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点(部编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知识点识记)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5 点击数:
简介:第一单元 基础知识必记 一、易读错的字 早晨(chén) 绒(róng)球花 粗(cū)壮 荒(huāng)野 放假(jià) 衣裳(shang) 双臂(bì) 背诵(sòng) 照例(lì) 挨(ái)打 二、易写错的字 晨:上边是扁“日”,下边不要少写一横。

装:上半部分右边是“士”,不是“土”。

荒:中间部分是“亡”,不要多写一点。

舞:共有十四

【千问解读】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点(部编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知识点识记)(1)

第一单元 基础知识必记

一、易读错的字

早晨(chén) 绒(róng)球花 粗(cū)壮 荒(huāng)野

放假(jià) 衣裳(shang) 双臂(bì) 背诵(sòng)

照例(lì) 挨(ái)打

二、易写错的字

晨:上边是扁“日”,下边不要少写一横。

装:上半部分右边是“士”,不是“土”。

荒:中间部分是“亡”,不要多写一点。

舞:共有十四画,第十三笔是竖折。

扬: 右面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要写得左窄右宽。

三、会写词语

早晨 绒球花 汉族 鲜艳 服装 打扮 朗读 安静 停在 粗壮

穿戴 校园 敬爱 国旗 敬礼 铜钟 教室 树枝 这些 好奇

招引 古老 枝干 影子 落下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处罚

放假 互相 所有 能够 猜想 扬起 双臂

四、多音字

教书(jiào教室) 好奇(hǎo好听) 睡觉(jué觉得)

放假(jiǎ假话) 背负( bèi背诵) 羊圈( quān圆圈)

五、形近字

叹气(汉字) 朋友(服装) 干净(安静)

姐姐(粗心) 洛阳(落下) 犯人(狂欢)

清水(猜出) 杨树(表扬) 双臂(避开)

六、近义词

鲜艳—艳丽 好奇—新奇 打扮—装扮 洁白—雪白 安静—宁静

轰响—轰鸣 狂欢—狂喜 突然—忽然 觉得—感觉 流利—流畅

详细—详尽 认真—仔细 清楚—明白 鸦雀无声—悄然无声

七、反义词

安静—热闹 招引—驱赶 洁白—乌黑 湿润—干燥 出来—进去

扬起—放下 主动—被动 认真—马虎 清楚—模糊

糊里糊涂—一清二楚 鸦雀无声—人声鼎沸

八、词语搭配

【动词搭配】

(打)招呼 (朗读)课文 (跳)孔雀舞 (做)游戏 (看)热闹

(走过)荒野 (吹着)口笛 (站)墙角 (收起)戒尺

【形容词搭配】

(敬爱)的老师 (可爱)的小学 (古老)的铜钟

(粗壮)的枝干 (洁白)的粉墙

【数量词搭配】

一(条)小路 一(间)教室 一(所)小学 两(只)猴子

九、词语归类

【ABB 式词语】一条条 一个个

【 AABB 式词语】急急忙忙 高高兴兴

【“ 一× 一×”式词语】一字不漏 一声不响

十、句子积累

1. 拟人句: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2. 反问句: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反问句 改陈述句:(“有”就要改成“没有”去掉呢和问号)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

3. 我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

4. 排比、拟人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5. 读到“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时,我仿佛看到最调皮的风都被同学们的朗读时好听的声音吸引了,就连对自己歌喉最自信的小鸟也补征服了。

6. 读到“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时”我会想到松鼠和山狸平时最怕人,现在也来看热闹,一定是被同学们欢乐的气氛感染了。

7. 《花的学校》是一篇散文诗,作者是印度的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著作《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

8. 《不懂就问》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事,他不懂就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点(部编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知识点识记)(2)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日积月累”里的古诗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学校里有不同民族的学生,大家穿戴不同。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一起做游戏,非常快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所有着多个民族的孩子的小学,是一所团结友爱的小学。

3. 仿写句子: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清风一吹,他们便跳起欢快的舞蹈;

蝴蝶一来,他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招呼。

4. 识记含有身体器官名称的成语: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5. 作文:写写自己的同学,把其长相、性格特征和经常做的事情等写下来,让别人猜猜他是谁。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点(部编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知识点识记)(3)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嫦娥古诗(四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嫦娥)

《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

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

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嫦(chánɡ)娥(é)——朝代:唐(tánɡ)代(dài) 作者:李(lǐ)商(shānɡ)隐(yǐn) 云(yún)母(mǔ)屏(pínɡ)风(fēnɡ)烛(zhú)影(yǐnɡ)深(shēn), 长(chánɡ)河(hé)渐(jiàn)落(luò)晓(xiǎo)星(xīnɡ)沉(chén)。

嫦(chánɡ)娥(é)应(yīnɡ)悔(huǐ)偷(tōu)灵(línɡ)药(yào), 碧(bì)海(hǎi)青(qīnɡ)天(tiān)夜(yè)夜(yè)心(xīn)。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

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嫦娥》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

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

“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

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

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

“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

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

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

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

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拓展资料: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牛李党争的实质就是太监当权,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嫦娥》即是“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类诗的典型。

加入收藏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点(部编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知识点识记)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