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培训心得(语文课读讲落地)
【千问解读】
6月中旬,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川师附小)举行“不同文体背景下,致力于学生言语经历的语文课堂研究”为主题的语文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汇报展示语文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本次语文专题研讨活动分为课堂教学展示和专家点评两个版块,川师附小的龚科、雷敏、叶靖三位优秀老师分别执教低、中、高段学生,开展不同文体下读讲相结合的语文课堂。
活动邀请到多位语文教育专家莅临现场指导,专家们对三位教师精妙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背后体现的文体意识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小语学文会名誉会长廖惠渝老师;原四川省教科所资深教研员许双全老师;成都市特级教师、锦江区进修校副校长陈瑾老师;金牛区语文教研员杨明老师;锦江区语文教研员冯芊老师;学校邱华校长,黄伟校长及锦江区多校教师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聚焦课堂——让读讲落地
本次研讨会首先展示三节语文现场课。
第一节课是龚科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童话故事《蜘蛛开店》。
龚科老师语言亲切,耐心引导,设计了读词、提问、讲故事三个环节,让孩子能够准确流利的认读、情感生动的朗读、声情并茂的讲读。
课堂上孩子们高高举起小手,“我试试”“我能行”“我想说”……争相发言的声音此起彼伏。
孩子们在自主、愉悦的氛围里快乐地读讲童话故事,整节课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第二节课是由雷敏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古体诗《十五从军征》,雷敏老师紧扣理念,条理清晰、逻辑鲜明,设计出畅读、译读、说读、吟读四个版块。
层层推进,由浅入深。
学生聚焦场景、把握意象、捕捉细节,体会人物形象,给出的答案令人眼前一亮,讲出的故事打动人心。
第三节课是由叶靖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文言文《活见鬼》,叶靖老师抓住文体特点,以读为主。
由读准字音到借助译文读,再到省略主语读,让学生感受情节发展,边读边展示,从准确朗读到生动表演,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体现。
专家点评——让教学成长
廖惠渝老师高度赞誉川师附小文体研究的教学成果,他表示不同文体背景下语文教学研究很有意义,是课程改革的热点。
这一改革的重要研究途径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深化研究,文体研究要契合语文特点,回归语文本体,凸显儿童主体地位。
三位老师的课堂展示了文体研究的学段意识,廖老师还强调不同文体教学中不仅要看到阅读策略,还要看到策略背后的文体意识和人文主题。
许双全老师在观摩课堂后做出总结,教师三个课堂都抓住了文体语言特点,渗透了阅读策略,体现了文体意识和特点。
并提出教师要建立文体意识而不是局限于文体教学研究,文体包含更广泛内涵。
例如童话教学要抓住儿童性和故事性。
同时不可忽略低段重视的语言朗读体验。
进行古体诗教学时,教师要明白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聚焦情景,提炼形象。
文言文教学是难点,教师要强调古今词语变化的理解。
陈瑾校长指出童话教学容易简单化;古体诗歌和叙事难以综合;文言文教学容易复杂等教学难点,但三位老师目标性强,各学段读和讲的重点都不同。
低段教学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层层剥开,中段用叙事情景,高段用文言文,换人称讲故事,教师对学生的形态和文本的理解到位。
陈校长还提到一点课堂细节,教师都采用结构性板书,说明文体虽多变,但其内在逻辑线清晰,学生、教师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课堂。
杨明老师感慨在不同文体背景下的阅读研究和课堂开展成果令人深思,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语言建构,三节课均体现这一特点。
童话创设朗读情景,让孩子展开合理想象,通过读把孩子的心情想象出来,教师反复引导发现童话写作的形式特点,提供思维导图,让孩子说得轻松,说得容易。
古诗文和文言文读时讲究平仄、格律,孩子应读出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还要注意古文语言的精炼,教师重在引导,将课堂还给孩子。
自2016年来,川师附小开启了小学阅读课程文体研究,校领导带领着一群优秀的语文老师梳理了不同文体教学的现状、分类和实施策略。
学校柳舒老师、黄伟老师领衔编写的《小学阅读课程文体研究》一书成为了小学语文一线教师指导教学方法的重要丛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断挖掘不同文体下阅读课程研究背后的理论基础,不断探索相关实践途径,积极编纂不同文体背景下的校本阅读教材,进一步丰厚其理论和实践内涵,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俯首案头、爬梳思索,为智之深。
这些教学成果是对川师附小语文教师辛勤耕耘的肯定,他们脚踏实地,针对当下学术界最新鲜的动态,建设创见;他们面向过往,凝聚精粹,拓展出新的路径。
我校师生将继续乘着课堂改革的春风,研究不同文体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传承内化,开拓创新,川师附小一直在路上。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