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鸡字的成语
【千问解读】
含有鸡字的成语 鸡这种动物我们都并不陌生,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关于鸡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成语,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鸡争鹅斗]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2、[鸡胸龟背]凸胸驼背。
3、[鸡鹜争食]鸡鹜:比喻平庸的人。
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4、[鸡鹜相争]鸡鹜:比喻平庸的人。
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5、[鸡豚之息]比喻微小的收益。
6、[鸡头鱼刺]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7、[鸡尸牛从]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8、[鸡声鹅斗]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9、[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10、[鸡犬相闻]彼此家中的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表示距离很近,也形容一种和睦的景象。
11、[鸡犬无惊]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
也指平安无事。
同“鸡犬不惊”。
12、[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13、[鸡犬桑麻]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14、[鸡犬皆仙]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15、[鸡犬不闻]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16、[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17、[鸡犬不留]形容屠杀残酷,连鸡狗都不能幸免。
18、[鸡犬不惊]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
也指平安无事。
19、[鸡犬不安]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同“鸡犬不宁”。
20、[鸡栖凤巢]栖:居住。
鸡住在凤凰的窝里。
比喻才德卑下的人占据高位。
21、[鸡皮鹤发]皮肤发皱,头发苍白。
指老人。
22、[鸡鸣馌耕]比喻妇女勤俭治家。
23、[鸡鸣犬吠]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同“鸡鸣狗吠”。
24、[鸡鸣起舞]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
25、[鸡鸣戒旦]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
26、[鸡鸣候旦]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
同“鸡鸣戒旦”。
27、[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
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28、[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29、[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
形容勤奋不怠。
30、[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
31、[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
32、[鸡烂嘴巴硬]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33、[鸡口牛后]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34、[鸡骨支床]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
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
也形容十分消瘦。
35、[鸡肤鹤发]皮肤发皱,头发苍白。
指老人。
同“鸡皮鹤发”。
36、[鸡飞狗走]走:跑。
鸡乱飞,狗乱跑。
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37、[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
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38、[鸡飞狗叫]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
形容乱成一团。
39、[鸡飞蛋打]鸡飞走了,蛋打破了。
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
40、[鸡蛋里找骨头]比喻故意挑剔。
41、[鸡虫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42、[鸡虫得丧]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同“鸡虫得失”。
43、[鸡肠狗肚]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44、[鸡不及凤]鸡赶不上凤凰。
比喻儿子不如父亲。
45、[捉鸡骂狗]犹指桑骂槐。
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46、[炙鸡渍酒]指以棉絮浸酒,晒干后裹烧鸡,携以吊丧。
后遂用为不忘恩的典实。
47、[指鸡骂狗]指着鸡骂狗。
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48、[只鸡樽酒]指简单的酒菜。
同“只鸡斗酒”。
49、[只鸡絮酒]指悼念故人,祭品菲薄。
50、[只鸡斗酒]斗:酒器。
准备好一只鸡,一壶酒。
原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辞。
后也指招待来客。
乌台诗案是一起较大的文字狱?受害人都有谁
乌台诗案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公元1079年,整个案件历史将近半年的时间,涉案人员不少,那么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受害人都受到了何种伤害?如何确认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都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作为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最后的结局如何?乌台诗案是一场由监察御史告发,而后在御史台受审的一个案件,整个案件的始末是这样的。
步入仕途之初,朝廷正在进行变法,新旧两派的长期对峙,斗争十分激烈,苏轼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并且多次上书表明态度,宋神宗并没有给苏轼任何答复,反而是将苏轼一再调任,直至公元1079年三月将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苏轼在上书时作写道“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句话被御史台们大做文章,认为苏轼在讽刺朝廷,妄自尊大,为了找出更多的证据来指控苏轼,御史台们便遍翻苏轼的作品,从中掐头去尾,进而用来历数苏轼的罪行,并且坚持要处斩苏轼。
苏轼好友王诜知悉后,连续书信告知苏轼的弟弟,苏辙派人事先通知哥哥,但苏轼怕连累弟弟没有逃逸,公元1079年八月,苏轼被送至御史台的监狱关押,同月被正式审讯,此案件一直持续至1079年底,苏轼在众人的保举下被释放。
在乌台诗案中,主要受害人有给苏辙报信的王诜、苏轼以及苏轼的弟弟苏辙。
王诜被削除一切官职,苏轼无端遭受牢狱之灾并再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的弟弟苏辙同样被降职。
乌台诗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件极其著名的事件,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此案件中涉及一个极其有名之人,那个人便是苏轼。
苏轼被卷入乌台诗案完全是,乌台诗案整个案件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官员也较多,对于苏轼的人生来说可谓是一个转折。
那么乌台诗案对苏轼有哪些影响呢,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乌台诗案对苏轼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乌台诗案前后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从仕途方面来看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
在乌台诗案前,苏轼的仕途才刚刚起步,对于政治生涯,苏轼是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作为政治家,他十分忧国忧民,希望能够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贡献于国家,奉献于社稷,从他诗词中就能深刻的反应。
但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仕途经历了转折点,注定了难在仕途上再有所大的建树,这时的苏轼将满心的为国家分忧转换到更为宽广人文情怀上。
其次,从文学作品来看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题材的转变。
乌台诗案前因苏轼对于仕途是充满信心的,前期的题材着重点还是放在朝廷上、国家大事之上,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题材有了明显的转变,百姓疾苦成为了新的主要题材。
第二、风格的转变。
前期苏轼的风格以豪迈、气势磅礴著称,历经了乌台诗案,苏轼的风格有了一丝婉约的味道。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杨家将到底有多强墨菲定律爱情启示,和平分手意味双方都找好下家(爱情中的硬道理)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两个人去普吉岛1万够吗,旅游淡季飞普吉岛1万够了(旺季会很拮据)俄罗斯超音速武器已列装,领先美国且无法被美航母拦截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一代奸雄曹操30年的于禁为什么会投降关羽呢?
结果,关羽借汉水暴溢之际,大破于禁,庞德与于禁尽被关羽俘获。
然而,面对关羽的威势,跟随30年的于禁选择了投降,在曹魏根基不深的庞德却宁死不降,不愿归顺与旧主团聚。
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呢? (图)水淹七军画像 一、庞德和马超的关系怎么样? 很多人认为庞德与马超关系不好,所以被俘后,庞德宁愿去死也不再想跟马超混到一起去了。
不过,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早在公元190年前后,庞德就开始跟随一家了,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深得家族的信任。
后来,马腾进京做官,庞德就成了马超的亲随。
马超失败后投奔,庞德也不离不弃。
显然,如果庞德对马超有所不满,他大可以一走了之,而不是跟着马超颠沛流离。
那么后来马超卷土西凉,庞德为何没有跟随左右呢?马超再次被夏侯渊击败后,因为害怕张鲁部下迫害,就领兵逃到了氐中。
后来,又正逢刘备入川,就归降了刘备。
不过,《志·马超传》记载了一个细节,或许可以解释庞德没有跟随马超行动的原因,“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
显然,马超跑到氐中只是为了避祸,并没有想和张鲁闹翻,因此,没有拖家带口。
而马超归降刘备,更多是一种临时的决定,老婆孩没来得及带,庞德没有跟随也就不意外了。
因此,即便庞德没有跟随马超入蜀,也不能证明两人关系不好,毕竟共同奋战了20多年,感情应该还是有的。
二、庞德不投降关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既然马超庞德关系还过得去,庞德被关羽俘虏后,为何不投降呢?很多人认为是气节的问题,但是,在那个诸侯纷争的年代,所谓的气节并没有被看的那么重。
大多数三国都有投降的历史。
当然,如果肯为主公死节,肯定也是被称颂的好汉。
因此,所谓气节并不是决定庞德拒绝投降的根本原因,而真正让庞德不能投降的,是他的家庭。
庞德与于禁不同,他深知自己是毫无退路的。
庞德归顺曹操时间很晚,并且没有什么根基,在讨伐关羽前,也没有什么表现。
因此,如果战败投降,难保曹操不会迁怒于他的家人。
根据《三国志》记载,庞德至少有四个儿子,而这也成为庞德的软肋。
此外,另一个活生生的事实也摆在庞德面前。
《三国志·马超传》记载“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
眼睁睁看着马超的儿子被张鲁杀害,庞德就不得不为自己家庭着想了,他是万万不敢背叛曹操的。
因此,从庞德出征之时,他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于是也就有了那番慷慨之言“我受国恩,义在效死。
我欲身自击羽。
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作为一名没为曹操立过什么功的降将,一旦战败,即便逃回去,也免不了遭到其他人的打压迫害。
而一旦被俘,慷慨就义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如此,庞德这番略显悲凉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庞德死后,他的儿子都被封侯,长子庞会承袭了庞德的爵位,还受到重用。
庞德也算死得其所了。
这位西北猛将除了是名铁骨铮铮的好汉,也是一位好父亲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