焦循则增一“廉”字,为“忠厚廉让”。

他曾应一位“好读书,,予爱之敬之”的青年所求,书写一联,馈之:“书读秦汉已上,家在廉让之间。

”焦循与人交往,忠心耿直,诚挚质朴,是非分明,且善于引导,诲人不倦。

如焦廷琥言:“府君与人交,不徒在言语仪接不蹈涉虚文,不匿怨而友其人,以故与世疏而真笃之意挚如也。

辨论是非,必正色庄论,务使明晰。

人有所质,必忠告善导之,穷流溯源。

有所叩,则娓娓不倦。

”焦循既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又践行厚道,与人为善,对己能多做自我批评,不仅为人如此,为文治学亦如此。

焦循生性俭约,淡泊仕途与名利。

以清廉自束。

嘉庆六年(1801)应乡试获取举人的出身资格,但他却自嘉庆七年会试下第后,不再应和出游,奉母家居、授徒为生,尤读书著书不辍。

总之,以“忠厚廉让”为法,在焦循身上得到了最突出的展现与最切实的践行。

知行诚笃 大儒曾赞通儒焦循:“君性诚笃直朴,孝友最著。

恬淡寡欲,不干仕禄。

居恒布衣蔬食,不入城市,惟以著书为事,湖山为娱。

”焦循高足弟子,阮元从弟阮亨亦云 :“焦里堂先生,学行诚笃,尤精推步(按古称推算历法)之术。

四十外足不入城,筑雕菰楼,藏书数千卷。

著《北湖小志》《雕菰集》《易学》《孟子义疏》行世。

”所谓“君性诚笃”、“学行诚笃”的赞语与焦循终生为之信守和践行的“知行诚笃”相一致,并是其形象性格、卓行和精神的生动诠释。

而“知行诚笃”,则为其家风极为重要的内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焦循一生除青壮年时期应岁考、乡试、多次往来于扬州、泰州、南京之间外,曾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元年(1796)、五年、六年、七年,即33岁至40岁时,接受先后任浙江学政、巡抚的阮元邀请入幕参予衡文校士、编书等务,而二往山东、七游浙江;嘉庆七年参加会试一上京师。

多次出行和览游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与实践活动,极大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焦循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同时也因此广交了文人学士、同道师友,切磋诗文,探讨学术,相互促进,大有裨于自身学术的精进,而成就了部分著述,又即兴赋下不少诗词文篇章,更为他今后从事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焦循尝说:“循往年家居,每岁诗不过数首,去年游齐鲁,半年得诗五十首,今游吴越,半年得六七十首。

盖山川旧迹与客怀相摩荡,心神血气颇为之动,动则诗思自然溢出。

境与时不同,则诗思亦异。

” 至于精研以《易》学为首要代表的经学,兼治他学,并立足、执着于通经明道、著书立说,以达“经世致用”,则无疑是焦循“知行诚笃”的核心要义和集中体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学家焦循深知文章的重要功能、作用,而特把研治经学之文提高到压倒一切文章的地位。

他说:“文何用?有用之一身者,有用之天下者,有用之当时者,用用之百世者。

科举应试之文,用之一身者也;应酬交际之文,用之当时者也。

二者之于文,皆无足重轻。

若夫朝廷之诰,军旅之檄,铭功纪德之作,兴利除弊之议,关于军国之重,民物之生,是文之用于天下也。

然必仕而在上,有才艺足以达者任之。

布衣之士,穷经好古,嗣续先儒,阐彰圣道,竭一生之精力,以所独得者聚而成书,使《诗》、《书》、六艺有其传,后学之思,有所发,则百世之文也。

”这是焦循一生探《易》理、治经学、安身立命学以致用的形象写照。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

其用功勤勉,不懈于学,著作宏富,经史子集皆多涉及,诗词歌赋都有所作。

据学者基本统计,著述达九十一种,多至四百五十余卷,约六百万字。

在经学、文学、史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而以经学、数学、曲学成就最为显著。

焦循对其子孙能够传承并弘扬焦氏祖传家风的希冀,在其暮年愈加强烈迫切。

嘉庆二十四年(1819),焦循于枕上作七律:“梦中亲友未凋零,笑语方温梦又醒。

鬓雪半因陈籍白,眼花时共远山青。

烈风窗外鸣鸦鹊,活火铛边煮术苓。

且喜雏孙初学咏,吟声不与岁华停。

”幼孙吟声不断的景象,蕴含着他对“书香”延续,家学后继有人的期待和喜悦。

次年七月二十四日,自感不久辞世的焦循,呼子廷琥于榻下,谆谆嘱以后事。

曰:“吾之病不能起矣。

汝宜绩学,子孙宜读书。

惜诸孙尚未成立。

然长孙授易年十四,粗习属文之法;次孙授书年十一,吾教之作文,作试贴,伊亦稍稍能领会;三孙授诗尚幼;俱宜教诲之,使勿坠先业可也……” 《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作为焦氏祖训、焦循家风的精义蕴含,也是中华民族古代家风宝库中的精华遗产,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与弘扬。

随机文章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却不清算她还天天上门请安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飞机遇到气流危险吗,有坠机的风险/只要合理操作都能逃出生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扩廓帖木儿何以被称为“王保保”:一名之由来与历史传奇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物因其卓越的才能或特殊的经历而被赋予了别样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位末年的杰出将领,便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复杂的人生轨迹,赢得了“”这一别称。

那么,扩廓帖木儿为何会被称为“王保保”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扩廓帖木儿的基本情况。

扩廓帖木儿,人,生于元末乱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智勇和军事天赋。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起家于草莽之间,到成为元朝的栋梁之才,再到后来与军队的殊死搏斗,扩廓帖木儿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果敢。

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仅在当时声名显赫,而且在后世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那么,“王保保”这个称谓又是如何来的呢?据史料记载,扩廓帖木儿在年轻时曾寄养于回族人家中,因此得了一个汉名叫“保保”。

在蒙古语中,“保保”有着守护、保佑的意味,寓意着吉祥和安康。

而“王”字则是后来人们对他尊称的加缀,体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崇高地位。

因此,“王保保”这个称谓不仅蕴含了扩廓帖木儿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赞誉。

除了个人经历外,“王保保”这一称谓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扩廓帖木儿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元朝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

他的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英雄传奇。

而“王保保”这个称谓,正是人们对他英雄形象的一种凝练和概括。

综上所述,扩廓帖木儿之所以被称为“王保保”,既是因为他在年轻时曾寄养于回族人家中并得名“保保”,也是因为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人们的尊称。

这一称谓不仅体现了扩廓帖木儿的个人经历和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有关传说的歇后语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