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歇后语130个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红楼梦》经典歇后语130个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歇后语吧,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歇后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经典歇后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2、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3、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4、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5、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  6、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  7、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8、大观园里哭贾母——各有各的伤心事  9、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10、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11、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12、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13、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14、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15、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16、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17、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8、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9、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20、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21、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画)儿(第46回 鸳鸯)  22、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23、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24、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第60回 芳官)  25、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26、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7、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8、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29、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30、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31、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32、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33、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34、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35、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36、红楼梦里的贾府——大有大的难处  37、嫁出去的女儿一一泼出去的水(81回,王夫人)  38、害了馋疹一一等李子出汗(61回柳氏)  39、卖油的娘子水梳头(77回,王夫人)  40、和尚无儿一一孝子多着呢(85回,宝玉)  41、丁是丁,卯是卯(43回,凤姐)  42、谁家没个碗大碟小一一磕着碰着的(83回,小丫头)  43、黑母鸡一一一窝儿(65回,邢夫人)  44、没药性的炮仗一一只好装幌子罢了(77回,灯姑娘)。

  45、焦了尾巴梢子(107回),众人挖苦凤姐之语,引申意思是“绝后”。

  46、交杯盏还没吃一一倒上头了(20回),晴雯一语双关地取笑宝玉为麝月梳头的亲昵行为。

  47、瘦死的骆驼一一比马大(61回,刘姥姥)  48、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24回,贾云)略去丁说明部分——“辈份在那儿”。

  49、仓老鼠和老鸦去借粮一一守着的没有,一乙着的倒有(61回,柳氏)。

  50、狗咬吕洞宾一一不识好人心(25回,彩霞)。

  51、兔死狐悲一一物伤其类(57回,黛玉)。

  52、站干岸——不沾事(湿)  53、焦了尾巴稍子——绝后  54、借剑杀人——不露痕迹  55、引风吹火——费力不多  56、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  57、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  58、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59、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  60、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  61、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  62、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  63、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6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  65、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66、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  67、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  68、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69、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70、贾宝玉看西厢戏中有戏。

  71、刘姥姥坐席出洋相;洋相百出。

  72、林黛玉的身子弱不禁风。

  73、叫林黛玉抡板斧强人所难。

  74、贾宝玉哭林妹妹真心;哭得好伤心;悲伤不已。

  75、贾宝玉梦游误入迷津。

  76、王熙凤弄权聪明反被聪明误。

  77、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78、鲁智深喝得醉醺醺的山民们都很害怕  79、吴大郎的烟袋不太大;不长不短  80、武道郎抓不到权;相反,他被杀了  81、吴大郎卖的是豆腐渣民的穷货  82、潘金莲伤害亲人还有别的打算  83、武大郎不登天,不降地;自己要求过高;遥不可及  84、潘金莲别有用心地向武松敬酒  85、凉山公园的王伦不能容忍人;没有人住的地方;没有人的地方了  86、井阳港上吴淞遇到的昆虫不是老虎死了就是人受伤了  87、国王卖瓜,别人不夸自己;泡芙  88、武大郎卖煎饼的人软不硬;人恐慌  89、吴大郎不得不爬上长城,但他下不去  90、众所周知,王波曾诅咒过这条街  91、吴大郎卖蓟和一些打结的东西  92、假李逵遇到了真李逵的敌人窄路  93、死了各种各样的葛吓走了活着的中大,生活就像死了一样  94、曹操吃鸡肋无味的食物,弃之可惜  95、诸葛亮戴一顶帽子以成就大事  96、周瑜的妙计是让天下失去妻子和军队  97、关公吃酒看不见;面条不会变色  98、关云昌刮着骨头,若无其事地下棋  99、关羽随曹操下曹,入曹,入汉  100、张飞虎敬德剃的胡子不是个好胡茬  101、诸葛亮的妻子想到了自己的事业  102、诸葛亮有很多方法可以成为一个战略家  103、站干岸——不沾事(湿)  104、焦了尾巴稍子——绝后  105、借剑杀人——不露痕迹  106、引风吹火——费力不多  10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  108、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  109、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110、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  111、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  112、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  113、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11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  115、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116、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  117、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  118、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119、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120、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  121、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  122、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  123、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124、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  125、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  126、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127、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  128、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  129、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  130、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简介《惠子相梁》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作品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字词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

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三:虚指,多次。

  8、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  9、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

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止:栖息。

  11、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13、于是:在这时。

  14、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

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17、往:前往。

  18、发于南海:于,从。

  19、飞于北海:于,到。

  20、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担任宰相 名词作动词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作品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  作品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作品出处  与《孟子》相比,《庄子》更似经过精心结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庄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

《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伟瑰丽,想象丰富奇特,结构纵横变化,语言纯熟晓畅,叙事抒情无不穷形尽相、委屈周全。

著名的《逍遥游》、《秋水篇》,奇思妙想,络绎奔放,重言寓言争相涌现。

  作者及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

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

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

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  惠子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宰相,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

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

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归顺,服从。

  44.以:凭借。

  4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作品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

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红楼梦》经典歇后语130个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