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生如何报名参加高考 需要准备什么

同时,调整心态,科学备考,为高考成功打下基础。
具体内容小编已经整理好了,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复读生报名高考的方法 1、高考报名申请:高三复读生须携带本人户口簿、二代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等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申请报名; 2、信息采集:高考报
【千问解读】
高考复读考生需明确报名条件与时间,准备报名材料,完成网上报名与缴费,现场确认信息,领取准考证,并关注后续通知。
同时,调整心态,科学备考,为高考成功打下基础。
具体内容小编已经整理好了,一起来看看吧。
1、高考报名申请:高三复读生须携带本人户口簿、二代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等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申请报名;
2、信息采集:高考报名点采集高三复读生图像;
3、领取密码:高三复读生完成高考报名申请、材料交验、现场信息采集后,可领取高三复读生号和网上报名密码;
4、网上高考报名:高三复读生本人凭高三复读生号和网上报名密码自行登录该省教育考试院网进行报名;
5、校验信息:报名点审核报名高三复读生信息,并提交高考报名数据;
6、高考报名缴费:高考报名审核通过之后,高三复读生须网上缴纳高考报名费。
一经缴费,不予退费。
高三复读生高考报名流程及所需材料1.了解政策:首先,复读生需密切关注所在省份教育考试院发布的高考报名政策,了解报名时间、方式、地点及特殊要求。
每年政策可能有所调整,因此及时获取信息至关重要。
2.准备资料:根据政策要求,准备齐全报名所需的各种材料。
这些材料通常包括身份证、户口本、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证明)、复读证明(部分学校或地区要求)、近期免冠照片等。
3.网上报名:大多数地区已实现高考网上报名,复读生需登录指定网站,填写个人信息,上传相关证件照片,完成初步报名。
注意核对信息的准确性,避免错填漏填。
4.现场确认:网上报名后,通常需前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时,需携带所有报名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进行身份核验、信息复核及缴费等操作。
5.领取准考证:报名确认无误后,考生会在考前一段时间通过网上或现场方式领取准考证。
准考证是参加高考的重要凭证,务必妥善保管。
所需材料
身份证明: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学历证明: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部分学校或地区可能要求提供上一年的高考成绩单。
复读证明:由复读学校出具的复读证明,证明学生当前为复读生身份。
照片:近期免冠正面彩色照片若干张,具体要求根据当地教育考试院规定执行。
三公九卿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一步步进展完善的
秦王朝在确立 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
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 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
但无论三公 ,还是 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改了大量官名。
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职能,至于动机可能是语言变迁而寻求官名的准确。
无独有偶,三公的名称也有比较大的变化。
更“太尉”为“大司马”,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时“丞相”更为“大司徒”。
以上更名在当时并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马一职,原是和讨伐匈奴,带去的马匹有十四万,但至班师入塞之时却不到三万匹,所以任两人同为大司马。
而原来的太尉被太皇下令免官,太尉之职从此长期空缺。
再加上,霍去病和卫青二人长期对匈奴作战,手下兵将极多,,太尉的职权就逐渐转移到大司马。
另外,应当了解,太尉其实在汉初是不常设的。
太尉一职的或置或废,大都与征伐或时局有关。
如三年,罢太尉官,归属丞相,这年五月就是由率军还击匈奴的入侵。
景帝时,太尉职衔也只恢复了4年。
以此为背景来看,大司马替代太尉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
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
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
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级最低,职能也比较模糊,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廷的差遣。
在汉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实际已有近代君主立宪的影子。
丞相为主要的治国大臣,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商议国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
而日本由首相对天皇负责,天皇听政则在一千多年后的“”时期才有此景象。
但与此君主立宪制中不同的是,西汉的大司马依然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
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西汉,皇帝与丞相的冲突在武帝时达到高峰,本来汉武帝对田蚡言听计从,但田蚡。
《》记载:田蚡每次上朝奏事,奏着谈上大半天,他推荐人作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权利都夺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权利),皇帝就对他说:“你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 田蚡曾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他以扩建私宅,武帝发怒:“你为什么不干脆要武库”从此之后田蚡才稍稍收敛。
由于丞相权位太重,威胁了皇权,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台(令),从此之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然都是政权的负责人,但实际权利已向尚书台。
丞相有过失,由尚书问状弹劾。
相对于秦朝,三公之中职能变化最大的当属御史大夫了,汉文帝时下诏:“制诏御史,其除肉刑。
”从此,御史大夫成为全国最高的法官和监察官。
哀帝时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再也不当法官了。
西汉时的中央官制改革集中在汉武帝时期。
这次改革始于与太皇太后对抗时期,是以政治斗争为目的的变革,是被史家称为“大一统”一揽子改革的一部分。
汉武帝的改革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突出了皇权,削弱了(丞)相权,把中央官员分为内外朝更加强了中央机构为皇帝服务的职能。
至此之后,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对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称变更外,再无值得一谈之事。
西汉末年,相继为大司马、尚书令,逐渐掌握了实权,后自立为帝,国号新。
王莽不以国号“新”为理念,九卿的名字全以《尚书》的文章为准。
大司农改为,后更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还有,“光禄勋”等改为六监。
就连百官、宫室、郡县都换了名称。
但这些仅仅都是 “托古改字”而已,同“托古改制”是不一样的,换汤不换药。
从称帝起到废掉献帝共197年,其中以光武、明、章三帝时期为短暂兴盛,而后东汉历经外戚、宦官之祸,少数民族叛乱到,到最后所谓诸侯割据时代,一直是内乱不已。
所以东汉在前期基本继承西汉官制略有改革,而在中后期则因内乱的局面而逐步抬升了军事官职的地位,也有几人以文官而称雄于世。
光武帝即位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27年后才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
司空的职能已经从往日的监察“改行”去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东汉光武帝在对皇权的加强上,比起西汉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光武帝亲政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利,职无不统。
《通考·职官考》云:“至后汉,则(尚书)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 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以后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国家中央权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宫廷办公厅内,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辞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
最明显的就是(大)司徒,相当于西汉时期的丞相,再也没有西汉时期当皇帝上宾的好运气。
如韩歆为司徒,因好直言,无所隐讳,光武帝不能容忍,把他免官,遣归乡里,并下诏责之。
韩歆惶恐不安,与其皆自杀。
其后欧阳歙、戴涉为大司徒,皆以罪下狱死。
东汉时期太傅拜为上公。
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
此后,每当新皇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黄巾之乱后,以太师自封,位在太傅之上。
这些官位均不常设,历任太傅录尚书事都在死后被除其官名。
东汉沿西汉旧制,同置九卿。
其所职掌,也与西汉略同,只是机构的裁并,属官的精简,有异于前。
此外,东汉的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
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为太尉所领;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为司徒所领;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为司空所领。
抛开现实意义不说,仅从官制的创新上来看,这是一项创新。
它削弱了司徒的职权,三公各行使一部分国家权利,使官制更加合理。
但从权利的角度上来看,司徒所领太仆、大鸿胪均是虚官。
太仆服侍皇帝,没有参与国家政事的权利。
大鸿胪执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这对一个自称天朝的国家来说,除了在某些施威仪时可利用外,其他时候无足轻重。
仅仅留下一个管人头的廷尉还有点文字上的地位。
东汉自汉光武帝以来就战事频繁,所以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
有大将军,其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其中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之下。
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
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并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曹操分别掌握过中央政权。
董卓曾经集太师、大将军、相国为一身。
其中又以相国为尊,位居三公之上。
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至其死。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窃天下的魏国实力最强,同时也是和东汉一脉相承的势力,在官制上也延续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
蜀国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汉朝遗风比较重,但是在治蜀时有无尚书台一说还有待考证。
统治者坚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个别官职上动了动小手脚,但并没有值得一提的改革。
评价到:“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
”在三国时期官制上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其中以置影响最大。
曹操为魏王时,初置秘书令。
曹丕称帝初,改秘书令为中书省,有监、令两臣,由通达文学的士人担任,当时的文学就是现在所说的学术。
监、令之下有中书侍郎、通事舍人、著作郎等属官。
尚书省在名义上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实际上有些机密命令的下达并不通过尚书省。
从此尚书台的权利又渐渐转移到中书省,逐渐形成了中书“实握事要”,操纵政务的局面。
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视。
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
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
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
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
两晋南北朝 西晋虽承魏制,但相对于魏国改革汉代官制一样,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变动上迈的步子则更大了。
虽然都还有三公,也有九卿,也还听得到太傅、太保之类的官名。
但西晋已经逐渐继承并发展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
这就是所制三省的雏形了。
自秦以来皇权和相权就一直是国家中央机构矛盾的焦点。
在汉武帝时,置尚书台,宰相的权利向尚书台转移,东汉时这样的转移更甚,尚书台位至宰相之上。
魏国初置中书省,尚书台的权利又向中书省转移。
西晋置中书省,本只是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但因亲近皇帝而显得很重要。
从三省的职权来看,他们都为皇帝服务,皇帝是国家的直接治理者,这与三公九卿制有根本区别。
皇帝为加强皇权,拼命的扩大三省权利,扩充三省机构,三公九卿制被严重冲击。
三公之中除丞相省置无恒且尚有实权外,九卿已徒有虚名,到了东晋时甚至已经。
东晋说:“今事归台阁,而九卿为虚设,皆宜省并。
”台阁指的就是尚书省的别称。
《·传》载《昌言·法诫篇》云:“光武皇帝……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唐注:“台阁谓尚书也。
”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乃有此称,掌与公府对举。
哀帝省掉了光禄勋、大司农。
元帝省掉了太仆。
东晋后,大鸿胪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宗正并到了太常之下,又省掉了少府。
于是乎,东晋后九卿就只剩下了三卿充充门面。
三公九卿一制。
到了南北朝时期,虽然朝代变更不止,少数民族入侵,但是在中央官制上并没有阻止三公九卿的进一步衰败。
刘宋出了一种“三公”“三司”“两大”的中央官制。
三公就指太傅,太师,太保;三司是太尉、司徒、司马;二大指大将军、大司马。
但已经不设九卿。
隋朝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制三省六部,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缔。
三公九卿制基本宣告。
随机文章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揭秘赤练蛇有毒吗,长有后沟毒牙(被咬有一定几率中毒昏迷)美国人为什么不吃米饭,小麦和玉米才是美国人的主食(营养更丰富)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南极,南极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或存未知生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贵州467分能上什么大学?历史类12所、物理类11所 2025年高考
圆梦小编将在下文展示2025年贵州高考467分对应的具体好大学名单!一、贵州467分左右能上什么好的大学?1、历史类贵州历史类467分能上的好大学包含: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民办)、六盘水师范学院(民汉双语民族班)(公立)、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民办)、伊犁师范大学(公立)、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民办)、长春大学(公立)、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民办)、新疆师范大学(公立)、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民办)、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民办)等学校。
2、物理类贵州物理类467分能上的学校有:河北工程大学(公立)、厦门医学院(公立)、昭通学院(公立)、西安外国语大学(公立)、南京工程学院(公立)、宁波大学(公立)、宁夏医科大学(公立)、黄冈师范学院(公立)、温州肯恩大学(民办)、山东理工大学(公立)等院校。
学校名办学性质科目2024分数招生人数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民办历史类46718六盘水师范学院(民汉双语民族班)公立历史类4674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民办历史类4678伊犁师范大学公立历史类46728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民办历史类46733长春大学公立历史类46742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民办历史类4672新疆师范大学公立历史类46742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民办历史类46720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民办历史类4678昆明城市学院民办历史类46723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民办历史类46729河北工程大学公立物理类46768厦门医学院公立物理类46760昭通学院公立物理类4678西安外国语大学公立物理类46716南京工程学院公立物理类467175宁波大学公立物理类467127宁夏医科大学公立物理类46746黄冈师范学院公立物理类46754温州肯恩大学民办物理类46714山东理工大学公立物理类467120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公立物理类46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