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文物!当山西文物遇上中考试题

【千问解读】
当中考遇见文物
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灵感?
在刚刚结束
山西中考考试题里
山西文物多次
作为题眼亮相
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
龙形觥
彩陶罐
彩绘蟠龙盘
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少市民朋友
纷纷进馆寻踪
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山西中考考生
你还记得试题中的Ta吗?
@广大市民
欢迎一起穿越中考
答题赢取我们的神秘小礼物
原题
语文
山西博物院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省最大的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50余万件文物,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龙年来临,在“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活动中,文物“龙形觥”(见下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代表作。
帖二:听说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龙形觥”很有特点,求具体介绍。
——小夏(兰州)
请根据【一眼千年】中的相关内容及“龙形觥”图片回帖,不少于80字;
示例:龙形觥是一件造型别致的商代盛酒器皿。
它前端像高昂的龙头,上有两角,嘴微张,露出利齿。
它整体呈舟形,高19cm,长 44cm,器盖上有铜钮,器下有足,器身上有纹饰,美观实用。
它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代表作。



龙形觥山西博物院藏
龙年说龙
在龙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
提到的龙形觥
这个于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
出土的“萌宠文物”
不仅是商代晚期
山西“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文物
也是龙年的明星文物之一
它高19厘米,长43厘米
宽13.4厘米
这件造型独特的酒器
犹如一艘水上穿梭的龙舟
前端为龙首
露齿昂翘,瞠目张角
龇牙咧嘴处为它的流口
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
腹部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
主纹饰为夔龙纹
和极为罕见的鼍纹
颇富动感
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
更增稳定之感


@山西中考考生
对于如此宝藏又“呆萌”的龙形觥
你们是怎么向
兰州网友小夏介绍的呢?
快来评论区写下答案
有隐藏礼物在等你哦
原题
理科综合化学
(第Ⅰ卷选择题第7题)
早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文化时期,陶制品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彩绘颜料种类多样,有红彩、黑彩和白彩(主要成分是硫酸钙等),硫酸钙(CaSO₄)中,氧元素与钙元素的质量比为(B)
A. 5:8 B.8:5 C. 5:6 D. 6:5


彩陶罐山西博物院藏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今年山西中考的化学考题中
化学知识“混搭”历史知识
上演一场“跨界之考”
题干中提到的“半坡文化”
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
一种典型文化类型
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彩陶罐作为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重要文物之一
正是来自这一时期
(约公元前4000年)
另一个典型文化类型
庙底沟文化
彩陶罐出土于
山西省芮城县金胜庄村
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
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
泥质红陶,器表磨光
侈口,圆唇,短颈,宽肩
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
上腹部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
组成的花卉图案
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
典型遗物


@山西中考考生
合理配比+烧造=美丽彩陶
十分努力+幸运=理想成绩
祝各位考生“文理”皆高分
不负青春好韶华!
原题
文科综合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第1题)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
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C)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彩绘蟠龙盘山西博物院藏
考题中出现的
彩绘蟠龙盘
是件“大名鼎鼎”的
国宝级文物
在本次山西中考
历史试卷中“C位出场”
它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这样的龙盘在陶寺遗址的大墓中
共发现了四件
山西博物院藏的
这件彩绘蟠龙盘
口径36.6厘米,底径15厘米
腹部深6.2厘米
盘体整体高6.8厘米
灰褐色陶胎
盘内壁和盘心涂黑色陶衣并磨光
唇沿和内壁上缘一周涂成红色
内壁中用红彩绘制出一条蟠龙
蟠龙盘曲如蛇,口衔枝状物
十分罕见
彩绘龙纹陶盘
为探索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
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各种场合
被用作陶寺文化的标志

@山西中考考生
红红火火+龙气冲天
考题中对广大学子的隐藏祝福
你get到了吗?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省太原市2024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高二期中考试什么时候进行?各科时间安排如何?自主选拔在线分享2025山西太原高中期中考试安排及教学进度表,考生提前备考。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高二期中考试安排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温馨提示:为了方便大家便捷的找到全国高中好题源,下载练习,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高二学习交流群”,群内分享全国各地高二期中、期末、联考试题答案PDF资料。
敲重点:如果您有最新2025年高二试题,也可以添加青桐老师微信(微信号:15321584635)投稿呦,并领取升学资料一份~
二里头文化重要分布在哪些区域?每个区域的文物有什么不同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
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阳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已发现的遗址有近百处,经过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汝州市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地点。
根据二里头遗址的底层于典型器物所作的排比,二里头文化被分为4期: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纹、细绳纹; 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
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
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沿用,但有局部的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二里岗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
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
对于一种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核心文化来说,从带有这种文化特质的代表性器物的分布上,是可以约略窥探这一文化的影响范围的。
打个比方,使用筷子的地方势必属于中华文化圈。
就二里头来说,青铜礼器和陶礼器就是它的“筷子”。
青铜礼器的制造和使用基本上集中于王都,有很强的独占性,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青铜之外,二里头典型陶器中有一部分不同于日常生活所用的陶礼器,包括爵、觚(gū)、盉(hé)等,也是社会和政治象征性的器物,在某些礼仪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以由统治者赐予的形式从王朝扩散到各地。
陶礼器随之成为二里头国家疆域的“定位器”。
发现,二里头文化以偃师为大致中心,北至山西省临汾—晋城一线,向西延伸至陕西西安、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河南与湖北交界地带,往东至少到达开封、兰考一带地区。
而陶礼器,也几乎遍及这个文化分布圈。
这个范围可能就是二里头王朝秩序架构的中心区,也就是直接疆域。
但二里头作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除了直接控制的地盘,它还间接控制着大片土地。
跟之前的古国、邦国相比,二里头王朝是一种复杂的国家形式,是一个国家群,是松散的联盟,二里头是盟主。
不同于后来高度集权的帝国用郡县制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最底层,二里头王朝是靠着一种代表当时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礼乐制度来征服世界的。
“这套制度,在当时就是最高大上的,引起其他族群的模仿,二里头文明随之往外扩散。
这是二里头大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它能成为‘最早的中国’的动因所在”。
而这个软实力覆盖的面积远比直接疆域更大,乃至构成了现今中国的雏形。
从空间分布上看,盉、爵等二里头风格的陶礼器向北见于长城之外燕山以北的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向南由浙江直至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向西达到了甘肃、青海。
在陶礼器之外,起源于山东海岱地区的玉璋等玉礼器,又以二里头都邑为扩散起点,向长江中上游甚至岭南一带传播,直至越南北部,而这些,被视为“当地土著文化选择性地接受二里头王朝文化因素的结果”。
考古学研究表明,在东亚大陆,秦汉帝国问世前的时代,中原式直刃青铜剑的分布基本上可代表文化意义上“中国”的扩展范围,其北、南、西界分别及于长城、岭南和四川成都平原。
这一范围,恰好与二里头文化陶、玉礼器的拓展分布范围大体相合,意味深长。
或许,“中国”世界的空间轮廓,早在公元前二千纪前叶的二里头时代,就已显现出了它最早的雏形。
随机文章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吗?谁知道朱允炆最后怎么了?蒙古现千年木乃伊身体完好,身穿裘皮母马陪葬(高端奢华)测试你适合学心理学吗,学心理学的必备条件详解/你适合吗揭秘印度2018登月计划,阿三开挂仅靠960万美元登月(牛飞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