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水太凉是什么意思?
【千问解读】
钱谦益水太凉的典故,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
我们知道,明朝末年的时候,很多明朝旧臣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了以身殉国,有的选择投降清朝,而钱谦益就是投降清朝中的那一个。
不过在他投降之前,却发生了一件“水太凉”的事件,而这件事还与秦淮八艳的柳如是有关系。
究竟事情是怎样的,历史上钱谦益真的是因为水太凉而投降清朝吗?
1.钱谦益简介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
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2.钱谦益水太凉典故“水太凉”这三个字几乎成为钱谦益的标签了。
据说,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
柳如是力劝钱谦益以身殉国,钱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
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水,说“水太凉”,终究没有投湖。
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后被人救起。
士林领袖苟且偷生,而青楼女子从容殉节,很有戏剧色彩。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得以在后世广为流传。
故事的史源应该是出自清人葛昌楣的《蘼芜纪闻》——
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
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
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
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乙酉王师东下”指1645年清军进逼南京,“宗伯”就是钱谦益。
葛昌楣是1886年出生的,距弘光元年,为231年。
那么他从哪里得知这个事的呢?葛昌楣引自《扫轨闲谈》。
《扫轨闲谈》的作者是江熙,可惜没有查到此人生平。
查不到原始作者的信息没关系,可以分析文本。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转》中的分析一语中的:“尚湖西山皆在常熟,当南都倾覆时钱柳二人皆在白下,时间地域实相冲突,此妄人耳食之谈不待详解。
”
白下属于南京市秦淮区,常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从白下到常熟有500余里路,就是现在坐大巴都要半天,放在明末,坐马车的话,怎么说也得五六天。
而钱谦益从弘光元年(1645)三月官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加太子太保,到五月清兵攻陷南京,期间两个月,他一直呆在南京城内。
时间地点明显对不上。
可见,“水太凉”是齐东野语,不过,钱谦益迎降清军确是事实。
钱后来亦自悔晚节,与抗清志士多有联络。
人心惟危。
3.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吗
经民国大师陈寅恪考证,所著《柳如是别传》而言“水太凉”不过清人耳语把戏,非乃正史。
而“头皮痒”亦然戏剧夸张,博君一笑。
但历史上的钱谦益的的确确无甚忠国之风骨,率众而降,不做一兵一卒之抵抗。
如若他只是个乱世书生也就罢了,可他偏偏是个以礼节为居正的大官,还是个“忠义作骨,国节当命”的东林党,这平日满嘴大道理,到了关头,好家伙,道义扔两旁。
领着满朝文武,丢了父母衣冠,跪。
钱老头不满于此,还献媚满清帮着一封封书信招降义士去了。
“北兵乃三代之师,王者风范”,字字读来,顿觉恶心。
为满清出谋献计,鞠躬尽瘁,那把老骨头庙堂江湖两路跑。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民间之戏说也是脱胎历史事实,钱谦益如若忠君殉国,又哪来这出笑谈?
尽管如何,其小妾柳如是一介女流反倒有气节脊梁,这朝堂为官,殿壁食禄的钱谦益不如个烟花地的风尘女子,仁义跟着头发一起掉了?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
二臣贼子?三姓家奴?钱老头在清廷以降之后,非但没如那些忠义的同僚般殉了国难,也非那些抗清义士杀了头颅,而是脱去一顶乌纱帽,又换回一顶,照样坐了朝堂大殿,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可钱谦益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自己正成了二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新主子面前挣表现,奈何顺治皇帝不信任这前朝“风骨”,钱老几番上京,却只谋得个礼部侍郎。
这不是他第一次谄媚,早在弘光朝廷之时,钱老头就谄媚奸臣,惹得士林无不唾恶。
而后更是得了个明史修撰的副主编之职,清廷意思他当然晓然,这是个虚职,磨耗这把老骨头的精气神。
得,钱老在小他三十六岁的柳如是,这位花容似水的娇妻劝告下准备告老还乡,不入世了。
可谓忠臣难尽国士之节,如今这奸臣也做不到大官大禄。
钱谦益万念俱灰。
历史会证明一切。
后世的乾隆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反将那生世抗清以忠汉人的史可法之辈列入英祠,谥号”忠正”,这摇尾乞降,甘充马前卒的钱谦益却被送进了《贰臣传》。
天理循环,屡试不爽啊!
气节秉持,虽敌犹敬。
反水作奸,虽主仍厌。
钱谦益和吕布们就是最好的例子。
卖国贼变爱国人,钱谦益幡然醒悟?钱老如果没遇见那甘做“梨花压下之海棠”的柳如是,不会如此转变。
在被押解进京调查私藏武器之重罪的当头,钱谦益几近客死异乡,柳如是左右运筹把他捞了出来。
侥幸逃回南京,加上柳如是几番劝告:不若殉国之礼。
也是柳如是日日夜夜念念叨叨的爱国大义,让钱谦益渐生抗清之心。
但有识之士最知,钱谦益不惧那满城黎民唾骂,也可以充耳不闻天下人之嗤笑,他是因为谄媚满清而依然一无所得,不为赏识与重用,而徒有一身疲乏和羞耻,还落下个万年臭名。
于是乎,天雷勾动地火般,老钱决定抗清!抗着不义不齿的大清。
这次,世人唾骂尽了的钱谦益真的准备“一死报君王”,他纵观大局,博览群书。
苦心埋头书房,运筹方寸之间,然得“楸枰三局”。
所谓三局:乃三方合聚,共举事,一夺江南财税富润之地,以此为基光复大明基业。
三方是为孤悬海外之鲁王朱以海之水师,独立东南郑成功之大军,以及傲居西南永历帝,加之各地抗清义士。
众星齐闪,合力连横,共破清兵。
说来可笑,明朝唯一复国之望确确实实在于此计策,彼时清兵暴敛,绿营摇摆,加之各地民变。
为此,他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誓要合谋大计以飨世人。
不惜“尽囊以资之”,多方打探,暗中联络抗清义士,资助抗清之力,风烛残年之岁,犹尽中流砥柱之效。
只可惜天不遂人意,虽然举事之后,江城各地的清军受制明军吴儿之锁,犹如丧家之犬,风声鹤唳。
奈何西南孙可望私心谋反,按兵不动,东南郑成功排外而内,亦按兵不动,此举告败。
此时的老钱已然风烛残年,家财散尽,若如街头流离一叟。
钱老头这回该斩断复国大志,甘做一个颐养天年之老翁了否?非也,钱谦益似乎一夜时间古仁人之道冲涌头颅,不仅不罢手,反倒更甚,不得不叹服历史之戏剧性,前期削发跪迎的卖国贼,现在却是任谁都比不得的爱国志士。
而后历史再给了他一次机遇。
孙可望降清,吴三桂引大军遮天蔽日而奔西南,江南虚空,郑成功孤注一掷,率全副家当北伐,钱谦益可谓声泪俱下,激动之情无以复加,当即提笔:“杀尽羯奴才敛尽”。
可惜,可悲,可叹,郑成功大将军想以星星之火燎原,奈何清军势众,草草收场。
钱谦益这才万念俱灰,这一辈子功不成名不久,到了头来,连个千古称颂的忠良之名亦无,徒留那“水太凉”与“头皮痒”为后世万人传,千家说。
钱老头弥留之际,大愤大慨而道:苦恨孤臣一死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