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真的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焖鸡”吗?揭秘真实的朱高煦
【千问解读】
说到朱高煦其实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也是很有故事的,传说啊,传说这个人最后竟然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焖鸡”,我的天啊,这也太惨了吧,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在历史上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真正的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此事,对于这个问题小编也还是很有话说的啊,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老哥别错过了!
说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焖鸡”当然是搞笑,朱高煦确实是被焖在一口大缸里,被活活烤死了,死状十分凄惨,他确实是一个军事上的猛将,却是一个蹩脚的野心家。
朱棣和原配夫人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如果不是老爹朱棣造反靖难,哥俩会是一辈子的好兄弟,长子朱高煦会袭燕王之位,次子朱高煦只能当郡王,这是朱元璋立下的规矩,谁也改不了,朱高煦也就认命了。
但朱棣后来还是造反了,并且成功了,这下就麻烦了。
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和朱高煦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
朱高炽形象不佳,身体不好,是个大胖子,而且腿有点瘸,不便外出活动,他本人也不好打打杀杀,所以朱棣主要是让留守燕京,负责保卫自己的老巢,曾以少数兵力困守北京,成功抵挡了大量南军的围攻,为朱棣争取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朱高煦人高马大,能打能杀,经常亲自上阵砍人,无论相貌和形象还是爱好特长,都和朱棣很相似,而且追随朱棣南征北战,一路打到南京,还多次在危险关头不顾性命,以命相搏,救下朱棣的性命,在武将群体中威望很高。
朱高炽和朱高煦各有功勋,原本不相上下,但父亲总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儿子,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朱棣也不例外,他明显偏爱次子朱高煦。
嫡长子继位,这是古往今来的普遍原则,和长子世袭王位一样,但朱棣无意中的一言一行却让次子朱高煦有了更加美好的想法——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皇帝。
靖难之役中,在攻打到南京附近时的浦子口时,朱棣被南军击败,关键时刻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喜出望外,对朱高煦说“老爹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奋勇再战”。
为鼓励朱高煦,朱棣还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努力吧儿子!你哥常常生病。
”
朱棣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很值得琢磨。
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没法打仗,你做弟弟的得努力帮我;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他如果死得早,皇位肯定给你;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我直接把皇位传给你。
朱棣到底是哪层意思谁都不知道,但朱高煦却认为这是老爹许诺传位给自己的信号,他倍感振奋,亲自率军队力战,终于把南军击退,为入主南京立下大功。
事实证明,面对两个儿子更偏爱次子的现实,即便立朱棣后来还真是动过立朱高煦为太子的相反,但他最终还是坚定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很失望,使出各种招数,就是赖在朱棣旁边,朱棣让他去外地就藩,他也找出各种借口不去,就像一个赖在父母身边的“啃老族”,后来朱棣看透了朱高煦想要谋夺太子之位的想法,加上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野心暴露,朱棣实在忍无可忍,差点把朱高煦废为庶人,在朱高炽的讲情下,才把朱高煦的封地从繁华的青州贬到偏僻的乐安(今属山东)。
朱高煦不得已,只得乖乖到乐安就藩,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皇储的梦想。
朱棣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想趁乱伺机叛乱,但明仁宗受到朝廷高官的一致支持,朱高煦根本找不到机会,便没有动手。
过了没几年,明仁宗因病去世,当时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准备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却在乐安,距离京城比太子朱瞻基近得多,朱高煦认为这是一个千载良机,便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然后自己抢得皇位,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朱高煦半路扑了空,朱瞻基躲过他的埋伏,顺利进入北京继承了皇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对自己这个野心极大的叔叔十分敬重,多次厚赏拉拢,对朱高煦的上书也一一照办,但朱高煦一看自己这个侄子是个软蛋,自己完全可以向老爹学习,也搞一出靖难之役,夺取亲侄子的皇位——老爹可以成功,自己没理由不成功。
可朱高煦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还没完全准备好造反,明宣宗已经御驾亲征,兵临城下,朱高煦一看没得打,居然乖乖投降了,群臣纷纷要求把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决定放朱高煦一马,他把朱高煦父子带回北京,废为庶人,关押起来。
有一天,明宣宗过去探视叔叔,朱高煦不知哪根筋不对,在自己侄子从旁边走过时,居然突然伸出脚把朱瞻基绊了一个狗啃泥。
这下朱瞻基丢了大脸,再好的脾气也压不住了,但他的反应也很搞笑,下令让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想教训一下这个不着调的叔叔。
但朱高煦不愧是武将出身,他勇武有力,奋力一起,竟把大缸顶了起来,朱瞻基一看吓坏了,害怕他跑出来对自己不利,直接狠下心来,命人在铜缸周围堆积柴火,将之点燃,在一对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朱高煦发出嗷嗷的惨叫声,最后被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把人活活烤死的过程极其惨烈,但整个过程中,朱瞻基毫不怜悯,而且在烤死朱高煦后,朱瞻基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儿子全部诛杀,可见在你死我活的皇权争夺中,再心软的人也会变得铁石心肠,因为谁心慈手软,死的就会是谁。
明朝史料并未刻意抹煞朱高煦在靖难中的功劳和贡献,但纵观朱高煦的一生,他在政治上虽有野心,却十分幼稚,且志大才疏,优柔寡断,以致屡屡失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无谋无断、无深图远算的蹩脚野心家,是对朱高煦的准确评价。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