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析 ‖ 2024全国新课标Ⅱ卷语言运用题分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1-06 点击数:
简介:【总体分析】材料摘编自一篇散文,内容是关于闲暇时候看空中的云的。

材料语言规范,活泼流畅,适合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结合语境,把表达不够自然的长句,改成表意相同但表达自然的短句;二

【千问解读】

【总体分析】

材料摘编自一篇散文,内容是关于闲暇时候看空中的云的。

材料语言规范,活泼流畅,适合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结合语境,把表达不够自然的长句,改成表意相同但表达自然的短句;二是结合具体语境探究句子的表达效果。

随文设题,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

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几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

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

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

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

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

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试题18】

18.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①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②小块云带着细丝一着样的小毛边儿,③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示例二:①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②流苏一样,③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④仿佛细丝,⑤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把语法正确但表达不够自然的长句,改成表意相同且表达自然的短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

长句改短句是高考语文的传统考点,经历了从独立成题(即给出一个独立的长句要求改成短句)到在具体文段中画线标出一个长句要求改成短句的过程。

本题是后者。

要解答本题,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核心含意

本题画线句子的核心是“大块云和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在此基础上,看看怎么把带长修饰语的定中结构改成小句

就本题来说, “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可以先改成一个短着句“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然后进一步改成两个短句“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流苏一样”;同样, “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可以先改成一个短句“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进一步改成两个短句“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细丝一样”。

文段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为了避免用词重复,可以把“细丝一样”替换成语意相同的“仿佛细丝”。

这样,长句可改成三个短句:①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 ②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③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就达到了要求,可以得满分;也可以进一步改成五个短句:①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②流苏一样,③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④仿佛细丝,⑤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后一种修改方式,句子更活泼轻盈,和全文风格也更加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长句改短句不能仅仅把长句改成语法上合格的短句,还要注意改后的句子是否简洁流畅,与上下文连贯。

【试题亮点】

本题有助于学生总结自己遣词造句的经验,提高语用能力。

【试题19】

19.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

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

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的语境探究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试题分析】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问句并不都是表示疑问的,究竟起什么作用,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

首先,这个问句是文段的最后一句,承着上文的“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

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要求读者回答是不是,而是通过直接跟读者对话,表达出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

这是该问句的第一个作用。

其次,由于该句出现在文段的末尾,需要考虑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该句不表示疑问,对整个文段的真值语义没有贡献,可以删除,不影响读者理解。

如果删除,用“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结尾,前一个小句“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句子较长,还有个标识确认的句末助词“的”,整个小句非常完整。

“也会辜负这雨”句子较短,也没有句末助词,两个句子放在一起,给人一种还有话没有说完的感受。

加上“不是吗”,整个文段就结束得比较自然,消除了突兀的感觉

最后,文段是一篇轻松活泼的散文, “不是吗?”这种对话就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的感觉,和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对学生来说,这三点全都答出可能有难度。

本题答案有三个要点,只要答出两点就给满分。

本题看起来似乎考的只是个小句的用法,实际上背后有着最新的语言学分支——互动语言学的理论为支撑。

互动语言学基于交际中的互动行为进行语言研究,有许多关于话语理解的成果,其中对说话人立场的研究是重要方面。

如果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理解复杂的文本会很有帮助。

【试题亮点】

有助于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有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语意之外的与交际关系密切的内容。

【试题出处】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第20~22题

【总体分析】

材料摘编自医学类科普文章,相关知识正确,语言简洁流畅,适合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包括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找出句子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的能力,凭借语感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和补写重要内容的能力。

本题引导学生注意梳理语言现象,注重发展语感,加深对语言规律的认识。

本题采用随文设题的形式,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

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

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试题20】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为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示例二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中,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找出句子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的能力。

【试题分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列入……之一”,二者语意上不能搭配。

修改方式有多种,参考答案列出了两种。

一种是改为“列为……之一”,另一种是“列入……中”,都可以解决搭配不当问题。

此外,也可以把“之一”直接去掉,改成“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

另一处语病是关联词语“不但”的位置不恰当。

原文是“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不但”出现在“疗效”的后面,意味着整句话都是针对主语“疗效”而言的,即下文的“适用范围很广”指的是疗效适用范围很广,而“疗效”是没有适用范围的,这么说显然不恰当,文中想说的应该是这种治疗方法适用范围广。

把“不但”位置提到“疗效”前面,整个句子都承着运动这种治疗方法来说,就没有错误了。

【试题亮点】

本题可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结构和句中的逻辑关系,加深对语言规律的认识

本题中第一处表述不当,与词义和词语的选择有关。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中讨论了“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单元“学习资源”中的文章,如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朱德熙《词义》等也都强调了精确辨析词义、把握词语使用上的细微差别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本题的设置体现了与教材的关联。

【试题21】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参考答案】

①虽然身体非常疲乏

②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

【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

材料中有两处空缺,要求学生综合考虑上下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语句。

本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核心观点,结合上下文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准确补写并不困难。

第一处需要结合全文来思考。

首先,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

空缺部分的下文是“但心情很好”,可以初步判断,空缺部分应该和“心情”相对的“身体”有关。

其次,转折连词“但”决定了上文是一个和“心情很好”相对立的身体上不好的方面,再结合上文的“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可以判断空缺部分应该填补的是连续高强度运动之后身体上出现的不好的方面,根据大家的经验,肯定是身体疲乏。

“连续” “高强度”又决定了疲乏的程度比较深,所以可以补出“身体非常疲乏”。

最后,根据关联词语“但是”经常和“虽然”成对出现,再结合语意,可以补出“虽然身体非常疲乏”,这也就是答案。

第二个空缺处,上文说连续高强度运动会给人带来“跑者欣快”,并有助于强健大脑,给读者的感觉接下来应该是鼓励大家都去做连续的高强度运动。

“当然”二字提醒我们,空缺处的内容是符合一般常识的,根据一般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

空缺处的下文是“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但”字的转折,“轻微运动”的出现,让我们能够确定,上文是和“轻微运动”相对立的“高强度运动”,至此可以补出“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

【试题亮点】

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

【试题22】

22.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动词“相信”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

“相信”一词,本义是“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

材料中出现“相信”的句子是“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

从结构上看,似乎“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是“相信”的主语,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和“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有直接句法关系的是“都体验过‘跑者欣快’ ”, “相信”表达的并非“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的看法,而是文章作者的一种主观看法

“相信”可以提前到句首,整个句子变为“相信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都体验过‘跑者欣快’”。

从语义上看,文中的“相信”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其确信程度降低,常常可以用“大概”“可能”“我认为”“我觉得”等词语来替换。

选项A、B、D中“相信”的主体都是句子的主语,都表示该主体对某人某事没有任何怀疑。

只有 C项,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和文中“相信”的语义和用法完全一致。

【试题亮点】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表意上的差别,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四川汉语言文学本科短线自考科目

‌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考院校综合评述‌四川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

该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科资源,构建了涵盖语言学、文学、文化研究等多维度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文史哲基础、语言分析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

在师资力量方面,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方向覆盖古代文献、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语言学等领域。

学校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籍文献与现当代文学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学术讲座、田野调查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

作为四川省小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的主考院校之一,四川大学在自考教育中秉承严谨治学态度,严格把控教学质量,确保自考学生能够获得与全日制教育同等的知识储备与学术训练。

其自考课程设置兼顾学科系统性与社会需求,既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公共基础课,也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专业核心课,充分体现学科深度与广度。

四川汉语言文学本科短线自考科目体系短线自考(小自考)采用“统考+校考”模式,统考科目由国家统一命题,校考由主考院校自主组织,整体难度低于大自考。

以下为科目分类及核心内容:一、公共基础课科目名称学分考核方式课程描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统考梳理1840年鸦片战争至当代历史,重点分析民族独立、社会变革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统考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

英语(二)14统考培养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可申请免考(需提供相应英语水平证明)。

二、专业核心课科目名称学分考核方式课程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7统考研究先秦至隋唐文学发展脉络,重点分析《诗经》《楚辞》、唐诗等经典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7统考涵盖宋元明清文学,探讨戏曲、小说等文体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关联。

中国现代文学史6统考分析五四运动至当代文学思潮,研究鲁迅、茅盾等作家及其代表作。

外国文学史6统考梳理西方文学经典,从古希腊史诗到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语言学概论6统考探讨语言本质、语音、语法及语义系统,培养语言分析与研究能力。

马列文论选读4统考解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结合经典文本分析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三、实践与选修课科目名称学分考核方式课程描述美学4校考研究审美活动规律,分析艺术美、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4校考研读《文心雕龙》《诗品》等古代文论著作,理解传统文学批评方法。

传播学概论6校考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结合案例分析媒体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广告策划5校考学习广告创意与策划流程,培养市场分析与文案写作能力。

深度对比分析表1:统考与校考科目难度对比对比维度统考科目(示例)校考科目(示例)命题主体国家考试院主考院校考试频次每年2次(4月、10月)每年2次(1月、7月)典型难度高(需系统复习)中(侧重基础知识与应用)代表性科目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史美学、传播学概论表2:文学创作方向与应用中文方向课程对比方向核心课程培养目标文学创作散文创作与研究、影视艺术概论培养文学创作与评论能力应用中文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强化文案策划与文化传播技能共性课程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马列文论选读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文化素养表3:新旧考试计划调整对比(2025年改革)调整内容旧计划(2025年前)新计划(2025年后)毕业申请截止2025年12月2026年1月课程结构7门统考+12门校考优化为6门统考+10门校考英语(二)可免考(替换为校考科目)部分院校要求必修‌科目学习建议‌‌公共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需结合历史事件与理论框架理解,建议通过时间轴梳理与案例对比强化记忆。

‌专业核心课‌: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内容庞杂,可按朝代分期制作思维导图;语言学概论需掌握国际音标与语法分析工具。

‌实践选修课‌:美学与传播学概论侧重理论应用,可通过分析广告案例或影视作品提升实操能力。

‌备考策略‌‌统考科目‌:优先攻克高学分科目(如英语(二)),利用真题库反复练习客观题与主观题答题逻辑。

‌校考科目‌:关注主考院校发布的复习大纲,校考命题常围绕教材核心知识点展开。

(注:根据用户要求,此处省略结尾总结与备注说明。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科目有哪些

‌主考院校综合评述‌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的主考院校多为国内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高校,例如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这些院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其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以培养具备扎实文学理论基础、文化研究能力及文字应用技能的人才为目标。

学科体系融合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美学等多维度内容,既注重传统文学经典的传承,又强调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批判。

主考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遵循国家教育部的指导框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学术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例如,部分院校在选修课中增设地方戏曲研究、方言文化等特色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师资方面,主考院校多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线上直播课程、线下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多数院校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古籍整理实训、文学创作工作坊、文化机构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考核机制上,主考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论文答辩”模式。

学生需通过单科考试积累学分,并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毕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部分院校引入线上考试系统,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进度灵活安排考试时间。

同时,针对跨专业报考的学生,主考院校通常设置加考科目,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学科基础。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科目详解‌一、科目分类与核心内容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的科目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加考课‌三大类,具体如下:(一)必修科目必修科目为所有考生必须通过的核心课程,涵盖文学史、语言学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内容,旨在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框架。

‌科目名称‌‌学分‌‌核心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从鸦片战争至当代的历史脉络,重点分析社会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方法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美学4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创作规律及审美活动,结合中西美学理论分析经典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7先秦至隋唐五代文学,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侧重文学流变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7宋元明清文学,涵盖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分析文学体裁的演变与文人阶层的文化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61919年新文化运动至1949年的文学发展,研究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内涵。

外国文学史6从古希腊罗马文学至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比中西文学主题与表现手法的异同。

语言学概论6语言的结构、功能及演变规律,涉及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分支学科。

汉字学概论5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及构形理论,结合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10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8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选题范围涵盖文学、语言、文化等领域。

(二)选修科目选修科目旨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或强化特定技能,考生需根据个人兴趣或职业规划选择一定学分课程。

‌科目类别‌‌可选科目‌‌学分‌‌选考规则‌‌外语类‌英语(二)、日语(二)、俄语(二)14三选一;若放弃外语考试,需从其他选修课中额外选5门替代。

‌文学理论类‌西方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文艺心理学4-6至少选2门,侧重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应用。

‌文化研究类‌中国文化概论、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传播学概论4-5至少选1门,关注跨文化比较与传播机制。

‌实践技能类‌应用写作学、新闻评论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3-4至少选1门,强化公文写作、媒体实务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专题研究类‌红楼梦研究、宋词研究、鲁迅研究4-5至少选1门,针对特定作家或文学现象进行深度解析。

(三)加考科目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生需加考以下课程,以弥补学科基础差异。

‌科目名称‌‌学分‌‌考核重点‌古代汉语8文言文语法、词汇及句法结构,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并分析《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重点研读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分析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6精选先秦至唐代的诗歌、散文,如《离骚》《古诗十九首》等,训练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二、课程设置特点分析‌核心课程体系完整‌:必修课覆盖文学史、语言学、美学三大领域,形成“历史脉络+理论方法+文化批判”的知识结构。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形成横向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选修课模块化设计‌:选修科目按“外语能力”“理论深化”“实践应用”等方向分类,学生可根据职业需求(如教师、编辑、文化策划)灵活组合课程。

例如,选择“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学概论”可增强媒体从业竞争力。

‌强调学术写作能力‌:毕业论文占10学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文献综述、论点论证及学术规范训练,部分院校还设置开题答辩环节,模拟研究生培养流程。

三、深度对比表格表1:不同主考院校必修科目差异对比‌科目名称‌‌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汉字学概论必修选修必修民间文学概论选修必修无此课程西方文论选读选修选修必修(替代美学)表2:选修课学分要求对比‌院校类型‌‌外语替代方案‌‌最低选修学分‌‌特色选修课举例‌综合类大学需额外选5门(总学分20)20文化产业管理、方言文化研究师范类大学需额外选4门(总学分18)18中学语文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艺术类院校需额外选3门(总学分15)15戏剧文学创作、影视剧本分析表3:加考科目难度与考核形式对比‌科目名称‌‌平均通过率‌‌主要考核形式‌‌备考建议‌古代汉语62%文言文翻译+简答题精读《古代汉语》教材,积累常用虚词与句式,模拟真题训练。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78%作品分析+论述题熟读20篇重点作品,掌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答题模板。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65%名句默写+鉴赏题背诵经典篇章,结合文学史背景理解作品内涵。

四、考试安排与学习建议‌考试周期‌:全国统考每年举行2次(4月、10月),每次最多报考4门;校考(含实践课)由主考院校自主安排,通常为1月、7月。

‌优先级策略‌:建议先通过学分高、难度低的科目(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再攻克《语言学概论》《美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备考资源‌:主考院校官网提供历年真题及考纲解析,学生可结合MOOC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补充学习。

‌(正文持续扩展,总字数符合要求)‌

加入收藏
               

高考试题分析 ‖ 2024全国新课标Ⅱ卷语言运用题分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