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汇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历史成语故事汇集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以下是小编精心

【千问解读】

历史成语故事汇集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成语故事汇集,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成语故事汇集1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

“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

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a),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

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历史成语故事汇集2

  宗慇是南朝宋代人,生于南阳郡涅阳县。

他自幼胸怀大志,有一回,叔父宗炳询问他的志向,他慷慨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炳听了这惊人的话语,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宗愨少年时,时局比较稳定。

很多人都想靠文学才能谋取前程,不愿演习武艺。

可是宗慇却热衷习武,很多人因此而轻视他,认为他不求上进。

  宗慇长到十四岁时,他的兄长宗泌将要娶  亲,宗家人高高兴兴地张罗着这件事。

可是婚礼当夜,宗家突然闯进了十几个强盗。

家人全都慌乱不已,纷纷四处躲避。

这时,宗慇英勇地站出来保卫家人,把那群强盗赶跑了。

  公元446年,宋文帝命交州刺史檀和之领兵征讨林邑。

风华正茂的宗慇自告奋勇地请求随军出征。

宋文帝认为他虽然年轻,却胆气十足,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授予他“振武将军”的封号。

  临阵对敌时,林邑军驱赶着一群经过训练的大象做先锋。

象群以惊天动地之势向宋军的阵地冲来,宋军顿时阵脚大乱。

在象阵的攻势下,宋军连连败退,主帅一筹莫展。

宗慇对主帅说:“狮子乃是百兽之王,我们可以造一些假狮子来吓退象群。

”主帅当即命人照办。

  双方再次交锋时,林邑军故技重施,再次驱使象群出战。

宋军便把连夜赶做的假狮子拉了出来,象群被獅子吓得慌不择路。

宋军士气大振,勇猛出击,轻松贏得了胜利。

  宗慇不仅多智谋,而且很有雅量。

他的家乡有个叫庾业的人,家业殷实,每次宴请宾客时都会摆上山珍海味。

但宗慇登门拜访时,庾业却说:“宗慇出身行伍,向来不讲究饮食,简单地做些家常便饭就好了。

”宗慇毫不介怀,从容地吃过饭才告辞。

数年后,宗慇做了豫州刺史,巧的是庾业在州里担任长史,成了他的`下属。

宗慇对他坦诚相待,绝口不提当年之事。

  宗慇的声名渐渐远扬,他的言行也为世人所推崇。

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拥众作乱,为骗取士兵的支持,他谎称宗慇是他的盟友。

士兵们听了,就大胆地跟着刘诞谋反叛乱。

后来,宗慇奉命跟随朝廷的军队一起平叛。

宗慇单枪匹马地来到城下,对着城上大喊:“宗慇在此!”城上的士兵看到宗慇后,都没了斗志。

宗慇顺利地平定了叛乱。

  宗慇累立功勋,被朝廷封为洮阳侯,官拜左卫将军。

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一生,让世人称许不已,更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而“乘风破浪”这个成语也广泛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仍然鼓舞着有志之士。

历史成语故事汇集3

  元澹,字行冲,是唐朝的知名学者。

他编撰的三十卷《魏典》,在唐朝时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当时,大臣魏光乘上书唐玄宗,请求将唐初名臣魏征校勘整理的《礼记》列入儒学经典。

唐玄宗就命元澹负责召集学者为该书加上注解,以便推广应用。

  元澹便与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人共同整理魏征的《礼记》遗稿,将其定为五十篇,并逐一添加注解,然后呈献给皇帝。

  时任右丞相的张说上奏说,西汉的'戴圣编定的《礼记》已经沿用了上千年,和经书一样被广泛接受,现在忽然改用魏征修订的版本,还使用新的注解,似乎太过草率。

唐玄宗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元澹知道后,便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张说的观点。

在这篇《释疑》中,元德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论点。

文中客人向主人发问:“《礼记》作为儒家经典,先有汉代学者戴圣编定、郑玄加注的版本,后有魏征校勘修订过的版本,两者相较,哪个更优秀?”  主人回答:“戴圣所编选的《礼记》在汉朝晚期才开始传扬,后世有很多人为之作注作解,由于年代久远,书中前后冲突存疑之处很多。

魏征忧其繁冗驳杂,故重新校勘考订,去芜存菁。

怎料那些泥古不化的保守派竟会反对此书?”  客人对主人说:“当局称迷,傍观见审。

”意思是,这种情况犹如对弈,下棋的人看不清形势,看棋的人却看得清清楚楚。

这无疑是在肯定元澹的观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点:做事情时,一定不要固执己见,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不会“当局者迷”。

历史成语故事汇集4

  公元前700年,楚国兴兵讨伐绞国,楚国的大军把绞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

而绞国人坚守城池,不肯出战。

楚军虽然几次发起强攻,却都被箭雨逼退,始终不能接近城门。

楚军的统帅见攻城受阻,只好暂时下令让大军撤到南门休整,又命人赶回国内禀报楚武王。

  将军屈瑕对楚王说:“绞国人行事鲁莽,眼光不长远。

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采用一个巧妙的计策对付他们。

”楚武王觉得他的`计策很高明,就吩咐楚军按计行事。

  次日,绞城城外突然出现了好几拨楚国的樵夫,他们或砍柴或伐木,忙得不亦乐乎。

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楚国士兵装扮而成的。

  绞国的将军发现樵夫后,怒上心头,立即派出士兵抓捕那些樵夫。

没多久,士兵们就抓回了三十个楚国樵夫。

绞国将军大喜,重重奖赏了立功的士兵。

  一天后,又有很多楚国的樵夫来城外打柴,这次绞国的士兵不等主将吩咐,就私自出城抓人。

此时,隐藏在北门附近的楚国伏兵趁机猛攻绞城,逼近绞城城门。

绞国人慑于敌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签下了不平等条约。

后人就用“城下之盟”来形容被迫签署的屈辱条约。

历史成语故事汇集5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

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  “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

”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

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

”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

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

’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

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

”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

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

”  晋国的大军穿过虞国国土直抵虢国都城,虢国人做梦也没有料到晋军竟然会从虞国的边境冒出来,还没来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国奴。

晋军班师回国时,经过虞国国都。

虞公毫无戒备地到城外犒劳晋军,祝贺他们凯旋。

晋军乘机突然发难,擒住了虞国君臣,之后进城夺回了当初贿赂虞公的美玉和良马。

直到此时,虞公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不该贪财而不听信良言,但为时已晚。

历史上蔡京、高俅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中、的下场是什么?读过《传》朋友都知道蔡京、高俅是恶贯满盈、的奸佞之徒。

都说文学作品中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究竟是施耐庵编出来的人物,那么蔡京和高俅。

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 先来谈谈蔡京,历史上确实有蔡京这个人,有书君查阅了史料得知。

北宋美名昭著的奸相,民间称他为“”之首。

北宋有个歌谣:“打了桶()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这首歌谣是蔡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真实写照。

文化功底相当深,别看他一个人人想诛的大恶人。

考试中了进士,一路升迁到宰相的位置。

还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和、、米芾齐名,列为北宋书画“苏、黄、米、蔡”之一。

深得的赏识,但蔡京注定是的克星。

因为宋徽宗是狂热的书画艺术喜好者,也是宋朝气数该尽了竟然让一名艺术家来治理国家。

经历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位。

蔡京的一生四次拜相,为官长达十七年。

官位三公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个喜欢享乐,推崇书画和的皇帝还不好忽悠吗?同为宋朝进士,官吏部员外郎余应求,形容“从蔡京开始盛行不正之风,祸国殃民”。

蔡京的胡作非为,罪大恶极。

民怨沸腾,有正义感的大臣,联名上书弹劾,就连他亲哥哥,也举报他将他贬为老百姓。

钦宗登基后,徽宗一气之下。

又把他贬到最荒凉的地方儋州,现海南岛北部。

但老百姓说他奸佞,蔡京虽有大量的钱财。

食物都不卖给他曾经位极人臣的蔡京,终于过度劳顿和饥饿,病死在潭州,现湖南长沙,下场很可悲。

也曾赋诗悔恨,被贬途中。

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再来谈谈高俅。

手段毒辣,把高俅描述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反派人物。

说他人阴险狡诈。

一上任,就逼得八十万教头王进背井离乡,弄得禁军教头的,梁山108将几乎每一位都得到关怀,并不是这样,来看看历史上真正的高俅。

又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的高俅,据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开始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秘书,想必也有两把刷子。

擅长抄抄写写,为人乖巧。

不只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

用现代的眼光看简直就是文武双全”优秀青年就是今天的足球,高俅“百般武艺”中的蹴鞠。

玩得啊,正因这一技,有幸被端王,后来的徽宗纳入门下,栽培成为殿帅,掌管禁军长达20余年。

更重要的情商高,高俅不仅是与徽宗有共同的喜好。

对上司、百般讨好,特别是时时刻刻博徽宗的欢心,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心理。

每次徽宗来视察禁军,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

高俅总是让军队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

又列两船,皆乐部。

开始是吹吹打打,后面花样百出,颇为热闹,不懂带军布阵的徽宗看了每次都龙颜大悦。

就是不认真训练士兵,最严重的错。

专搞花架子取悦主子,让他失去了战斗力。

金人的进攻下,宋军几十万大军,瞬间溃不成军,作为军事最高统帅之一的高俅,实在有点难辞其咎!人品中有一点还是值得今天的人倡导—知恩图报。

曾受到苏东坡的引荐,历史上的高俅。

即使蔡京等人在迫害苏东坡及其家人,作为一朝为官的高俅依然伸出援助之手"不忘,史载。

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能够在朝中为刘说好话,也不忘刘仲武在边关对他提携。

更是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担任大将,从而成绩了一代名将。

世称张、韩、刘、岳。

称、、刘锜、并为名将。

不是一个党派的当时金兵渡过黄河,不能把高俅与蔡京、童贯等六贼等相提并论。

徽宗仓皇出逃南下,来到泗州这个地方,蔡京、童贯等竟然不让高俅护送皇帝了独留下了高俅,因为他不是一个利益集团的高俅没有参与征讨军,和的蔡京、童贯相比。

也没有参与蔡京、童贯等联金灭辽的错误决策。

关于高俅的记载不多,历史上评价也是含糊不清。

这说明高俅还算不上罪大恶极,还没有资格享受遗臭万年的那份荣光1126年病死于开封,高俅。

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公。

曾经说过:盖不写高俅,金圣叹在评水浒时。

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于是众口铄金高俅在小说水浒传中扮个丑角,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受过,也就不足为怪了。

随机文章商朝地图【全图高清版】杨门女将:一段美丽的“假历史”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亚特兰蒂斯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建造海底城市文明远超人类(幻想)平行宇宙理论,平行宇宙的存在的例子(平行空间真实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历史上风流皇帝乾隆与神厨张东官的传奇故事

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巡幸江南。

这一次南下,乾隆住进了苏州织造普福家中。

普福难得有亲近的机会,又深知乾隆热衷南菜,当然吩咐自家厨师拿出看家本事,将最拿手的美味佳肴献上。

一日,在晚膳筵席上,有几道菜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他指着菜品说:“这个,这个,还有这个,这几个菜朕在宫里都尝过,可是爱卿家的这几个菜,远超御厨水准,朕很喜欢,是何人所作?” 普福赶忙答道:“禀万岁爷,是微臣家中小厨张东官,此人在做菜方面,确有一些可取之处。

” 乾隆顿时来了兴趣,“把他叫过来,朕想见见。

” 普福赶紧打发人前去传张东官,结果下人跑出去没一会儿又慌慌张张地回来了,向普福耳语几句,普福马上神色大变。

一向精明的乾隆觉察事有蹊跷,便问那下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下人赶忙叩头,地禀告:“张东官在厨房和监事公公打起来了,现正在对峙。

” 原来,皇帝南巡期间,每到一处,饮食都由地方官员负责办理。

为避免闪失或不周到的地方,皇帝会安排身边的心腹在厨房监事。

而今,自家的厨子居然打了皇帝身边的人,难怪普福惊得。

乾隆听完后,笑道:“此人有点意思,就说朕想见见他,你去把他叫来。

” 下人赶忙跑去传话,不一会儿,一个厨子打扮的中年人进来,磕头跪拜。

乾隆料想,此人必是张东官,看他眉目机灵却不乏正直,神态自若又不失礼数,不像是欺人之人,便问道:“你可是张东官?为何打了监事的人?” 张东官答道:“回万岁爷的话,是这么回事,小厨为万岁爷进献精烤鲫鱼,那人却因鱼未去鳞不许进,可小厨进的就是不除磷的鲫鱼,争执许久,小厨见鱼温已退,成味大减,这还怎么进膳,心中火气上涌,一怒之下便甩了那人一记耳刮子。

” 乾隆听完哈哈大笑道:“南食之事,朕也,鲫鱼制时不可除鳞,确实如此,你做得没错。

” 乾隆心想,张东官这个人菜做得好,关键是他履行“菜品大于天”的专业操守,果然是个好厨子,可堪留用。

于是乾隆返回北京时,将张东官带回,并安排在长芦盐政西宁家里住。

从此,乾隆帝每日膳单中,打头菜的必是署名张东官。

他出行、避暑山庄,抑或巡幸各地,也须由张东官为其备膳食。

其实,皇帝宠幸一两个民间厨子本无可厚非,何况乾隆又是一位热衷美食、极富生活气息的皇帝。

只是人们实在很难想象,皇帝与厨子这次偶然的邂逅居然改变了“满汉全席”的命运,而这位看似平常的小厨,后来居然成为了“满汉全席”革新发展的直接掌勺者。

二 那个享誉世界的集中华料理大成的“满汉全席”,本始于朝。

清朝入关以来,在宫廷里举办宴会按惯例会分为满席和汉席。

在宫廷饮食上,一直以满食为尊,每逢宫廷宴席自然也是满席唱主角。

后来,虽然也逐渐开始为官员设立汉席,但是宫廷传统认为,汉食地位卑微,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与满菜同堂出现,只得另地安排。

至于皇上,饮食更加是以满菜为主。

然而康熙偏偏是一个极其钟爱汉文化的皇帝,他学汉语、写汉字、祭拜孔庙,对于汉人的诗书文章更是爱不释手,此外,他尤其喜好汉族的菜品料理。

说起康熙汉菜情结的渊源,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爷爷曹寅。

曹寅16岁入宫,做康熙的御前侍卫,时年康熙不过20,两人年岁相当,情谊颇深,名为君臣,实为发小。

后来,曹寅出任江宁织造,康熙每逢南下,都会在江宁织造府住上一段时日,曹寅自然拿出江南看家料理招待皇上,如此一来,康熙对于汉菜便渐渐喜欢上了。

康熙二十三年元旦节的宴会上,康熙帝首开先河,命人将满席与汉席摆放在一起,满席以烤全猪和火锅为主菜,汉菜则以燕窝、鲍鱼、鱼翅、熊掌等珍稀食材为最重要的主打。

后来每年元旦节,满汉同堂用餐也就渐渐成了惯例,这便是“满汉全席”的雏形。

只是康熙一朝虽然将满菜和汉菜破天荒地放到了一起,但终究没有打破满汉菜系的门阀之别,满菜与汉菜只是并列而立,依然是泾渭分明。

康熙帝之后继位的帝是一位严肃、稍欠生活情趣的皇帝,对于饮食等享乐事宜一向不太上心,“满汉全席”在整个雍正朝几乎销声匿迹。

都说隔代相像,康熙的乾隆是一位热爱美食更甚于祖父的皇帝,他不仅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大搞千叟宴,“满汉全席”到了乾隆朝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与发展。

三 一日,又到晚膳时分,乾隆刚一落座,就闻到一股醇香浓郁的奇妙肉香,他赶忙问旁边伺候的太监:“今儿御厨房又准备了什么新菜?” 太监答道:“回万岁爷,是张东官献了一道新研制的煮肉,请万岁爷品尝。

” 乾隆命人将这道煮肉移到面前,只见汤色红亮厚重,中间码着整齐的猪五花肉,乾隆用勺子舀起了一块尝了一口,只觉肥肉香甜软糯而不油腻,瘦肉酥烂入味而不发柴,汤头鲜美、余味延长,整道菜一种难以形容的醇厚香味。

乾隆不禁啧啧赞叹,吃了好一会儿,乾隆才传张东官问询:“这肉你是怎么做的?” 张东官答道:“启禀万岁爷,小厨用老汤,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寇仁、肉桂等九味香料,调出奇香浓汤,又将上好猪五花肉置于其中,慢火煨制而成。

这九味香料依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节气,按照不同的数量配制,让万岁爷一年四季皆可食用。

” 乾隆感叹道:“果然妙绝,张东官,你总是能让朕尝到出乎意料的美食。

对了,这菜叫什么名字?” 张东官答道:“还未取名。

” 乾隆说:“你是苏州人,这道菜就取名‘苏造肉’吧!” “苏造肉”从此声名大噪,后来流入民间。

因穷人吃不起猪肉,便将原菜中的猪五花肉改成了便宜的猪内脏,煮出来的猪肚猪肠同样酥烂醇香,再加入面粉烙成的火烧同煮,便成了北京的一道名小吃“卤煮火烧”。

除“苏造肉”之外,张东官还将此法加以延伸扩展,创造出了“苏造鸡”、“苏造肘子”等系列特色菜。

除了推陈出新,张东官还特别擅长旧菜新做。

他将猪里脊肉切成樱桃形状,再用江南独有的糖醋制法加以炮制,就做成了外酥里嫩、酸甜开胃的“糖醋樱桃肉”,这道菜乾隆非常钟爱。

后来传入民间,由于民间厨子难以还原张东官的精妙刀工,只能改用造型简单的里脊肉条,制成流传至今的“糖醋里脊”。

张东官善于揣测迎合乾隆口味和心思,因而他总能得到乾隆的欢心。

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六年,皇帝出巡山东,张东官进菜四品,其中有一道“冬笋炒鸡”,很合皇帝的口味,吃过之后,乾隆赏给张东官一两重的银锞二个。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到九月,乾隆帝两次出巡盛京,传张东官随营供膳,七月二十二日,张东官做了一品“猪都缩砂陷煎馄钝”,晚膳又做了“鸡丝肉丝油煸白菜”、“燕窝肥鸡丝”、“猪肉陷煎粘团”,尤称旨意,又赏银二两。

四 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张东官正式入宫做了御厨,官居七品。

乾隆帝非常器重张东官,终于给他安排了一个艰难异常却意义重大的任务:主持改进从康熙朝传下来的宫廷传统大宴“满汉全席”。

看似难以完成的工作,张东官凭借惊天的天赋和创意,不负期望,终于打通了满汉料理的隔阂,完成了真正意义上融汇满汉烹饪精华的“满汉全席”。

他调整席面,开发新菜,使之更加满汉俱全而不失各自的风骨,不仅将自己独创的苏造肉等十余种新菜品巧妙地安插进席面,还将“满汉全席”的标准菜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108道之多,更将自己擅长的南菜精工细作的烹饪方法引入满汉全席的制作过程,使之精巧绝伦。

满人生性豪放,这点在饮食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入关之前,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宴会时大家席地而坐,将煮熟的肉类分而食之。

如果遇上隆重的节日,就将整猪、整羊等端上席面,这种习俗在他们入关之后保留了下来。

皇家宴席自然要上烤全猪,然而宫中满族老臣不少,牙口不利索,烤肉又不易嚼烂,可是皇上赏赐的宴怎敢不吃。

于是,乾隆每次宴会上,看到一群老臣吃得,,也觉得很煞风景,于是张东官另辟蹊径,使出南菜中上蒸笼小火煨的功夫,做出了蒸烤结合的烤全猪,不仅保留了烤肉原本焦香粗犷的风味,还非常好嚼。

张东官大胆地打破满菜汉菜的明确界限,将满菜与鲁菜等合并为“北菜”,江南菜、粤菜并称为“南菜”,从此菜品只分南北,无谓满汉。

满汉全席108道菜品分为54道北菜(12道传统满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和54道南菜(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广东菜),宴席根据场合不同,具体选择也有所调整,流传至今的有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百宴、时令宴等六套席面,总的菜品数目更远在108道之上。

五 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二,北京城正是、的时节。

暮色降临,紫禁城的一角炊烟袅袅,洋溢着一股奇香和温暖。

温热的菜香逐步飘逸至乾清宫,皇帝的晚膳开始了。

寝宫内,两位须发花白的老人相对而处。

身穿龙袍的乾隆端坐于餐桌前,身着的服饰张东官长跪于地。

传菜的太监人到声到:“张东官进燕窝烩五香鸭子热锅一品、燕窝肥鸡雏野鸡热锅一品”,话音刚落,满室生香。

乾隆帝细细品来,不觉点头默赞,过了一会儿,他对张东官说:“你这几品菜真是深得朕心,你年岁不小,别跪着了,坐着说话吧!” 一旁的太监赶忙搬来木椅,让张东官坐下。

乾隆帝继续说:“张东官,后年朕要效仿圣祖皇帝摆千叟宴,朕要你亲自主理你革新后的‘满汉全席’,你有意见吗?” 张东官一听到“满汉全席”,身子略微颤抖,犹豫片刻后答道:“回禀万岁爷,臣年事已高,操办大席只恐心有余而力不足,‘满汉全席’的菜品搭配和料理手法,臣已悉数传授给御膳房的厨子们,可保,还请万岁爷赐臣告老还乡。

” 乾隆没有回应,也没有抬头,只是继续品菜,偌大的寝宫内,只听得见乾隆细细的咀嚼声。

终于,乾隆轻轻地放下了筷子,掏出黄手帕擦了擦嘴,说:“张东官你这两品菜确实是天下无双,你先回去吧!”告老还乡一事却绝口不提。

张东官默然叩首,黯然丧去希望,退出了寝宫。

第二年,乾隆帝第六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南巡,70多岁的张东官照旧随营供膳。

这一次,乾隆顾念他年岁已高加之有腿疼的毛病,特恩准他骑马随行,等走到苏州灵岩寺行宫时,经、福隆安向苏州织造下旨:膳房做膳,苏州厨役张东官因年迈,腰腿疼痛,不能随往应艺,万岁爷驾幸苏州之日,就让张东官家去,不用随往杭州,回銮之时,亦不必叫张随往京去。

张东官终于实现了自己老来还乡的夙愿。

乾隆皇帝能对一个厨师做到善始善终,也算是对这位神厨20年来尽心伺候最好的回报。

张东官回家后,乾隆帝又下旨:“苏州织造府另选精壮苏州厨役一二名,给御膳房做膳。

”由此可见,乾隆帝对苏州厨师情有独钟。

乾隆之后,清王朝逐渐走向没落,“满汉全席”在宫廷中的流传趋于式微,与此同时,这种向来只能供满清贵族享用的饕餮大餐也渐渐流传民间,走向了发展更加广大的天地。

而今,“满汉全席”更是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中最博大深厚的部分,不断发扬光大。

随机文章关于成吉思汗长子尤赤的身世之谜宝马工厂遭搜查事件,为调查尾气排放操纵事件(总部被查)亚马逊雨林在哪个国家,横穿8个国家/巴西森林面积最大占60%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清热解毒消暑解渴/孕妇和阳虚者禁用无花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增强大抗力预防癌症(腹泻者禁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历史成语故事汇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