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最低分的大学排名:看一本、二本分数线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预防医学专业一本理科最低分的大学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公立)。

预防医学专业二本文科最低分的院校是长沙医学院(民办)、二本理科最低分的学校是齐鲁医药学院(民

【千问解读】

预防医学专业一本理科最低分的大学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公立)。

预防医学专业二本文科最低分的院校是长沙医学院(民办)、二本理科最低分的学校是齐鲁医药学院(民办)。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提前批理科最低分的大学是内蒙古民族大学(公立)。

圆梦小编将以内蒙古高考为例,在下文为2025年高考生展示:预防医学往年最低分的大学全部名单,参考价值较大。

一、预防医学专业一本最低分的大学排名

小编将预防医学专业各大学按照录取分从低到高排序,得出了下面这份预防医学专业最低分的大学排名。

分数不高、但是只想读预防医学专业、不想被调剂的高考生,可以重点参考。

理科预防医学专业在本科一批理科招生的院校中,收分最低、最容易考上的大学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24年仅需471分就能被录取。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预防医学4712宁夏医科大学预防医学4733内蒙古医科大学预防医学4734新乡医学院预防医学4755昆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4776内蒙古民族大学预防医学4797华北理工大学预防医学4848西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4869温州医科大学预防医学49710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499

二、预防医学专业二本最低分大学排名

1、文科二本文科最低分大学排名中,预防医学分数最低、排名第一的大学是长沙医学院,2024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2分。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长沙医学院预防医学4222、理科预防医学专业二本理科的最低分大学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齐鲁医药学院,以384分的录取线成为2024年二本理科想读预防医学专业的考生最容易考上的学校。

排名第二的是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最低分为407分。

排名第三的是新疆第二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最低分为419分。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齐鲁医药学院预防医学3842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预防医学4073新疆第二医学院预防医学4194湖南医药学院预防医学4285甘肃医学院预防医学4296北华大学预防医学4417长治医学院预防医学4458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预防医学4499吉林医药学院预防医学44910齐齐哈尔医学院预防医学449

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提前批最低分的大学排名

理科预防医学专业在本科提前批理科招生的院校中,收分最低、最容易考上的大学是内蒙古民族大学,2024年仅需430分就能被录取。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内蒙古民族大学预防医学4302内蒙古民族大学预防医学4433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预防医学4804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5455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5576苏州大学预防医学5807兰州大学预防医学596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596

自考可以换专业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综合评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是我国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灵活开放的学习模式与严格的考核标准,为众多在职人员、社会学习者提供了学历提升的通道。

自考主考院校通常由各省教育考试院遴选具备资质的高等院校承担,这些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考试组织等方面具有权威性,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均承担过自考主考任务。

主考院校的核心职责包括制定专业考试计划、编写教材大纲、命题阅卷以及颁发毕业证书,其专业设置覆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充分满足社会多元化学习需求。

自考的显著优势在于其“宽进严出”的机制,学习者不受年龄、地域、前置学历限制,可自主选择专业并安排学习进度。

主考院校通过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与标准化考核,确保毕业生具备与全日制教育同等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

此外,自考学历受国家认可,学信网可查,在公务员考试、职称评定、研究生报考等领域具有同等效力。

近年来,主考院校持续优化服务,引入在线学习平台、实践考核模块等创新形式,进一步提升了自考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自考换专业的可行性及实施路径一、换专业的政策依据与适用范围自考允许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换专业,其政策基础为“课程管理模式”。

考生无需办理复杂手续,可直接报考新专业课程,原有合格成绩中符合新专业要求的课程可申请学分互认,最终按新专业计划申请毕业‌。

此机制赋予考生高度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职业规划或兴趣变化动态调整学习方向。

二、换专业的具体操作流程‌同院校内更换专业‌‌小自考考生‌:需向主考院校自考办提交书面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即可调整专业,无需更换考籍号‌。

‌大自考考生‌:直接登录省级教育考试院报名系统,在报考科目时选择新专业课程,系统自动关联原有考籍信息‌。

‌跨院校更换专业‌若新专业由其他主考院校开设,考生需重新注册考籍号并完成身份认证,原有合格课程中代码、学分一致的公共课或基础课可申请免考‌。

三、学分转换规则与课程互认机制自考换专业后,已通过课程的学分是否有效取决于以下条件:‌课程属性‌‌学分互认条件‌‌示例‌公共基础课(如思政类)课程代码、学分、名称完全一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代码03706)通过后,任何专业均可免考该课程‌。

专业核心课新旧专业考试计划中课程代码、学分、考核要求一致原专业“法学概论”(代码00040)与新专业要求相同,可计入新专业学分‌。

选修课或非对应课程仅当新专业考试计划明确列出该课程作为选修课时,可申请替代,否则无效原专业“市场营销学”无法替代新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课“绩效管理”‌。

四、换专业的注意事项与策略建议‌时间成本考量‌:若原专业已通过多门课程,换专业可能导致已修课程作废,需重新学习新课程并延长毕业周期‌。

‌跨校换专业限制‌:部分省份要求跨校换专业时,公共课免考需提交纸质申请并由主考院校审核,流程耗时约1-3个月‌。

‌政策动态跟踪‌:各省教育考试院可能调整专业停考计划,考生需定期查阅公告,避免选择即将停考的专业‌。

自考换专业核心问题深度对比表1:大自考与小自考换专业流程对比‌对比项‌‌大自考‌‌小自考‌申请方式无需申请,直接报考新专业课程需向主考院校提交书面申请考籍号变更同院校换专业时考籍号不变,跨院校需重新注册同院校内换专业考籍号不变,跨院校需重新注册审核周期系统自动关联课程,即时生效院校审核通常需3-7个工作日表2:同校换专业与跨校换专业学分互认对比‌对比项‌‌同校换专业‌‌跨校换专业‌公共课互认100%互认需符合省级考试院统一课程代码要求专业课互认主考院校内部课程体系一致时可直接替代仅当两校专业考试计划中课程代码一致时方可替代实践考核课程由同一主考院校组织考核,成绩自动保留需重新参加新主考院校组织的实践考核表3:热门专业换专业方向与课程重叠率分析‌原专业‌‌目标专业‌‌可互认课程占比‌‌典型可替代课程‌行政管理(专科)人力资源管理35%-40%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新闻学25%-30%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会计(本科)金融学20%-25%高等数学(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换专业后的学业规划建议‌优先报考公共课与交叉课程‌:如英语(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在多专业中通用,可优先通过以降低后续学习压力‌。

‌利用学分银行机制‌:部分省份允许将无效课程学分存入“学分银行”,未来若再次调整专业时可提取使用‌。

‌咨询主考院校助学中心‌:获取最新专业考试计划与替代课程清单,制定高效备考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自考换专业虽具备政策可行性,但涉及学分认定、流程操作等多重复杂因素。

考生需结合自身进度、目标专业课程匹配度及时间成本,审慎决策以实现学历提升效率最大化。

自考停考专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综合评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考”)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考学校承担着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考试命题及学位授予等核心职能。

主考学校多为国内知名高校,如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其在自考体系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术权威性上,更在于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就业市场变化,主考学校积极响应政策导向,逐步停考部分冷门或过时专业,同时增设新兴领域学科。

例如,南京大学自2023年起陆续停考行政管理、法学等传统本科专业,转而强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学科建设‌。

这种调整既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前瞻性,也体现了主考学校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上的责任担当。

此外,各省教育考试院与主考学校协同制定停考过渡政策,通过延长考试周期、开放转考通道等方式,最大限度保障考生权益,展现了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与人文关怀‌。

一、自考停考政策的背景与动因(一)社会需求与专业适配性自考专业设置需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近年来,部分传统专业因就业市场萎缩或知识结构陈旧,逐渐脱离实际需求。

例如,公共安全管理(专科)、秘书学(本科)等专业因岗位需求下降,导致报考人数持续减少,最终被列入停考名单‌。

此类调整旨在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同时引导考生选择更具竞争力的学科方向。

(二)政策引导与规范化管理教育部自2018年起推动高等教育专业调整,要求各省逐步淘汰低效专业,强化重点领域人才培养。

例如,四川省于2023年停考生物技术、通信工程等9个专业,并规定2026年后不再颁发相关毕业证书‌。

这一政策导向促使主考学校重新评估专业布局,优先发展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

(三)考生学习效率与通过率部分专业因课程难度过高或通过率长期低迷,成为停考重点对象。

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升本)因实践环节复杂、通过率不足30%,辽宁省自2022年起停止接纳新生‌。

停考此类专业可减轻考生压力,同时提升自考整体教育质量。

二、停考专业处理措施与考生应对策略(一)停考过渡期安排各省对停考专业均设置过渡期,通常为2—4年,允许在籍考生完成剩余课程。

过渡期关键节点包括:‌停止新生注册‌:如安徽省规定通信工程等4个专业自2024年下半年起不再接受新生‌。

‌停止课程考试‌:四川省停考专业自2025年5月起不再安排笔试‌。

‌停止毕业申请‌:黑龙江省明确2026年12月为停考专业最后毕业期限‌。

(二)转考与课程替代政策考生在过渡期内未完成学业,可转入相近专业,已通过课程可申请学分互认。

例如:江苏省停考专业考生可转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同课程代码科目直接免考‌。

广东省允许考生跨考其他专业,无需重新注册准考证‌。

(三)主考学校支持措施主考学校通过增设考试场次、延长论文答辩周期等方式协助考生毕业。

例如,四川省在2023—2025年间集中循环安排停考专业笔试,确保考生有充足机会完成学业‌。

三、近年停考专业数据统计与对比(一)各省停考专业数量与类型对比‌省份‌‌停考专业数量‌‌主要停考类型‌‌过渡期截止时间‌江苏省6个本科传统管理类、法学类2024年上半年广东省21个专升本投资学、国际贸易等商科2026年7月四川省13个(2专科+11本科)物流管理、生物技术等2026年7月安徽省4个(3本科+1专科)通信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科2026年底(二)停考专业课程难度与替代方向对比‌停考专业‌‌原课程特点‌‌推荐替代专业‌‌课程重合度‌公共安全管理(专科)法律基础、安全管理实务法律事务(专科)85%秘书学(本科)文书写作、档案管理汉语言文学(本科)70%通信工程(本科)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60%(三)过渡期政策灵活性对比‌省份‌‌过渡期时长‌‌额外考试机会‌‌转考限制‌辽宁省4年每年2次需省内转考四川省3年集中循环考试无限制黑龙江省2.5年仅限理论课需同层次转考四、停考政策对考生与教育体系的影响(一)考生层面‌短期挑战‌:需重新规划学习路径,部分考生面临课程不匹配导致的延期毕业风险。

‌长期收益‌:转向热门专业可提升就业竞争力,如从行政管理转至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二)教育体系层面‌资源优化‌:淘汰低效专业后,主考学校可将资源集中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质量提升‌:通过停考高难度专业,降低整体挂科率,增强自考公信力。

(三)社会效应‌人才结构调整‌:停考政策引导劳动力市场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终身学习促进‌:灵活的转考机制鼓励考生持续学习,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

五、未来趋势与建议(一)专业动态调整常态化预计各省将进一步缩短专业评估周期,建立“预警—评估—停考”机制,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二)加强考生信息透明化建议教育考试院通过官方平台实时更新停考专业列表、过渡期政策及转考指南,减少信息不对称‌。

(三)深化主考学校与企业合作推动校企联合开设“订单式”专业,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直接挂钩,降低未来停考风险。

加入收藏
               

预防医学专业最低分的大学排名:看一本、二本分数线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