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是一个怎样的人
【千问解读】
林逋是北宋有名的隐逸诗人,什么叫隐逸诗人呢?其实是指那些选择过上归隐生活的文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决定退居乡间,与美景作伴。
林逋少年时非常好学,很小便精通经史百家,他隐居于杭州,对西湖一带尤为熟悉。
很多人好奇林逋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他甚至还拒绝过皇帝的好意。
那下面就来和大家讲讲有关林逋的生平故事,如果想要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隐逸诗人林逋隐士是指那些追求思想自由、德才兼备却不愿进入世俗社会求取功名利禄的高洁之士。
历史上的隐士为数不少,但其中也有真隐假隐之分。
有些人是因为官场受挫而愤然归隐,比如东晋陶渊明、明朝唐寅;有些人是借隐士身份故弄玄虚,待价而沽,比如宋朝种放、明朝陈继儒;还有些人则是真正的隐士,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人物——林逋。
林逋生于宋朝乾德五年(967年)。
他少年时期非常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百家。
古人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绝大部分像林逋这样的才子一般都会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光耀门楣,然而林逋却算是一个另类。
他精通诗词、绘画,才学过人,但一生都从未尝试走向官场。
年轻时期的林逋曾游历江淮,观赏宋朝的大好河山。
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周围人开始对他投来异样的目光,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像林逋这样学富五车却不思科举,而是整天东游西逛的人还是很难被大家所理解的。
面对世俗压力,林逋干脆挥挥衣袖到临安(今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上开始了隐居生活。
西湖自古游人如织,林逋选择隐居西湖边倒是印证了那一句“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林逋不像许多隐居者那样刻意强调自己的隐士身份,无论是当世大儒还是新出道的无名文人前来拜访他,他都一视同仁,来者不拒。
他还经常驾乘小舟遍游西湖周边的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对林逋来说,隐居只是他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没必要搞得神神秘秘。
拒绝皇上好意林逋终生不仕不娶,自然也没有子嗣。
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世人因此尊称其为“梅妻鹤子”。
林逋以自己的种梅感悟写出了一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超凡脱俗、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林逋的生活看起来极其洒脱,但实际也非常清贫。
宋朝皇帝在听闻了林逋的事情后御赐粟帛,并诏告当地府县要好生关照这位隐士的生活。
林逋很感激皇帝陛下的关怀,但他并不以此骄人,也没有写诗感激皇恩浩荡。
友人劝他出仕在朝廷中谋一份差事,他婉言说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
林逋卒于宋朝天圣六年(1028年),终年61岁。
他死后葬于孤山故庐之侧,宋仁宗下旨赐其谥号“和靖”。
一百多年后,元军攻占临安,治安环境一度陷入混乱状态。
许多盗墓贼趁火打劫盯上了宋朝名士的墓葬,林逋也没有例外。
盗墓贼认为林逋名气那么大,墓中肯定有许多贵重陪葬品。
结果当盗墓贼花好大力气将林逋墓挖开后却发现陪葬的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
端砚是林逋生前自用之物,然而终身不娶的林逋为什么在墓葬中会有一支女性用的玉簪呢?此时人们才联想到林逋生前曾写过一首绝美的情词:“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
南宋灭亡时,年仅5岁的宋恭帝在投降后被送往元大都(今北京),降封瀛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成年后,当年的宋恭帝、如今的瀛国公为了避祸自愿出家为僧,去吐蕃精研佛法,终成一代高僧。
晚年时,宋恭帝写下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诗中的林和靖指的就是林逋,宋恭帝写此诗可能只是偶有所感,然而却有不怀好意者在此诗上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宋恭帝有复国之意。
当时正值元朝内忧外患之际,于是元朝皇帝便下令将宋恭帝处死,此时离南宋灭亡已经过去了40多年。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