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战的时候到底死了多少人呢?哪个国家的死亡人数又是最多的?实际上一战非常的残酷,战场弥漫到了整个欧洲大陆。
德国作为侵略一方最终战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谁有能想到没过多久德国又卷土重来挑起了二战,二战结束后德国算是被彻底改造了。
一起来看看一战
【千问百科解读】
一战结束后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虽然一战没有二战那么惨烈,但参与人数和死亡人数也非常惊人了。
那一战的时候到底死了多少人呢?哪个国家的死亡人数又是最多的?实际上一战非常的残酷,战场弥漫到了整个欧洲大陆。
德国作为侵略一方最终战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谁有能想到没过多久德国又卷土重来挑起了二战,二战结束后德国算是被彻底改造了。
一起来看看一战的时候,到底给全世界带来了哪些灾难。
当萨拉热窝的枪声于1914年6月28日响起时,按人类历史以往的标准,欧洲列强各国的常备军人数已经是空前庞大,武器装备更是前所未有的精良且威力强大。
而近代化的社会结构,也为彻底动员整个国家、社会、民族全部投入一场残酷的战争,创造了可能。
人类即将开始彼此间的大屠杀,可各国民众,尤其是德国人,却兴高采烈。
按照德国参谋总部原定计划,战争开始后本该逮捕所有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等“帝国的敌人”。
可这个计划取消了,因为社会主义者、高级知识分子、各色左派,都跳出来标榜爱国,支持战争。
德国报摊的明信片上印满了浮夸的口号,如“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等。
德国大众相信,战争将在1914年的圣诞节之前结束。
可是战争并没有在1914年的圣诞节结束,直至1917年依然看不到结局……无数人惨死于田野、战壕,然后无人过问的腐烂发臭变成白骨累累。
为了填补这些死人留下的战斗岗位,各国都进行了更为彻底的军事动员,把越来越多人送往战场。
协约国动员了4500万人;同盟国动员了2500万人。
其中,俄国动员1580万人;英国动员570万人(不含殖民地);法国790万人(不含殖民地);德国1100万人;奥匈帝国900万人。
人类自古以来的战争,除非持续时间特别漫长,否则大都以战前或者战争初期动员起来的固有军队为主干。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时补充的兵员要比战前基干军队多上很多倍。
以至于需要把一个大国一半左右的男性送上战场。
古来所盛行的雇佣兵或特定社会阶层和集团才当兵的限制也被彻底打破,战争的全民性质变得空前突出。
为了把动员出来的士兵杀光,就需要更多的武器弹药和战争物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主要列强(法、英、俄、意、美、德),共有1620万支步枪、24652挺轻重机枪、24857门火炮、1425架飞机、100亿发子弹(不含意、美)和2660万发炮弹。
战争开始后,人们发现武器弹药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预期。
普法战争期间,德军一支步枪配备200发子弹(包括士兵随身携带,以及从营到军的携带量),6个月战斗中实际平均消耗56发。
1914年,德军每支步枪携带280发子弹,几个星期内就打光了。
为了提高杀人效率,就需要更好更先进的武器。
法国空军在1914年共有134架战斗机,1918年达到11500架。
美国空军在战争初期有55架飞机,战争尾声达到2600架。
残酷的化学战也登场了。
1918年4月,德军向英国军队发射了25万发“黄色十字”化学炮弹。
法英美德四国因毒气弹造成的伤亡多达50万人。
杀人越来越多,武器弹药的消耗越来越大,需求量也就直线上升。
战争期间,各国又新生产了2800万支步枪、100万挺轻重机枪、15万门火炮、477亿发子弹、超过10亿发炮弹、18.2万架飞机、9200辆坦克。
武器威力的增大使伤亡比例发生了极大变化。
以往战争中,炮火杀伤占总伤亡的20%左右。
而一战期间这一比例提高到75%,机枪和步枪另外造成了伤亡的15%-20%。
这意味着战争中人的体力所起的作用已退居次要,火力和科技起到了主要作用。
与之相应的是,战争变得越来越昂贵,对资源的消耗也到了真正把一个国家及其大部分人民彻底榨干的程度,以至于胜利者都难以从战败者身上收回战争成本。
直接靠战争发财的时代结束了,即使胜利也要赔本的时代开始了。
要让士兵们有力气杀人,就要让他们吃饱穿暖。
战争期间,仅俄国军队就消耗了964万吨面粉、140万吨米、374万吨肉、51万吨脂肪、1127万吨饲料燕麦和大麦。
杀人需要士兵,士兵需要武器需要粮食,生产武器和粮食需要工人和农民,而工人和农民都被征入军队去杀人。
当空前庞大的人力资源被直接投入战场的同时,在后方,为战争所进行的生产所需要的人力也同样增加到空前程度。
以往战争那种只需要军人和部分工匠积极参与,而多数人民只是旁观者的时代,一去不返。
大部分成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战争服务。
为了解决前线与后方在人力资源上的矛盾,各国都想出了各种花样。
德国将军鲁登道夫在回忆录中承认,如果没有大量的俄国俘虏,德国就无法维持其农村生活。
与此同时,很多国家也把大量女性投入战争生产。
这为战后女性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死了这么多人、消耗了这么多财富。
究竟为了什么?对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和他的大臣以及将军们来说,战争的目的简单明了,那就是打败“腐朽的英法”,为德意志民族赢得复兴强盛、赢得阳光下的地盘,开疆拓土扬名立万。
要赢得胜利就需要凝聚人心,为此德国官方实施了严格的新闻检查,扣押失败消息、对一切胜利都大吹大擂。
但这些基于“德意志高于一切”狂热民族思想的自吹自擂,除了糊弄糊弄习惯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德国大众外,对外界几乎毫无说服力。
可德国大众也变得越来越不好糊弄了,即使最蠢的人也无法忽视下列事实:无论官方宣传多么天花乱坠,预期中很快就能到来的胜利已变得遥遥无期;军队的伤亡大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以至于多数家庭都为之作出牺牲;经济封锁下,民众缺吃少穿,爱国主义逐渐败给了营养不良;抱着中世纪般骑士情结和各种浪漫幻想参战的年轻士兵,在连天炮火下、在无情的机枪扫射下、在漫天遍野的毒气迷雾中、在填满了人血人肉把耗子喂得饱饱的肮脏战壕里、目睹了真正的人间地狱;吃穿不足的士兵们,越来越仇视吃饱喝足的军官、官僚、贵族;据说是为了反对“残暴俄国”的战争,却使德国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多。
英国、法国、日本、中国,甚至美国也逐渐转向敌对。
罗马尼亚外交官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人类为了活得更好而创造财富,将社会发展到了近代化水准;又为了据说能带来更好生活的战争而利用近代化社会结构把财富和人力都投入战争;可战争带来的牺牲越来越大而预期的好日子却连影子都看不到。
各国社会都动摇了。
士兵们开小差、逃亡、拒绝战斗,甚至暴动、兵变;工人则罢工、示威、游行、骚乱。
革命家们看到了机会,开始鼓吹“和平”、“面包”、“自由”、“打倒王权”。
战争带来的苦难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在那些专制国家内蔓延得尤其迅猛。
沙皇俄国崩溃了,可是和平并未降临。
德国人则觉得他们的机会来了。
两线作战的危机似乎终于被克服了。
德国民族主义左派所鼓吹的“反对俄国专制”的战争目标消失了,协约国可以更旗帜鲜明标榜反对德国专制主义;尽管一些德国民族左派又开始鼓吹德俄合作的广阔前景,可曾得到德国资金支持的俄国革命,却又反过头来助长和支持了德国内部革命火势的扩大。
德国将军们把熄灭这烈焰的希望寄托于军事胜利,可经过1918年的几轮较量,将军们终于明白已不可能取胜,转而向协约国求和,德国国内随即失控,海军造反、地方分裂,迫使将军们抛弃了他们曾吹捧为最伟大君主的威廉二世,接受了协约国开出的严苛停战条件。
1918年11月11日5时(法国时间),双方签署停战协定,6小时后生效。
10时59分,一个名叫亨利·尼古拉斯·冈瑟的美国士兵被德军开枪打死。
1分钟后,各国军队开始鸣放礼炮计101响,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据说在停战生效前6小时内,共有11000人被打死打伤,而最后一个死者尼古拉斯·冈瑟,虽然身为美国士兵,父母却都是德国移民的子女。
人类为一战付出了空前代价。
战后德国初步统计损失为:死亡161万人,负伤368万人,失踪77万。
合计606万。
后来经过修订的数字更高:177万军事人员死亡,连同负伤、被俘、失踪,损失总计714万人。
奥匈帝国损失了702万人,这个国家本身因为一战而消亡。
协约国方面,俄军的伤亡最为巨大,共有2254400人死亡、3749000人负伤、3343900人被俘。
这还不算随后内战带来的巨大伤亡。
血的代价没有使人类,尤其是德国人变得更聪明。
德国将军们很快忘记了是他们主动求和的事实,而沉迷于德军没有战败,只是败给了国内造反者(特别是犹太人)“背后一剑”的幻想。
于是希特勒建立起了绝对专制集权的纳粹制度,把犹太人送进焚尸炉,并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中顽固坚持不求和的立场直到这个国家及其军队被更彻底打败为止。
一战德国死了不到200万人,二战死了600多万。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本页面内容仅为信息发布,不作为任何招生依据,亦不构成任何报考建议。
如果您需要报名,请直接与学校联系,谨防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