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土楼旅游攻略(饶平土楼旅游攻略图)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3-05-26 点击数:

饶平土楼旅游攻略(饶平土楼旅游攻略图)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1.饶平土楼旅游攻略图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围龙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诏安、平和和粤东的饶平、大埔、蕉岭等地。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土楼,是客家先民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胡锦涛同志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规模宏大的客家土楼,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称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筑中的“航空母舰”,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客家土楼中,尤以福建的承启楼、振成楼、福裕楼、馥馨楼、奎聚楼、环极楼、深远楼和广东大埔的花萼楼、蕉岭的石寨土楼、饶平的道韵楼等最为著名。

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5月,由龙岩市申报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28。

2011年5月23日,由南靖县、华安县申报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28。

2.饶平八角土楼

潮州市区没有宝斗饼买。

只有饶平黄冈西门有一家(在那个药房对面)。

饶平那家宝斗饼每天是按量做的,所以销量很好,正常早上开店不到中午就卖完。

有时候都要很早去排队才能买到。

所以在潮州市区买不到的,如果有需要可以找他们预定。

不过现在他们在筹备上网销售,你们的口福到了

3.饶平土楼旅游攻略图片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华安、平和和粤东的大埔、蕉岭、饶平等地。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土楼,是客家先民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胡锦涛同志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规模宏大的客家土楼,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称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筑中的”航空母舰",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客家土楼中,尤以福建的承启楼、振成楼、福裕楼、馥馨楼、奎聚楼、环极楼、深远楼和广东大埔的花萼楼、饶平的道韵楼等最为著名。

4.饶平土楼哪个最好玩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开元寺、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道韵楼、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阳县儒学宫、凤凰塔、广济门城楼、王大宝墓、葫芦山摩崖石刻、涵碧楼、镇风塔、大埕所城、紫来楼、饶平土楼、黄冈丁未革命纪念亭。

5.饶平土楼旅游攻略图文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围龙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诏安、平和和粤东的饶平、大埔、蕉岭等地。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土楼,是客家先民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胡锦涛同志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规模宏大的客家土楼,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称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筑中的“航空母舰”,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客家土楼中,尤以福建的承启楼、振成楼、福裕楼、馥馨楼、奎聚楼、环极楼、深远楼和广东大埔的花萼楼、蕉岭的石寨土楼、饶平的道韵楼等最为著名。

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5月,由龙岩市申报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28。

2011年5月23日,由南靖县、华安县申报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28。

6.饶平客家土楼景区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华安、平和和粤东的大埔、蕉岭、饶平等地。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土楼,是客家先民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胡锦涛同志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规模宏大的客家土楼,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称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筑中的”航空母舰",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客家土楼中,尤以福建的承启楼、振成楼、福裕楼、馥馨楼、奎聚楼、环极楼、深远楼和广东大埔的花萼楼、饶平的道韵楼等最为著名。

7.饶平土楼门票

客家土楼,客家先民经漫长迁徙、艰苦创业、流动生活之后,世世代代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才结出客家人世代聚族而居的大型生土建筑——客家土楼这个硕果。

它外墙采用版筑夯土法建造,高大厚实,坚固无比,护佑客家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永定、南靖、华安、饶平、大埔等县。

顾名思义,客家土楼糅合了客家人和土楼两种元素,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客家土楼。

那么,只有揭开客家人群体,也就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以及厘清福建地区土楼之源头,才能最终明了客家土楼的历史年代。

所以,搞清楚如题客家土楼有多少年,本文从客家人的来历与历史谈起,逐层剥笋,考察客家土楼早期诞生及土壤,再结合具体土楼案例,溯本追源弄清其流脉,直至解决问题。

1.客家人的来历:唐宋大迁徙

学界认为,客家人祖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历史上“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战乱灾难之下出现五次大迁徙:即首次西晋时的五胡乱华,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第三次宋末金人、元人入侵,第四次明末清初满人入关,“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综合以上五次大迁徙,形成了学界关于客家渊源的两种说法:其一是中原汉族南迁发展演变说,其二是南迁汉人与南方土著融合发展说。

更具体的研究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于五代宋初,初源东晋客家先祖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及五代时期再迁闽、赣二省汀、赣二洲所形成。

也有史料记载,公元10世纪中叶唐末,客家先民陆续迁入永定,在17世纪上半期的明末达到高峰。

因此,客家民系早形成于唐末宋初历史大迁徙,是可信的。

2.客家土楼的成熟时间:16世纪下半叶的明末

夯土建房的源头早至殷商。

《孟子》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讲商代大臣傅说被提拔于版筑夯土工作中。

殷商以下,秦汉长城也多为夯土打造,秦朝咸阳宫、西汉未央宫等宫殿,属于台榭式建筑,在阶梯形夯土台之上,逐层夯筑土墙,建起高大的木构房屋。

城池更不用说,夯土城墙建得高大厚实,不易攻破,才能确保安全。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土楼状貌,四周高高筑起,防御能力出众,宛似城池的具体而微者。

后来,隋代大兴城,唐代东西二都长安和洛阳,将夯土技艺在大兴宫、大明宫等皇宫上发展到了更高水平。

而都城里平民里坊、官僚衙署,也采用夯土筑墙,全城从外到内,从城墙到房舍,敦厚粗犷,满目望去一片土黄。

在秦汉隋唐夯土建造逐渐成熟的同时,战火纷飞中北方士族开始向南方迁徙,西晋“五胡之乱”和唐末这两次大迁徙,不可避免地向南方,即今天赣、闽、粤等地带去成熟的版筑夯土技术,在迁徙中文化、技术的交流和碰撞下,逐渐为日后客家土楼的萌芽培植了温床。

这就追溯到赣闽粤客家人最早的形成——公元10世纪唐末宋初。

明清时期,福建永定及周边的客家人,在历史沿袭、社会自然环境的作用下,融合当地传统,大量建成方或圆形土楼,逐渐发展定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客家土楼了。

现存资料明确记载的最早土楼是闽西南一德楼,从其楼匾上刻的年代,可知其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距今已462年。

此外,明嘉靖、万历、崇祯年间所造土楼甚多,明崇祯六年《海澄县志》载知府黄文豪《咏土楼》诗为证:“倚山兮为城, 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口兮若虎视而龙腾。

”显见土楼在当时的繁盛。

可以确定,今天所说的民居建筑巨无霸、且仍能居住的客家土楼成熟于16世纪下半叶明晚期。

3.客家土楼的变迁:历史风云中客家人熟练掌握土木技术的结晶

就目前可见的资料,结合客家土楼在明清的流行,发现土楼在诞生和成熟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两种:

(1)约1000年前诞生之初,北方黄河流域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影响辐射四面八方。

从长城、城池和宫殿建造上,可见皇家和官方拥有成熟的夯土技术资源。

成熟的版筑夯土技术四散传播,包括与南方赣闽粤的交融,最终体现在本地官方建筑和民居上。

尤其当朝代更替,战乱纷起,人口迁徙,融合的速度更快。

客家人建造民居与此不无关联。

(2)明代东南沿海受倭寇侵扰,夯土军事堡垒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保卫疆域同时,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临时避难场所。

后来,防贼防匪防兽防水,对军事堡垒更宽泛的防卫需要产生了,于是土城、土堡遍及民间,遍地开花。

该结果无论来自政府命令或者民间自觉效仿,都无关土楼存在并成熟的合理性。

整体来看,客家土楼的出现,并非单方面原因,它要有技术积淀来支撑,要客家人有意识去筹备规划,然后得着环境大势的助推,自然孕育成熟,破壳而出。

究其客家土楼变迁之种种因素:首在,要在历史大迁徙中形成客家民系;其次,经过一代一代客家人对民居的摸索积累,如从生土单屋到五凤楼,从五凤楼到方楼,最后到圆楼方告成熟;再次,明清之际的特殊形势,如倭寇侵边、迁界移民等;最后,土楼筑造技术从官方到民间、从军用城池土堡到民用民居的渗透借鉴。

综合诸种,迁而演之,演而变之,才造成客家土楼日后蔚为大观。

4.最古老的客家土楼之一:馥馨楼

为更直观地理解客家土楼悠久的历史,现举永定的馥馨楼为例进行说明。

馥馨楼,位于永定湖雷镇下寨村,占地约1300㎡,高4层,墙身全部夯土筑成,楼四周挖4米宽护城壕,上有吊桥供通行,该设计显然汲取北方城池的建造经验,佐证其与中原的源承。

关于馥馨楼建造的历史年代,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持该说的较普遍。

只是一座生土建筑,在南方潮湿多雨环境中,风吹日晒,屹立不倒支撑千年,令人颇感诧异。

有研究发现,唐末五代以后,闽地出现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其堡、寨的墙体多以夯土依山而筑。

这些生土夯筑之物,自古至今大多被当地人称为的“寨”,基本已毁。

那么结合馥馨楼所在“下寨村”,笔者倾向于认为,馥馨楼是宋初“寨”毁后,于原址上重新夯建,它的始建年代其实就是另一种: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

笔者之所以认为馥馨楼建于明初,还有一个证据,目前所知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重修虔台志》讲:“福建永安县贼邓惠铨、邓兴祖、谢大髻等,于嘉靖三十八年聚党四千人,占据大、小淘水陆要道,筑二土楼,凿池竖栅自固,且与龙岩贼廖选势成犄角……已复攻围土楼,禽贼首吴长富,斩一百一十九级,独邓兴祖据楼抗拒,攻之不克……”嘉靖三十八年是1559年,与前述最早且仍存土楼一德楼,仅晚1年。

可见明代客家土楼不仅普遍,且建造牢固,防御功能与效果还挺不错。

5.小结:客家土楼历史已千年

在战乱匪患野兽横行的古代,土寨土堡以良好的军事防护功能,为人们所需要。

从馥馨楼前身——宋初“寨”“堡”,可以推断客家土楼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孕育发展土壤,日后它能够发展壮大,绝非偶然。

当唐末宋初中原汉人南迁,形成新的客家民系,客家人与土寨土堡一相逢,顺理成章便催生客家土楼的萌芽。

至此,时代不断前进,土木工艺尤其夯筑经验日益成熟完善,土楼一而再再而三地新变,终于在明清的客家人手里,从方楼逐渐开枝散叶,繁衍成椭圆、八角、圆形等不同形状风格的客家土楼。

所以,回到本题,客家土楼源于唐末宋初,成熟于明清之际,历史已千年。

8.饶平土楼旅游攻略图高清

绕永不脊,平永不乱

——饶平县志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位于广东省最东端,与福建省接壤。

地处东经116°35′~117°11′,北纬23°28′~24°14′,北回归线在县境南部穿过。

饶平县县城为黄冈镇,位于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县境内有国道324线。

饶平气候

饶平县气候属于海洋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充沛,为1475.9毫米,年平均气温21.4°C,农作物一年三熟。

饶平地理

饶平县位于潮汕平原边端,是广东山区县之一。

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势北高南低,有岛屿13个,其中海山岛最大,面积46.9平方公里;有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7座,其中西岩山最高,海拔1256米。

黄冈河是饶平县内最大的河流,全长87.2公里,途经12个乡镇,注入南海。

饶平县有柘林、高沙、大埕三个较大海湾,其中柘林湾最大,面积68平方公里。

饶平海岸线长136公里,最大的港口是三百门海港。

饶平自然资源

饶平县有较为丰富的海产河山地资源。

其中浅海滩共57万馀亩,盛产各类海鱼、对虾、牡蛎等。

山地野生动物则有眼镜蛇、金环蛇、腹蛇、穿山甲、石蛤等各种珍禽。

饶平县盛产陶土。

矿产资源有花冈岩、钾长石、高岭土、耐火土、铜、铁、钨、锡筹。

饶平历史

饶平塔仔金山出土文物浮滨塔仔金山文物

1974年,在饶平县浮滨塔仔金山发现了古穴墓群,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与陶器的陪葬品。

其中有戈、矛、斧、凿、砾石石器,尊、壶、豆、杯、盆、盂、罐等陶器。

部分陶器有酱色釉。

经考古坚定,浮滨发现的文物时间为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前期。

该发现对中原文化与当地区别于诸越文化的土着文化有重要影响。

黄冈丁未革命

1907年4月11日,孙中山率领的黄冈丁未革命爆发。

由于起义军寡不敌众,粮械缺乏,战败,惨毙多命。

此次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中之第三次,由于该年为农历丁未年,因而称之为“黄冈丁未革命”。

饶平旅游资源

三饶镇“道韵楼”

道韵楼全景

道韵楼外观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国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围楼。

土楼鼎盛时可容纳600多客家人居住,现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

土楼墙厚1.6米、墙高超过11米。

土楼的特色之处在于整个土楼处处与八卦相关,所有建筑的数目都是八的倍数,如水井32眼,天窗16个,房72间,梯112架。

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

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兽、防震、防贼、防旱等。

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

土楼全部使用竹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

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土楼曾经被官府收编的土匪包围三个月而攻不破,土楼里的数百居民利用储粮和井水以供自己饮食,利用土楼上面的内沟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过劫难。

土楼前后有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最外环有三层楼高。

土楼历经数百年仍然十分坚固。

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楼里只有几间房屋左右倾斜,反而支撑了整个土楼不倒。

据居住在土楼的当地老人介绍,土楼修建成八卦形是机缘巧合,当初设计的是圆形的围楼,不料三建三倒,后来才建成全国少见的大型八卦形围楼。

海滩岩近照海山镇“辟龙”

“辟龙”位于饶平县海山镇,属贝壳冲积岩,东西长4500米,宽1150米,后2米至10米,总面积为2875公顷。

因裸露在地面部分横卧于海滩,形似长龙,俗称“辟龙”。

经专家考证,该海滩岩田是由文石、高镁方解石、有孔介虫、海生贝壳、微体古生物和细砂粒在特定的地址条件下长期堆积、胶结而成,约有五千年历史。

现为广东省第三个地质遗迹保护区。

柘林镇“镇风塔”

“镇风塔”位于饶平县柘林镇,地处风吹岭峡谷口。

镇风塔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塔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

塔尖为制作精美的千斤石葫芦,塔身周围是石板围成的环形面屏。

该塔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冈镇“石壁庵”

“石壁庵”位于离饶平县黄冈镇约二公里处的栖云山,因此山多为石头山而得名。

山上有“涑玉泉”、“古雷音寺”、“纳海楼”、“慈悲亭”等景观。

其中漱玉泉成于山上天然岩洞,长年清泉不竭。

漳溪镇“青岚冰臼”

饶平县漳溪镇青岚溪谷中分布有两千多个的形态各异的冰臼,是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冰川运动时留下的遗迹。

冰臼群中最大的一个圆形冰臼口宽六七米,深二三米。

冰臼群处于北纬23"12',海拔不到100米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这对广东地区可能在数百万年前曾是冰天雪地的严寒地带说法有重要意义。

柘林镇“白鹭天堂”

饶平县拓林镇西澳岛上因白鹭成群,而被称为“白鹭天堂”。

西澳的白鹭为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

饶平人物

张竞生,字公室,1888年出生于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曾撰写出版《性史》,翻译卢梭《忏悔录》,并着有《爱情定则》、《美的社会组织法》、《美的人生观》等。

张竞生1907年考进黄埔陆军小学。

1912年赴法留学。

1915年在巴黎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继进入里昂大学进修,获哲学博士。

并曾到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瑞士等国留学深造。

1921年在北京大学任哲学教授,后因着《性史》,为封建传统观念所不容,被解聘。

1926年在上海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创办“美的书店”,但后来遭查抄封闭。

1929年初到杭州讲学,又被当局以“性宣传”罪拘留。

于是他再次赴欧研究,并从事译著。

1933年回国应邀任广东实业督办,主编《广东经济建设》月刊。

后因得罪权贵,受通缉。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和批斗,于1970年在饶平县漳溪镇贫病交迫而死。

特色小吃

肖米是饶平的传统特色小吃,在过去常被作为配桌点心。

饶平的肖米起源于北方的“烧卖”,但与烧卖并非完全相同。

沿袭烧卖的外形,主要的馅料为萝卜、瘦肉,并在开口处放置一形状为方型的卤肉。

吃的时候配以沉醋,味道十分鲜美

===============

大事记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

秦派兵平南越,守五岭。

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饶平地域属南海郡。

西汉

元鼎六年(前111年)

置揭阳县(属南海郡)含饶平地域。

东晋

咸和六年(331年)

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析揭阳县置海阳、潮阳、妥安、海宁四县。

饶平地域属东官郡海阳县。

义熙九年(413年)

分东官郡,立义安郡。

义安郡辖海阳、潮阳、妥安、海宁、义招五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南朝

饶平地域属义安郡海阳县。

隋朝

开皇十年(590年)

置义安郡,撤消海阳县。

于义安郡治所置义安县,属循洲。

饶平地域属义安县。

开皇十一年(591年)

始置潮州。

领义安、潮阳、妥安、海宁、义招五县。

饶平地域属义安县。

大业三年(607年)

罢潮州,复义安郡。

领海阳、潮阳、万川、海宁、程乡五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

罢郡为州,复置潮州。

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

改潮州为朝阳郡。

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乾元元年(758年)

罢朝阳郡,复罢潮州。

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宋朝

淳佑三年(1243年)

潮州知府郑良臣主持创建黄冈城寨。

淳佑六年(1246年)

潮州知府陈圭捐资建林姜桥、陈塘桥、水磨头桥、百丈埔桥、黄冈五里桥、竹林径内大桥、竹林第二桥等石桥。

元朝

至元十六年(1279年)

改潮州为潮州路。

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至正十三年(1353年)

建柘林镇风塔(石塔),塔高20米,塔基围16米,七层八面。

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

改潮州路为潮州府。

领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四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同年,倭寇进犯惠州、潮州。

洪武三年(1370年)

罢黄冈巡检司。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潮州府于宣化都大埕筑大城,设大城守御千户所(明朝军事组织)。

永乐七年(1409年)

倭寇多次劫掠南澳,并据为巢穴,南澳乡民被迫迁于苏湾都(今澄海县境)。

成化十三年(1477年)

析海阳县太平乡的宣化、信宁二都,光德乡的滦州、清远、弦歌三都,怀德乡的秋溪、龙眼城、苏湾三都,共8都置饶平县。

县治设于弦歌都(清时改称为元歌都)下饶堡(今三饶镇),并建筑县城(土城)。

是年,建饶平学官(地址在今饶平一中)。

成化十四年(1478年)

饶平首任知县杨昱到任(另有记载十三年、十五年到任)。

改饶平县城(土城)为砖城,设东、西、南、北四门。

成化十六年(1480年)

乡试,饶平首科中举6名,占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中举总数三分之一,轰动一时。

弘治八年(1495年)

知县杨宏组织民工开凿黄冈河溪头段河道乱石,后人称为“杨公溪”。

正德十一年(1516年)

福建平和县人曾三秀袭击大埕,杀在籍知县陈南塘。

后陈南塘之子请来救兵,曾三秀被俘,解至潮州府城斩首。

嘉靖二年(1523年)

浙江废市舶司,外国商船不能进入浙江海域口岸。

日本商人转到南澳贸易,政府严令禁止,日商舶盘旋海上。

嘉靖五年(1526年)

本县出析滦州、清远二都置大埔县,析后本县仅存六都。

嘉靖九年(1530年)

县令许壁创修《饶平县志》6卷(已佚)

嘉靖二十年(1541年)

知县罗胤凯续修《饶平县志》已佚,仅存其序。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潮州府于黄冈设海防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设海防同知。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置拓林寨。

募民兵1716人,大小船45只,设指挥一名。

建衙于天妃宫之东南。

清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

重建饶平县文庙(前称学宫)。

康熙八年(1669年)

原诏安县管辖的青、云二澳划归饶平县管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南澳设总兵,再析饶平南澳岛的青、云二澳归福建省诏安管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知县刘汴篡修《饶平县志》24卷。

是为本县现存最早的县志。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县令王益聪主持兴建饶城文明塔,建四层停工。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县令郭于蕃续建竣工。

全塔七层,高五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黄冈设海防同知,潮州府海防同知由庵埠移驻黄冈。

雍正十年(1732年)

析饶平的隆澳、深澳,诏安县的青澳、云澳等四澳设南澳厅(清朝在新开发区的一种政区建置)。

并设海防同知署,第一任同知徐慎于1733年到任。

咸丰九年(1859年)

澄海盐灶基督教(长志会派)在上浮山村设立分堂,为本县最早建立的基督教会。

光绪六年(1880年)

基督教浸信会传入本县。

同年在县城(三饶)建立第一所基督教浸信会堂。

光绪九年(1883年)

知县惠登甲续修《饶平县志》25卷。

光绪十五年(1889年)

天主教传入本县,法国人谭立山(神父)于浮滨溪墘楼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动工兴建饶城东门溪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完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黄冈设邮局,为清末推行“新政”后本县最早邮政机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1907年5月22日黄冈革命事发,因这一年是农历丁未年,历史上称为丁未革命。

黄冈丁未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十次武装起义的第三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组织者大部分是新加坡同盟会会员,并在弹药和经费方面得到各地华侨和香港同胞的支持,虽然此次起义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是它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及后来的辛亥革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广东都督府令各县设临时议会,改民政长为知事。

饶平首任知事黄荐颚。

民国三年(1914年)

改潮州府为潮循道,领25县,饶平县属潮循道管辖,原县临时议会撤消。

设饶平县警察事务所,所长由县知事兼任。

民国四年(1915年)

本县第一个商会——黄冈商会成立。

负责各商号的货运护航及维持商场治安等事项。

民国五年(1916年)

本县始设电报局,地点在黄冈涂桥茶寮角,名黄冈电报局。

民国九年(1920年)

裁去潮循道,原属各县同隶于广东省。

置澄海地方审检厅饶平县分庭,设推事及检察官。

1927年改为饶平地方法院,1929年又改为潮梅地方法院饶平分庭。

民国十年(1921年)

广东省省长公署令各县举行“民选”县长及县议会议员。

饶平首任县长陈秉元。

民国十一年(1922年)

饶平县设立教育局。

民国十三年(1924年)

创办饶平县立中学(1942年始办高中班)及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并首创饶平女子中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

饶平第一个乡农会在道韵乡(今三饶南联)成立。

会长黄丽泽。

同年,中华工会饶平分会在饶城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年)

中国共产党饶平县支部在饶城成立,书记林琮璜;同年,国民党饶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饶城召开;饶平县农民协会于饶城林厝祠成立;共青团饶平县支部于饶平第二初级中学成立;县公署被改为县政府。

民国十六年(1927年)

中国共产党饶平县委员会(下称中共饶平县委)在上饶大坡楼成立;

饶平第一支工农武装——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四团在上饶祠西成立。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民国政府张贞部队架设黄冈至茂芝军用电话线,为本县有线电话之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广东设立东区妥靖委员公署,辖饶平等25县。

同年饶黄(饶城—浮山—黄冈)、饶钱(饶城—浮滨—钱东)、黄九(黄冈—九溪桥)、黄诏(黄冈—诏安)公路建成通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本县开始分设区署,实行以县、区、乡、保、甲系列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全县分设6个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1年)

黄冈设置海关,征收香港至汫洲的货物关税。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县城成立“饶平银行”,属官商合办。

创办饶平简易师范学校于饶城,至1949年并入饶平第一中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成立中共饶平县委,县机关设于饶平县隆都的樟籍村。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饶平陆地全部解放。

1950年

1950年 饶平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共饶平县委委员会成立;中共饶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单位。

饶平全境解放。

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饶平县武装大队。

全县划分为凤凰、上饶、附城、浮山、钱东、黄冈、海山等7个区,下设26个乡、21个行政村和2个镇。

同年,成立饶平县人民公安局(后改为饶平县人民政府公安局)、人民法院等单位;饶平县国营贸易公司于黄冈镇建立。

中共饶平县首次党员代表会议于饶城召开。

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正式成立,后更名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专员公署。

饶平隶属潮汕专员公署。

1951年

1951年 中共饶平县委机关从饶城迁驻黄冈蟹池、真道医院,后迁至丁未路440号(1953年再迁至西门余厝祠)。

全县划分为11个区和一个镇(一区凤凰、二区上饶、三区附城、四区河西、五区浮山、六区樟溪、七区钱东、八区高堂、九区霞绕、十区东界、十一区海山及黄冈镇),辖177个乡,6个办事处。

1952年

1952年 成立饶平县合作总社。

市场交易改为市秤计量,废除升斗制;布匹等商品计量统一使用市尺。

1953年

1953年 联饶溪整治工程基本完工。

对黄岐山深涂桥“九十九曲”长达9000米溪段裁湾取直,为解放后全县第一宗大型治洪防洪工程。

同年,县第一个渔业生产合作社——拓林第一渔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5年

1955年 饶平县人民政府启用“饶平县人民委员会”印章;本县国家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饶平县人民检察院成立。

1956年

1956年 县黄冈汽车站落成启用。

......

1991年

1991年 县海内外乡亲中秋联谊会在县城黄冈镇隆重举行;经国务院批准,饶平县划归潮州市管辖。

9.从潮州怎么去饶平土楼

绕永不脊,平永不乱

——饶平县志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位于广东省最东端,与福建省接壤。

地处东经116°35′~117°11′,北纬23°28′~24°14′,北回归线在县境南部穿过。

饶平县县城为黄冈镇,位于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县境内有国道324线。

饶平气候

饶平县气候属于海洋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充沛,为1475.9毫米,年平均气温21.4°C,农作物一年三熟。

饶平地理

饶平县位于潮汕平原边端,是广东山区县之一。

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势北高南低,有岛屿13个,其中海山岛最大,面积46.9平方公里;有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7座,其中西岩山最高,海拔1256米。

黄冈河是饶平县内最大的河流,全长87.2公里,途经12个乡镇,注入南海。

饶平县有柘林、高沙、大埕三个较大海湾,其中柘林湾最大,面积68平方公里。

饶平海岸线长136公里,最大的港口是三百门海港。

饶平自然资源

饶平县有较为丰富的海产河山地资源。

其中浅海滩共57万馀亩,盛产各类海鱼、对虾、牡蛎等。

山地野生动物则有眼镜蛇、金环蛇、腹蛇、穿山甲、石蛤等各种珍禽。

饶平县盛产陶土。

矿产资源有花冈岩、钾长石、高岭土、耐火土、铜、铁、钨、锡筹。

饶平历史

饶平塔仔金山出土文物浮滨塔仔金山文物

1974年,在饶平县浮滨塔仔金山发现了古穴墓群,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与陶器的陪葬品。

其中有戈、矛、斧、凿、砾石石器,尊、壶、豆、杯、盆、盂、罐等陶器。

部分陶器有酱色釉。

经考古坚定,浮滨发现的文物时间为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前期。

该发现对中原文化与当地区别于诸越文化的土着文化有重要影响。

黄冈丁未革命

1907年4月11日,孙中山率领的黄冈丁未革命爆发。

由于起义军寡不敌众,粮械缺乏,战败,惨毙多命。

此次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中之第三次,由于该年为农历丁未年,因而称之为“黄冈丁未革命”。

饶平旅游资源

三饶镇“道韵楼”

道韵楼全景

道韵楼外观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国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围楼。

土楼鼎盛时可容纳600多客家人居住,现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

土楼墙厚1.6米、墙高超过11米。

土楼的特色之处在于整个土楼处处与八卦相关,所有建筑的数目都是八的倍数,如水井32眼,天窗16个,房72间,梯112架。

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

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兽、防震、防贼、防旱等。

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

土楼全部使用竹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

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土楼曾经被官府收编的土匪包围三个月而攻不破,土楼里的数百居民利用储粮和井水以供自己饮食,利用土楼上面的内沟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过劫难。

土楼前后有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最外环有三层楼高。

土楼历经数百年仍然十分坚固。

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楼里只有几间房屋左右倾斜,反而支撑了整个土楼不倒。

据居住在土楼的当地老人介绍,土楼修建成八卦形是机缘巧合,当初设计的是圆形的围楼,不料三建三倒,后来才建成全国少见的大型八卦形围楼。

海滩岩近照海山镇“辟龙”

“辟龙”位于饶平县海山镇,属贝壳冲积岩,东西长4500米,宽1150米,后2米至10米,总面积为2875公顷。

因裸露在地面部分横卧于海滩,形似长龙,俗称“辟龙”。

经专家考证,该海滩岩田是由文石、高镁方解石、有孔介虫、海生贝壳、微体古生物和细砂粒在特定的地址条件下长期堆积、胶结而成,约有五千年历史。

现为广东省第三个地质遗迹保护区。

柘林镇“镇风塔”

“镇风塔”位于饶平县柘林镇,地处风吹岭峡谷口。

镇风塔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塔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

塔尖为制作精美的千斤石葫芦,塔身周围是石板围成的环形面屏。

该塔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冈镇“石壁庵”

“石壁庵”位于离饶平县黄冈镇约二公里处的栖云山,因此山多为石头山而得名。

山上有“涑玉泉”、“古雷音寺”、“纳海楼”、“慈悲亭”等景观。

其中漱玉泉成于山上天然岩洞,长年清泉不竭。

漳溪镇“青岚冰臼”

饶平县漳溪镇青岚溪谷中分布有两千多个的形态各异的冰臼,是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冰川运动时留下的遗迹。

冰臼群中最大的一个圆形冰臼口宽六七米,深二三米。

冰臼群处于北纬23"12',海拔不到100米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这对广东地区可能在数百万年前曾是冰天雪地的严寒地带说法有重要意义。

柘林镇“白鹭天堂”

饶平县拓林镇西澳岛上因白鹭成群,而被称为“白鹭天堂”。

西澳的白鹭为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

饶平人物

张竞生,字公室,1888年出生于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曾撰写出版《性史》,翻译卢梭《忏悔录》,并着有《爱情定则》、《美的社会组织法》、《美的人生观》等。

张竞生1907年考进黄埔陆军小学。

1912年赴法留学。

1915年在巴黎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继进入里昂大学进修,获哲学博士。

并曾到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瑞士等国留学深造。

1921年在北京大学任哲学教授,后因着《性史》,为封建传统观念所不容,被解聘。

1926年在上海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创办“美的书店”,但后来遭查抄封闭。

1929年初到杭州讲学,又被当局以“性宣传”罪拘留。

于是他再次赴欧研究,并从事译著。

1933年回国应邀任广东实业督办,主编《广东经济建设》月刊。

后因得罪权贵,受通缉。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和批斗,于1970年在饶平县漳溪镇贫病交迫而死。

特色小吃

肖米是饶平的传统特色小吃,在过去常被作为配桌点心。

饶平的肖米起源于北方的“烧卖”,但与烧卖并非完全相同。

沿袭烧卖的外形,主要的馅料为萝卜、瘦肉,并在开口处放置一形状为方型的卤肉。

吃的时候配以沉醋,味道十分鲜美

===============

大事记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

秦派兵平南越,守五岭。

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饶平地域属南海郡。

西汉

元鼎六年(前111年)

置揭阳县(属南海郡)含饶平地域。

东晋

咸和六年(331年)

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析揭阳县置海阳、潮阳、妥安、海宁四县。

饶平地域属东官郡海阳县。

义熙九年(413年)

分东官郡,立义安郡。

义安郡辖海阳、潮阳、妥安、海宁、义招五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南朝

饶平地域属义安郡海阳县。

隋朝

开皇十年(590年)

置义安郡,撤消海阳县。

于义安郡治所置义安县,属循洲。

饶平地域属义安县。

开皇十一年(591年)

始置潮州。

领义安、潮阳、妥安、海宁、义招五县。

饶平地域属义安县。

大业三年(607年)

罢潮州,复义安郡。

领海阳、潮阳、万川、海宁、程乡五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

罢郡为州,复置潮州。

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

改潮州为朝阳郡。

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乾元元年(758年)

罢朝阳郡,复罢潮州。

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宋朝

淳佑三年(1243年)

潮州知府郑良臣主持创建黄冈城寨。

淳佑六年(1246年)

潮州知府陈圭捐资建林姜桥、陈塘桥、水磨头桥、百丈埔桥、黄冈五里桥、竹林径内大桥、竹林第二桥等石桥。

元朝

至元十六年(1279年)

改潮州为潮州路。

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至正十三年(1353年)

建柘林镇风塔(石塔),塔高20米,塔基围16米,七层八面。

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

改潮州路为潮州府。

领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四县。

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同年,倭寇进犯惠州、潮州。

洪武三年(1370年)

罢黄冈巡检司。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潮州府于宣化都大埕筑大城,设大城守御千户所(明朝军事组织)。

永乐七年(1409年)

倭寇多次劫掠南澳,并据为巢穴,南澳乡民被迫迁于苏湾都(今澄海县境)。

成化十三年(1477年)

析海阳县太平乡的宣化、信宁二都,光德乡的滦州、清远、弦歌三都,怀德乡的秋溪、龙眼城、苏湾三都,共8都置饶平县。

县治设于弦歌都(清时改称为元歌都)下饶堡(今三饶镇),并建筑县城(土城)。

是年,建饶平学官(地址在今饶平一中)。

成化十四年(1478年)

饶平首任知县杨昱到任(另有记载十三年、十五年到任)。

改饶平县城(土城)为砖城,设东、西、南、北四门。

成化十六年(1480年)

乡试,饶平首科中举6名,占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中举总数三分之一,轰动一时。

弘治八年(1495年)

知县杨宏组织民工开凿黄冈河溪头段河道乱石,后人称为“杨公溪”。

正德十一年(1516年)

福建平和县人曾三秀袭击大埕,杀在籍知县陈南塘。

后陈南塘之子请来救兵,曾三秀被俘,解至潮州府城斩首。

嘉靖二年(1523年)

浙江废市舶司,外国商船不能进入浙江海域口岸。

日本商人转到南澳贸易,政府严令禁止,日商舶盘旋海上。

嘉靖五年(1526年)

本县出析滦州、清远二都置大埔县,析后本县仅存六都。

嘉靖九年(1530年)

县令许壁创修《饶平县志》6卷(已佚)

嘉靖二十年(1541年)

知县罗胤凯续修《饶平县志》已佚,仅存其序。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潮州府于黄冈设海防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设海防同知。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置拓林寨。

募民兵1716人,大小船45只,设指挥一名。

建衙于天妃宫之东南。

清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

重建饶平县文庙(前称学宫)。

康熙八年(1669年)

原诏安县管辖的青、云二澳划归饶平县管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南澳设总兵,再析饶平南澳岛的青、云二澳归福建省诏安管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知县刘汴篡修《饶平县志》24卷。

是为本县现存最早的县志。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县令王益聪主持兴建饶城文明塔,建四层停工。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县令郭于蕃续建竣工。

全塔七层,高五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黄冈设海防同知,潮州府海防同知由庵埠移驻黄冈。

雍正十年(1732年)

析饶平的隆澳、深澳,诏安县的青澳、云澳等四澳设南澳厅(清朝在新开发区的一种政区建置)。

并设海防同知署,第一任同知徐慎于1733年到任。

咸丰九年(1859年)

澄海盐灶基督教(长志会派)在上浮山村设立分堂,为本县最早建立的基督教会。

光绪六年(1880年)

基督教浸信会传入本县。

同年在县城(三饶)建立第一所基督教浸信会堂。

光绪九年(1883年)

知县惠登甲续修《饶平县志》25卷。

光绪十五年(1889年)

天主教传入本县,法国人谭立山(神父)于浮滨溪墘楼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动工兴建饶城东门溪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完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黄冈设邮局,为清末推行“新政”后本县最早邮政机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1907年5月22日黄冈革命事发,因这一年是农历丁未年,历史上称为丁未革命。

黄冈丁未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十次武装起义的第三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组织者大部分是新加坡同盟会会员,并在弹药和经费方面得到各地华侨和香港同胞的支持,虽然此次起义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是它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及后来的辛亥革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广东都督府令各县设临时议会,改民政长为知事。

饶平首任知事黄荐颚。

民国三年(1914年)

改潮州府为潮循道,领25县,饶平县属潮循道管辖,原县临时议会撤消。

设饶平县警察事务所,所长由县知事兼任。

民国四年(1915年)

本县第一个商会——黄冈商会成立。

负责各商号的货运护航及维持商场治安等事项。

民国五年(1916年)

本县始设电报局,地点在黄冈涂桥茶寮角,名黄冈电报局。

民国九年(1920年)

裁去潮循道,原属各县同隶于广东省。

置澄海地方审检厅饶平县分庭,设推事及检察官。

1927年改为饶平地方法院,1929年又改为潮梅地方法院饶平分庭。

民国十年(1921年)

广东省省长公署令各县举行“民选”县长及县议会议员。

饶平首任县长陈秉元。

民国十一年(1922年)

饶平县设立教育局。

民国十三年(1924年)

创办饶平县立中学(1942年始办高中班)及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并首创饶平女子中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

饶平第一个乡农会在道韵乡(今三饶南联)成立。

会长黄丽泽。

同年,中华工会饶平分会在饶城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年)

中国共产党饶平县支部在饶城成立,书记林琮璜;同年,国民党饶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饶城召开;饶平县农民协会于饶城林厝祠成立;共青团饶平县支部于饶平第二初级中学成立;县公署被改为县政府。

民国十六年(1927年)

中国共产党饶平县委员会(下称中共饶平县委)在上饶大坡楼成立;

饶平第一支工农武装——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四团在上饶祠西成立。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民国政府张贞部队架设黄冈至茂芝军用电话线,为本县有线电话之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广东设立东区妥靖委员公署,辖饶平等25县。

同年饶黄(饶城—浮山—黄冈)、饶钱(饶城—浮滨—钱东)、黄九(黄冈—九溪桥)、黄诏(黄冈—诏安)公路建成通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本县开始分设区署,实行以县、区、乡、保、甲系列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全县分设6个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1年)

黄冈设置海关,征收香港至汫洲的货物关税。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县城成立“饶平银行”,属官商合办。

创办饶平简易师范学校于饶城,至1949年并入饶平第一中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成立中共饶平县委,县机关设于饶平县隆都的樟籍村。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饶平陆地全部解放。

1950年

1950年 饶平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共饶平县委委员会成立;中共饶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单位。

饶平全境解放。

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饶平县武装大队。

全县划分为凤凰、上饶、附城、浮山、钱东、黄冈、海山等7个区,下设26个乡、21个行政村和2个镇。

同年,成立饶平县人民公安局(后改为饶平县人民政府公安局)、人民法院等单位;饶平县国营贸易公司于黄冈镇建立。

中共饶平县首次党员代表会议于饶城召开。

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正式成立,后更名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专员公署。

饶平隶属潮汕专员公署。

1951年

1951年 中共饶平县委机关从饶城迁驻黄冈蟹池、真道医院,后迁至丁未路440号(1953年再迁至西门余厝祠)。

全县划分为11个区和一个镇(一区凤凰、二区上饶、三区附城、四区河西、五区浮山、六区樟溪、七区钱东、八区高堂、九区霞绕、十区东界、十一区海山及黄冈镇),辖177个乡,6个办事处。

1952年

1952年 成立饶平县合作总社。

市场交易改为市秤计量,废除升斗制;布匹等商品计量统一使用市尺。

1953年

1953年 联饶溪整治工程基本完工。

对黄岐山深涂桥“九十九曲”长达9000米溪段裁湾取直,为解放后全县第一宗大型治洪防洪工程。

同年,县第一个渔业生产合作社——拓林第一渔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5年

1955年 饶平县人民政府启用“饶平县人民委员会”印章;本县国家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饶平县人民检察院成立。

1956年

1956年 县黄冈汽车站落成启用。

......

1991年

1991年 县海内外乡亲中秋联谊会在县城黄冈镇隆重举行;经国务院批准,饶平县划归潮州市管辖。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