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怎样做好考前准备?高考备考策略与方法

如此重要的其中考试,考生又该如何备考呢? 期中考试注意事项 习惯是养成的,高三的考生如果想在高考中发挥的更好,更应该
【千问解读】
10月底,高三面临着期中考试,这不仅是对此前复习的一次摸底,也是一次大型的模拟考,那么,各中学将要陆续开展期中考试,作为高三的第一次大型考试,期中考试成绩排名不仅会影响到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初审,也是对考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检测。
如此重要的其中考试,考生又该如何备考呢?
期中考试注意事项
习惯是养成的,高三的考生如果想在高考中发挥的更好,更应该在平时的考试中,养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
那么培养习惯就在这次期中考试开始吧!下面是一些考试注意事项,一定要仔细看哦!
都知道高考阅卷是电脑阅读,希望大家从期中开始,养成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所谓网上阅卷,准确地说就是计算机网上辅助评卷,它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扫描技术为依托,来控制主观题阅卷误差,实现阅卷公正性的一种阅卷方式。
下文整理了一些答题注意事项,供参考。
一、通栏全卷,迅速摸清“题情”
刚拿到试卷,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一下,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题,了解试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二、答题顺序:从卷首依次开始
一般地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
有的考生愿意从卷末难题开始做,他们认为自己前面的题没有问题,好坏成败就看卷末的难题做得怎么样,开始时头脑最清醒,先做最难的题成功率高、效果好,想以攻坚胜利保证全局的胜利。
这种想法看似有理,实际是错误的。
一般卷末的题比较难,除了个别水平特别高的学生,都没有做好该题的把握。
很可能花了不少时间,也没有把这个题满意地做完。
你这时的思绪多半已经被搅得很乱,又由于花了不少时间,别的题一点没有做,难免心里发慌,以慌乱之心做前面的题,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但也不是坚决地"依次"做题,一份试卷,虽然大致是先易后难,但试卷前部特别是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执着程度适当,才能绕过难题,先做好有保证的题,才能尽量多得分。
三、答题策略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
先做简单题、熟悉的题,再做综合题、难题。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可以增强信心,但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先小后大。
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气氛。
先局部后整体。
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
四、学会分段得分
一般阅卷评分办法是"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
所以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
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
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
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确实是个好主意。
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
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
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
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五、答题速度:以快为上
数学考试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
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二至三分钟之内解决。
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
一般,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
六、立足中下题,力争高水平
平时做作业,都是按所有题目来完成的,但考试却不然,只有个别的同学能交满分卷,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
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
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打了个胜仗,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七、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考试时间很紧张,所以理科的一些题目不允许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要尽量准确运算(关键步骤,力求准确,宁慢勿快),立足一次成功。
但是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
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说,就只好舍快求对了,因为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
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所写字母与题中图形上的是否一致,格式是否规范,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抄错。
八、要学会“挤”分
试题一般是"题题设防,题题把关",试题每一道题目都"长牙",每一道题目都"咬人",只有这样才达到区分的目的。
另一方面试题是分步赋分,做对几步就会得到几分,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学会"挤"分。
挤分的主要方法有:理科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作文尤其主要开头和结尾,文科一般都按要点给分。
所以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就做几步,考试是按步赋分,千万不能产生定势,试题为了达到理想的压分度,住住是难度逐步加深,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
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因此考生在考试时,不急燥,不气馁,要学会用"挤"的办法提高自己的得分率。
九、顺手记下该检查
检查是答卷的一个环节,检查时最忌从头到尾一题题地检查。
因为在短短的时间里看许多题,自然不会很细,而轻易地更改常会把本来做过的题改错。
正确的检查是只检查应该检查的题,一个题该不该检查,应当在做完这个题时给出判定,并在演草纸上记下该检查的题号。
一份考卷上该检查的题不应当多,有经验的考生知道答完题后要面对的题无外乎四种,一是解题过程顺利且很有把握,这类题就不需要检查了。
二是解题过程不顺利,自己觉得在某一点上没有把握,还需再斟酌,这类题就是需要检查的题。
三是感觉难做,但一时理不清头绪,无从下手,只好暂时放下的题。
第四种题是完全不会,估计再花时间也没有希望做出来,不如放弃此题,如果是选择题,就选一个最像是正确的答案了事。
这类题就不必再做检查了。
检查时首先要注意有没有漏题。
此外检查时仍需审题,因为在审题环节出问题是考生最常犯的毛病。
检查时不要轻易改选择题的答案。
到检查时,大脑已经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了,轻易以疲惫的头脑去推翻头脑清醒时的答案,结果是把做对的题改错了。
十、检查后的涂改方式要讲究
1、要划掉重新写,忌原地用涂黑的方式改,这会使阅卷老师看不清。
2、如果对现有的题解不满意想重新写,要先写出正确的,再划去错误的。
有的同学先把原来写的题解涂抹了,写新题解的时间又不够,本来可能得的分数被自己涂掉了。
3、新的答案写出后,不要忘记把原来的答案划去,如果出现对的和错的两个答案并存的情况,按规矩是不能给分的。
十一、字迹一定要清晰
考生答题时,字迹不清晰或者涂选择题的时候涂得太轻,都容易造成答案扫描后不清楚,影响老师判卷。
另外,考生万一答错只需要在错误答案上划条斜线即可,并在指定位置写上正确答案。
十二、根据分值多答要点
评卷时,解答题是根据考生的答题要点“踩点给分”。
建议考生根据分值多回答一个要点,因为阅卷是“不写不得分,多写不扣分”,所以三分的题目最好能回答四点,这样避免出现“踩分点”不全。
民事执行专业:给高三家长的"执行指南"
这个专业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数据来源:教育部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特别是在基层法院系统,民事执行人才缺口达2.3万人(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工作报告)。
就像网购平台需要确保货物送达,国家正在着力破解"执行难"问题,这个专业就是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守护者。
(二)专业认知:法律界的"快递员+调解员"想象一下:法院判决就像网购下单,民事执行人员就是要把"判决结果"这个"包裹"准确送达。
他们既要像快递员一样高效执行,又要像调解员一样化解矛盾。
比如处理房产纠纷时,既要依法查封房产,又要协调双方达成解决方案。
这就是民事执行工作的精髓——让法律文书"落地生根"。
(三)行业前景:政策东风+稳定需求国家"切实解决执行难"专项行动已写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五年将新增1.2万个基层执行岗位(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法院五年规划)。
就业方向主要有:法院执行局(占比60%)、公证处(20%)、律师事务所(15%),起薪普遍在4000-6000元(二线城市标准),五年后平均薪资可达8000-12000元。
(四)适合学生画像1.学科优势:政治、语文成绩突出,具备基础法律常识2.性格特质:细致耐心(处理文书)、善于沟通(协调各方)、原则性强(依法办事)3.职业期待:希望在体制内发展,追求工作稳定性,对法律实务感兴趣(五)报考建议1.院校选择:重点考虑政法类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设有法学专业的综合类大学(如武汉大学法学院)2.课程重点:民事诉讼法(核心)、执行实务操作(重点)、调解技巧(加分项)3.专业对比:比法学更侧重实务操作,比侦查学更强调法律素养,是介于法律和管理之间的复合型专业(六)风险提示这个专业就像"法律界的急诊科",工作强度较大,需要经常处理突发情况。
但正如快递行业成就了无数人的购物体验,民事执行专业正在成为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建议数学基础薄弱但文科较强的学生重点考虑,特别是二本段考生,这是进入司法系统的黄金通道。
结语:选择民事执行专业,就是选择成为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者。
这个专业或许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能给你一份受人尊重的事业和一个充满使命感的未来。
运动防护专业:给高三家长的“处于良好的状态守护者”指南
这个专业就像给运动员和普通人穿上“健康盔甲”,既能进体制内(如国家队、体校),也能进企业(如健身房、运动品牌),还能自主创业(如运动康复工作室),就业灵活度远超想象。
二、专业认知:不是“贴膏药的”,而是人体的“安全气囊”如果把人体比作一辆车,运动防护师就是“4S店高级技师”——平时帮车主做保养(运动损伤预防),出事故时紧急抢修(急性损伤处理),还能定制专属养护方案(康复训练)。
他们学的不只是包扎急救,还要懂解剖学、营养学、心理学,甚至会用高科技设备分析运动数据。
简单说,这是用科学方法让普通人运动更安全、让运动员表现更出色的“硬核技术”。
三、行业前景:政策+需求双轮驱动,就业稳中有升国家三大利好直接“护航”这个专业:1.全民健身:2030年全国运动人口将超5.6亿(国家统计局数据),广场舞大妈都需要防扭伤;2.体教融合:中小学体育课时增加50%,每所学校至少配1名专职运动防护师;3.银发经济:老年人运动康复市场年增速超25%(《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
就业数据更直观:运动防护师近三年招聘量增长68%,一线城市起薪6000-8000元,资深从业者年薪可达20万+(智联招聘数据)。
四、适合学生:三类孩子特别“对路子”1.学科优势:生物、体育成绩好,物理化学不拖后腿(要学人体力学、运动生化);2.性格特质:耐心细致(处理伤口)、善于沟通(指导训练)、抗压能力强(应对突发状况);3.职业期待:想进体育圈但不想当运动员,喜欢“技术流”而非纯理论研究,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少加班)。
五、报考建议:选对赛道,少走弯路1.院校推荐:第一梯队: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专业排名Top2,资源顶尖);性价比之选: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行业认可度高,实习机会多);新兴势力:苏州大学、宁波大学(校企合作紧密,就业有保障)。
2.课程重点:运动解剖学、急救技术、康复评定、运动营养四大核心课必须学好;3.专业对比:vs康复治疗:更侧重运动场景,就业面更广;vs体育教育:技术属性更强,薪资天花板更高。
六、家长最关心的三个问题1.就业质量:95%毕业生半年内找到对口工作(院校就业报告),但前三年需要积累经验;2.发展空间:可考“运动防护师”资格证(行业敲门砖),后期转型运动队队医、健康管理师都很吃香;3.学习难度:实践课占60%,适合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纯背书型学生会吃力。
七、圆梦老师特别提醒这个专业有两个“隐藏关卡”:一是要耐得住寂寞,前期需大量实操练习;二是体力要求高,帮200斤壮汉做康复可不轻松。
但如果孩子真心热爱,这些挑战都会变成职业成长的“垫脚石”。
记住,选专业就像选运动鞋——不选最贵的,只选最合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