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东街小学教育集团大单元教学专题培训之语文专场

【千问解读】
忻州市忻府区东街小学校
秋日共研,催开一树桂花;逐梦课改,沉醉一路芬芳。
师道远而学无涯,善若水需孜孜不倦,深耕耘且广积粮。
教师的肩上,应担起清风明月和草长莺飞;教师的眼眸,该藏下万丈光芒和星辰大海。
学习是最美的姿态,培训是最大的遇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
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探索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提升教师准确解读教材,熟练运用教材,高效整合单元教学的能力,9月12日下午,忻府区东街小学教育集团进行了“践行新课标 聚焦大单元”语文专题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特邀请了朔州市第四小学闫丽萍老师,与东街小学教师梁月帅老师进行同课异构。
两位老师聚焦核心素养,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帮助一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提高教研教学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
专家简介
闫丽萍:朔州市第四小学校教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
深耕教育三十多年,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够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因材施教。
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受学生喜爱。
在学术领域成果显著,曾参与研究国家级课题《基于学生实践能力下小学办学特色提升研究》,省级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成之基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与提升》,《统编小学语文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均已结题。
发表多篇专业性论文,其中《三年级习作教学之我见》获得论文比赛一等奖,《小学语文作文评价策略》获得二等奖。
壹
教师简介
梁月帅:东街小学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
从教以来注重实效,善于反思,始终遵循“温和而坚定”“身教重于言行”的理念,努力课改,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用心引领学生成长。
课文简介
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妈妈有办法》。
“ 大自然的秘密 ” 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本单元从多角度编排课文向学生展现大自然,让学生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大自然。
从动物、植物、天气变化三个角度选文,既有童话故事又有诗歌,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植物妈妈有办法》则是一篇诗歌,以拟人手法将植物与种子分别当作妈妈与孩子,讲述了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办法。
课堂执教展风采
梁月帅老师立足学生学情,紧扣“我是自然探秘者”的大单元情境,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植物世界,探究植物传播种子的奥秘。
在探究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奥秘过程中设计了四个活动,学生通过老师带学,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拓展孩子的思维,在教学重点的突破上更是细致入微。
谈话导入,走进植物世界
板书课题,师配乐示范朗读,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出疑问,植物旅行要用什么办法?
活动一:了解蒲公英的传播奥秘
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比蒲公英和降落伞的相似之处,理解为什么把蒲公英比做降落伞。
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理解纷纷的意思。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蒲公英宝宝会去哪里旅行?随后出示填空风吹到哪里,蒲公英宝宝就飞到哪里,理解四海为家。
最后出示蒲公英旅行的视频,让孩子跟着视频,有感情地读一读。
活动二:了解苍耳的传播奥秘。
随文讲解刺字,它的偏旁告诉我们什么,教师拿着苍耳实物让学生摸一摸,从而理解苍耳为什么可以挂住动物的皮毛来传播种子。
活动三:合作探究,了解石榴和豌豆传播种子的奥秘。
梁老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探究石榴和豌豆传播种子的秘密。
小组活动结束后进行交流展示,并出示评价表,让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总结,随即提出问题,豆荚是慢慢炸开的么?豆荚炸开换成裂开合适么?播放豆荚炸开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炸开”很突然,力量也大强调用词的准确性。
拓展延伸:知识加油站
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视频,让孩子们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仔细观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活动四:争当书写小明星
教学“知、识”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征,说说写字时需要注意什么,然后教师范写,出示评价标准,学生练写,自评、同桌互评星级,展评。
教师推荐阅读:《我爱大自然》《水的旅行》《青蛙成长记》《一粒种子的旅行》四本书。
大自然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形态各异的动物,还有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魅力。
布置作业:
梁老师设计了分层作业,尊重了孩子们的差异性。
基础性作业:了解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秘密,并选择其中一种仿照课文说一说。
发展型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制作一张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手抄报!
课例示范
闫丽萍老师执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自由读、想象读、小组读、师生轮读等,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
课堂中,老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还让学生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自然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例示范
闫丽萍老师教学从单元整体出发,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了学习目标。
1. 读课文,背诵2、3、4、5小节。
2. 借助图片,提取关键信息,说出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钻出来、炸开”用词的准确性,并积累。
3. 模仿课文,试着用比喻、拟人手法说说柳树、凤仙花、樱桃等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了解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课例示范
“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本文中的“乘着、挂住、炸开”三个动作,闫老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动词说句子,并联系日常生活情境,通过实物苍耳和多个视频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闫老师用谈话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指出拟人句中“蒲公英的孩子”是什么, “降落伞”又是什么,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纷纷出发 ” 的意思。
同时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让学生结合图片用“纷纷 ” 造句,整体感知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
合作探究:
1. 自学三、四、五小节,借助插图讲讲苍耳、石榴、豌豆妈妈的办法。
2. 说说他们的孩子是怎样旅行的。
3. 小组合作,试着演一演。
4. 有感情地背一背。
闫老师重点指导了“知、识”两个生字,强调了这两个字的间架结构,并示范了书写。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了课后选做题中的三幅图画,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教学任务在作业中再次得到了巩固。
小组合作4.有感情地背一背。
虚心学习有收获
闫老师充分认可了梁老师的语文课堂,高度赞扬了梁老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一针见血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本课文本解读等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中肯有效的建议。
她高屋建瓴地指出,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以学生为本,以儿童为中心。
此外,还应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探索学习任务群,研读教材,从关注文本每一个字,从编者、读者和学生等方面去解读。
课堂上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深读浅教,学会抓大放小,以核心问题贯穿课堂。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老师们时而凝神注视,时而疾书感想,时而莞尔一笑,时而俯耳交流,生怕转瞬即忘那个独到深刻的见解。
想必专家深入浅出的指导,精准把脉的评价,一句句经典的话语定给在场所有的老师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专业指导促进步
闫老师的讲座“大单元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单元主题为引领设计教学活动”,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提炼单元学习主题,整合知识要点。
二、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
三、学习活动的安排要遵循“所学与所用关联”“所学与生活相关联”。
领导总结寄希望
仰高笃行,知新致远。
副校长寇清和简明扼要地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本次培训活动,让老师们更加明确了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方向,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同时提出殷切希望,相信老师们一定会沿着大单元教学的方向继续思考、感悟、在困惑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大胆摸索,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通过本次大单元教学培训,老师们更加深刻意识到大单元教学是信息时代发展和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们要在学科教学中积极践行,聚焦学科素养,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之“道”,让大单元教学在全区小学教学中溅起涟漪,成为我们深度学习的灵光,在我们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
陆地上最长的植物 白藤可达400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陆地上最长的植物等相关内容。
陆地最长的植物陆地上最长的植物是一种攀援植物,叫做白藤,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都有分布。
它的茎秆特别长,而且很纤细,可以说是植物王国里的“瘦长个子”。
白藤攀缘大树向上生长,就是长到大树顶,也不会有四五百米长,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四五百米高的树。
这是因为白藤有它自己的“绝技”,它爬到大树顶后,还是一个劲儿地不断生长,以大树当作支撑,使长茎向下坠,沿着树干盘旋缠绕,形成许多怪圈,人们给它取了个外号叫“鬼索”。
白藤属于棕榈科,茎只有4一5厘米粗,但长度却达200—300米,有的甚至达400—500米,堪称植物之最。
白藤浑身长满小的钩刺,这样当它在森林中随风摇摆的时候即有可能钩住一棵大树。
一旦钩住它就会沿着大树往上攀爬、蔓延,爬到树顶再迂回向下接着缠绕,直到自身停止生长为止。
最后人们看到的就是:大树被缠了无数个藤圈,这成为热带森林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生长环境白藤生长需要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森林环境,但成藤后又能忍耐全光照条件;白藤喜温而不耐寒,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年均气温21-25℃,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4℃,极端最低气温0℃以上。
15℃的年积温在6000℃以上,日照总时数1900-2400小时;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水热系数1.5-2.5,年均相对湿度在79%以上;适于白藤生长的土壤类型有黄色砖红壤、砖红壤、褐色砖红壤及赤红壤等,pH值5.0-6.4。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南部及西南部、香港、海南及广西南部。
生殖方法白藤多用种子生殖,也有用分蔸生殖。
但分蔸生殖,只能适用于小面积栽植或种源不足情况下的采纳。
而大面积栽植,应以种子育苗为好。
采种白藤于10-11月果熟,熟时核果的果皮变红褐色。
采回后放进箩内搓洗去果肉,新鲜种子具有透明感,宜随采随播;若需要调运,需用湿沙或湿椰糠混入种子,包装运输。
种子千粒重750-900克,发芽率为86%。
育苗白藤的种子比较坚硬,不易吸水,播后长时间不发芽,管理费力,因此需要经过沙床催芽处理。
预先整地起畦,畦底层用草皮泥灰与表土混匀筑起15厘米高,然后在畦面上加沙厚5厘米,刮平床面,按5厘米10厘米的株行距点播,盖沙厚1.5厘米,搭遮阳棚,盖上塑料薄膜。
经常保持苗床湿润,2-3个月种子发芽出土,长出1-2片叶子,可分床移植至苗圃。
在阴雨天移植,用削尖的竹片起苗,移植时勿碰掉未脱落的种子,宜浅栽,如栽得过深,生长点被埋于泥土下面容易造成死苗。
株行距为12厘米30厘米,移植后要搭遮阳棚,苗期加强肥水管理,哺育1.5-2年生苗,基部开始萌蘖可出圃,这样的苗植后生长快。
栽培技术栽植可选择在人工林或天然林下湿度大、土壤肥沃的山腰、山谷和山槽处种植。
在人工林下种植,最好选常绿深根性树种,如松类、栎类、木兰类。
种植前清理好林地,过密林要进行间伐,透光度约60%,同时将林内杂灌草丛清除,然后根据林地条件采纳不同的整地方法,如块状或带状整地,挖6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植穴。
株行距既要考虑提高产量,也要考虑便于管理及采收,宜采纳顺山坡双行密植,隔一行宽植,再复双行密植,即双行株行距约为1.5米1.5米,宽行8米,复双行1.5米1.5米,这样便利于抚育管理和采收藤条。
早春2-3月,下雨湿透泥土栽植,栽植深度宜浅不宜深,以免影响生长和萌蘖。
管理头几年每年抚育3-4次,以后可以减少抚育次数。
将林地杂草铲除,然后扩大松土,深度以不伤根系为宜,5-9月间生长旺盛期,应结合抚育一些复合肥,以满足大白藤的生长需要;同时做好支扶,把藤蔓引向林冠上生长。
病虫防治#p#分页标题#e#病害:叶枯病、环斑病和白斑病是白藤苗期的重要病害,轻则影响苗木正常生长,严重时可导致苗木死亡。
诱因是强阳光直接照射苗木和苗圃管理不善,适当遮荫和加强苗期管理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可用75%的可湿性百菌清800倍液喷洒,或用75%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洒,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虫害:害虫重要有盾蚧、白藤坚蚜、独角仙和棉蝗4种。
盾蚧防治采纳28%杀腈乳油300-900倍喷洒施药,杀虫效果较好;白藤坚蚜防治,用40%氧化乐果或乙酰甲胺磷,或80%敌敌畏乳油,各以1000倍液喷洒。
杀虫率可达100%。
重要价值白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去鞘藤茎(藤条)表皮乳白色、抗拉强度大,是编织和制作家具的优良材料,用其制作的家具和工艺品畅销国际市场,是中国主要的创汇商品。
白藤的藤茎质地中上等,可供编织藤器。
感觉最敏锐的植物 含羞草如遇到触碰会立即合拢起来
形状似绒球。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感觉最敏锐的植物等相关内容。
感觉最敏锐的植物含羞草(学名:MimosapudicaLinn.):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由于叶子会对热和光产生反应,受到外力触碰会立即闭合,所以得名含羞草。
形状似绒球。
开花后结荚果,果实呈扁圆形。
叶为羽毛状复叶互生,呈掌状排列。
大约在盛夏以后开花,头状花序长圆形,2-3个生于叶腋。
花为白色、粉红色,花萼钟状,有8个微小萼齿,花瓣四裂,雄蕊四枚,子房无毛。
荚果扁平,每荚节有1颗种子,成熟时节间脱落。
花期9月。
含羞草的花、叶和荚果均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且较易成活,适宜在阳台、室内的盆栽花卉(人食用或过度接触含羞草也会引起毛发脱落)。
在庭院等处也能种植。
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人们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片合闭,因此人们理解它为“害羞”,故称之为感应草、喝呼草、含羞草、知羞草和怕丑草(粤语)。
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对土壤要求一般。
形态特征披散、亚灌木状草本,高可达1米;茎圆柱状,具分枝,有散生、下弯的钩刺及倒生刺毛。
托叶披针形,长5-10毫米,有刚毛。
羽片和小叶触之即闭合而下垂;羽片通常2对,指状排列于总叶柄之顶端,长3-8厘米;小叶10-20对,线状长圆形,长8-13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急尖,边缘具刚毛。
头状花序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具长总花梗,单生或2-3个生于叶腋;花小,淡红色,多数;苞片线形;花萼极小;花冠钟状,裂片4,外面被短柔毛;雄蕊4枚,伸出于花冠之外;子房有短柄,无毛;胚珠3-4颗,花柱丝状,柱头小。
荚果长圆形,长1-2厘米,宽约5毫米,扁平,稍弯曲,荚缘波状,具刺毛,成熟时英节脱落,荚缘宿存;种子卵形,长3.5毫米。
花期3-10月;果期5-11月。
感知特性植物与动物不同,没有神经系统,没有肌肉,它不会感知外界的刺激,而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外界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片合闭,此动作人们理解为“害羞”,故称之为含羞草、知羞草、怕丑草。
含羞草细胞是由细小如网状的蛋白质“肌动蛋白”(即叶枕敏缩体)所支柱。
产生闭合运动时,肌动蛋白的磷酸会脱落,只要让含羞草吸收不让磷酸脱落的化合物,经触碰也不会起变化。
当肌动蛋白束散开时,细胞被破坏,结果水分跑出来,以致产生闭合运动。
肌动蛋白一般见于动物的肌肉纤维内,与肌肉伸缩有关。
它也存在含羞草内,可说是相当罕见。
植物的运动通常是由细胞内膨压改变造成的。
大部分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一个巨大的液泡。
当液泡内充满水分时,就压迫周围的细胞质,使它紧紧贴向细胞壁,而给予细胞壁一种压力,使细胞硬胀,像吹满了气的气球一样。
液泡内所含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浓度高低,决定渗透压的高低,而渗透压的高低可以决定水分扩散的方向。
当液泡浓度增高时,渗透压增加,水分由胞外向胞内扩散而进入液泡,增加细胞的膨压,使细胞鼓胀;反之,细胞则萎缩。
这种过程只能造成缓慢的运动,例如气孔的开合。
含羞草的叶子如遇到触碰,会立即合拢起来,触动的力量越大,合得越快,整个叶子都会垂下,像有气无力的样子,整个动作在几秒钟就完成。
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具有特殊的结构。
在叶柄基部和复叶的小叶基部,都有一个比较膨大的部分,叫做叶枕。
叶枕对刺激的反应最为敏感。
一旦碰到叶子,刺激立即传到叶柄基部的叶枕,引起两个小叶片闭合起来,触动力大一些,不仅传到小叶的叶枕,而且很快传到叶柄基部的叶枕,整个叶柄就下垂了。
为何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叶枕的中心有一个大的维管束,维管束四周充满着具有许多细胞间隙的薄壁组织。
当震动传到叶枕时,叶枕的上半部薄壁细胞里的细胞液,被排出到细胞间隙中,使叶枕上半部细胞的膨压降低,而下半部薄壁细胞间隙仍然保持原本的膨压,结果引起小叶片的直立而两个小叶片闭合起来,甚至于整个叶子垂下来。
有人做过研究,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后的0.08秒钟内,叶子就会闭合。
受刺激后,传导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最高速度每秒钟达10厘米。
刺激之后,稍过一段时间,一切又慢慢恢复正常,小叶又展开了,叶柄也竖立起来了。
恢复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逗弄,接连不断地刺激它的叶子,它就产生“厌烦”之感,不再发生任何反应。
这是因为连续的刺激使得叶枕细胞内的细胞液流失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的缘故。
#p#分页标题#e#含羞草的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有它的一定古代根源的。
它的老家在热带南美洲的巴西,那里常有大风大雨。
每当第一滴雨打着叶子时,它立即叶片闭合,叶柄下垂,以躲避狂风暴雨对它的伤害。
这是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适应。
另外,含羞草的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卫方式,动物稍一碰它,它就合拢叶子,动物也就不敢再吃它了。
在叶柄和小叶柄基部都有一个较膨大的部分,叫做“叶褥”。
叶褥对刺激的反应很灵敏,在它中心的部分有许多薄壁细胞。
这些细胞在静止时会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运向细胞内,而把氧离子向细胞外运送,使细胞膜和邻近地区保持一定电位差,叫做静止电位。
当外界刺激超过某一定限度时,这种差异通透性会突然改变,带正电荷的钙离子大量涌进细胞,而钾离子却向反方向进行,使膜内电位增高,甚至成为正电位,于是产生了动作电位,这种现象叫做去极化。
动作电位会传递,当细胞到达动作电位时,也就是产生去极化现象时,细胞膜的差异通透性会消失,使原本蓄存于液泡内之水分在瞬间排出,使细胞失去膨压,变得瘫软。
故当刺激小叶柄基部的叶褥,叶褥上半部薄壁细胞的膨压降低,而下半部薄壁细胞仍保持原本的膨压,引起小叶片沿着叶柄方向直立。
而叶柄内的维管束,在叶褥合成一大管道,作容纳叶褥排出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