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周边旅游景点有哪些?庐山号称什么
【千问解读】
庐山号称世界地质公园,又称圣山。
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其中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的雾具有哪些特点?下面的内容为您详细介绍。
本文目录
1、
2、
3、
1庐山周边旅游景点有哪些
主体旅游景点主有:美庐别墅、庐山会议会址、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涯、石门涧、黄龙潭、乌龙潭、三宝树、芦林湖、博物院、含鄱口、植物园、大口瀑布、三叠泉、五老峰。
外围有:东林寺、秀峰、白鹿洞书院、汉阳峰、小天池。
辐射景点有:狮子洞、鞋山、千岛湖、龙宫洞、石钟山、观音岛、鲁溪洞、九宫山等。
2庐山号称什么
庐山号称世界地质公园,又称圣山。
庐山(匡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其中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
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整个山体南北长29千米,东西宽约16千米,山体面积302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
海拔25—1473.8米。
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
3庐山的雾具有哪些特点
庐山的雾具有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的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的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河。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出自唐代:李白的诗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归隐唐诗三百首写景山水 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注释(1)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
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3)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
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4)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5)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6)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
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
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
(7)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丸叠如屏而得名。
(8)影落: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
青黛(dài代):青黑色。
(9)金阙(què确):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
(10)银河:指瀑布。
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
近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
(11)香炉:南香炉峰。
瀑布:黄岩瀑布。
(12)迥崖沓(tà踏)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
凌:高出。
苍苍:青色的天空。
(13)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
整句诗的意思: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14)大江:长江。
(15)黄云:昏暗的云色。
(16)白波九道:九道河流。
古书多说长江至九江附近分为九道。
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
雪山:白色的浪花。
(17)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圆石,平滑如镜,可见人影。
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
(18)谢公:谢灵运。
(19)服:服食。
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
(20)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21)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22)先期:预先约好。
汗漫:仙人名,一云造物者。
九垓(gāī该):九天之外。
(23)卢敖:战国时燕国人,周游至蒙谷山,见一古怪之士迎风而舞。
卢敖邀他同游,那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
”遂纵身跳入云中。
太清:太空。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古诗赏析此诗为写景名篇。
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
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
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
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
“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
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
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
”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
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
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
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
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
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
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
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
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
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
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
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
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
”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
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
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
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
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
人生无常,盛事难再。
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
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
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
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
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
”“遂入云中。
”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
九垓,九天。
太清,最高的天空。
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
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
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
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
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
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
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
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古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0年(肃宗上元元年),即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的次年。
李白遇赦后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那时李白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李白名句推荐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作者:李白:出自《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作者:李白:出自《君子有所思行》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作者:李白:出自《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作者:李白:出自《君子有所思行》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作者:李白:出自《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作者:李白:出自《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作者:李白:出自《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作者:李白:出自《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作者:李白:出自《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
作者:李白:出自《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东晋建立后周边环境危机四伏 东晋是如何偏安百年的
东晋为何能在江左偏安百年? “耗尽英雄气,两晋鼠辈代代出” 熟悉魏晋历史的小伙伴对于这句名语都不陌生,相比三国时期的轰轰烈烈,它的接班人-----却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这确实让人。
除此之外,晋朝期间所发生的事情也着实让人震怒,“”、“”、“南北割据”等如此藩乱层出不穷,若非华夏一族天命永昌,只怕早已被司马晋朝尽数毁于这历史长河中了。
而如此荒乱的局势之中,晋朝的守墓人------东晋,又是如何得以存处百年的呢,这一切还要从“内忧外患”说起。
汉亡于强:西晋窃果却难治天下 1、汉末争雄,西晋偶成 汉末灵帝即位,灵帝日日歌酒淫欢不理政事,宫中朝政逐渐被“”把持,也就是十位掌权,十常侍逐渐结成,他们任人唯亲,行事图财,壮军制民,让朝廷一片乌烟瘴气之态,民间各地更是。
而逐渐积累起的民怨,也终于在几名民间术士的鼓动下,如燎原之势展开了。
公元184年,三兄弟真臂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让各地被压迫的农民纷纷对抗腐朽汉廷,他们共尊“土德”,因此义士皆头戴土黄头巾,史称“黄巾之乱”。
较于当时各藩镇势力的兵力来看,黄巾之乱其实本身规模并不惊人,但却是一种无言的讯号--------汉朝气数已尽了。
因此,在黄巾之乱被剿灭之后,各地方势力便以各种旗号开始了自立为王的行径,三国时期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轰轰烈烈的群雄争霸之后,最终也角逐出了三位“决赛选手”--------魏蜀吴。
魏蜀吴的后三国争霸也是十分残酷的,尽管之后在偷袭蜀汉之后奠定了大局,但其本身曹家势力也消耗的所剩无多了,这时候士族们开始瞅准时机再次群起而攻之--------完成了谋朝,并皆旧魏兵力消灭了日渐势衰的势力,最终完成三国归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投机”之举。
但司马家夺得天下之后,却并没有曹魏时的治天下之能。
由于是士族共夺的天下,权利的分配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家内部还出现了严重的分裂,这让获利不均的士族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各自扶持一位司马世子,并撺掇着争夺晋朝皇权。
“八王之乱”便由此展开了,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混乱的皇权争斗,因为都已是就藩的司马皇族,所以其规模远超时的九龙夺嫡。
八王之乱的后果便是将国内的安稳彻底撕碎,让三国时期被压制的诸多看到机会,他们开始结群地向中原进军,又开了新一轮的纷争------五胡乱华。
西晋当时历经八王之乱后,国内各势力之间都互相不信任,都放任这胡人对政敌的进攻与掠夺,渐渐地让局势走向了失控,最终胡人势力()攻陷长安,西晋彻底灭亡。
2、晋朝东撤,北境混战 公元317年,琅琊王携仅存的晋朝皇族东渡,到达了建邺城(今南京),并在此复辟了朝廷,后世称“东晋”,而随着晋朝的败退,长江以北的地带便彻底蒙了上“胡尘”,也由此开启了的时代。
北方在胡人与汉人势力的较量下,最多时共存在着之多的势力,其势力分布盘根节错,极其复杂。
且他们相互之间进行混战,各国更迭十分频繁。
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的便是势力、燕势力、鲜卑势力,这其中尤其以前秦势力最具代表性,前秦领导人凭借着绝对的武力,曾将北方诸国皆统于手中,让北方迎来过一段时间的大一统时代。
而与此同期的东晋却仍在进行着“皇权改革”,这是一件极为“倒反天罡”的改革,通俗来说就是士族们通过各种的新政推行,来从手中获得权力,而败退东部的司马皇族对此甚至无“还手之力”,当时士族们几乎已是让司马家进行二选一,要么放权,要么就灭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由此来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东晋是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可处于走钢丝的东晋,又是为何能在这种时代里存在百年呢? 晋存于弱:败也内忧外患,成也内忧外患 1、内忧过多,放权寻和 在当时的时代中,晋朝东逃之后便引来了最大的内忧------南北士族的对立。
带着仅剩的晋朝势力败逃建邺后,便一度引起了建邺的南方士族的方案,因为权力的分配再次成为了难题,南方士族认为他们是东晋的功臣,理应获得朝中大权。
但北方士族们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晋朝的元老,应该继续执掌重权。
在这样的斗争之下,才能本就不济的司马家只能选择放权求和,司马睿权柄渐渐下放,甚至在东晋一度出现“王与(司)马,共天下”的局面。
但也得益于这种“皇帝垂手,士族得权”的局面,东晋竟然在纷争之中迎来了巧妙的和平,犹如暴风眼中的一般,各氏族间虽有矛盾,但碍于皇帝已放权,还是各自收敛几分,他们推选了各自的代表在朝中当值,以谋求着相应的利益,形成某种意义上的政治平衡。
而最好的例子便是“”,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以少胜多案例,对战双方是一统北方的前秦与败退的东晋。
面对这样实力悬殊的战斗,世人都认为前秦必将一统天下,但当时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再次放权,平和了东晋内部谢、桓两家最大士族的矛盾,谢、桓两家由此开始不计前嫌联手抗秦。
有了这两大家族的带领,东晋内部表现出了异常的团结,皆为护国。
也因有了各氏族的鼎力相助,晋军的补给与情报竟优于对敌的。
再加之前秦君王苻坚的一味心机,谢、桓两家共同设计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大败了冒进的苻坚亲军。
由于苻坚的大军中不仅有前秦亲军,更有各胡国势力的协战部队,他们之间本就是面和心不合的关系,所以失去了前秦大军的压制,这些协战部队开始纷纷临阵造反。
除了临阵的部队外,后方诸国也开始了叛乱造反的攻势,其中以与尤为甚。
在这样多方的夹击之下,东晋便奇迹般地抵御住了北方的总攻,而且抓住了北方再次混乱的时局,东晋还进行了多次北伐且均有所得,这位东晋的延续创造了必要条件。
2、外患太强,眼无弱晋 而东晋的百年延续除去自身的原因外,外敌太强也是一个原因。
通常来说,外敌太强并非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已经退无可退的东晋而言,却成为了一件好事,原因也很简单,东晋已经弱到让北方诸国忽略了它,或者说无暇去进攻它。
当时的长江以北的大地上,匈奴的成汉政权统霸西南方,西凉与北凉在西北方,北燕则在东北方与鲜卑族共同进击中原,其中间地带更是有强盛的前秦在烈战四方。
如此的局势之下,北方各国都很“忙”,毕竟眼前强敌已经众多,一个不会进攻的东晋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中,其次,在古代要开展一场渡江大战是十分困难,加之前朝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仍历历在目,这些北方诸国人人都不愿效仿曹丞相再强渡长江,所以东晋在这样的局势下,为自己赢得了些许生机。
除此之外,当时三国时期,是司马家的势力打下的南方(偷袭蜀汉),所以在三国归晋后,司马家对于南方的统治是较为稳定的,各军镇基本都在各士族的控制之中,所以内乱也暂时没有兴起的趋势。
也源于这种内忧与外患相互构建的微妙平衡之中,东晋有了属于自己喘息的时间,没有被当时强盛的北方一举拿下。
写在最后(总结) 通过西晋的建立到败退为东晋这段历史的知道,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晋朝的皇族确实缺少一些治国的能力与举措,东晋的偏安一隅,更像是内部士族的合作与外族的纷争共同铸就。
而证明这一理论的实证便是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的进程,又从“五胡乱华”到“淝水之战”的演变。
八王之乱的出现,说明司马皇族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尤其是皇权与皇帝人选的问题,而五胡乱华的演变,则从侧面说明司马家对大军的管辖逐渐脱节,甚至完全脱离,这才致使北方大地完全沦陷。
但“淝水之战”的胜利,却又是士族与皇室的畸形平衡才铸就了最终胜利,当然,这其中也包含北方过于繁杂的势力纷争,才让前秦的攻势仅止于一次“淝水之战”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西晋到东晋再到东晋的存续,是一段“成也内忧外患,败也内忧外患”的史诗长歌,是内部畸形平衡与外部频繁乱斗共同造就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