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知否上位失败,《蜗居》海藻得惩罚,我发现了一个真相(安家知否上位失败)

” 看过剧的人都知道,她这么拼是为了什么。
房似锦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温暖,反而不停压榨她。
所以她只有拼命工作,
【千问解读】
《安家》通过“买房”、“卖房”将许多原本毫无关系的人物一个一个串联起来,女主房似锦对待工作特别拼,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得了一种病,不干活就会死的病。
”
看过剧的人都知道,她这么拼是为了什么。
房似锦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温暖,反而不停压榨她。
所以她只有拼命工作,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但不是所有女生都会像房似锦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果,她们选择铤而走险,她们以为依附于男人就能走捷径,在道德的底线中迷失自我。
01、
这部剧中的知否,有着出众的外貌,举手投足都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然而在这样不凡的外貌下,却隐藏着一颗丑陋的心灵。
她在知道阚文涛有家庭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插足他与阚太太的婚姻,还美名其曰自己与阚文涛是精神伴侣。
她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外貌和能力,一定能“俘虏”阚文涛的内心,从而在他身上获得更多。
实际上,她却输了。
阚文涛对她只是一时新鲜感,在阚文涛知道自己的太太了解自己出轨的情况后,他还是选择了回归家庭。
知否对自己太自信,高估了阚文涛对她的喜欢,但说好是灵魂伴侣的知否,在现实面前依旧逃不过世俗,在这种时刻提出要房子的要求。
她明白如果不去索取些什么,那就是人财两空。
虽然她最终得到了一套房子,但是却断送了自己的名声。
其实像知否这样的女生,原本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拥有一个更美好的人生,她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个浏览量10万+的公众号,自己会画画、写作等艺术造诣,而且还拥有着出众的外表,光是这些就已经是许多人达不到的高度了。
说她聪明,她通过一段感情就能拥有一套房子;说她愚笨,她不该插足别人的婚姻,名誉全无。
明明靠自己也可以过得好,却想要依靠男人谋取利益,最终也只是把自己弄成可悲的境地。
02、
知否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就像当初《蜗居》中的海藻一样,她们都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快速的拥有了许多物质。
可其实在这些物质背后,她们失去的更多。
《蜗居》中的海藻,拥有着高学历,原本和小贝是一对感情不错的情侣。
但是因为宋思明的出现,一切开始变质。
海藻起初知道自己精神出轨后,内心有许多不安,但是在宋思明一次次的攻陷下,她的不安一点点消散,她想得到更多,即便在知道宋思明有家庭后,还是心存侥幸,和宋思明一步步靠近,越陷越深。
为什么海藻能这么快的移情别恋?因为在欲望的驱使下,很难有人逃脱。
宋思明成熟稳重,在海藻遇到问题时,总能慷慨相助,出手阔绰。
相比之下,自己的正牌男友小贝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宋思明给海藻买包包、买首饰,而小贝只能在狭小的出租屋里给海藻虚无的承诺。
正是这些对比,让海藻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怀了宋思明的孩子。
她以为宋思明可以为她带来幸福的生活,但从她出轨那一刻、从她插足宋思明的婚姻那一刻起,她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故事的最后,海藻因为流产,再也不能生育。
如果当初,海藻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小贝一起努力奋斗,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也一定可以拥有平平淡淡的幸福生活。
可是在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下,她失去了永远做母亲的资格,这也许正是上天对她的一种惩罚吧。
03、
许多人认为,这样的事情大部分都发生在电视剧里。
其实,许多电视剧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
尽管许多人知道作为“第三者”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的她们,还是心存侥幸,想要从别人身上获取些什么。
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些依附于他人暂时获得的东西,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在你身边剥夺你更多的东西。
突然想到小时候听朋友说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不学无术,每逢考试就作弊,有一次因为抄太多导致名次非常靠前。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几斤几两,老师在讲试卷的时候故意让他上台解答,没想到试卷上答对的他上台后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那一次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于是从那之后开始认真学习。
过了很久之后,再一次考试时,他没有作弊,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名次,老师点名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对答如流,老师看到他的改变后表示很欣慰,而他的内心也因为获得认可而更加坚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就像之前说的知否和海藻的经历,她们以为靠男人可以让自己变强大,但她们却在这条路上赔上了自己的前程。
之前看到过一句关于女性独立的名言,是这样说的:“聪明女人不为利益出卖肉体,年轻时不做花瓶,中年时不做醋瓶,老年时不做药瓶,让生命活的更有质量些。
”
其实不单指女人,任何人,只有依靠自己努力奋斗,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最后取得胜利果实,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才能拥有最独立自信的姿态,最潇洒美丽。
古埃及妃嫔想上位是怎么回事?竟然敢雇凶杀法老?
如今3000多年过去了,学家在拉美西斯三世的木乃伊绷带下面发现一处颈部刀伤,显示他有可能被割喉杀害,从而为破解这宗血腥而神秘的历史谜团提供了新线索。
本报特约撰稿 青草 法老木乃伊有新发现。
这项研究是由一组意大利考古学家完成的,他们的成果报告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英国医学杂志》上。
报告写道,为拉美西斯三世木乃伊所做的初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片显示,他的气管和大动脉被割断,形成一道7厘米宽的伤口,几乎延伸至脊柱(第5到第7节脊椎),颈部正面全部软组织和相关器官同样被切断。
主导该研究的意大利博岑-博尔扎诺欧洲科学院木乃伊和冰人研究所病理学者艾伯特·津克推断,伤口由一枚刀片或其他某种锋利的利器形成,“这个喉咙切口很可能导致拉美西斯三世丧命”。
对于上述重大发现,津克表示,“我们非常惊喜,因为其他研究人员先前审视过木乃伊外观,没有发现任何外伤或其他伤口迹象”。
出于保存目的,拉美西斯三世木乃伊的绷带始终没有被打开,秘密因而隐藏数十世纪。
至于颈部切口是否有可能是人们制作木乃伊时造成的,报告解释道,这种可能性较小,因为在古埃及防腐技术中,没有关于这种做法的记录。
“现在,我们终于破解了古埃及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
”津克说。
拉美西斯三世丧生时大约65岁,他的死因一直是历史学家探索的热门话题。
报告指出,新发现不仅印证了此前有关拉美西斯三世被弑的说法,而且还进一步还原了刺客如何暗杀法老的历史真相。
拉美西斯三世是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法老,公元前1188年至1155年统治埃及,在位期间多次领导埃及成功抵御外来入侵,据信是古埃及最后一位拥有绝对权力的法老。
尽管拉美西斯三世为古埃及创造了一定的繁荣与和平,但在他的统治后期,埃及开始走向衰落。
与此同时,在王宫里,一场旷世阴谋也在酝酿之中。
拉美西斯三世拥有无数后宫佳丽这一点在哈布神庙的壁画中有所体现,但他既不立王后,也不立王储,从而导致他的王妃和王子们都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其中,一位名叫泰亚的王妃从历史中走出来。
包括《都灵司法文献》的古埃及宫中档案记载,大约公元前1155年,王妃泰亚企图立自己的儿子彭塔沃尔为王,而串通仆役长佩巴卡芒、司库长佩里等人谋划了刺杀拉美西斯三世的经过。
最后,这些谋反者选定了理想的一天,在采取行动12天后,拉美西斯三世死去。
不过,史书没有写清楚谋杀是否成功,一些人推断拉美西斯三世当即丧命,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他至少暂时得以幸存。
也就是说,拉美西斯三世死于宫廷政变,但由于史书没有交待具体死因,所以谁也不知道当时这位法老到底发生了什么。
拉美西斯三世的木乃伊保存得相当完好,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明显创伤,X光片显示他也没有内伤。
研究人员认为他被毒死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古埃及的毒药通常带有苦味,很容易被发觉。
史书还写道,谋权者篡夺王位失败,拉美西斯三世后来由指定继承人继承王位,而所有涉案的40多人全被抓起来,其中就包括泰亚王妃和彭塔沃尔王子,由14名高级官员组成的法庭进行审讯。
“尖叫的木乃伊”身份被确认。
除了对拉美西斯三世木乃伊做了长达一年的研究以外,考古学家还分析了一具被称为“尖叫的木乃伊”的木乃伊,并再次认定属于彭塔沃尔王子。
该木乃伊被安放在拉美西斯三世的墓室侧殿,由于嘴部大张、面部扭曲、表情类似尖叫而获名。
此前,考古学家鉴定“尖叫的木乃伊”属于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子,但经过反复研究还是始终没有确定他的身份。
从外观上看,“尖叫的木乃伊”戴着做工精细的金耳环下葬,指甲经过细心修剪,表明他身份高贵,可能是位王室成员;而他成殓时尸体只裹着一张小羊皮,这种待遇在古埃及恐怕只有穷困潦倒的乞丐才能获得。
研究人员指出,“尖叫的木乃伊”的皮肤遭到不同寻常的挤压,扫描发现其胸腔过分膨胀,这些蛛丝马迹表明他是非正常死亡,比如被掐死或活埋。
再结合历载,篡权阴谋败露后,彭塔沃尔王子被准许自杀谢罪,所以他的死亡过程伴随着不小的痛苦。
综合上述种种迹象和推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彭塔沃尔虽然自杀了,却仍然有人关心他,或许是他的兄弟姐妹,他们贿赂了一名护卫,将他的尸体藏到拉美西斯三世的墓室侧殿内。
但在匆忙之中,彭塔沃尔的尸体没有被完全制成木乃伊,也来不及制作棺木,只用一张小羊皮裹了起来。
后人在保护和转移法老木乃伊的过程中发现拉美西斯三世的墓室侧殿里还有一具木乃伊,但不知道他是谁,于是临时弄来一具本为别人准备的棺木,将其勉强放进里面,送到隐蔽的墓穴中。
随机文章“诸葛亮娶丑妻”的典故财经与出处?多地惊现2017年巨大不明飞行物,空中盘旋30分钟后消失未来高科技改变生活,揭秘十大人类未来的高科技生活(能攻克癌症)地震越强预警时间就越短,P波出发时间更晚造成/逃生仅数秒时间宇宙为什么不是静止的,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星系环绕其运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嘉庆上位后很勤政,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清朝?
相较而言,选择接班人的范围实在太窄,在他十七个儿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继离世。
除去这些,十二阿哥由于被乾隆厌恶根本没有资格列为人选,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过继给人,因而最终乾隆选择的范围只有四个孩子。
经过比较皇十五子,终于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视野。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十五子颙琰被乾隆秘密立储,这年他刚满十三岁。
在乾隆眼里,这个儿子几乎找不出来明显缺点,但又让乾隆找不到十分突出的地方。
颙琰学习努力成绩好,“英词炳蔚,援笔立就,动成典则”《 十二朝东华录》。
年长后,尤喜读诸史、通鉴,居然达到“上下三千年,治迹目了然”的程度。
他自己清醒认识到资质平常,所以加倍努力。
史载他“以不学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于退食之时,游情于圣贤之籍”。
他自己形容这段感受说:“夜读挑灯座右铭,每因嗜学下重帷”。
不仅如此他一直在砥砺自己学习和修身的品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的老师赴福建学政任前夕,上五箴于颙琰,“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颙琰“力行之”,甚至在亲政后,亦“尝置左右”。
《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二十七》 其次道德品质端方口碑好,颙琰自制能力极强,天性的厚道加上自学以及宫廷巨大的成长压力,让他不断谨小慎微,丝毫不敢犯一点错误。
帝王式的教育,儒家的修身办法,都让他办事不敢逾矩,凡事力求“中正平和”,“克己去欲”。
也由此正史绝少关于他的负面记载。
朝鲜使臣回国向国王汇报时说:“第十五子嘉亲王,聪明力学,颇有人望。
”“皇子见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倶无令名,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中,声誉颇多”。
《朝鲜李朝实录》 最后从形象上看,是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有风度的一位。
他身材中等,皮肤白皙,五官端正,举止有度。
说话时,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声音不缓不慢,逻辑性非常强,这些都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颙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乾隆曾在天坛圜丘向天祷告,这个孩子如果有能力继承国家大业,则祈求上天保佑他诸事有成,如果并非贤能之人,则愿上天让他短命而死,不至于继承大统,贻害社稷。
《实录》与皇权政治相比,亲情永远被排在第二位。
这年颙琰十三岁,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观察考验后,终于让他在乾隆六十年开始帝位实习期,用乾隆的解释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一定会在八十有五岁时传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清高宗实录》 三十五岁的颙琰终于成了嘉庆皇帝,虽然只负责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务虚工作嘉庆却还是感到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乾隆自称太上皇,在接见朝鲜使臣的时候,他明确向各国表示:“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朝鲜实录》只不过此时乾隆早已经不是昔日情商绝伦的英明之主,岁月早已将他变成一个专门喜欢吹捧,自己陶醉在自己编织的“十全皇帝”的大梦里,身边尽是围绕着以为首的一系列奸猾狡诈的利益集团。
朝鲜使臣曾这样描述乾隆晚年风貌:“太上皇帝容貌气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剧。
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
故侍御左右,眩于举行,而和珅之专擅,甚于前日,人皆侧目,莫敢谁何云。
” 以智商和情商为自诩的乾隆一天比一天糊涂,和珅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步控制朝政权力,在老皇帝和新皇帝钻了一个大空子。
这种情况到乾隆驾崩终于得到了全面纠正,而以诛和珅开始作为新皇帝正式全面收回执政权利。
和珅的问题并不复杂,巨额贪污,染指皇权,大肆培植党羽,严重冲击了嘉庆的自尊,侵犯了他的政治利益,让他在这段做新皇帝的时间感到极端尴尬和羞辱。
需要付出巨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一旦形势转变,这种清算必将般的倾泻下来。
嘉庆打掉和珅,更是基于对大清王朝的责任感。
打掉和珅后,看着查抄和珅的账本,嘉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个帝国已经成了这个人的囊中牟利工具。
“和珅一日不除,则纲纪一日不肃”、“若不立除元恶,无以肃清庶政、整饬官方”《实录》 带着这样大的狠劲和气魄,嘉庆皇帝在三十八岁这年开始了他的新政。
早在嘉庆元年时白莲教起义这时起义已经席卷五省,经过几年的筹措,终于将这次重大动乱平息下来。
嘉庆帝难得给这次起义有一个清醒的评价:“官逼民反”,正是官吏们的搜刮地皮,攫取民脂民膏,引起激变。
面对腐败,嘉庆决心从高处着手,迅速撤换和珅时代大部分高层官员,南京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以及漕运总督,次年又撤换了河道总督。
《剑桥中国晚清史》 湖南布政使郑源璹早在乾隆时期贪名卓著,《清史稿》载:“乾隆季年,诸贪吏首(王)覃望,次则郑源璹。
”在清查郑案后,“收发库项,加扣平余数逾八万,署内眷属几三百人,自蓄优伶,服官奢侈”。
嘉庆下令将郑斩首,并在谕旨里愤恨指出:“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及宴会酒食之费,并不出自己资,多系首县承办,首县复敛之于各州县,率皆朘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辗转苛派,受害仍在吾民”。
《清仁宗实录》 紧接着新皇帝加大军事力度,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和兵力平定白莲教起义。
在军队反腐中把负责前线作战的统帅经略大臣勒保撤职查办。
在抓获白莲教头目时,嘉庆深沉地下了一道谕旨:“剿匪滋事,以官逼民反为词。
昨冬贼首王三槐解到讯供亦有此语,闻之恻然,是以暂停正法……”《清史讲义》于是他在总结这些根源时,善良的天性和富于同情心的他竟然免除了一些人的死罪。
嘉庆七年(1802年)额勒登保、德楞泰与四川总督、陕甘总督、湖广总督联名加急上奏:“大功初定,川、陕、楚等逆首全部肃清。
”捷报来传,嘉庆,终于完成了父亲乾隆没完成的任务。
然而这种运动反腐成果却十分可疑,反腐越到最后往往是重拿轻放,不痛不痒。
首先嘉庆在反腐战略上高度不够。
早在处理和珅时,他就明确表示“只罪和珅一人”,不欲株连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其他重大贪污案件比如吴省兰、吴省钦等性质恶劣却旋即“辩冤起用”终发展到邪正莫辨,自损政治威信的恶劣地步。
众所周知,乾隆晚年时期的贪腐早已是集团化,嘉庆把这些归咎于和珅一人,显然是认识不足或是不敢真正触及反腐核心问题,和珅只是那个时期贪腐最大、最多的一个人。
乾隆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1781年——1784年)都是“办一案,浅一串;查一个,带一窝”,这种极端严重腐败却被嘉庆低估,没能进一步巩固反腐成果。
嘉庆在御制骂廷臣诗:“满朝文武著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膏。
人泪落时天泪落,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
但他却拿不出治贪的办法,他的治贪方式仅针对和珅一人,不肯扩大扫荡层级,以致于收效有限,更无以改变朝廷全面性的腐化。
从嘉庆登基的第七个年头开始,这个朝廷遗留的和新发展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连最基本的政治安全都保障不了。
在神武门遇刺,这种罕见的事情发生,幸亏定亲王紧要关头用袖子缠住利刃,护卫才缓过神来。
刺客的招供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原来这个叫陈德的凶手因为失业,妻子去世,上有瘫痪老母,下有两个小孩子,由于受到社会欺凌,突然产生仇恨,突发奇想,要死得惊天动地,于是带着一把刀,直奔皇宫,让他都没想到,进入神武门如此轻而易举。
最底层的悲剧事件却最能反应这个朝廷的统治水平,这种自杀式的底层控诉,在嘉庆心里引起巨大震颤。
然而吏治发展道路中期却越来越败坏,执政的九年查处吏部书吏舞弊让嘉庆非常恼怒而震惊:“臣全身保位者多,为国除弊者少,苟且塞责……自言堂官不如司官,司官不如书吏……自、尚书、侍郎以及百司庶尹维诺成风,皆听命于书吏,若堂司如此庸碌,书吏如此狡猾,上无道揆,下无守法,太阿倒持,群小放恣,国事尚可问乎?” 两年后,他发现二十四州县共侵盗银三十一万六百余两。
而让嘉庆愤怒的是“历任总督潘司懵然不知,竟同木偶”,终于使得他“不得不从严加重办理”,除将相关二十余人抄家外,以失察革职发配乌鲁木齐,历任总督姜晟、陈大文、熊枚均降职四品,这是嘉庆对地方大员惩治人数较多的一次。
然而,一切都来得太晚官员懈怠和集体沉沦已经深入骨髓,靠着他一个人惩治,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自从乾隆执政后期,朝廷再也没能出现如同时期的有力领导班子,到了嘉庆时期,有能力、有作为、有担当的名臣几乎鲜有。
四年后的九月,嘉庆帝从避暑山庄返回京城途中,收到两百多名徒联合攻打进皇宫的震惊消息,幸好二儿子带领守兵镇压这次起义,对于这件意外,给嘉庆强烈的精神刺激,回到皇宫的第二天他就带着极端沉重的心情向全国进行检讨和情况说明: “我做了18年皇帝,从不偷懒。
刚即位的时候,白莲教闹了8年才平息……今天导致这么大的事情发生,汉唐宋明都未曾有过。
说到这里,再不忍说下去,惟有自我反思,改正错误,上报苍天,对下平息民怨。
众大臣如果还是大清国的忠臣,就应该赤心报国,帮我改正错误。
如果还是自甘堕落,你们还是辞职算了,不要占着位置,增添我的罪过。
” “笔随泪洒,通谕知之”这是嘉庆最后一句话,包含着无奈、委屈、悲凉,甚至曾在诗文中写道:从来未有事,竟出大。
嘉庆皇帝虽然有心整治国家,接连发布整饬吏治的谕旨,但性情优柔寡断,对弊政多是惩而不杀,戒而不绝,最后政令不出紫禁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