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主要就是讲述了爱沙尼亚在二战期间的悲惨遭遇,在1944年苏联的战略反攻时期,裹挟于德国军队与苏联军队中的爱沙尼亚人,竟然是在自己的领土上开始互相残杀,
【千问百科解读】
近期有这一部叫做《1944》的,反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电影让很多人开着注意到了爱沙尼亚这个国家在二战期间所扮演的角色。
这部电影主要就是讲述了爱沙尼亚在二战期间的悲惨遭遇,在1944年苏联的战略反攻时期,裹挟于德国军队与苏联军队中的爱沙尼亚人,竟然是在自己的领土上开始互相残杀,沦为成了苏德战争的炮灰。
爱沙尼亚是一个东欧小国,人口只有130万左右,与南方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
在历史上,爱沙尼亚和东边苏联(俄罗斯)恩怨很深。
因此,二战期间,爱沙尼亚在被德军占领后,在纳粹的蛊惑下,不少爱沙尼亚人示德军为“解放者”,纷纷加入了德军,最终在武装党卫军中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
当然,同时期东边的苏联也没有放弃对反纳粹的宣传。
所以,也有相当一部分爱沙尼亚人加入了苏联红军,参加了卫国战争。
如此一来,在二战期间,爱沙尼亚人便形成了剧烈的意识形态分裂,为各自不同的阵营卖命。
所以,在爱沙尼亚的战场上,同为苏德两军中的爱沙尼亚人,都沦为了双方的炮灰,在自己的国土上兄弟相残。
其中,最悲剧的故事,就发生在《1944》这部电影所反映的1944年的坦能堡防线。
当时参战的苏德双方部队,大部分都是爱沙尼亚人。
坦能堡防线位于爱沙尼亚和苏联边界地区,在苏联的历史档案里是纳尔瓦战役的一个部分。
而苏军发起纳尔瓦战役,目的是旨在与德国争夺列宁格勒到纳尔瓦地区的控制权。
该地区是一条北部走廊,能继续向前抵达波兰,继而到达德国的北部地区。
于是,1944年的7月,以爱沙尼亚人为主的苏军部队向坦能堡防线发起进攻,重点就放在防线东部的三座山上。
这三座山分别是左翼的孤儿院山、中间的掷弹兵山和右翼的塔山。
其中,中间的掷弹兵山正是由爱沙尼亚党卫军驻守。
就这样,苏德双方的爱沙尼亚士兵就这样,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了惨烈的厮杀。
整个二战期间,爱沙尼亚一共损失了22万人,这已经相当于其战前人口的1/5。
而更悲剧的,由于苏联记恨爱沙尼亚人在二战期间与德军合作,所以,到了二战后期,爱沙尼亚遭到苏联严厉惩罚,苏军对塔林和纳尔瓦等爱沙尼亚城市,展开了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此外,在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苏联当局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
并且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苏联还调整了该加盟共和国的边界,把一部分领土转给了俄罗斯。
因此,某种程度上讲,爱沙尼亚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在二战中的处境,应该说是最为尴尬的存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本页面内容仅为信息发布,不作为任何招生依据,亦不构成任何报考建议。
如果您需要报名,请直接与学校联系,谨防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