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一生没打过胜仗,为何还是东吴大将军?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击数:

诸葛瑾一生没打过胜仗,为何还是东吴大将军?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对于古代的将领来说,有多大的本事,才能当多大的官,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然而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却可以说是一位常败将军,一生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每打一次最终都会失败,但是为什么即便如此,诸葛瑾却还是能够得到孙权对他的重用呢?诸葛亮既然总是打败仗,却还能够成为东吴的大将军,他到底有什么地方让孙权对他如此看重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诸葛瑾一生没打过胜仗,为何还是东吴大将军?

1、诸葛瑾的战绩令人尴尬

诸葛瑾早期主要在孙权的幕府中任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袭取荆州后,诸葛瑾出任绥南将军、南郡太守,从此离开孙权幕府,担任独当一面的大将。

此后一段时间,诸葛瑾参与了几次重大战役,主要有:

(一)南郡、江陵之战

黄武元年(222年)九月,魏军大举南进,曹丕亲至宛城督战,遣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攻南郡、江陵。

江陵守将时为朱然,孙权派诸葛瑾、潘璋前往救援朱然。

《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录》记载了诸葛瑾在此战中的表现:“(诸葛)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兵久不解,(孙)权以此望之。

诸葛瑾是个慢性子,他位居援军统帅,率领着“大兵为之救援”,本应积极进攻魏军以解朱然之围。

但他每天开会商议,制定作战计划,进行沙盘推演,就是没有认真出兵和魏军交战过。

以至于“兵久不解”,连孙权也很有意见。

此时再任由诸葛瑾拖下去只怕要出大问题。

于是潘璋出手,趁春季水涨,用着火的竹筏顺江而下烧坏魏军的浮桥,迫使曹真退兵。

朱然在江陵城内也沉着应战,坚守城池,围攻江陵的夏侯尚眼看师久无功,也只好退兵。

此战中诸葛瑾完全束手无策,进退失据,虽然最后有“全师保境”之功,但那主要是朱然和潘璋的功劳,诸葛瑾不过是捡了个便宜。

诸葛瑾参与的四次战役地点

(二)江夏、襄阳之战

黄武五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曹叡即位。

八月,孙权趁魏国大丧,亲自领兵进攻江夏,同时命诸葛瑾、张霸等进攻襄阳。

魏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先败孙权,后败诸葛瑾,并斩张霸。

孙权本打算趁人之危赚点便宜,没想到被司马懿打得惨败。

诸葛瑾这次可没那么走运了,不但被司马懿打败,而且还赔上了部将张霸的性命。

诸葛瑾一生没打过胜仗,为何还是东吴大将军?

(三)第四次合肥之战

嘉禾三年(234年)五月,为配合蜀汉诸葛亮北伐,孙权起兵攻魏,三路北进,陆逊、诸葛瑾等攻襄阳,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阴,孙权自率大众围合肥新城,史称“第四次合肥之战”。

曹睿亲御龙舟东征,未至寿春,孙权退还,孙韶、张承也退军。

三路大军中两路已退,只剩下陆逊和诸葛瑾这一支孤军,他们将如何应对呢?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了二人的表现。

孙权退兵后,陆逊派去和孙权联络的亲信韩扁也被魏军俘获,诸葛瑾写信给陆逊建议跟着大部队尽快退兵,否则到了枯水季节就不好走了。

陆逊担心再次泄密,得书不答,而是催人种菜种豆,又和诸将下棋射箭娱乐,摆出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样子。

诸葛瑾急了,亲自赶到陆逊的大营,陆逊这才告诉诸葛瑾,如果急着撤退,魏军一定会紧跟追击,那样说不定会变成大溃败,所以要先稳定将士之心。

陆逊还把自己的计划告知诸葛瑾,由陆逊率陆战主力佯攻襄阳城,这样魏军就会把兵力集中到城内,而诸葛瑾则指挥水军准备船只,就绪后和陆逊一起登船出发。

诸葛瑾依计行事,魏军果然害怕陆逊真的来攻城,悉数集结到襄阳城内,来不及追击,陆逊和诸葛瑾顺利返回东吴。

这一战对于东吴来说是失败了,问题只是在于吴军能不能安全地撤退。

这个问题不是诸葛瑾能够解决的,他只是急吼吼地想着快点跑,最终还是陆逊深谋远虑,有计划有秩序地撤退,否则在魏军追击之下,急着回家的吴军很有可能四散奔逃,变成溃退。

全靠有陆逊,才让诸葛瑾避免了一次溃败,保住了一点面子。

(四)樊城、柤中之战

赤乌四年(241年)四月,趁曹芳即位不久,政局未稳,吴军再次兵分三路攻魏,卫将军全琮攻芍陂,车骑将军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柤中(襄阳郡上黄县的一处地名)。

据《三国志·齐王纪》注引干宝《晋纪》载,樊城被围后,司马懿督军南征,认为南方湿热,不宜久留,于是积极备战,“乃令诸军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

(朱)然等闻之,乃夜遁。

追至三州口,大杀获。

司马懿能够“大杀获”,也就意味着吴军损失惨重。

这次朱然也救不了诸葛瑾,诸葛瑾又吃了一回败仗。

诸葛瑾一生没打过胜仗,为何还是东吴大将军?

2、诸葛瑾官运亨通,越做越大

诸葛瑾参加的四次大战役,无一取胜,有两次是勉强安全撤退,还有两次则是不折不扣的败仗。

按理说,以这样的战绩,不被追责治罪就很不错了,但诸葛瑾却不一样,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还屡屡升迁,直至进入东吴军队的最高层,担任大将军、左都护。

当时大司马吕范已死,东吴军队中只有上大将军、右都护陆逊的地位与诸葛瑾相当。

在重武轻文的东吴政权里,诸葛瑾可以说是除了孙权之外排名数一数二的人物。

孙权为什么重用诸葛瑾?是因为孙权不知道诸葛瑾打仗很差火吗?

不,恰恰相反,有迹象表明,孙权对诸葛瑾的军事水平非常了解。

自从江陵之战后,孙权就已经知道诸葛瑾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在后来的几次战役中,孙权不再让诸葛瑾单独担任统帅之职,而是安排陆逊、朱然等名将和他共同行动,目的是让诸葛瑾有打胜仗的机会,即使在战败情况下,也能全身而退,保住名声。

诸葛瑾一生没打过胜仗,为何还是东吴大将军?

3、诸葛瑾为什么得到孙权的特别青睐

孙权为什么处心积虑要扶诸葛瑾上位,为他打怪升级加经验值创造机会?

综合起来分析,孙权考虑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一)诸葛瑾是“淮泗集团”的标杆人物

东吴孙氏集团的文官武将来源很杂。

孙坚是吴郡富春县人,但出身孤寒之家,在江东没有多少社会基础,孙坚以武职起家,转战南北,收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例如程普(幽州右北平郡土垠县人)、韩当(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黄盖(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人)、徐盛(徐州琅琊郡莒县人)等。

孙坚死后,孙策在淮南依附袁术,在这一时期,孙策又网罗了一批出身淮水、泗水流域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南和山东南部一带)的人士,例如张昭(徐州彭城郡人)、张纮(徐州广陵郡人)、周瑜(扬州庐江郡舒县人)、吕范(豫州汝南郡细阳县人)、诸葛瑾(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蒋钦(扬州九江郡寿春县人)、周泰(扬州九江郡下蔡县人)等等。

这批人出身于淮泗地区,因此被称为“淮泗集团”。

孙策渡江略地江东,依靠的就是淮泗集团的力量。

孙策死后,辅佐年幼的孙权立足江东继续创业的,仍然是淮泗集团。

此后孙吴政权逐渐吸纳江东本土士人进入统治阶层,但始终仍以淮泗集团为根本。

孙权临死前指定的三名辅佐孙亮的顾命大臣,诸葛恪(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滕胤(青州北海郡剧县人)、吕岱(徐州广陵郡海陵县人),全部都是淮泗集团人士。

可见,在孙吴统治者眼里,江东士大夫并不完全可靠,淮泗集团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但是,淮泗集团有个弱点,这些人虽然大多出身地方豪族,但门第都不高。

张昭虽然号称名士,但主要得益于他自身的努力,彭城张氏并非名门望族。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没有名门望族参与的政治集团,难免会被人瞧不起,也缺乏吸引力。

在淮泗集团中,只有诸葛瑾出身的琅琊诸葛氏门第较高,是西汉名臣诸葛丰之后,可以算得上是名门望族。

诸葛瑾的叔父诸葛玄一出仕就是二千石级的豫章太守,这是只有名门望族子弟才能享有的特殊政治待遇。

由此也可看到琅琊诸葛氏在时人眼中的崇高地位。

诸葛瑾是孙权所依赖的淮泗集团中唯一的名门望族、高第世家子弟,是个标杆性的人物,孙权不断扶持诸葛瑾上位,目的不外乎是提升孙吴政治集团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吸引更多的士大夫,将更多的人才纳入麾下。

诸葛瑾一生没打过胜仗,为何还是东吴大将军?

(二)诸葛瑾为人谨慎

《三国志·诸葛瑾传》称赞诸葛瑾“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

“德度”是指社会道德规范,“规检”是严格遵守的意思,这是说诸葛瑾做事小心严谨,严格遵守道德。

《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评价诸葛瑾:“瑾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

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其笃慎皆如此。

”诸葛瑾妻子死后不再续娶,与爱妾所生的子女,都不养大(意思是杀死或丢弃)。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似乎不近人情,但当时的人觉得这恰恰是诸葛瑾为人谨小慎微、坚守伦理道德的表现。

《三国志·诸葛瑾传》还载,诸葛瑾对孙权有所进谏,都是以温和委婉的方式进行,使孙权容易接受。

正是诸葛瑾这种小心翼翼的做事风格,让孙权觉得这个人非常靠谱,因此放心重用。

(三)诸葛瑾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孙权其人很有才干,但他和父兄一样都是暴脾气,经常迁怒于人。

这就需要有个高情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来替他协调、缓和与下级的关系。

这个高情商的人,就是诸葛瑾。

据载,朱治、虞翻、步骘、殷模等人都曾因孙权的一时之怒险些要被重罚,都是诸葛瑾巧妙设法,不动声色地化解孙权的情绪,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风波。

诸葛瑾与孙氏宗室也有密切交往,常受孙权委托处理涉及宗室的事情。

比如孙权堂兄弟孙皎,“与诸葛瑾至厚”。

孙皎曾与甘宁发生争执,孙权致书训诫,说“今故烦诸葛子瑜重宣吾意”,也就是让诸葛瑾去处理孙皎与甘宁的纠纷。

孙权侄子孙松也结交诸葛瑾。

孙松去世时诸葛亮特别致信诸葛瑾表示悼念。

这说明诸葛瑾曾介绍孙松给诸葛亮认识,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孙权是多疑的人,诸葛瑾能够结交宗室而不引起孙权的猜忌,还能受命协调敏感的宗室关系,可见诸葛瑾情商很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多疑的孙权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

诸葛瑾一生没打过胜仗,为何还是东吴大将军?

(四)诸葛瑾是孙权倾吐真心话的对象

古代帝王处于孤寡之位,内心往往极为寂寞,难得有可以倾吐真心的对象。

而诸葛瑾由于情商高,说话办事小心稳妥,正好可以成为孙权推心置腹倾吐真心话的对象。

陆逊在曹丕死后曾上表孙权,称曹睿治国有方,不宜轻易对魏用兵,孙权把陆逊的上表拿给诸葛瑾看,批评了陆逊的看法。

当时诸葛瑾和陆逊分别为左右都护,地位相当,孙权可以当着诸葛瑾的面批评陆逊,却从来没有当着陆逊的面批评诸葛瑾,可见在孙权的内心,对诸葛瑾的信任远胜于陆逊。

(五)诸葛瑾在对蜀外交中起特殊作用

诸葛瑾与诸葛亮时同胞兄弟,这一层关系,使诸葛瑾在对蜀汉的外交中居于特殊的地位。

事实上诸葛瑾也曾多次充当使者与蜀汉交涉,特别是在吴蜀关系紧张的时期,诸葛瑾代表东吴去索取荆州、在刘备起兵伐吴时劝说刘备退兵,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使。

诸葛瑾硬是把这些任务一肩挑起,确实很有担当,这也是他能够得到孙权另眼相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被内定为未来辅政人选

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自幼聪慧过人,引起了孙权的注意。

“(孙)权甚异之,欲试以事”。

这是指孙权有意培养诸葛恪,让他在各种岗位上锻炼,增长见识和才干,以便在孙权死后可以辅佐新皇帝。

诸葛恪不负厚望,先是平定了丹阳郡的山越,又屯驻柴桑以防备司马懿南侵,屡立功勋,历任骑都尉、左辅都尉、抚越将军、丹阳太守、威北将军,陆逊死后,诸葛恪代陆逊任大将军,驻武昌,领荆州事,负责长江上游防务。

诸葛恪做事刚愎自用,孙权对此有些意见,但诸葛恪总的表现基本令孙权满意。

孙权临终之际,急召诸葛恪入宫,命诸葛恪辅相幼主。

诸葛恪之所以会被孙权委以重任,除了他本人足智多谋之外,还在于他是诸葛瑾的儿子,是孙权最为信赖的淮泗集团的第二代中的佼佼者,因此早就被孙权内定为诸葛瑾和陆逊的接班人,并且有意识地加以锻炼培养。

另一方面,诸葛恪作为未来接班人的特殊地位,也提升了诸葛瑾的地位。

孙权把诸葛瑾安排好了,当然有利于让诸葛恪更加死心塌地效忠于东吴。

可惜的是,诸葛恪的性格与父亲诸葛瑾完全不同。

也许是诸葛瑾平时小心谨慎过了头,反而引起诸葛恪的抵触和反感。

诸葛恪下定决心不像父亲那样只做低调的好好先生,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强势的个性和独断专行的作风,最终因连年用兵失败,失去人心,被孙峻谋杀。

诸葛恪被诛之后,其弟弟诸葛融自杀,儿子诸葛竦、诸葛建先后被杀,琅琊诸葛氏中诸葛瑾这一支遂不复存在。

这也是东吴淮泗集团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