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有着巨大的威力,所以苏联人便给它起名为“喀秋莎”。
然而事实上,在苏德战争中,德军同样拥有一款相同的火箭炮武器,不仅比苏军投入战场早,还在款式和打击精度上都比喀秋莎火
【千问百科解读】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与德国的装备,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是最受苏联士兵喜欢的远程打击装备之一。
正因为有着巨大的威力,所以苏联人便给它起名为“喀秋莎”。
然而事实上,在苏德战争中,德军同样拥有一款相同的火箭炮武器,不仅比苏军投入战场早,还在款式和打击精度上都比喀秋莎火箭炮优越。
那么,被德军士兵称为“管凤琴”的火箭炮,为什么没有“喀秋莎”名气大呢?
首先,德军火箭炮通常作为近战武器,不象喀秋莎那样用于炮火覆盖
德军对火箭炮的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
此时,一战后形成的装甲快速机动成为各国研究的首选,飞机抢夺制空权,航母争夺制海权,陆地上装甲打击成为新宠。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陆地作战,炮兵打击仍然占据着陆军的重要地位。
苏德战争前,德军研制的火箭炮用途主要放在轻便和便于机动上,因此,口径及炮弹的参数都控制在比较近的距离。
为了便于行军,德军常常马拉车拽,火箭炮成为战场上独特的一道风景。
1936年,德军火箭炮正式列编国防军部队,他们被统一了标志,酒红色的肩章和领章。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火箭炮部队,虽然只有100名军官、332名军士和1612名士兵组成,装备有484辆车。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扩编了这支队伍,将其变成7个营,配备有224门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全部配属给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用于进攻莫斯科方向。
虽然德军的火箭炮主要用于近战,但在苏德战争中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战时,德军火箭炮使用在摧毁斯大林防线的坚固堡垒上,为德军占领白俄罗斯立下头功;第二年,曼施坦因率领第11集团军进攻克里米亚,德军火箭炮又为他再下一城,苏军5个师的援军受到重创。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初始并没开发出火箭炮的用途,到了苏德战争中期,德军的闪击战受到制约,火箭炮的远程打击作用才逐渐被德军重视。
其次,德军闪击战以装甲快速机动为主,火箭炮仅作为支援力量
虽然德军的火箭炮研制比苏军早,但在苏德战争中却被边缘化了。
主要原因就是巴巴罗萨计划是将装甲打击作为首选,快速机动成为闪击战的核心。
而这一时期,德国的军事力量又各自为战,戈林对空军说了算,海军的作用在苏德战场用不上,在德军统帅部衷情于装甲打击效果时,陆军将领们却对传统炮兵非常感兴趣,一些一战过来的老将领对新生的火箭炮武器并不感冒。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防化部队需要一款发烟投射装置,德国工程师经过比对,发现火箭炮正好符合它的需求。
于是,德军火箭炮被“发烟弹投掷器”所替代,它所发射的炮弹也多用于特种部队的专用弹,如烟幕弹和特殊炸弹。
由于德军统帅部对火箭炮的作用没有足够重视,客观上也使这款利器没有很好的开发,战场上一度还成为负担。
与苏军保障充足和车辆众多不同,随着德军装甲部队在战场上的日益衰减,能够承担牵引火箭炮的车辆也捉襟见肘,德军火箭炮还由于炮弹缺乏而被丢弃不要。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的火箭炮在苏德战争前半段,基本上是作为一种支援力量存在,虽然体积小射程短,还占用部分兵力和车辆牵引,客观上,它的战斗力体现不出来,还平白增添许多负担。
再次,德国火箭军是在战场上逐步壮大的,喀秋莎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也许有人要问,苏军首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是在哪场战役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朱可夫在1939年与日本关东军对阵诺门罕时,使用炮火准备时就用到了喀秋莎。
而在苏芬战争时,苏军不仅试验了喀秋莎,还调去了两辆T34坦克做试验。
只不过,这两次战役,喀秋莎仅作为试验武器,到了苏德战争的奥尔沙战场,苏军才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投入火箭炮部队作战。
1941年7月14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前锋到达苏联重镇奥尔沙,由于奥尔沙火车站有为数不多的宽轨列车,马上成为德军重点守护的对象,德军不仅将后方物资紧急运往这里,希望通过宽轨列车送达前线。
可德军没想到,下午2点半,一阵突如其来的咆哮声如雷霆震耳般响起,瞬间密集的炮火就将奥尔沙火车站覆盖,德军的装载物资和车站上的宽轨列车全部葬身火海。
这次炮火覆盖,使德军统帅部惊奇地发现,原来火箭炮还有这么大的用途。
随着战场的扩大,苏军火箭炮使用也频繁,德军也缴获了一些喀秋莎进行研究,后来陆续也发明了德军自己的火箭炮系列,210、280、300、320毫米重型火箭炮陆续列装。
为了提高机动性,德军也组建了若干火箭炮团,火箭发射器也从马拉车拽变成了车载随发随走,这些都是向苏军学习而来的。
改装后的德军火箭炮装备被称为“希姆莱管凤琴”,简称管凤琴。
在1945年的阿登战役中,管凤琴火箭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美国大兵在登陆欧洲后第一次感受火箭炮的威力。
虽然德军经过改进的火箭炮精度高射程远,但在苏军强大的反攻面前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相反,苏军将其缴获后,不断修改喀秋莎火箭炮的参数,优势互补,终使喀秋莎成为二战以来苏军陆战的一款利器。
总结:德军火箭炮之所以没有苏军喀秋莎名气大,主要在于两军用途和发挥效能不同。
一方面,德军的火箭炮起步早,但把闪击战和快速机动放在首位,忽视了火箭炮的远程打击效果;另一方面,苏德战场是两国综合国力的消耗战,火箭炮又是消耗装备,苏军消耗得起,德军未必敢与之抗衡。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本页面内容仅为信息发布,不作为任何招生依据,亦不构成任何报考建议。
如果您需要报名,请直接与学校联系,谨防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