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婚姻是完全没有自由的吗?全都是父母之命吗?

时间:2022-02-26 01:32 来源:网络 作者: 菜叶
【千问百科解读】

  历史婚姻是完全没有自由的吗?全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本来倒也没有那么的绝对,下面小编就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的介绍。

  的确,古人跟现代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子女的婚姻往往都由父母一手包办了。

不少新人只能听从父母摆布,甚至还有所谓的“童养媳”,双方要到洞房才首次见面。

本来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作者看来是不准确的。

以宋朝为例,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是父母包办儿女婚姻的意思。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本来这指一场婚姻的缔结,由媒人为中介,然后父母出面。

一对新人对于自已的人生婚姻大事,当然具有一定自主权,绝不是全然由父母说了算。

还是以宋代为例,经过媒人说亲之后,双方成婚之前,有一个相亲的程序。

“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亭中,两亲相见,谓之相亲”。

图片.png


  男方以酒四杯,女方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

如新人中意,则以金钗插于冠髯中,名曰“插钗如意”。

如不中意,则送绸缎两匹,谓之压惊,则婚事不不成。

如果中意了,那么便可以跟媒人商量,议定各种礼节,往女家报定。

这个相亲的过程是比较有自主性的,如果彼此看对眼了,则男方给女方插上金叉。

  如果没谈拢,则男方送上两匹绸缎给女方,以表歉意。

宋代也有不少人提倡自由恋爱。

宋话本《间樊幔多恬周胜仙》就讲述了一个“女追男”的凄美故事:汴梁有一个十五少女,叫作周胜仙,一日正好在茶楼遇见了使她一见倾心的人范二郎。

两人“四目相视,俱各有情”。

  周胜先寻思道:若是能嫁给这样的如意郎君,那该多好,今日如果错过了,下回去哪儿找这样的机会?于是周胜仙主动向范二郎表示:我还是个未出阁的女子。

周胜先的举动可谓是前所未有。

宋代小说《青琐高议》中有一个“男追女”的故事:汴梁人周默,对邻居一位秀才的二十岁妻子孙氏一见钟情,展开猛烈攻势,接连写了几封情书。

  孙氏对周默似也有情意,但既已婚嫁,便严词拒绝了周的追求。

后来周默宦游,写信告诉孙氏:愿终身不娶,等婚,两人终结成秦晋之好。

孙氏是嫁过三次的妇人,但周默以及彼时社会,都没有对她有什么歧视。

宋代社会之开放,可见一斑。

  不少读者们可能还有一个刻板的印象,认为历史妻子对丈夫要举案齐眉,要正襟危坐。

还认为夫妻之间在别人面前不能有亲热的举动,否则便不合礼教。

本来在宋代,小夫妻之间表现出亲亲热热,是非常正常的。

就连宋代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有个场景;“孙羊正店”大门前,有一对小夫正在买花。

图片.png

  小娇妻亲昵地将她的胳膊搭到丈夫的肩膀上,跟现代的小情侣没有分别。

另有一首宋代民间女子写的诗词为证:“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小夫妻出门看花灯,是手牵着手的。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都能明白了吧,古人并不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也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